疫情期間,小公司除了員工工資損失外,業務都可以延後,為什麼要裁員或者解散?

劉一陽


因為很多項目都停滯了,為了度過這個最艱難的時候,我分別和部分員工商量,他們在家休假公司每月發2000生活費並繼續繳納社保,等情況好轉再補發這幾個月的工資,結果立刻有人說雖然休假但必須發原來工資的八成不然就要去告我。這就是很多人寧願解散公司也不想再扛的原因吧,太寒心了!


雲橫秦嶺304


小公司如果延後開工只是損失員工工資,老闆真的是要笑醒了,我相信題主絕對是公司裡面的最底層,連個小主管都不是,所以才會說出這麼幼稚的話!

就拿10個人的小公司舉例,每人工資到手3000塊。你以為老闆只需要付出3萬塊工資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3000塊工資,老闆至少需要幫你繳納700多塊的五險,疫情期間也不是所有的房東都是那麼好說話的,場地費一樣要繳納!你可以到市場上去了解一下,普通的寫字樓一平米是50到60塊錢一個月,按100平算,又是5,6千塊錢出去了。這些成本就快五六萬了,公司一個月能賺五六萬嗎?

你要說房東不好說話你可以換,但你有沒有考慮過換場地意味著要重新裝修,就普通的刷牆鋪地板,做幾個隔間就又要好幾萬!還要去改營業執照的信息,更加麻煩!

這真的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貴!

小公司之所以叫小公司,就是因為業務不大,一單2,30萬的生意,賺個幾千塊都算多的了,別不信,你可以自己算算成本。

小公司業務本來就不好找,很多小公司都是在夾縫中生存,靠的是單量上來才有利潤,開年是業務最多的時候,很多公司就靠開年這一兩個月拿到今年的單,你延後別人不延後,今年大家都喝西北風羅

做人要懂得感恩,疫情期間老闆已經給你在家休息一個月了,還正常給你工資,你還想怎麼樣?要讓老闆白白養你到五六月份疫情完全結束你才肯出門嗎?

那換個說法,你來上班不給你工資,你也就損失工資,為什麼你又不幹呢?


職場新人王小明


你沒當過家,是真不知道老闆的不易啊!也許真正等你創業當老闆的那一天,再朋友危難的時候,你就可以理解這個問題。

我有個朋友,也是開了家小公司,創業三年時間。

在這三年裡頭,其實他日子就很難熬,尤其是過去的2019年這年,業務萎縮很嚴重,企業處於虧損的邊緣。

他本想著2020年好好打個翻身仗,可偏偏春節後來了一場新冠肺炎!他的公司停工停業,員工的工資還得繼續支付。

猶豫再三,他還是決定把公司解散了,等經濟恢復以後再考慮。

站在他的角度,我非常理解這樣的做法,在外人看來也許是他不人道,沒有擔當,可作為一個老闆的身份,我知道他有太多的苦憋在心裡。

下面,結合這個話題,我說幾點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討論。

一、小公司不像大公司,抗打擊能力弱

我工作這些年,在幾十人的小公司待過,也在上萬人的大集團待過。

要說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區別,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小公司太弱不禁風了,抗擊打能力弱。

第一,規模上差距大

小公司無論是業務規模、資產規模還是人員規模,都和大公司差距較大。

比如我當年待過的那個創業公司,一年的營收也就幾百萬,而最近我工作的這家國企大集團,一年營收高達幾百億。

至於淨資產、利潤總額等這些其他指標,也是類似的關係。

所以你可以預料,肺炎疫情持續若時間久,誰可以支撐的更久?

第二,資源調度差距大

資源調度和規模自然也有關聯,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拿銀行授信來講。

如果一家企業淨資產高,營收規模大,利潤也好,那麼危機時它也容易獲得大銀行的信貸支持。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前段時間西貝集團董事長賈國龍在朋友圈的“賬上資金僅夠支撐三個月”的說法,引起廣泛關注後,很快便得到了銀行幾個億的貸款。

二、小公司即便只有人力成本,也支撐不了太久

首先,我想說的是,辦一個公司,不可能只有員工工資這一項支出。

如果你要是簡單這麼理解,我只能說你太不瞭解當老闆的不容易!

