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14歲的時候看了《百年孤獨》,但是看完後什麼也記不住,也沒有什麼感覺。這是為什麼?

張興雨


終於“啃”完了《百年孤獨》這本小說,為啥用啃呢?因為至少在接近看到一半的時候,這本小說也還沒特別吸引到我。

百年孤獨到底是啥意思?作者到底講了啥?一百年的孤獨?一個人歷經百年孤獨的生活故事?或是一群人的孤獨的故事?

《百年孤獨》這種書,作者的立意很高,它想寫的不僅僅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命運的掙扎,他想寫的是一個時代下拉丁美洲的歷史,在那個大時代中,然後將眾生相濃縮在了一個家族的六代中。

看完之後,你會突然發現,看這書就像看一幅畫,這是一副巨畫,類似“清明上河圖”這種傑作,看這種畫的時候,如果鑽牛角尖的話,也就是說糾結於畫中的某個人物,好像刻畫的不是很仔細,不夠豐滿,形象不夠豐富,挑剔畫中人連鼻子都沒畫好,然後得出這畫也就這樣了,然後就不看了,那就可能錯失了一副傑作。因為你只要“遠看”的時候,你會驚歎作者構思的精妙,要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總是會有點遺憾的。

比如說,這本書的名句“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句話的主角奧雷連諾上校是屬於這個家族的第二代人物,小時候是一個極為內向的人,喜歡“蘿莉”,追隨自由黨,戰爭到來時候,他突然就變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上校了,基本就是革命軍的靈魂人物了,書上說 他發動了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敗。他跟十六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這些兒子都在一個晚上接二連三的被殺了。

他自己遭到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槍決,但都倖免於難。 這些故事在書中也就這樣,你要問具體是怎樣的起義,失敗,暗殺,生兒,沒了。抱歉這個人就是這麼牛逼。這就像一個本來是瘦弱無比的小小人兒,突然獲得天之偉力,命運的使喚,他就變成了上校了,戰爭結束之後,老死之前不停的製作金魚的,最終孤獨的死去。

這就像看《權利的遊戲》電視劇的時候,你搞不懂夜王為什麼放著地上的大dragon不射標槍,而要射遠方的小一點在飛的的dragon,關鍵還一擊就中了。理解魔幻現實主義就是這樣,基於現實而又超脫於現實,太糾結於邏輯,會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所謂的百年孤獨,這裡的孤獨我的理解其實指的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努力。 照作者的描述這個家族從第一代開始拓荒到最後一代人被螞蟻吃掉的過程中,其實命運早已註定,因為在梅爾加德斯這個吉卜賽人撰寫的羊皮紙上面的,梵文記載了所有人的命運。

書中的很多人都類似奧雷連諾上校一樣,在羊皮紙裡的預言不停實現自己的“使命”,或者說預言裡的結局。人物性格不斷的重複和循環,最終就像一個孤獨的人,在做一些註定徒勞無功的努力。熱熱鬧鬧,嘈嘈雜雜喧囂了六代人,最終一陣颶風,把所有都吹滅了,馬孔多這個城鎮以及這個家族的的所有就像一個是荒漠中的幻境,像是做了一場夢,夢醒之後,所有的所有都消失無蹤了,有一種宿命感。 關於孤獨 由這本書,很容易讓我進一步思考孤獨這個詞。 人什麼時候會感到孤獨呢,一個人的時候嗎,我很清楚的知道,一個人是寂寞而不是孤獨;一個人不一定孤獨,相反,即使身處一群人中,有時候也會感到孤獨,正如那句話很形象 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舉個例子,在一個小群體,大部分人都喜歡看書,而只有一個人喜歡玩王者榮耀,那麼很多人就會以為這個喜歡玩王者榮耀的人有問題,但在另外一個群體,大部分人喜歡玩王者榮耀,而只有一個人喜歡看書,那麼相反很多人就會以為那個喜歡讀書的人有問題。 所以說最多隻能說你不適合所在的那個群體,而不能說你這個人有什麼問題。

合適與不對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一個大家都很嚴肅的環境,你很喜歡開玩笑,你就顯得不合群,但你的愛開玩笑並不是不對或不好,最多隻是不合適。很多時候,如果有人認為你的行為不好,並不意味著你真的不好,很大可能 只是不合適罷了 進而仔細想一下,一個人看書或一個人遊戲其實並不會讓人感覺到孤獨,孤獨這種感覺只是由於我們自身的想法產生的。

