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所寫的律詩和對聯,到底以古韻為標準,或者新韻為標準?

用戶儒林外客


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一說,僅供參考。

我國的文學水平高於世界的主要作品就是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

那麼,這些作品都是古人寫的。

像唐代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出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初次欣賞時,都會把“斜”,讀做“xie”。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適應對象,恰到好處。

我們不是古人,就是專家,也無法完全瞭解古代漢字的確切讀音。使用古韻寫詩詞——寫困難。

我們是現代人,寫的東西也不是給古人看的,而是給現代人看的。使用古韻寫詩詞——費勁看。

現代人學的都是現代漢語詞典裡的東西,沒有古音以及入韻,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種聲調。

所以,在寫律詩或對聯時,都按照普通話的讀音,一二聲為平韻,三四聲為仄韻,平仄相對。

我們是現代人,學習的是現代普通話,所寫得詩詞對聯也是給現代人看的,所以,沒有必要使用古音寫律詩。

當然了,因為是韻律詩詞,你已經標明“七律”、“絕句”、“西江月”等,所以我們就要按照現在的平仄相對來寫,現在欣賞的人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如果不願意寫律詩詞,就不要標“七律”、“絕句”、“滿江紅”等名稱,就是打油詩,或者白話詩。

至於有人專門喜歡使用古韻,入韻等,只能自己欣賞了,因為大家是難於欣賞的,是不受多數人歡迎的。

如果還有人偏把打油詩詞說成“七律”、“絕句”、“水調歌頭”等,那是在造假,打假的也管不著,誰也沒辦法,不強加於人。

至於對聯,主要是貼在大門兩旁的,只要意境高超,要求就不一定那麼嚴格。

正是

賣貨給買主,

寫詩想觀眾。

沒人買你賬,

東西沒有用。

此手非凡人,

本來是天神。

編織一網絡,

使用眾星辰。

認為有道理點個贊吧!請在評論區寫出高見。

謝謝了!!


創新數


這個問題不做正面答,我只用事實說明一下。我在《中華詩詞論壇》當過版主,後又去了《雁塔之聲》,也當過正規詩詞大賽評委,發現凡真正有古詩詞根底的人,基本上寫詩用的是《平水韻》、填詞用的是《詞林正韻》。特別是《中華詩詞論壇》,如果不小心用了一個新韻,一定會被指謬。對於那些只會新韻的,只好在幾十個欄目外專門為其開了一個新韻欄目。

貼一篇本人的文章做為參考:

詩詞創作時我為什麼不用新聲韻——兼答友人

有人說:聲韻必須隨時而進。此語只能說是大致正確。但是,如果新聲韻不合理,如果為了滿足部分地域的語言習慣,把異族(從歷史角度來說)入侵後,因接受不了(不會)某些讀音,而至古今文化切底割裂,去掉入聲,造成五音不全這一行為,又豈能說成與時俱進!

普通話和新聲韻的最大不足就是違背語音規律,去掉入聲,變成五音不全。如用普通話讀柳宗元的《江雪》,一韻到底的入聲韻,變成了四個不同的聲調,還有何韻味可言!黃巢的《詠菊》用普通話去讀,其霸氣盡去。岳飛的《滿江紅》用普通話讀,已失去了促調的緊迫感,抑揚頓挫切底無存!蘇東坡的《念奴驕》用普通話,成了一堆無韻的散文……

鑑於上述原因,在沒有合理的新韻出臺前,我寧可求難用《平水韻》、《詞林正韻》而不用其他韻。

這就是我不用新聲韻的原因。


四維求索


對聯類似於律詩裡的對仗句,又不完全相同各有特點。對聯的上下聯對仗更加嚴格。古韻相對來說,選擇性窄一點,新韻用韻更加寬泛一些,選擇相對容易。但是,無論是新韻還是古韻,不能以標準來一概而論,在於個人運用習慣,表達習慣!


印象詩詞


時代在變化,語言也在不斷充實革新,詩歌同樣在反映著時代的進步。不論古韻還是今韻,其標準在於作品,好作品不拘泥形式。尤其詩歌這種追求想象和意象的藝術,一味追求形式,拘泥於條條框框,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活力。


原度拾趣


還是以古韻為標準,新韻沒聽說有什麼統一的標準,毛澤東主席也是以古韻為準的。


漢都一民


以新韻為標準。


寇米根


古韻,平水韻。


縹緲孤鴻影38600


以古韻為標準。


用戶蔡志陽


哪種都行,但是不能二者兼用。


缺月掛梧桐700517


中國文字也是有自己發展的道路,對於中國文字有影響的事件是康熙字典的出現,中國漢字在形成的過程中,在康熙字典出來以前還是有認識上的差異。

表現形式有幾個方面:

第一:古音很多跟現在的讀音不同,有些古音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有平音變更了現在的仄音,也有個別仄音要變成了現在的平音,比如前些年還有人說鐵騎,這個鐵騎(音同既),可是現在沒有這樣說的了,現在統一發平聲,統一念(同其聲),漢語字典裡也是統一發(其)聲了,如果你還堅持說,是仄聲就沒必要了。

第二:沒有字典的規範,各種方言也是很多,很多方言在詩詞裡,很難有統一的發聲,這個也是無法判別的,因為古代沒有普通話來做指導,雖然是語言、文字早就統一了,可是還是沒有一個規範的版本。也是無法用統一的標準來判斷,所以古代很多平仄是有分歧的,不過還是不會太多的分歧。古代有些特殊的字是可以兩種發音的,基本上叫中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是平音,可是一在這個地方是仄音,更上一(音同義),所以可以作為中音來做!

第三:為了音律的問題避免衝突,會用翰林院來規範很多的認識不同,在詩詞裡面有硬性的規定,哪些東西是可以被界定成平仄,這個都是對於沒有統一的普通話的一箇中和的界定。甚至很多字的平仄就是硬性規定的!

康熙字典出來以後,尤其是新中國建立以後,新華字典也是出來了,國家推廣了普通話,所有學校都是統一的說普通話。文字在使用過程中更容易分出平仄了,而且大家都是借鑑古仄,就沒有任何必要了,因為中國文字的發音基本上沒有地方方言的影響了,小學生也是打下了用普通話教學的基礎。文字的發音已經非常具體了,很多音還會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發音還會被修正或者捨棄,如果還堅持古仄就是站不住腳了!

堅持古仄估計只能讓康熙氣的從地宮中爬出來,中國推廣了幾十年的普通話也是會尷尬,很多古詩按照現在的平仄發音還是有些覺得怪怪的,其實發音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文化就是文化,堅持古仄也是沒有錯。可是堅持認為按照現在發音來規範平仄是大趨勢,因為大家必須以字典發音為準,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到後來就會被大家遺忘!

不管是古代發音還是現代發音,都是中國文字的一個發展過程,強調古韻沒有錯。可是不能干涉現代人用現在的發音來寫詩詞,因為我們不可能學會古人如何說話,然後再寫詩詞,這樣的話就是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了,最後大家還是會放棄古韻,選擇字典來指導音律的標準,這個是時代決定的,絕對不能認為自己堅持古韻是為了文化,因為文化也是在不斷的規範和修正後完成的!

堅持用《新華字典》規範音律,這個是歷史的大趨勢,我會一直堅持這個認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