公司的成本支出裡頭,人力成本的確是很重要的一項,尤其是服務性的行業,但是人力成本並不單純等於工資,還包括社保、公積金、福利等。

此外,公司還有各項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比如辦公租金、水電費用等。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你就知道疫情導致公司停擺的影響有多麼大,我拿數據來給大家計算下。

比如公司有10個員工,平均1個人工資為5000,那麼一個月總工資為50000元。

還要計算社保費用,社保公司部分約為工資基數比例的30%,也就是社保要負擔15000元。

接著是公積金費用,比例是12%,也就是公積金繳納公司要承擔6000元。

上述三項合計,一個月至少人力成本就得71000元之多!

其次,即便一個公司只有人力成本,對規模小的公司來說,也是難以承受之重。

我就認識一些小公司的老闆,他們經常告訴我賬面上的現金流是很少,平時業務週轉不過了要麼小額貸款要麼自己個人墊付,直到公司業務回款以後才有可能現金流充裕。

但是員工的工資、公司的房租這些,每個月還需要剛性兌付的,一點含糊不了。

所以,疫情期間,對於賬上沒錢的小公司來說,光是“養”著員工就可能要讓老闆愁白了頭髮!

三、老闆是開公司不是搞慈善,當沒有利益的時候解散或裁員就是出路

我們考慮這個問題,一定要學會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

如果你是老闆,面對這樣山窮水盡的情況,你會怎麼做?要不要賣了自己的房子去賭一把?

我想大概率你不會這麼做。

因為你很清楚,你開公司是為了要賺錢,不是為了搞公益慈善的。

所以任何人站在道德的高度來批判老闆們,我覺得是不合適的。

如果一個老闆明知道自己的企業受到疫情影響,今年肯定支撐不下去或者目前已經掏空了,還要去維繫公司,自己的錢可能就會打水漂,換不了什麼回報。

這種情況下,要麼就是降薪裁員,要麼就是解散。要考慮其他出路實在太難了!

有人會說:17年前的劉強東和馬雲能做起來,為啥現在的老闆們不行呢?

我想說,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馬雲、劉強東的,大部分小老闆都沒有這樣的戰略格局,能實現自己一點小目標就不錯了。我們也不能指望他們都是救世主。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思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作者:丁路遙知事,公眾號:竹節先生。頭條簽約作者,職場教育領域營銷號排行榜前十,2019年度職場領域十大頭條號,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企業管理諮詢顧問,資深職業規劃師,擅長個人職業諮詢與心理諮詢輔導。歡迎點擊關注我。

丁路遙知事


我本人就是小微企業主,會議組織和零售兩個公司,這個問題還是有發言權的,總的來說,因為回款問題,如果我一個月的支出是10萬元,需要我有30-50萬元的現金流水,小微的現狀就是踩著鋼絲跳舞,抵抗風險能力不足


萌狗旺旺


因為公司要活下去!

其實公司是一個大平臺,離了誰都可以轉!

都說員工忠誠度啥的,其實那是扯淡,你捫心自問公司給你一個月2000塊,另外一個公司給你兩萬,你不去嗎?

公司與個人不過是當前的價值選擇關係,目前最合適的選擇結果而已,誰也別道德綁架誰,公司碰見困難,活下去是第一要務,活下去都困難了,還不能裁員?憑什麼?

你現在要求你公司負起責任,公司垮了,你也不過拍拍屁股走人而已,你願意傾家蕩產支持公司重新站起來嗎?你會嗎?

人將心比心而已!


橋哥哥橋


1、你沒當過老闆,你不懂


前段時間西貝集團董事長賈國龍在朋友圈說“賬上資金僅夠支撐三個月”;

據測算,海底撈每停一天工,營收和成本合計要損失8000萬元。

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說,受疫情影響,保守估計老鄉雞將有5個億的損失。公司只能支撐2個月,2個月以後就撐不住了。

疫情期間,這些公司都停工,只有開支,沒有收入,時間一長,真的員工工資都發不起了。


疫情,對大企業來說還好過一點,對中小企業來說,就是面臨生死存亡。活著,就是小企業最大的成功。


所以,老闆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單是給員工發工資,都成了難事。

2、復工後,企業也難以恢復元氣


即使復工,很多企業也好不到哪裡去。


就拿餐飲業來說,疫情的陰影還在,大家都會減少聚會,所以到餐館、酒店吃堂食會少很多,大家可能會多點外賣。


所以餐館、酒店的生意想要恢復,還要有個過程,一時半會不會馬上覆原。


我在湖北的一家國內知名汽車公司工作,本次疫情對湖北企業的影響最大。


湖北政府規定,除了民生類的企業可以復工外,其他企業不得早於3月10日24點前復工。


當我們在歇工的時候,其他外省的企業已紛紛復工,開始搶佔我們公司的市場,而且有針對性地爭奪我們的市場,而我們公司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還有的公司,需要湖北的企業製造零部件的,都不可能了,這時候它就會選用別家的供應商。


