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面奪冠二

冷雨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面奪冠二


一、課文內容梳理

《最後一次講演》是聞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樸追悼會上所做的講演,在講演中聞一多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當天下午聞一多就遭到了國民黨特務人員的暗殺。這也代表了聞一多的決心。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觀點,以王陽明和自己的實例為論據,論證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號召中國學生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建樹。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課文中寫了八次抉擇,這些抉擇看起來互不相干,但讀者看來卻彼此相連,渾然一體。這是因為每一個選擇作者總是讓我們看到:所做選擇的原因、選擇後的實際行動和"選擇"對於作者的影響,這些都有內在的聯繫,作者選取合適的角度把它們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週年》是顧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慶祝奧林匹克運動恢復25週年紀念會上的演說,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文獻,顧拜旦用詩歌般的語言闡述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二、單元字詞彙總

(一)字詞解釋

13.最後一次講演

卑bēi劣liè:卑鄙惡劣。無恥:不知恥辱;沒有羞恥之心。

誣wū蔑miè:詆譭和破壞名譽。捶擊:用重物猛力敲打。毀滅:徹底破壞,消滅。

卑鄙bǐ:低級、惡劣。光明正大:心懷坦白,言行正派。

挑撥離間tiǎo bō lí jiàn:搬弄是非,使別人不團結。蠻mán橫hèng:強橫而不講道理。

賦fù予yǔ:交給重任,使命等。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誠意:真心實意。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治理好家政。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過問其事。

不知所措cuò: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有鑑於此:在這個問題上有所警戒。鑑,指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

無與倫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與他相比的同類的東西。

可乘chéng之機:表示可以利用的時機。 與眾不同:表示和大家不一樣。

無名小卒zú:古時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沒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憂心忡chōng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憂愁,在擔心著什麼。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

專心致志:意為用心專一,聚精會神,絲毫不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

16.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

週年

純chún粹cuì:真正體現了事物的本質的。 闡chǎn述shù:闡明陳述。

縈yíng繞:縈迴環繞。 絢麗:耀眼而華麗。 歧qí途tú:比喻錯誤的道路、不同的途徑。

束shù縛fù:捆綁,指約束限制。 嚴峻:嚴厲,嚴格或苛刻。

沉chén甸diàn甸:物因重量過重而下墜的樣子。 墳fén塋yíng:埋葬死人的地方。

崇尚:尊崇,提倡。 膚淺:學識淺薄;理解不深刻。

祈qí求qiú:指懇切地希望得到。通常表示人們內心迫切的希望某事的達成,表達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渴望。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面奪冠二


(二)字詞記憶

13.最後一次講演

卑劣無恥bēi liè wú chǐ 恐怖kǒng bù 誣衊wū miè 屠殺tú shā

悲憤bēi fèn 毀滅huǐ miè 卑鄙bēi bǐ 蠻橫mán hèng 賦予fù yǔ

挑撥離間tiǎo bō lí jiàn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朱熹xī 彷徨páng huáng 肇zhào 諾nuò 測量liáng 數量liàng

埋mái沒 埋mán怨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

抉擇jué zé 核hé心 墮duò落 豐碩shuò 輪廓kuò 不懈xiè

凸版tū bǎn 疙瘩gē da 開闢pì 時髦máo 淘汰táo tài

16.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週年

崩潰bēng kuì 純粹chún cuì 闡述chǎn shù 縈yíng繞 歧途qí tú

束縛shù fù 沉甸甸chén diān diān 墳塋fén yíng 祈求qí qiú

第五單元梳理

一、課文內容梳理

《壺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遊記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細緻地描繪了壺口瀑布磅礴、雄壯的氣勢。從黃河的"挾而不服""壓而不彎""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賦予了黃河一種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堅韌剛強的精神。全文寫景細膩,主要藉助了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徵寫出了瀑布的聲響、形狀、態勢及偉力,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寫景不是孤立地寫景,而是在寫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體的描寫之中,二是巧妙聯想。由小小的壺口瀑布透視黃河博大寬厚的雄壯之美,再由黃河的性格聯想到人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堅韌剛強的民族精神,這些都應該牢牢把握,細心領會。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描寫的是雪域高原的壯美景色,表達了作者細膩而豐富的情感。各拉丹冬峰周圍的自然景觀奇特壯觀。冬季,這裡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銀裝素裹,夏秋季節,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開著五顏六色的野花,草原上點綴著成群的牛羊。

《登勃朗峰》選自《遠處的青山》(1869),記敘了作者旅遊歐陸時的種種趣聞逸事。從這篇文章也可看出,馬克·吐溫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幽默作家(儘管幽默在這裡表現得比較清淡),同時也是一位筆下極富詩意和擅長寫景狀物的文章妙手。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寫的一篇散文。在文中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麗江風景優美,景色宜人,建築古樸,民風質樸,這篇散文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立體的麗江圖,給讀者以清新優美的藝術感受。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面奪冠二


