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先生在書中說,“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你覺得是這樣嗎?

禁止砍伐的熊大


賈平凹先生說:

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

季羨林老爺子說:

壞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兩位文化大咖的觀點如出一轍,“英雄所見略同”。

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人性本是天使與魔鬼集於一身,善與惡囿於一體。

但是當一個人沒了羞恥不講規矩,人性的魔鬼就會瘋狂亂舞,人性的惡念就會荼毒天下。

近日被抓捕的殺人女魔頭勞容枝,年輕時讀的師範專業,畢業後做過幾年教師,一個教書育人的“園丁”,難道不知道什麼是羞恥,什麼是規矩?

上世紀九十年代拜金主義盛行,黑社會野蠻生長,頗有姿色的勞容枝搭識了黑道混混法子英,“鮮花插在牛糞上”,為了掙大錢撈快錢過上奢靡生活,她喪失了羞恥心,窮兇極惡,夥同法子英殘忍殺害了7個人。

甚至在被抓獲時,她還露出詭異而嫵媚淡定的微笑,給人們留下一個恐怖的蒙娜麗莎微笑,令人不寒而慄。

勞容枝的表現,正如賈平凹和季羨林二位大咖說的,沒有羞恥心,不知道自己是壞人。

而好人心懷良善規矩多,恪守“慎獨”精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都要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否正確合理,是否公平正義,是否符合公序良俗。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所以,賈平凹說“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是很有道理且符合實際的,值得人們深思。


白話石說


賈平凹先生在書中說,“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你覺得是這樣嗎?

我覺得賈平凹先生這句話說得沒錯啊,的確是“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因為:第一,“壞人沒羞恥”說的是壞人沒有底線,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第二,“好人規矩多”說的是好人心中有底線,不會做出越過底線的事情。

第一,“壞人沒羞恥”說的是壞人沒有底線,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

如果誰被認為是壞人,那一般指的就是這個人做事沒有底線,只要他認為對他有利的事情就一定會去做,根本無所謂什麼羞恥之心,無所謂什麼倫理道德,這樣的人什麼缺德的壞事都幹得出來。比如東漢桓帝時期的外戚梁冀。梁冀此人就屬於“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那種壞人,真的可以說是壞透了,沒有他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毒殺漢質帝。

公元146年,質帝年幼,但聰明智慧,曾在一次早朝時,眨眼看著梁冀,說:“這是跋扈將軍!”梁冀聽到以後,對質帝深惡痛絕。閏六月甲申(初一),梁冀讓質帝身邊的侍從把毒藥放在湯餅裡,給質帝進上。藥性發作,質帝非常難受,派人急速傳召太尉李固。李固進宮,走到質帝榻前,詢問質帝得病的來由。質帝還能講話,說:“我吃過湯餅,現在覺得腹中堵悶,給我水喝,我還能活。”梁冀這時也站在旁邊,阻止說:“恐怕嘔吐,不能喝水。”話還沒有說完,質帝已經駕崩。梁冀身為漢臣卻謀害漢帝,這種大逆不道、卑鄙無恥的行為,足以說明“壞人沒羞恥”這句話有多麼正確了。

再比如《射鵰英雄傳》裡的金國六王爺完顏洪烈,他也是屬於這種沒羞恥心的壞人。當年他帶隊追殺丘處機,反被丘處機反殺,把他帶去的一隊人馬殺了個乾乾淨淨,他自己也身負重傷、奄奄一息。被心地仁慈的包惜弱發現了已經奄奄一息,躺在雪地裡的完顏洪烈,包惜弱不忍心看著他活活給凍死,就把他拉到家裡,藏在柴屋裡,還為他療傷,救了他一命。甦醒過來的完顏洪烈看到眼前的救命恩人包惜弱貌美如花,就動了歪心思。幾個月以後,完顏洪烈買通臨安府的官兵,讓他們血洗了郭楊兩家,他再假裝英雄救美把包惜弱“救走”。包惜弱很快就做了他的王妃。完顏洪烈這種行徑就是完全沒有底線,沒有羞恥心的。

第二,“好人規矩多”說的是好人心中有底線,不會做出越過底線的事情。

“好人規矩多”說的就是但凡好人做人做事心裡都有自己的規矩,這個規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底線,他們做任何事情一定不會越過自己心裡的底線,這麼一來,往往就會失去很多利益和機會,甚至有時候要傷及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性命。這也就是好人難做的原因。比如東漢時期的名臣楊震。

