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為中國網約車行業帶來“大考”

行業周觀

VIEWS

本報記者 金曉宇

疫情之下,中國的網約車市場也在經歷一場大考。

對病毒傳播的恐懼,使用戶對公共出行的需求短期內迅速銳減;司機出車面臨生理和心理的重重壓力;為了保障車內的日常消毒和安全,平臺的運營成本陡增……

疫情为中国网约车行业带来“大考”

“雖然市場處於陰霾之下,但也危中有機。正是在危機中,企業才能反思運營成本的壓力為何而來,才能看到原有商業模式的短板所在,才能投入新技術並拓展服務邊界。春暖花開,新的市場機遇終會在疫情之後到來,而只有承壓經歷住考驗的企業才能抓住它。”J.D. Power中國區汽車數字化產品體驗總監裴林說。

近日,市場研究機構J.D. Power首次發佈了針對網約車滿意度的調查——“2020中國網約車服務質量研究”。該研究以10個主要的網約車品牌為對象,並以平均每百用戶抱怨的問題數PP100來表達,PP100得分越低,表明用戶抱怨問題越少,品牌的服務質量越好,反之亦然。

研究發現,行業平均PP100為575。這表明,雖然網約車行業在中國已經發展多年,但用戶對於其服務質量的抱怨仍然較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其中,非專車(快車/順風車/網約出租車)服務的抱怨遠遠超出行業平均(+117),專車服務問題數則低於行業平均(-89),整體上專車的表現要明顯優於非專車。

記者也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如果以平臺服務和司機服務兩個維度來考量網約車服務的全過程,消費者抱怨的“重災區”竟然都巧合地集中在“開始”環節,即“叫車過程”和“上車過程”。

“叫車過程”中的PP100高達166,表明用戶集中抱怨平臺派單效率不高。而“上車過程”的PP100達到106,表明乘客對司機和車輛的第一印象都不夠理想。

疫情为中国网约车行业带来“大考”

數據顯示,在用戶抱怨最多的前十大問題中,排名前三的問題都與開始環節的呼叫相關,分別是:接單司機離我太遠;接單時間過長;叫不到車,無應答。此外,地圖和導航不準確的相關抱怨也位居前列。

“這說明,對服務業而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裴林說。他認為,面對客戶的抱怨和挑戰,網約車品牌應該從四個方面著力改善。

首先,是要“守時”,即在呼叫環節避免讓用戶等待時間過長或派單過遠,改善派單算法,提升平臺效率,建立黃金十分鐘留存策略,改善乘客留存率。第二,是要“守信”,即增加派單透明度,避免給用戶造成周圍有車但不派給我的“假象”誤解,同時完善服務標準,對於一些不準確的情況給予用戶一定補償。第三,是要提升司機的服務水平,通過對司機的持續培訓來改善網約車的服務體驗,讓用戶感知到微笑和尊重。最後,是增強投訴和意見解決的信任感,不是簡單用一張優惠券就打發用戶的投訴,而是要提升客服水平,公開化問題的處理結果。

從2012年興起以來,中國移動出行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目前,中國移動出行用戶將近5億人,汽車出行市場容量達到3800億元。

疫情为中国网约车行业带来“大考”

目前,市場上的網約車服務品牌和業務模式主要分為三大類:C2C互聯網平臺(滴滴出行、嘀嗒等),B2C2C互聯網聚合平臺(美團、高德地圖等),B2C車企&租賃公司(如祺出行、道享出行、曹操出行、T3出行;首汽約車、神州專車等)

誠然,中國的網約車市場發展迅猛,且不斷有新的玩家進入。但是,一個困擾全行業的難題,是難以破解盈利的魔咒。哪怕像滴滴出行這樣的獨角獸企業,也仍在逐年虧損。

“我們可以看到共享出行的鼻祖Uber已經在不斷調整自己的商業模式,比如佈局無人駕駛領域,開拓外賣和金融等創新業務。得益於這些多元化的嘗試,Uber的虧損已經在收窄,這是值得網約車企業思考和借鑑的。”裴林說。

他也指出,疫情是對行業的“大考”,危機將重新整合行業資源,加速優勝劣汰,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

中國的網約車市場還遠未飽和,雖然大家一直覺得有滴滴這樣的獨角獸企業形成了壟斷優勢,但其實在不同的細分市場,仍有巨大的空間。網約車行業的下一個十年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和潛力的。”裴林說。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