二、單元字詞彙總

(一)字詞解釋

17.壺口瀑布

浪沫橫溢:浪花不斷上漲溢出,形容水大而多。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推推搡sǎng搡:粗暴地、接連不斷地猛推。

馳chí騁chěng:形容瀑布飛流而下的樣子之意。

霎shà時:形容極短的時間。霎,短時間;一會兒。 寒噤:寒戰。

霧wù靄ǎi:霧氣,形容霧氣騰騰的樣子。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動聲音。

出軋zhá:(鋼板)從軋鋼機裡出來。 打旋xuán:這裡指水迴旋流動。

溼漉漉:形容物體潮溼的樣子。 汩gǔ汩:形容水流動的聲音。

怒不可遏è: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憤怒到了極點。這裡形容水勢不可阻擋的樣子。

18.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黧lí黑:形容黑。 氣勢磅páng礴bó:廣大無邊的樣子。 形容氣勢雄偉壯大。

尊容:尊貴的容貌,特指佛像、神像。也稱他人的容貌(常含諷刺意味)。

草壩子:平坦的草地。 氣喘chuǎn籲xū籲:形容呼吸急促,大聲喘氣。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個又一個接連不斷地到來。接踵,後面人的腳尖接著前面人的腳後跟。 礫石:經水流衝擊磨去稜角的石塊。 虔qián誠chéng:指恭敬而有誠意的態度。

詛zǔ咒zhòu:原指祈求鬼神加禍於所恨的人;現指咒罵。

蜷quán臥wò:意思是蜷縮臥倒。 熠yì熠爍爍:形容光彩閃耀的樣子。

褶zhě皺zhòu:皺紋,這裡指冰山上的波形紋。

19.登勃朗峰

翌yì日:次日。 絡luò繹yì不絕: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接連不斷。

轔lín轔:象聲詞,指雷鳴聲、車行聲。 巉chán峻jùn:險峻陡峭。

拾shè級:逐步登階。拾,輕步而上。 俯fǔ瞰kàn:指俯視,從高處往下看。

皚ái皚白雪:意思指潔白的積雪銀光耀眼。 輕歌曼màn舞:音樂輕快,舞姿優美。

霓ní裳cháng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20.一滴水經過麗江

輕盈yíng: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動作、姿態輕柔優美漂亮。

馬幫:馱運貨物的馬隊。驛yì道:我國古代為傳車、驛馬通行的大道,沿途設置驛站。

草甸:長滿野草的低溼地。矗chù立:高聳直立。

目眩xuàn神迷:眼花繚亂,心神搖盪。多形容所見情景令人驚異。

(二)字詞記憶

17.壺口瀑布

推推搡搡tuī tuī sǎng sǎng 馳騁chí chěng 霧靄wù ǎi 潺潺chán chán 汩汩gǔ gǔ 怒不可遏è

18.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黧lí黑 稜léng角 豁huò然 懈怠xiè dài 敦dūn實 演繹yì

氣勢磅páng礴bó 氣喘吁吁qì chuǎn xū xū 接踵zhǒng而至

瓊qióng瑤yáo仙境 熠yì熠爍爍

19.登勃朗峰

翌yì日 絡luò繹yì不絕 轔轔lín lín 巉峻chán jùn 拾shè級

俯fǔ瞰kàn 穹頂qióng dǐng 皚皚ái ái 輕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

蔓延màn yán 浮躁fú zào 顛簸diān bǒ 溝壑gōu hè 曠野kuàng yě 打嗝gé 霓裳羽衣ní cháng yǔ yī

20.一滴水經過麗江

輕盈qīng yíng 喧譁 驛yì道 翡翠fěi cuì 眺望tiào wàng

催cuī動 五彩斑bān斕lán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面奪冠二


第六單元梳理

一、課文內容梳理

《北冥有魚》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範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誇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裡也"言其形,"若垂天之雲"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輕鬆閒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後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本文講述兩位辯論高手,同遊於濠水的一座橋樑之上,俯看鰷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因而引起聯想,展開了一場人能否知魚之樂的辯論。其題雖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敘述語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採用對話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頂真式地把這場辯論引向深入。莊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魚之樂,惠施則否定了莊周的說法。且不說這場辯論誰是誰非,光是兩人在辯論中反映出來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談,就令人拍案叫絕,給人一種怡情益智的享受。

《雖有嘉餚》一文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指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中實踐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學"是息息相關的。

《大道之行也》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此人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一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儘管在當時的戰亂時期下那個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那是儒家學者在亂世中的一個美好願景。

《馬說》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組詩中的一篇。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全詩描寫具體生動,歷歷如繪,結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細節的選擇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畫上有獨到之處。

二、課內文言文梳理

21.《莊子》二則

(一)北冥有魚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北冥有魚,其名為②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③鵬。