一旦市場丟失,再搶回來,難上加難。

這才是最致命的。


3、老闆不易,比你想象得難得多

沒當過老闆的人,總覺得當老闆很容易,很威武,其實,當老闆真的不容易,尤其是遇到疫情這種災難性的事件。


金星

新氧董事長兼CEO金星第一次創業失敗,解散公司時獨自在辦公室哭了一下午。

等他走出辦公室發現,桌椅板凳都被搬走了。因為創業失敗,女友和他分手,他還輸掉了北京的一套房。

羅永浩

再看看錘子科技的羅永浩,自從做手機以來,他頭髮掉了一半,膽結石大了一倍,體重增加了20%。


他像頭驢,吃的很少,恨不得24小時拉磨,幾乎沒有私生活。


羅永浩的創業曾艱難到:“隨時發不出工資,隨時倒閉,隨時被債主圍樓,那個時候是想過自殺的。”


老闆不易,且行且珍惜!


我是霍輝@霍霍的小世界,寫作教練,改善專家,高級工程師,多平臺簽約作者,名字倒著是輝霍。百萬+閱讀量寫作學員導師,歡迎關注我。


霍霍的小世界


沒有當過老闆的人,可能很難體會老闆的心酸,雖然公司很小,日常的開支會小得多,但你要知道,小公司的現金流也會少很多,在面對各種風險上,小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要更差。

一、不上班期間,僅是工資成本就有可能壓垮一家小型企業

題主想說的意思是小公司各種成本相對較少,最大的開支就是員工工資,除了工資損失以外,其他方面的損失非常有限,不至於裁員或者解散。這麼想其實就大錯特錯了,小公司的唯一開支可能真的只有員工工資,但他們的現金流是非常有限的。

每個月的工資都要等到上個月的貨款收回來才能發放,收不回來就沒有錢發工資。如果沒有現金流進來,很多小公司賬上的錢只夠企業維持1-3個月的生存。對於本來經營狀況就不好的那些小企業而言,他們可能只能維持不到1個月的生存時間。

這個時候遇到了疫情,一下子就休息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那肯定是會倒閉的。所以,才會有不少公司和員工商量疫情階段只發基本工資,甚至是不發工資。

二、再小的公司,成本也不僅僅只有工資

首先,你要明白,公司的工資成本遠高於你們到手的工資,因為公司還要幫你們繳納五險一金。除此之外,比較大的成本是辦公場地的成本,尤其是餐飲業,飯店的租金是最大的成本,KTV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便停發所有員工的工資,僅是房租成本就能夠讓企業喘不過氣來。

三、企業不是慈善機構,裁員不是一定要等企業活不下去才進行

疫情期間,很多小型企業可能能夠保證自己的生存,但這不代表就不能裁員,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很多行業因為疫情,訂單量明顯減少,工作量也明顯較少,以前可能需要100個人才能搞定工作,現在也許只需要50個人就可以搞定工作。100個人公司能夠養活,但畢竟有50個人的工作量是多出來的,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裁員當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八魚先森


你看到的單方面的,員工的工資只是支出的一部分,而普通的工商企業最常見要繳納如下費用: 工資、社保費、公積金、租金、物業管理費、水電費、電話費、寬帶網絡費、快遞費、停車費、加油費、路橋費、汽車保險費、汽車維修費、差旅費、審計費、業務招待費、職工福利經費、培訓費、廣告費、辦公費、諮詢費、勞務費、印刷費、工會經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各項稅費等等。

而作為小公司,其中工資、社保、公積金、房租租金、物業管理、水電費、寬帶費用等這些是每月必須要支出的,但是受疫情影響,又沒有收入,但是每天都必須要支出,沒有多少企業能夠支撐得住。

為什麼要裁員或者是解散?

