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眾所周知,司馬光因“砸缸”而成名。不過,比起“砸缸”這件軼事,更值得世人銘記和崇敬的是,司馬光耗時十九年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鉅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古人云:“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

與史記不同,資治通鑑是史學家司馬光,專門寫給後人借鑑和應用的史書。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它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國家民生的興衰歷史,同時又分析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總結經驗。所以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都出自於它。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司馬光在長期身居高位,加上宋朝賞識文官,給他們較高的待遇。在這種情況下,維持相對富足的生活比較容易,但是,司馬光始終堅持“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始終保持“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的生活狀態,《資治通鑑》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古人素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的樂趣,更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與平和。常言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人處世,要保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司馬光認為,一個人要擁有修身智慧,淡泊明志的心性和勤儉節約的美德是必不可缺少的。以儉養德是司馬光一生的信仰,並將“儉”列為家風,時時告誡後代“儉能立名,侈必自敗”的道理。司馬光生活的年代,人們競相講排場、比闊氣成了常態,他特意給兒子司馬康寫了一封家書《訓儉示康》,旨在告誡兒子和後代繼承儉樸家風,其中列舉的一句警示名言經久不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資治通鑑》中的慎獨智慧、淡泊智慧、正氣智慧對每個人都有重要意義。正如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讀資治通鑑,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資治通鑑》正是一盤智慧的棋局,打開你的歷史視野,開悟你的思維。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

讀資治通鑑,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就連金庸都說:寫作的功底,正是來自讀《資治通鑑》,也令我更瞭解歷史規律。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曾國藩向人推薦說:“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鑑》。”所以,你有沒有被這部著作打動?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讀起來有些吃力,可以看這本白話文文言文的對照版本,不需要擔心全是文言文而讀的乏味。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中國文化的“氣”,很大程度是靠著這些歷史經典傳下來的。如果您也想讀資治通鑑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