①北冥:北海。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鯤(kūn):大魚名。③鵬:本為古"鳳"字,這裡表示大鳥之名。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①怒而飛,其翼若②垂天之雲。是鳥也,③海運則將④徙於南冥。

①怒:振奮,這裡指用力鼓動翅膀。②垂:懸掛。③海運:海水運動。④徙:遷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齊諧》者,③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④擊三千里,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齊諧》:書名。一說人名。③志:記載。怪:怪異的事物。④擊:拍打,這裡指鵬鳥奮飛而起,雙翼拍打水面。

①摶②扶搖而上者九萬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⑤野馬也,

①摶(tuán):盤旋飛翔。②扶搖:旋風。③去:離開,這裡指離開北海。④息:氣息,這裡指風。⑤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

①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③極④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①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埃"。②蒼蒼:深藍色。③極:盡。④邪:同"耶",表疑問,相當於"嗎""呢"。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用力鼓動翅膀飛翔起來,它的翅膀就像懸掛在天邊的雲彩。

2.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這隻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

3.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藉著六月的大風離開。

4.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面奪冠二


(三)課文分析

1.文章標題為"北冥有魚",後來為什麼又寫鳥?

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積有幾千裡,變成鳥後,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裡。說明莊子想象力豐富。

2.大鵬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呢?

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__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範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誇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裡也"言其形,"若垂天之雲"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3.賞析句子:"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誇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摶"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4.在莊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說理,使文章生動活潑,寓意雋永,感染力強。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說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於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藉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於一定的條件,那麼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沒有侷限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翻譯為: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這說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侷限的。莊子給出確定的結論,鵬鳥和人們一樣,並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鵬鳥的認識也是有侷限的。

(二)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一)課文字詞詳解

莊子與惠子游於①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②是魚之樂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②是:這。

惠子曰:"子非魚,①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②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④全矣!"莊子曰:

①安:怎麼。②固:固然。③固:本來。④全:完全,肯定(是這樣)。

"①請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請循其本:請允許我追溯話題本原。請,請允許我。循,追溯。其,話題。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你說"你是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汝安知魚樂,你怎麼(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雲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既,已經。之,指"魚之樂",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點句子翻譯

1.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鰷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閒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4.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請允許我從最初的話題說起(或:追溯話題本原)。你說"你是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那是(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所以我說)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三)課文分析

1.莊子堅持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也是如此。他來到濠水之濱,"從容出遊"感到快樂,於是見到"出遊從容"的魚也快樂。所以莊子說自己是在濠水的橋上感到魚的快樂的,否則哪能見到魚的快樂呢?

2.指出下面兩個疑問句語氣的強弱特點和表達效果。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1)句是惠子針對莊子知"魚之樂"而發起的疑問,語氣較輕。__(2)句是莊子針對惠子的問話的回答,用的是反問的語氣,語氣較強。這句話不從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從反面相對,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3.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理解莊子的人生態度。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對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輕鬆閒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後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2.《禮記》二則

(一)雖有嘉餚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雖有②嘉餚,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雖有⑤至道,弗學,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雖:雖然。②嘉餚:美味的菜餚。嘉,好、美。餚,用魚、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對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⑥善:益處,好處。⑦是故:所以。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①困。知不足,然後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後能③自強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強:自我勉勵。強,勉勵。

①教學相長也。《②兌命》曰"③學學半",④其此之謂乎!

①教學相長: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②兌:同"說",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yuè)。③學學半:教別人,佔自己學習的一半。前一個"學"同"斆",教導。④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

(二)重點句子翻譯

1.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然有美味佳餚,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學相長也。

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

3.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所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就會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以後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這樣以後就能自我勉勵。

5."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教別人,佔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三)課文分析

1.本文論述了教與學的關係問題,說明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2.解釋課文中"教學相長"這個成語的含義。

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是互相促進的,只有二者兼備,才能獲得成功。

3."教"與"學"的關係如何?

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

4.《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彙編。相傳為西漢戴聖編纂。有《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記。

5.為何在一開始寫關於"嘉餚""至道"的內容,能否刪去?

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動地引出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有力地證明中心,說理的力度大大增強。即通過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動地告訴讀者學習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刪去。

6.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用原文填空)

7.請結合你的學習經歷,舉一個例子,談談對"教學相長"的理解。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師生關係的確立表現出互惠的嶄新特點。在這種師生關係中,教師不僅僅是講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反過來教育老師,他們在課堂上相互影響,相互提高。(需要學生結合具體的經歷談)

8."教學相長"在教學中的意義。

在教學意義上,"教學相長"是現代師生關係的特點之一。師生共同展現著自身的生命價值,在充分發掘自己的生命潛能中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二)大道之行也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為⑤公。⑥選賢與能,⑦講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為:是。⑤公:公共的。⑥選賢與(jǔ)能: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選,選拔。賢,指品德高尚。與,同"舉"。能,指才幹出眾。⑦講:講求。

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獨⑥親其⑦親,不獨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終,