楊震自幼孤弱貧困而好學,通曉歐陽氏解釋的《尚書》,而且知識豐富,博覽群書,儒家學者們稱他為“關西孔子楊伯起”。他教生授徒二十多年,不接受州郡官府的延聘徵召。人們認為楊震年歲已大,步入仕途已晚,但他的志向卻愈發堅定。大將軍鄧騭聽到楊震的名聲以後,將他聘為幕僚。當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接連出任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在前往東萊郡的路上,途經昌邑,他先前所舉薦的荊州茂才王密正擔任昌邑縣令。夜裡,王密揣著十斤金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故人瞭解你,你卻不瞭解故人,這是為什麼?”王密說:“黑夜之中,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於是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楊震後轉任涿郡太守。他公正清廉,子孫經常以蔬菜為食,徒步出行。有的故人舊友勸楊震為子孫置辦產業,但楊震不肯,他說:“使後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把這當作遺產留下,不也很豐厚嗎?”楊震就是典型的“好人規矩多”,按道理,他接受那十斤金子日子不是過得更好嗎?但他不能越過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線,正如他所言,這種壞事做不得,因為“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


喬鞅


確實如此,正如賈平凹先生說的那樣:壞人無羞恥,好人有規矩!

所謂的壞人,無做人原則,無道德底線,極端自私自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就象抗戰時期的一些漢奸,有奶便是娘,有錢就是爹,貪生怕死,賣國求榮,做日本鬼子的鷹犬爪牙,助紂為虐,為虎做倀,殘害中國人民和抗日的仁人志士!

而抗戰勝利後有些漢奸又投靠國民政府,繼續殘害百姓!

好人為人處事有原則有底線,不會做違背良心道德的事,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賢士好色,納之以禮!

這就是好人,與壞人的最基本的區別!

損人利己是壞人的特點,為一己之利,害億萬人之公理!

而好人捨己為人,好善樂施,有公益心,有公德心,最不濟,也能做到獨善其身!


馬到成功148659402


現實生活中是這樣的。

其實世上本沒有道理,道理因人而異。就某一件事情,有人說很有道理,有人說一點兒道理都沒有。

所以壞人所做的一切,他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什麼羞恥不羞恥之說。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講,不要試圖去改變一個壞人,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是壞人。

我們公認的壞人,被大眾所認可的羞恥,是公序良俗,與一個民族的傳統,與一個時代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都遵守大多數人所認可的道德準則,但有極少數人,他們不認同這一點,反其道而行之,認為自己的惡劣行徑不是一種羞恥,是一種生存的需要。

當然,不能隨他們任意“作亂”,他們的不良行為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相應的法律來制裁。

好人的規矩多,是因為這部分人很傳統,也很正統。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養成了很多自律的習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規範。

他們對身邊的人,也會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約束別人,給人的感覺就是規矩很多。

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可以嚴格要求自己,因為自己願意這樣做。但別人只要不危害社會,不影響社會和諧,人家要怎麼做是人家的權利,就隨他去吧,自己安安靜靜當個好人就行了。


張望鹽井


賈平凹妙語談人生,此話原為:

“壞人沒羞恥,幹了壞事不受良心譴責;好人就是規矩多,遇事愛思慮,思慮過度就成疾了。”

好人與壞人的意義所指

作為漢語詞彙,壞人包含兩種意義:一是進行破壞活動的人,二是道德品行惡劣之人。而壞人其最大的惡劣之處,就是對他人以及社會所造成的危害性。對待壞人,我們拒之千里,但往往卻防不勝防。這並非壞人存在的量的問題,而是當壞人在做出破壞性行為之後,他們並沒有因為自己行為帶來的社會危害,而感到沮喪、自我懷疑與絕望。這也是他們能夠成為壞人的根本所在。

而好人,在此句中則代表了思想品德良好,行為態度端正,有善心,樂於助人之人。而我們對好人常常的反饋,便是“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報”等。鑑於壞人的態度行為,我們可能有時會對好人的意義指向有所誤解。比如,會覺得一個思想不壞,行為也不會傷害別人的人是好人。其實好人並非只是簡單的不做壞事,不對別人造成傷害,帶去麻煩。這隻可以說是常人。而好人要突出一個“益”字,既有益他人,有益於社會。或者說不僅利己,還要利人。比如說在工作中,有人完成自己的任務,還時常甘願幫助同事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而感動中國中的典型人物,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捨己為人的好人,是好人裡的高光亮點。


壞人無羞恥,源自其與世相違的固定化思維模式

賈平凹還說:“壞人在一定的時間裡是活的很好的,又有錢,又有好身體,還常常攜著漂亮的女人,似乎忘了報應,這是因為壞人沒有羞恥心,不遵守道德約束,能吃能睡,從不失眠。但壞人最終下場的不善,都是因為他養成習慣的思維模式會造就他與世事的全面相違。”《〈行餘集〉序》

一時衝動而造成的過失,卻以良心反思,更正,杜絕,彌補的,不是壞人。而真正的壞人,是他的內心,從未有一個正確的人生定位和價值論斷。但正是這些所謂的已成習慣的思維模式,致使他們的思想與社會常態迥然相異,卻依然可以因為自己一些過分的需求,而自視為合理的存在。所以無論在你看來,這些行為的性質有多麼惡劣,可壞人自己卻不曾有正確的審視。自我良心無從受過譴責,談何羞恥?

