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先生在书中说,“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你觉得是这样吗?

禁止砍伐的熊大


贾平凹先生说:

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

季羡林老爷子说:

坏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两位文化大咖的观点如出一辙,“英雄所见略同”。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性本是天使与魔鬼集于一身,善与恶囿于一体。

但是当一个人没了羞耻不讲规矩,人性的魔鬼就会疯狂乱舞,人性的恶念就会荼毒天下。

近日被抓捕的杀人女魔头劳容枝,年轻时读的师范专业,毕业后做过几年教师,一个教书育人的“园丁”,难道不知道什么是羞耻,什么是规矩?

上世纪九十年代拜金主义盛行,黑社会野蛮生长,颇有姿色的劳容枝搭识了黑道混混法子英,“鲜花插在牛粪上”,为了挣大钱捞快钱过上奢靡生活,她丧失了羞耻心,穷凶极恶,伙同法子英残忍杀害了7个人。

甚至在被抓获时,她还露出诡异而妩媚淡定的微笑,给人们留下一个恐怖的蒙娜丽莎微笑,令人不寒而栗。

劳容枝的表现,正如贾平凹和季羡林二位大咖说的,没有羞耻心,不知道自己是坏人。

而好人心怀良善规矩多,恪守“慎独”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都要扪心自问:这样做是否正确合理,是否公平正义,是否符合公序良俗。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所以,贾平凹说“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是很有道理且符合实际的,值得人们深思。


白话石说


贾平凹先生在书中说,“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你觉得是这样吗?

我觉得贾平凹先生这句话说得没错啊,的确是“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因为:第一,“坏人没羞耻”说的是坏人没有底线,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第二,“好人规矩多”说的是好人心中有底线,不会做出越过底线的事情。

第一,“坏人没羞耻”说的是坏人没有底线,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如果谁被认为是坏人,那一般指的就是这个人做事没有底线,只要他认为对他有利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根本无所谓什么羞耻之心,无所谓什么伦理道德,这样的人什么缺德的坏事都干得出来。比如东汉桓帝时期的外戚梁冀。梁冀此人就属于“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那种坏人,真的可以说是坏透了,没有他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毒杀汉质帝。

公元146年,质帝年幼,但聪明智慧,曾在一次早朝时,眨眼看着梁冀,说:“这是跋扈将军!”梁冀听到以后,对质帝深恶痛绝。闰六月甲申(初一),梁冀让质帝身边的侍从把毒药放在汤饼里,给质帝进上。药性发作,质帝非常难受,派人急速传召太尉李固。李固进宫,走到质帝榻前,询问质帝得病的来由。质帝还能讲话,说:“我吃过汤饼,现在觉得腹中堵闷,给我水喝,我还能活。”梁冀这时也站在旁边,阻止说:“恐怕呕吐,不能喝水。”话还没有说完,质帝已经驾崩。梁冀身为汉臣却谋害汉帝,这种大逆不道、卑鄙无耻的行为,足以说明“坏人没羞耻”这句话有多么正确了。

再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他也是属于这种没羞耻心的坏人。当年他带队追杀丘处机,反被丘处机反杀,把他带去的一队人马杀了个干干净净,他自己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被心地仁慈的包惜弱发现了已经奄奄一息,躺在雪地里的完颜洪烈,包惜弱不忍心看着他活活给冻死,就把他拉到家里,藏在柴屋里,还为他疗伤,救了他一命。苏醒过来的完颜洪烈看到眼前的救命恩人包惜弱貌美如花,就动了歪心思。几个月以后,完颜洪烈买通临安府的官兵,让他们血洗了郭杨两家,他再假装英雄救美把包惜弱“救走”。包惜弱很快就做了他的王妃。完颜洪烈这种行径就是完全没有底线,没有羞耻心的。

第二,“好人规矩多”说的是好人心中有底线,不会做出越过底线的事情。

“好人规矩多”说的就是但凡好人做人做事心里都有自己的规矩,这个规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底线,他们做任何事情一定不会越过自己心里的底线,这么一来,往往就会失去很多利益和机会,甚至有时候要伤及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性命。这也就是好人难做的原因。比如东汉时期的名臣杨震。