①信:誠信。②修:培養。③睦:和睦(氣氛)。④故:因此。⑤獨:只。⑥親:以……為親。⑦親:父母。⑧子:以……為子。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終:老人能夠善終。終,善終。

①壯有所用,②幼有所長,③矜、寡、孤、獨、

①壯有所用:壯年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②幼有所長(zhǎng):幼年人能順利成長。③矜(guān)、寡、孤、獨:矜,同"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

①廢疾者②皆有所③養,④男有分,⑤女有歸。⑥貨⑦惡

①廢疾者:有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養:供養。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職守。⑤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女子出嫁。⑥貨:財貨。⑦惡:憎恨。

其①棄於地也,不②必③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①棄:丟棄。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①是故②謀閉而不③興,④盜竊亂賊而不作,⑤故⑥外戶

①是故:因此。②謀:奸詐之心。③興:興起。④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作亂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作亂。賊,指害人。作,興起。⑤故:所以。⑥外戶:從外面把門帶上。

而不閉。①是②謂③大同。

①是:這。②謂(wè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面奪冠二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讓老年人能夠善終,讓壯年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讓幼年人能夠順利成長,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有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養。

4.男有分,女有歸。

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

5.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對於)財貨,(人們)憎恨(那種)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但並非自己想私藏;(對於)力氣,(人們)憎恨它不出於自己,但願意多出力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因此奸詐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作亂害人的事情也不興起。

7.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因此(家家戶戶)門都從外面帶上而不關閉。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三)課文分析

1.文學常識。

(1)選自《禮記》,儒家經典之一。

(2)"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3)"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這一句是總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於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於任何個人。

②"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幹出眾——用現在的話來說,叫作"德才兼備"。

③"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鬥,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對全社會的關愛。

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4."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

5.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都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從哪三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③人人都珍惜勞動成果,卻毫無自私自利之心(或: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7.怎樣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於"五帝之世",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

8.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達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寫出表現人人都能關愛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關愛,能安居樂業的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11.《大道之行也》中與"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語:天下為公、老有所終、矜(鰥)寡孤獨。

13.你認為"大同"社會會實現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示例一:不會實現。因為那只是一種美好的理想社會,現實社會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爾虞我詐。(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會實現。現在的社會還不是"大同"社會。(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和這個"大同"社會有何相似之處?

①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②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男有分,女有歸"。③從"設酒殺雞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熱情好客,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23.馬說

(一)課文字詞詳解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①而伯樂不常有。②故③雖有名馬,

①而:錶轉折,但是。②故:所以。③雖:即使。

①祗②辱③於④奴隸人之手,⑤駢死於⑥槽櫪之間,不⑦以千里稱也。

①祗:只,僅。②辱:(受)屈辱。③於:在。④奴隸人:奴僕。⑤駢(pián)死:(和普通馬)一同死。駢,本義為兩馬並駕,引申為並列。⑥槽櫪:馬槽。⑦以……稱:以……著稱。以,憑。

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盡粟一⑤石。⑥食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時。④盡:吃盡。⑤石:容量單位。⑥食(sì):同"飼",喂。⑦其:指千里馬。⑧而:表承接。

①是馬也,②雖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飽,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見,⑦且⑧欲與⑨常馬⑩等⑪不可得,

①是:這。②雖:雖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⑥外見:表現在外面。見,同"現",顯露、表現。⑦且:猶,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馬:普通的馬。⑩等:等同,一樣。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裡,怎麼。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盡其④材,⑤鳴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馬鞭趕它。策,馬鞭,這裡是動詞,用馬鞭驅趕。②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③盡:竭盡。④材:同"才",才能、才幹。⑤鳴:馬叫。之:音節助詞,不譯。"食之"與"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馬。⑥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通,通曉、明白。

執①策②而③臨之,曰:"天下無馬!"④嗚呼!⑤其真無馬⑥邪?⑦其真不知馬也!

①策:名詞,馬鞭。②而:連詞。③臨:面對。④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⑤其:表示加強詰問語氣。⑥邪:同"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⑦其:代詞。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千里馬),也只能在奴僕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槽之間,不以千里馬而著稱。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一石糧食。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飼養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馬的食量)來餵養。

4.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優點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馬鞭趕它,不能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餵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6.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握著馬鞭面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7.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是他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三)課文分析

1.主題:通篇用的是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2.作者的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第一段: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正面論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反面論證: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第二段:進一步從反面論證,指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執策者的愚蠢,勾畫出執策者狂妄無知的形象。作者厲聲反詰執策者,表達中心:其真不知馬也。

3."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千里馬——有才能的人。伯樂——重視人才,識別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4.《馬說》中的五個"也"字:

①"不以千里稱也"流露出無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現作者憤怒譴責的感情,而且包含著訴諸讀者正義感的意圖。③"其真不知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頓筆,有暫時了結,不再說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卻一些無用的話。⑤"是馬也,雖有……"中的"也"字,顯然是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造成的後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嘆無人識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沒有"伯樂",千里馬"常有"也就等於沒有。"不以千里稱也":道出了千里馬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讓人感到遺憾、惋惜。

②悲無力使才。"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與常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沒的千里馬的滿腹委屈,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

③憤庸人誤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反過來還對著受盡了屈辱的千里馬說"天下無馬",愚昧,更是無知!作者滿腔的悲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馬也",對食馬者的罪行表示憤恨,對馬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諷刺。

6.理解式默寫。

(1)總領全文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描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出的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描寫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馬也!

