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樹上的“錢串子”,曾被農村人奉為寶,今正逐漸消失

黃淮地區,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都是榆錢兒和楮不揪最為鮮嫩之時,若再耐心等待一些時日,滿樹的洋槐花又要含苞待放了,這三種長在樹上的野菜,被譽為“春天三寶”,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春天三寶”之一的榆錢兒。


長在樹上的“錢串子”,曾被農村人奉為寶,今正逐漸消失


在安徽省亳州市牛集鎮的一個村子,村民劉奶奶門口的那棵大槐樹下,老人家坐在那裡,抬頭望著樹冠,一串串的榆錢兒,正在湛藍的天空下,隨風搖曳,一些往事,就像這滿樹的榆錢兒,在春天裡,一下子都湧出來了。

曾經的村子裡,沒有成排的樓房,但有很多老榆樹,每到這個季節,村裡的年輕人,都會麻溜地爬到樹上,雙腳踏在一根較為穩固的枝幹上,一隻手握著枝幹,騰出另一隻手捋榆錢兒,而後裝進挎在身上的袋子裡,直到將袋子裝滿,這才小心扔給守在樹下的家人。


長在樹上的“錢串子”,曾被農村人奉為寶,今正逐漸消失


而後回到家裡,將榆錢兒整理乾淨,再製作成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其實,當時的榆錢兒,無外乎三種吃法,一是拌麵蒸,用蒜汁調拌;二是和著麵粉製成菜糰子,鹹的,特香;三是用麵粉和雞蛋裹在榆錢兒上,在鍋裡放油炒至金黃色,下入粉條煮成鹹粥,在當時,這是一種比較奢侈的吃法。


長在樹上的“錢串子”,曾被農村人奉為寶,今正逐漸消失


在農村捋榆錢兒,不管是誰家的樹,也不用徵得主人同意,爬樹上就可以盡情採摘,但有一點,千萬不能因為圖省事兒,將樹的枝條給弄折了,若是因此發生爭吵,就很不值得了,所以,那時候捋榆錢兒,都是爬到樹上去採摘,比較麻利的小夥伴,可以爬到樹梢,家人就站在樹下等待裝滿榆錢的袋子用繩子順下來,而後再將空袋子提上去。


長在樹上的“錢串子”,曾被農村人奉為寶,今正逐漸消失


農村那時候日子窮,每到春天,也正是家裡青黃不接的時候,然而,村子裡的榆樹、楮樹和洋槐樹,接二連三地為村裡人奉獻美味的野菜,它們受歡迎的程度可想而知,因此,這些樹的花或果實,被稱為大自然賜給農村人的禮物,併合譽為“春天三寶”。

想想那時的日子,簡單、清苦、卻又香甜、快樂,如今望著滿樹的榆錢兒,縱然心中有一萬個念想,卻再也沒有上樹的能力了。鄰居說,他在城裡生活的孩子,天天打電話問家裡的榆錢兒能吃了沒有,說要能吃了可以送去一些,如今在城裡的超市裡,新鮮的榆錢能賣15元一斤呢,若是這樣算,院子裡那棵老榆樹,採摘完可以賣好多錢呢。


長在樹上的“錢串子”,曾被農村人奉為寶,今正逐漸消失


鄰居還說,孩子不在自己身邊,若在身旁,我得抽他倆大嘴巴子,想吃榆錢自己回來採摘呀,咱們這老胳膊老腿的,哪裡還能爬樹,你看這榆錢兒多高,年輕人採摘起來都夠嗆,現在誰還會爬樹呀,讓我這老頭子採了給他送去,也不知道這熊孩子腦袋是不是被門給夾了。

說到這裡,劉奶奶又望著頭頂滿樹的榆錢兒,無奈說道:“唉!一轉眼,大家都老嘍,這美味就在眼前,卻只能任由著漸漸老掉,如今的村子裡,年輕人外出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小孩子也不會爬樹了,怪不得榆錢兒在城裡賣那麼貴,別說榆樹漸漸少了,就是採摘這一項,也是不簡單的事兒。”


長在樹上的“錢串子”,曾被農村人奉為寶,今正逐漸消失


如今,在農村想見到一棵榆樹,也是非常困難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榆樹和洋槐樹都隨著老村莊消失了,而新的村莊,又沒有種植這些樹木的習慣,反倒是楮樹卻“死皮賴臉”地延續了下來,想知道為什麼嗎?我們明天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