杨震自幼孤弱贫困而好学,通晓欧阳氏解释的《尚书》,而且知识丰富,博览群书,儒家学者们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生授徒二十多年,不接受州郡官府的延聘征召。人们认为杨震年岁已大,步入仕途已晚,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大将军邓骘听到杨震的名声以后,将他聘为幕僚。当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接连出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在前往东莱郡的路上,途经昌邑,他先前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正担任昌邑县令。夜里,王密揣着十斤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故人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故人,这是为什么?”王密说:“黑夜之中,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于是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杨震后转任涿郡太守。他公正清廉,子孙经常以蔬菜为食,徒步出行。有的故人旧友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产业,但杨震不肯,他说:“使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当作遗产留下,不也很丰厚吗?”杨震就是典型的“好人规矩多”,按道理,他接受那十斤金子日子不是过得更好吗?但他不能越过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正如他所言,这种坏事做不得,因为“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


乔鞅


确实如此,正如贾平凹先生说的那样:坏人无羞耻,好人有规矩!

所谓的坏人,无做人原则,无道德底线,极端自私自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就象抗战时期的一些汉奸,有奶便是娘,有钱就是爹,贪生怕死,卖国求荣,做日本鬼子的鹰犬爪牙,助纣为虐,为虎做伥,残害中国人民和抗日的仁人志士!

而抗战胜利后有些汉奸又投靠国民政府,继续残害百姓!

好人为人处事有原则有底线,不会做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贤士好色,纳之以礼!

这就是好人,与坏人的最基本的区别!

损人利己是坏人的特点,为一己之利,害亿万人之公理!

而好人舍己为人,好善乐施,有公益心,有公德心,最不济,也能做到独善其身!


马到成功148659402


现实生活中是这样的。

其实世上本没有道理,道理因人而异。就某一件事情,有人说很有道理,有人说一点儿道理都没有。

所以坏人所做的一切,他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羞耻不羞耻之说。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讲,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坏人,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我们公认的坏人,被大众所认可的羞耻,是公序良俗,与一个民族的传统,与一个时代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遵守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道德准则,但有极少数人,他们不认同这一点,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自己的恶劣行径不是一种羞耻,是一种生存的需要。

当然,不能随他们任意“作乱”,他们的不良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相应的法律来制裁。

好人的规矩多,是因为这部分人很传统,也很正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养成了很多自律的习惯,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规范。

他们对身边的人,也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约束别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规矩很多。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因为自己愿意这样做。但别人只要不危害社会,不影响社会和谐,人家要怎么做是人家的权利,就随他去吧,自己安安静静当个好人就行了。


张望盐井


贾平凹妙语谈人生,此话原为:

“坏人没羞耻,干了坏事不受良心谴责;好人就是规矩多,遇事爱思虑,思虑过度就成疾了。”

好人与坏人的意义所指

作为汉语词汇,坏人包含两种意义:一是进行破坏活动的人,二是道德品行恶劣之人。而坏人其最大的恶劣之处,就是对他人以及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对待坏人,我们拒之千里,但往往却防不胜防。这并非坏人存在的量的问题,而是当坏人在做出破坏性行为之后,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行为带来的社会危害,而感到沮丧、自我怀疑与绝望。这也是他们能够成为坏人的根本所在。

而好人,在此句中则代表了思想品德良好,行为态度端正,有善心,乐于助人之人。而我们对好人常常的反馈,便是“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等。鉴于坏人的态度行为,我们可能有时会对好人的意义指向有所误解。比如,会觉得一个思想不坏,行为也不会伤害别人的人是好人。其实好人并非只是简单的不做坏事,不对别人造成伤害,带去麻烦。这只可以说是常人。而好人要突出一个“益”字,既有益他人,有益于社会。或者说不仅利己,还要利人。比如说在工作中,有人完成自己的任务,还时常甘愿帮助同事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而感动中国中的典型人物,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舍己为人的好人,是好人里的高光亮点。