(7)寫食馬者愚昧無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4.唐詩二首

(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天下寒士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見此屋,吾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八月深秋,狂風怒號,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窪的水塘裡。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竊的事來,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有用,只好回來,拄著柺杖感嘆自己的不幸和世態悲涼。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亂踢,把被裡蹬破了。因為屋頂漏雨,床頭都沒有一點乾的地方,像線條一樣的雨點下個沒完。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溼,怎能捱到天亮!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難點化解,美點追蹤: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句子的韻腳傳來陣陣風聲。"風怒號"三字,起勢迅猛,音響洪亮,猶如秋風咆哮。"怒"字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好不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定居下來,秋風卻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使得詩人焦急萬分。然後茅草分散地、雨點似的"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讀者的視線,撥動讀者的心絃。

第一段場景是: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著柺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捲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偷竊的事。其實,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裡去判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歸來倚杖自嘆息":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卻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段共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黯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黯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兩句,沒有窮困的生活體驗,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也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溼"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溼",詩人自然不能入睡。"長夜"是作者由於自己屋漏因而更覺夜長,還因自己和國家都在風雨飄搖中掙扎而覺得夜長。"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當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溼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捨己為人的高尚風格,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容易出現的錯別字:注意""內的字。

【理解記憶】

1.王安石在《子美畫像》詩中說:"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與王安石的話相照應的句子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抒發詩人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情懷的句子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群童頑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抒發作者雖身居漏雨屋舍仍關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4.抒發作者憂國憂民,表現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詩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5.描寫秋天淒涼氛圍的語句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與"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7.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精神的詩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起承上啟下過渡作用的詩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9.《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我"衰老困窘的詩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10.《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現詩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願以及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的詩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1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達作者的博大胸懷、濟世情懷和其曠達胸襟的詩句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2.杜甫身處漏雨茅屋,還存有憂國憂民的情思,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

1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杜甫捨己為人的獻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決心的兩句詩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悽惻愁慘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寫天氣變化的句子)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詩人無可奈何的詩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二)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詞句註釋】

(1)賣炭翁:此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裡需要物品,就到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2)伐:砍伐。薪:木柴。南山: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長安城南。

(3)煙火色:煙燻色的臉。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4)蒼蒼:灰白。

(5)得:得到。何所營:做什麼用。營,謀求、需求。(6)可憐:使人憐憫。

(7)願:希望。

(8)曉:天亮。輾(niǎn):同"碾",壓。轍:車輪滾過地面碾出的痕跡。

(9)困:睏倦,疲乏。

(10)市:城市中劃定的集中進行交易的場所。唐代長安有東、西兩市,各有東、西、南、北四門。(11)翩翩:輕快的樣子。騎(jì):騎馬的人。

(12)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稱:說。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14)回:調轉。叱:吆喝。牽向北:指牽向宮中。(15)千餘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16)驅:趕著走。將:助詞,用於動詞之後。惜不得:吝惜不得。惜,舍。得,能夠。

(17)半匹紅紗一丈綾:唐代商品交易,錢帛並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與一車炭的價值相比相差很大。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18)系(jì):掛。直:同"值",價錢。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也因燒炭變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地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捨,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難點化解,美點追蹤: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裡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不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閒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麼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讀者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後半篇過渡的橋樑。"心憂炭賤願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不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佔據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是因為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不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結果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他會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於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於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容易出現的錯別字:注意""內的字。

【理解記憶】

1.反映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然而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與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的句子是:"半匹紅紗一丈綾",這句詩反映了宮市的霸道不公。

2.《賣炭翁》中揭示賣炭翁悲苦處境和矛盾心情的詩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3."宮使驅將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說明了賣炭翁怎樣的心理?

說明賣炭翁雖萬般不捨卻又無可奈何的心理。

4.全詩反映了封建社會怎樣的情況?