那這種想法是什麼? 朋友或愛人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一個事實就是,孤獨並不會因為有了朋友愛人而自動消除,孤獨很大一部分來自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不那麼“積極”的想法。 百度百科裡面有對孤獨的解釋給了我一點驚喜: 孤獨和寂寞不是一回事。寂寞是一種迫於無奈的虛無,百無聊賴像困獸一樣踱來踱去,想看書看不進去,看電影看不進去,聽音樂沒有心情,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一種焦灼的狀況,好像要逃離樊籠一樣,這是一種無所適從的可憐,這樣的狀況稱為寂寞,它跟孤獨不是一碼事。

而孤是自成世界的一種獨處,孤獨是一種完整的狀態,所以,孤獨者是自成世界、自成體系,表現出一種“圓融”的高貴,他們沒有一個缺失的遺憾。孤獨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人離開母體之後,便再也沒有與任何人在物理上同在過。所以說孤獨是一種境界。 所以沒達到一定境界,連孤獨都是一種奢求了。如果駕馭不了孤獨,那麼對自己的身心也是一種折磨傷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要或減少孤獨感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享受孤獨那就算了吧。

以前看一個土鱉視頻的時候,一個去除孤獨的妙法是: 當你覺得自己孤獨的時候,嘗試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頭腦中現在有什麼想法,然後直接否定掉這種想法就好了。 當然換個角度,你一個人可以很快樂,也並不意味著你需要一個人生活。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做到心境平和,那麼很大概率上,在很多人的時候,不會有很大壓力,因為並不需要去迎合別人,可以做更真實的自己,進而也能夠交到更真實的朋友。

讀這本小說的經驗 不論別人評價多高,我都認為這本小說很“難”看,當然這個難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書中人物眾多且代與代之間的人物姓名很多重疊,這裡有一種解釋,在翻譯外國作品的人名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傾向於把他們的名字讀出來,因為音節的不同,一個名字可能非常長,比如“奧雷連諾.布恩蒂亞”,這非常不符合中國人看書的習慣;加之這是譯本,譯本這種東西,為了準確的傳達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很多的翻譯句子邏輯很多都趨向於外文的句型結構,習慣於中文的行文,很多人會覺得很不流暢,不像看中文小說那樣行雲流水般。這就導致一個比較尷尬的結果,一句話用西班牙語表達可能非常漂亮,但用中文表達卻平白無奇。

作為並不懂西班牙語的人,我並沒資格也不能苛求譯者的水平,雖然不能夠完全的信達雅的翻譯,但偉大文學的思想不論用什麼語言表達都是能夠震撼人心的,這個倒是真的。 要讀那些大部頭的名著,特別是外文的小說,如果能夠有這本書的背景的相關知識,可能更能夠產生共鳴,也就更容易看得進去。

這在讀《紅樓夢》這本書的時候也有過類似感覺,如果能夠了解到清朝末年這個社會環境的大背景以及作者曹雪芹世代的遭遇經歷,或許可以更深入的瞭解書中所說的荒唐言辛酸淚吧。 所以如果想要讀這本書,請忽略這些先入假設,接受作者的設定之後,然後讀下去,就好了。 最後對我來說,讀這本書並不負這兩週的時光,雖然一開始確實難以下嚥。


Mr張先森說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書就像朋友一樣,每個年齡階段都有適合自己的同齡朋友,跨越時間的障礙成為彼此的“忘年交”並不容易。

《百年孤獨》對於大多數十四歲的孩子而言可能過於厚重了,彷彿一位暮年老者緩緩講述著拉丁美洲大地上發生的魔幻故事:布恩迪亞家族的愛恨情仇在一個世紀時空隧道里輪迴百轉。

我在十來歲時讀完這本書和題主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書中冗長而相似的人名甚至讓我一度覺得這本書實在名不副實。當我長大一些,有了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感悟,再去與《百年孤獨》這位長者對話,那些以往似是而非的段落就變得清晰起來。

有些書確實是存在閱讀門檻的,在讀不懂的時候不如放一放,畢竟久別重逢的朋友才真正值得珍惜。


小馬拾圖


這張樹圖可以幫助閱讀《百年孤獨》。



野風狂生MrWildWind


你看完就忘了大部分,再過段時間就忘的差不多了。這是生理現象。

14歲的人,看書只是看,理解不了。無法感同身受。


耳根不淨


因為年輕,悟不到什麼


騰衝園通寺


有些好書是需要人生閱歷來感受


沐月九里


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