好人的思慮與規矩

好人心中永遠都存有一份自我原則和社會規矩,正確的真善美認知,並以其作為人生追求之樂趣。真正的好人,並非時刻都要去把自己的行為對照社會規則與價值,他們思慮的,是如何最大化地將善意付諸行動,而不圖回報,是自己良知與悲憫心激發的一種本能行為,這一切便是無怨無悔的心安理得。然而做好人,就是在為他人設身處地的思慮周全。在同樣面對一個困境中的人時,壞人缺乏助人的敏感性,甚至還有取笑之嫌。而好人就多了一份如何施以援手的思慮,而在實施幫助的過程中,正如“感動中國”裡的那些人物,為供困難孩子上學,十幾年如一日,就需要對日子精打細算,心中自然也多了對這些孩子的牽掛。所以做一個好人,並非容易。有時或許是一個輕而易舉的隨手相助;有時卻是一生的身心付出。在常人看來,本該安逸的生活中,多出的這些疾苦,似乎有些自討苦吃。但這就是好人的價值追逐。再多的疾苦,終有精神的富足。

而如今也有一些好人,被貼上好人標籤後,卻失去了一些人性的自由,甚至做常人之舉,都會被詆譭為涉嫌作假、欺騙大眾。可好人終究不是聖人,我們不能讓這些苛刻的規則,為好人徒增焦慮。


季羨林先生曾說過: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更多就是好人。王選覺得可以再降低一點:考慮別人與考慮自己一樣多就是好人。

壞人做壞事,雖無內心的羞愧,卻自有社會公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好人樂善好施,隨時都有為他人的深慮思考,不僅給受援者以陽光般的溫暖,還收穫了自我內心的富足,以及人性的光輝所賜予這個社會的正能量。


更多精彩原創,歡迎關注“Jumine 樂銘文藝”。每日相約,追隨文明光影,解鎖文化密碼!


Jumine樂銘文藝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壞人和好人有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呢?恐怕很難!

你可以說這個人卑鄙,但你不能就此說他是壞人;也不能因為那人高尚,就說他是好人。

“人是萬物的尺度”,但是不包括人類自己,人類無法給自己明確的尺度,總是在左右搖擺,永遠無法敲定衡量我們自己的標準。所以,好人壞人也不是永恆不變的。

再來看這句“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似乎說的是,壞人沒有羞恥心,只有好人才有羞恥之心。其實這是違揹人性的,只要是人,就都有羞恥心。試問,“士可殺不可辱”,這個士是好人還是壞人?

所以這句話的成立是有他的侷限性的,應該是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背景下,作者才有感而發,萬不可將作者的這種感觸當做真理,而放到社會去踐行。如果跳出這個大背景,這話斷然必定是狹隘的。


向暗而生


這句話很有道理。

壞人沒羞恥。壞人按正常人的標準,是指披著人皮的:市井無賴、卑鄙齷齪、道貌岸然、衣冠楚楚的小人。幹起壞事來不計後果而不受良心譴責,品質十分惡劣。

幹事情不加考慮,損人利己,有時還損人不利己,用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來謀取自己的私利,他們做起事情來是沒有底線可言。

好人規矩多。好人做事是為大眾利益著想,就得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才有底線,哪些事做得,哪些事做不得。這得要立一個規矩,所以說好人規矩多之說法。

賈平凹:

壞人沒羞恥,幹了事不受良心譴責;

好人就是規矩多,遇事愛思慮,思慮過度就成疾了。


旭翔雙桂


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這話完全對。

壞人因為沒有羞恥,所以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顧忌,不在乎別人如何說。

好人因為有羞恥心,做事情心裡有個約束,所以不會做出格的事。
壞人原來也不一定是壞人,所以成為壞人,是因為解開了捆紮內心的繩索,釋放了本性中的惡。
好人也不一定永遠是好人,當好人背叛自己的內心,認為還是不當好人最好時,壞人也就誕生了。

一個人實際上都是善惡的綜合體,成為好人還是壞人,看人的道德取向。

這是我的理解。


歲月煮酒


賈平娃先生非常具有獨創性,他以前有一段時期非常冷靜非常理智,但後來孤獨感攫住了他,他開始語不驚人不動筆,同時又揮起了如椽大筆,大寫榜書。賈先生著作等身,隨便翻翻他的書,要找些名言驚句,那是俯拾即是,要讓我們這些無名之輩評論,真是忙不過來。


ASSam


賈大師說的很在理。壞人之所以猖獗,是因為無法無天,人沒有羞恥心,真的燒殺奷淫什麼都會幹,沒有約束力,就沒有忠義。

而善良之輩之所以循規蹈矩,是因為遵守道德法制觀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