反映了封建統治者的橫暴掠奪,反映了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不幸。

5.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宮市的揭露抨擊。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面奪冠二


三、名著導讀

(一)選擇性閱讀

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蘇聯作家,是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

【主要內容】

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是烏克蘭某鎮一個貧苦工人家的小兒子,父親死得早,母親則在富人家當廚娘,哥哥阿爾焦姆是個鐵路工人,飽嘗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人和壓迫人的痛苦。在退學後,他當過車站食堂的小夥夫,做過發電廠的工人,之後認識了冬妮婭——一個林務官的女兒。低下的社會地位和苦難的生活練就了他一副不屈不撓的性格。十月革命爆發後,紅色政權遭到了外國勢力的干涉和本國反動派的聯合圍攻,烏克蘭的政治形勢也空前的激烈動盪。保爾通過哥哥認識了朱赫來。朱赫來是個老布爾什維克,紅軍撤退時將他留在了鎮上。朱赫來教保爾拳擊,培養了保爾樸素的革命熱情。一次,因為解救朱赫來,保爾自己被關進了監獄,而後愚蠢的敵人卻很快又把他錯放了。出獄後的保爾慌不擇路,跳進了冬妮婭家的花園。冬妮婭很喜歡熱情、倔強、個性剛強的保爾,保爾也被漂亮、整潔、文雅,不像其他富人家的孩子一樣瞧不起工人的冬妮婭深深吸引。

後來,保爾在朱赫來的影響下參加了紅軍,成為了著名的布瓊尼騎兵師中最勇敢的士兵之一,他和他的戰友們曾一天向敵人發起十七次衝鋒。戰鬥之餘,他還喜歡讀《牛虻》《斯巴達克斯》等小說,一有空就講給戰友們聽。

一次激戰中,他頭部受重傷,被送進了醫院。出院後,保爾住進了冬妮婭的親戚家。他的一隻眼睛失明瞭,不能再回前線了,但他立即投入到了地方上各種艱鉅的工作中。

一次參加工友同志的聚會,保爾因帶著穿著漂亮整潔的冬妮婭同去,遭到了工友們的譏諷和嘲笑。保爾意識到冬妮婭和自己不是一個階級,遂下決心斷絕了他們的感情。

為了供應城市木材,保爾參加了鐵路建築。秋雨、泥濘、大雪、凍土,工作條件越來越惡劣,武裝土匪的騷擾和疾病、飢餓也都威脅著保爾和同志們。但鐵路還是如期修通了,已升為省委委員的朱赫來為他們的革命熱情深深感動,說:"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由於成績突出,保爾被任命為某鐵路工廠的團委書記,女政委麗達經常幫助保爾,幫助他提高認識,搞好工作。保爾漸漸愛上了麗達,但又以革命為由放棄了自己第二次萌動的愛情。保爾因傷寒再次住進了醫院,而且得了肺炎,肺炎好了,但醫生又在他脊柱上發現了一處彈片留下的足以致命的暗傷。

在家鄉養病期間,保爾到烈士墓前憑弔戰友,感慨萬千,發出了感人至深、振聾發聵的豪言壯語:"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病癒後,保爾又忘我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在工作中,他堅決地和各種非主流思想和"歪風邪氣"做鬥爭,對戰友杜巴瓦的"變質",他十分痛心,堅決地給予了批評……保爾的體質越來越壞。

1924年,黨組織不得不卸掉他身上的全部重擔,讓他長期療養。他的視力越來越差。在海濱療養時,保爾認識了達雅——一個工人家庭的小女兒。在達雅家中,保爾鼓動了達雅對老頑固父親的造反,並引導她加入了蘇維埃,之後達雅和保爾結婚了。

1927年,保爾完全癱瘓,繼而雙目失明。他也曾一度灰心喪氣,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但堅強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保爾開始了文學創作。

1934年,在母親、妻子以及同志們的幫助下,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終於出版了!保爾高興極了,因為他又有了新的革命武器——寫作。

【主要人物】

保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個在布爾什維克黨的培養下,在革命烽火和艱苦環境中鍛煉出來的共產主義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崇高的道德風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蹟般的生命活力和鋼鐵般的堅強意志,譜寫著把一切獻給黨和人民的壯麗詩篇。

保爾的性格:自我犧牲的精神,頑強堅韌的意志,堅定不移的信念。

冬妮婭——保爾的初戀對象,她是一個林務官的女兒,純潔善良,美麗動人。她曾把《牛虻》這部小說介紹給保爾看,這部書啟發了他的思想。她是在偶然的相遇裡認識保爾·柯察金的,由於他的倔強和熱情,她不自覺地喜歡他,愛他。但由於階級出身的關係,她沒有和當時許多的青年一樣去參加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偉大斗爭。

朱赫來——共產黨員,一個堅強的紅軍戰士,勇敢、機智,善於領導和組織群眾,他在革命鬥爭中很好地團結了廣大的工人和教育了無數的青年,保爾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養而成長起來的。

阿爾焦姆——他是保爾的哥哥,一個火車司機,鉗工,市蘇維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敵人進行了不懈的鬥爭,他是朱赫來最好的助手。

麗達——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是保爾真正深愛的對象。她漂亮、機智,打扮簡單而幹練,心地善良而堅定。她酷愛工作,善於出謀劃策,能夠積極應對突發事件,不讓私人的感情影響工作大局。她愛憎分明,熱愛自己所信仰的共產主義,與保爾志同道合,配合默契。