1.業務無法開展,只能解散減少損失

疫情對於小公司來說,影響還是比較大,員工無法復工,即使是能來複工,在業務上也是影響比較大,當公司業務受到影響時,首先第一步就是會留住核心人才,其餘的就會裁掉。

也有項目因為受到疫情影響結果在半路夭折了,那麼整個團隊就會被解散。

2.資金出現困難,入不敷出

公司裁員或者是解散,肯定是公司沒有錢了,沒有收入每天還要承擔一大筆開支,本來就是小公司,在平常資金就已經緊張,因為有業務,可以勉強撐下去,但是現在業務無法開展,還要支付租金,社保公積金等,入不敷出,直接解散。

3.斷臂自救

企業在困難的時候,會首先想到的是裁員,斷臂自救,也就是留住幾個核心人員,減少開支,先讓企業活下去,活下去之後再考慮發展的問題。

關注懂職場,與你一起共同成長,歡迎大家點贊,關注加評論,你的認可是我前進的動力

懂職場


職場小不懂認為:疫情期間,小公司除了員工工資損失外,業務都可以延後。要裁員或者解散的原因有三個:一、復工手續不容易,人員難以到位。二、現金流岌岌可危,貸款又很困難。三、防護措施不好把控,避免更大的風險。

一、復工手續不容易,人員難以到位。


“我2月12號提交復工資料了,到目前為止來街道辦事處3次,可每次都讓我回去等通知。”成都一公司老闆蔣先生最近一直為復工申請頭疼。“從街道到物業,層層關卡。雖然是為了疫情防控,但作為中小企業,復工難,不復工也難。”在新政頒佈之前,蔣先生就開始準備復工了,他的公司到今天還沒有復工。聽說街道不用審批了就去問結果。街道說,物業通過即可。他就去問物業,物業說要等通知。


原來雖然行政部門不需要審批了,但是每個寫字樓,或者所屬區域的物業不允許,也是不能復工的。此外,防護物資需要準備充足。按要求,企業復工需要準備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每天每人2個的標準,要求備足半個月以上的口罩,公司30人,需至少準備900個口罩。在當前情況下,這些物資要備齊十分困難。


很多中小企業企業主可能陷入跟張先生類似的困境,或者企業人員難以到位。企業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兩個人就可以運作起來。如果人員長期不到位,企業難以為繼,只能選擇解散。

二、現金流岌岌可危,貸款又很困難。


餐飲行業某巨頭連鎖店之一老闆曾說,賬面上7個億,也只夠撐3個月。中小企業就不更不用說了,本來公司小,抵抗風險能力弱。中小企業一般沒有物業,很難從銀行貸款;響應號召主動減免房租的多是有實力的大企業或國企,而中小企業租用場所多為二房東把持或私人廠房,很難享受優惠。疫情期間,公司還需承擔員工的薪資發放,而延遲交付的社保公積金的負擔也不輕鬆,裁員或者解散是無奈之舉。


三、防護措施不好把控,避免更大的風險。


地方同意有條件的企業復工,並不代表復工的風險減小。小型企業防護措施難以把控,一旦有人感染,後果不堪設想。中小企業的企業主未來避免更大的風險,選擇解散也有可能。

綜上所述,因為沒錢,復工難,防護不容易。小公司選擇要裁員或者解散,實屬無奈之舉。


4年獵頭,8年職場,4年創業,2寶職場媽媽,分享職場心得,談創業經驗,寫成長感悟。歡迎關注@職場小不懂。

職場小不懂


人,是國之根本。如果,各個企業只為保護公司利益,肆意裁員和解散員工,勢必造成大量人員的失業。可能會造成全國大範圍的民眾恐慌,引起騷亂。


所以國家從疫情一開始就主張停工不停薪,強制要求企業在疫情期間不超過一個工資週期的停工不停薪;


超過一個工資週期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來保證人民的基本收入和生活。這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這樣可以有力的將風險平攤,這也是大國擔當。


從企業方面來講當然也存在很多困難,不少實體企業比如餐飲,出現資金鍊問題。但是對於部分公司很多業務可以立足於線上,在線辦公在家辦公。


保證基本業務的順利進行和開展,工廠也可以採用輪班制,做好防護。大難當前大敵當前,發揚企業家精神,這也是一個企業的擔當。


從員工自身來講,公司適當的減少工資發放也是可以理解的。在2月初的時候西北莜麵,著名的餐飲品牌,就向銀行申請了貸款來度過難關;企業和國家也有他們的難處,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對我們的員工不拋棄不放棄。已經是仁者之仁,愛者之愛。


最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好自身防護從自身做起,不給國家和企業添亂爭取疫情最後的勝利。

我是@楊子翔 ,前上市公司高級工程師,歡迎關注我,專注于思維模型的研究和學習,每天都會有職場乾貨輸出,歡迎評論和轉發,職場中一起進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