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所写的律诗和对联,到底以古韵为标准,或者新韵为标准?

用户儒林外客


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一说,仅供参考。

我国的文学水平高于世界的主要作品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

那么,这些作品都是古人写的。

像唐代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出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初次欣赏时,都会把“斜”,读做“xie”。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适应对象,恰到好处。

我们不是古人,就是专家,也无法完全了解古代汉字的确切读音。使用古韵写诗词——写困难。

我们是现代人,写的东西也不是给古人看的,而是给现代人看的。使用古韵写诗词——费劲看。

现代人学的都是现代汉语词典里的东西,没有古音以及入韵,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种声调。

所以,在写律诗或对联时,都按照普通话的读音,一二声为平韵,三四声为仄韵,平仄相对。

我们是现代人,学习的是现代普通话,所写得诗词对联也是给现代人看的,所以,没有必要使用古音写律诗。

当然了,因为是韵律诗词,你已经标明“七律”、“绝句”、“西江月”等,所以我们就要按照现在的平仄相对来写,现在欣赏的人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如果不愿意写律诗词,就不要标“七律”、“绝句”、“满江红”等名称,就是打油诗,或者白话诗。

至于有人专门喜欢使用古韵,入韵等,只能自己欣赏了,因为大家是难于欣赏的,是不受多数人欢迎的。

如果还有人偏把打油诗词说成“七律”、“绝句”、“水调歌头”等,那是在造假,打假的也管不着,谁也没办法,不强加于人。

至于对联,主要是贴在大门两旁的,只要意境高超,要求就不一定那么严格。

正是

卖货给买主,

写诗想观众。

没人买你账,

东西没有用。

此手非凡人,

本来是天神。

编织一网络,

使用众星辰。

认为有道理点个赞吧!请在评论区写出高见。

谢谢了!!


创新数


这个问题不做正面答,我只用事实说明一下。我在《中华诗词论坛》当过版主,后又去了《雁塔之声》,也当过正规诗词大赛评委,发现凡真正有古诗词根底的人,基本上写诗用的是《平水韵》、填词用的是《词林正韵》。特别是《中华诗词论坛》,如果不小心用了一个新韵,一定会被指谬。对于那些只会新韵的,只好在几十个栏目外专门为其开了一个新韵栏目。

贴一篇本人的文章做为参考:

诗词创作时我为什么不用新声韵——兼答友人

有人说:声韵必须随时而进。此语只能说是大致正确。但是,如果新声韵不合理,如果为了满足部分地域的语言习惯,把异族(从历史角度来说)入侵后,因接受不了(不会)某些读音,而至古今文化切底割裂,去掉入声,造成五音不全这一行为,又岂能说成与时俱进!

普通话和新声韵的最大不足就是违背语音规律,去掉入声,变成五音不全。如用普通话读柳宗元的《江雪》,一韵到底的入声韵,变成了四个不同的声调,还有何韵味可言!黄巢的《咏菊》用普通话去读,其霸气尽去。岳飞的《满江红》用普通话读,已失去了促调的紧迫感,抑扬顿挫切底无存!苏东坡的《念奴骄》用普通话,成了一堆无韵的散文……

鉴于上述原因,在没有合理的新韵出台前,我宁可求难用《平水韵》、《词林正韵》而不用其他韵。

这就是我不用新声韵的原因。


四维求索


对联类似于律诗里的对仗句,又不完全相同各有特点。对联的上下联对仗更加严格。古韵相对来说,选择性窄一点,新韵用韵更加宽泛一些,选择相对容易。但是,无论是新韵还是古韵,不能以标准来一概而论,在于个人运用习惯,表达习惯!


印象诗词


时代在变化,语言也在不断充实革新,诗歌同样在反映着时代的进步。不论古韵还是今韵,其标准在于作品,好作品不拘泥形式。尤其诗歌这种追求想象和意象的艺术,一味追求形式,拘泥于条条框框,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活力。


原度拾趣


还是以古韵为标准,新韵没听说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毛泽东主席也是以古韵为准的。


汉都一民


以新韵为标准。


寇米根


古韵,平水韵。


缥缈孤鸿影38600


以古韵为标准。


用户蔡志阳


哪种都行,但是不能二者兼用。


缺月挂梧桐700517


中国文字也是有自己发展的道路,对于中国文字有影响的事件是康熙字典的出现,中国汉字在形成的过程中,在康熙字典出来以前还是有认识上的差异。

表现形式有几个方面:

第一:古音很多跟现在的读音不同,有些古音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有平音变更了现在的仄音,也有个别仄音要变成了现在的平音,比如前些年还有人说铁骑,这个铁骑(音同既),可是现在没有这样说的了,现在统一发平声,统一念(同其声),汉语字典里也是统一发(其)声了,如果你还坚持说,是仄声就没必要了。

第二:没有字典的规范,各种方言也是很多,很多方言在诗词里,很难有统一的发声,这个也是无法判别的,因为古代没有普通话来做指导,虽然是语言、文字早就统一了,可是还是没有一个规范的版本。也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判断,所以古代很多平仄是有分歧的,不过还是不会太多的分歧。古代有些特殊的字是可以两种发音的,基本上叫中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是平音,可是一在这个地方是仄音,更上一(音同义),所以可以作为中音来做!

第三:为了音律的问题避免冲突,会用翰林院来规范很多的认识不同,在诗词里面有硬性的规定,哪些东西是可以被界定成平仄,这个都是对于没有统一的普通话的一个中和的界定。甚至很多字的平仄就是硬性规定的!

康熙字典出来以后,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新华字典也是出来了,国家推广了普通话,所有学校都是统一的说普通话。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分出平仄了,而且大家都是借鉴古仄,就没有任何必要了,因为中国文字的发音基本上没有地方方言的影响了,小学生也是打下了用普通话教学的基础。文字的发音已经非常具体了,很多音还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发音还会被修正或者舍弃,如果还坚持古仄就是站不住脚了!

坚持古仄估计只能让康熙气的从地宫中爬出来,中国推广了几十年的普通话也是会尴尬,很多古诗按照现在的平仄发音还是有些觉得怪怪的,其实发音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文化就是文化,坚持古仄也是没有错。可是坚持认为按照现在发音来规范平仄是大趋势,因为大家必须以字典发音为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到后来就会被大家遗忘!

不管是古代发音还是现代发音,都是中国文字的一个发展过程,强调古韵没有错。可是不能干涉现代人用现在的发音来写诗词,因为我们不可能学会古人如何说话,然后再写诗词,这样的话就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了,最后大家还是会放弃古韵,选择字典来指导音律的标准,这个是时代决定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坚持古韵是为了文化,因为文化也是在不断的规范和修正后完成的!

坚持用《新华字典》规范音律,这个是历史的大趋势,我会一直坚持这个认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