小說通過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蹟,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革命者在鬥爭中百鍊成鋼,這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通過揭示保爾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敢於戰勝任何艱難困苦的剛毅性格,小說形象地告訴青年一代,什麼是共產主義理想,如何為共產主義理想去努力奮鬥,革命戰士應當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這是小說的又一主題。

【理解記憶】

1.在朱赫來的啟發和教育下,保爾懂得了許多關於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鬥爭的道理。

2.保爾救出了朱赫來後,被貴族的兒子維克托出賣,被白匪關押起來。

3.紅軍攻下了小城謝佩托夫卡,保爾的好朋友謝廖沙參軍了,當了團區委書記。

4.保爾最愛讀英國小說《牛虻》,敬佩主人公的鬥爭精神。

5"這些人是無價之寶,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是朱赫來到修鐵路的工地視察時說的。

6."難道你不能在政府裡搞一個比挖土強一點的差事嗎?我還以為你當上了委員或委員一類的首長呢"是冬妮婭對保爾說的。

7."可現在呢,你渾身都是樟腦味兒"是保爾對冬妮婭說的。

8.在鐵路就要修完時,無情的傷寒和大葉性肺炎最終奪去了保爾的戰鬥力。

9.《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本名副其實的生活教科書。保爾是鼓舞人們戰勝困難、不斷革命的"良師益友",他的崇高形象和革命品質對廣大讀者有極深的教育意義。

10.保爾在發電廠工作時結識了紅軍撤退時留下的老水手朱赫來,正是在這位老水手的教育下,他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1.保爾的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戀情人冬妮婭,在鐵路總工廠任共青團書記時認識的麗達,以及他的妻子達雅。

12.保爾因在神父家補課時,把一撮煙末撒在神父家做復活節糕用的麵糰上而被校長開除。

13.保爾最後的著作是《暴風雨所誕生的》。

14.保爾在黑海療養所企圖自殺,自殺未遂,他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標——靠文學創作回到隊伍中去。他把寫的小說寄往柯托夫斯基師徵求意見,但書稿在途中丟失,他不氣餒,重新開始創作,小說最終獲得了成功。

15.《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通過保爾的成長經歷,描繪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經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到經濟恢復時期廣闊的社會畫面,被譽為"生活教科書"。

16.人們提出"在新時代,要做保爾還是比爾"的新命題。與比爾·蓋茨相提並論的保爾,就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他受朱赫來等人影響很大,經過艱苦的鍛鍊,成為共產主義戰士。

17.保爾以自己的畢生精力,實踐了自己的生活原則: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保爾戰鬥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他革命樂觀主義的深刻概括。

18.《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教材推薦給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名著之一。這部小說是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歷時三年寫成的。出版後對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相信你一定讀過這部小說,喜歡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請你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是保爾·柯察金。

(2)主人公是在朱赫來的影響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在革命的熔爐中,他從一個工人子弟鍛鍊成為無產階級戰士。

(3)在他身上凝聚著那個時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質: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頑強奮鬥的高貴品質。

(4)這部小說回答了作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

19.你知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個題目的含義嗎?

"鋼鐵"是信念、意志、毅力的象徵,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釋這部作品的標題時說:"鋼是在烈火裡燒,高度冷卻中煉成的,因此它很堅固。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鬥爭中和艱苦考驗中鍛煉出來的,並學會了在生活中不灰心喪氣。"

(

四、課外古詩詞誦讀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此都寂,但餘鍾音。

譯文: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昇映照著山上樹林。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令人爽神淨心。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難點化解,美點追蹤: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捨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誦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彷彿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洪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了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容易出現的錯別字:禪(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面奪冠二

) 籟(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面奪冠二

) 磬(馨、磐、罄)

【理解記憶】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中寫天光、山色、水波不僅使鳥兒歡悅,而且令人雜念頓消的句子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描寫佛寺禪院曲徑幽靜、花木掩映的著名詩句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去,蕭蕭馬鳴。

譯文:青山橫亙在城郭的北側,明淨的河水環繞在城郭的東面。我們即將在這裡離別,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裡征程。空中的白雲飄浮不定,像你從此遊蕩各地,我無法與你重逢;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我們揮手告別,從這裡各奔前程,你騎的那匹載你遠離的馬,好像不忍離去,蕭蕭地嘶叫著,增加了我的離愁別緒。

難點化解,美點追蹤: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

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意思就是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這兩句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

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

容易出現的錯別字:蓬(篷) 茲(滋) 班(斑)

【理解記憶】

1.《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2."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它的表達作用是:形象地抒發了詩人對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關懷和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 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句註釋】

(1)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為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闋各兩仄韻。

(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黃州東南。蘇軾初貶黃州,寓居於此。

(3)漏:指漏壺,古代計時的器具。這裡"漏斷"即指深夜。

(4)幽人:幽居之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為幽囚。引申為幽靜、優雅。

(5)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孤鴻: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鴻海上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說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說鴻,多說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

(6)省(xǐng):知曉。"無人省",猶言"無人識"。

(7)揀盡寒枝:或以為有語病。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旁。'坡語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說"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杜甫《遣愁》:"擇木知幽鳥。"

(8)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積而成的小塊陸地。末句一本作"楓落吳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斷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譯文:彎彎的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彷彿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

難點化解,美點追蹤:蘇軾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他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做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這是一個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梧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沒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悽清的大雁。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寫到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沒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裡,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高妙,前人謂"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理解記憶】

1.詞的上闋通過描繪缺月、疏桐、孤鴻等景物,渲染了悽清孤寂的氛圍。

2.有人評價這首詞"物我交融,含蘊深廣",請結合"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簡要賞析。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句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詠梅

陸 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2)驛(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驛,驛站,古代官道上設有驛站,供傳遞文書的人及官員、行人往來歇息。斷橋:殘破的橋。一說"斷"同"籪",籪橋乃是古時在為攔河捕魚蟹而設籪之處所建之橋。(3)無主:自生自滅,無人照管和玩賞。

(4)更:又,再。著(zhuó):遭受。(5)苦:苦苦,極力。爭春:與百花爭奇鬥豔。

(6)一任:任憑。群芳:群花,這裡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7)碾(niǎn):軋爛,壓碎。作塵:化作灰土。(8)香如故:香氣依舊存在。故,指花開時。

譯文:寂寞無主的幽梅,在驛館外斷橋邊開放。已是日落黃昏,她正獨自憂愁感傷,一陣陣悽風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佔領春芳,聽任百花群豔心懷妒忌將她中傷。縱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塵泥,清芬卻永留世上。

難點化解,美點追蹤:此詞以梅花自況,詠梅的悽苦以洩胸中抑鬱,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及高潔人格的自許。

詞的上片著力渲染梅的落寞悽清,飽受風雨之苦的情形。陸游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備受冷落、令人憐惜了。無人照看與護理,其生死榮枯全憑自己。"斷橋"已失去溝通兩岸的功能,唯有斷爛木石,更是人跡罕至之處。由於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開無主"了,"無主"既指無人照管,又指梅花無人賞識,不得與人親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賞,獨自走完自己的生命歷程而已。"已是黃昏獨自愁"是擬人手法,寫梅花的精神狀態,身處荒僻之境的野梅,雖無人栽培,無人關心,但它憑藉自己頑強的生命力也終於長成開花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響的氣質。范成大《梅譜序》說:"野生不經栽接者,……謂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於地勢使然,野梅雖歷經磨難而獨具清芬,卻無人賞識,無人領略其神韻。野梅偏在黃昏時分獨自愁,是因為白天,它尚殘存著一線被人發現的幻想,而一到黃昏,這些微小的幻想也徹底破滅了。這也如前人閨怨詩所說:最難消遣是黃昏。不僅如此,黃昏又是陰陽交替,氣溫轉冷而易生風雨的時辰,所以,除了心靈的痛苦之外,還要有肢體上的折磨,"更著風和雨"。這內外交困、身心俱損的情形將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極處,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寫照,傾注了作者的心血。"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像這像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這就是說,詞人描寫這麼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片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讀者可以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也可以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梅花生在世上,無意於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與招蜂引蝶,所以在時間上躲得遠遠的,既不與爭奇鬥妍的百花爭奪春色,也不與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獨地在冰天雪地裡開放。但是這樣仍擺脫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會被認為"自命清高""別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無意苦爭春"一樣,對他物的侮辱、誤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聽之任之。同時,不論外界輿論如何,梅花以不變應萬變,只求靈魂的昇華與純潔,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軋成塵埃了,它的品格就像它的香氣一樣永駐人間。這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奮勇向前不動搖的人格宣言。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片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悽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結果,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梅花的命運很是悲慘,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但是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淒涼、衰颯、悲慼,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作者從民族國家的利益出發,做出生命的表白,悲憂中透出一種堅貞的自信。詞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寫出險惡仕途中堅持高潔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絕俗,忠貞不渝的情懷與抱負。這首詠梅詞,通篇未見"梅"字,卻處處傳出"梅"的神韻,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對梅的贊詠中,顯示詞人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縱觀全詞,詞人以物喻人,託物言志,巧借飽受摧殘、花粉猶香的梅花,比喻自己雖終生坎坷,絕不媚俗的忠貞,這也正像他在一首詠梅詩中所寫的"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氣憐"。陸游以他飽滿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謂"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理解記憶】

1.詞的上闋通過描寫梅花所處的環境,創設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寂寞、苦悶、悽清。

2.這首詞雖在詠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表達自己孤傲、隱忍的品格與高潔的報國志向。

3.詞人託物言志,藉助梅花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怎樣的品質?

性格孤高,絕不與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饞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