坏人无羞耻,源自其与世相违的固定化思维模式

贾平凹还说:“坏人在一定的时间里是活的很好的,又有钱,又有好身体,还常常携着漂亮的女人,似乎忘了报应,这是因为坏人没有羞耻心,不遵守道德约束,能吃能睡,从不失眠。但坏人最终下场的不善,都是因为他养成习惯的思维模式会造就他与世事的全面相违。”《〈行余集〉序》

一时冲动而造成的过失,却以良心反思,更正,杜绝,弥补的,不是坏人。而真正的坏人,是他的内心,从未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论断。但正是这些所谓的已成习惯的思维模式,致使他们的思想与社会常态迥然相异,却依然可以因为自己一些过分的需求,而自视为合理的存在。所以无论在你看来,这些行为的性质有多么恶劣,可坏人自己却不曾有正确的审视。自我良心无从受过谴责,谈何羞耻?

好人的思虑与规矩

好人心中永远都存有一份自我原则和社会规矩,正确的真善美认知,并以其作为人生追求之乐趣。真正的好人,并非时刻都要去把自己的行为对照社会规则与价值,他们思虑的,是如何最大化地将善意付诸行动,而不图回报,是自己良知与悲悯心激发的一种本能行为,这一切便是无怨无悔的心安理得。然而做好人,就是在为他人设身处地的思虑周全。在同样面对一个困境中的人时,坏人缺乏助人的敏感性,甚至还有取笑之嫌。而好人就多了一份如何施以援手的思虑,而在实施帮助的过程中,正如“感动中国”里的那些人物,为供困难孩子上学,十几年如一日,就需要对日子精打细算,心中自然也多了对这些孩子的牵挂。所以做一个好人,并非容易。有时或许是一个轻而易举的随手相助;有时却是一生的身心付出。在常人看来,本该安逸的生活中,多出的这些疾苦,似乎有些自讨苦吃。但这就是好人的价值追逐。再多的疾苦,终有精神的富足。

而如今也有一些好人,被贴上好人标签后,却失去了一些人性的自由,甚至做常人之举,都会被诋毁为涉嫌作假、欺骗大众。可好人终究不是圣人,我们不能让这些苛刻的规则,为好人徒增焦虑。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王选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坏人做坏事,虽无内心的羞愧,却自有社会公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好人乐善好施,随时都有为他人的深虑思考,不仅给受援者以阳光般的温暖,还收获了自我内心的富足,以及人性的光辉所赐予这个社会的正能量。


更多精彩原创,欢迎关注“Jumine 乐铭文艺”。每日相约,追随文明光影,解锁文化密码!


Jumine乐铭文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坏人和好人有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呢?恐怕很难!

你可以说这个人卑鄙,但你不能就此说他是坏人;也不能因为那人高尚,就说他是好人。

“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是不包括人类自己,人类无法给自己明确的尺度,总是在左右摇摆,永远无法敲定衡量我们自己的标准。所以,好人坏人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再来看这句“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似乎说的是,坏人没有羞耻心,只有好人才有羞耻之心。其实这是违背人性的,只要是人,就都有羞耻心。试问,“士可杀不可辱”,这个士是好人还是坏人?

所以这句话的成立是有他的局限性的,应该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背景下,作者才有感而发,万不可将作者的这种感触当做真理,而放到社会去践行。如果跳出这个大背景,这话断然必定是狭隘的。


向暗而生


这句话很有道理。

坏人没羞耻。坏人按正常人的标准,是指披着人皮的:市井无赖、卑鄙龌龊、道貌岸然、衣冠楚楚的小人。干起坏事来不计后果而不受良心谴责,品质十分恶劣。

干事情不加考虑,损人利己,有时还损人不利己,用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来谋取自己的私利,他们做起事情来是没有底线可言。

好人规矩多。好人做事是为大众利益着想,就得有做人的原则,做事才有底线,哪些事做得,哪些事做不得。这得要立一个规矩,所以说好人规矩多之说法。

贾平凹:

坏人没羞耻,干了事不受良心谴责;

好人就是规矩多,遇事爱思虑,思虑过度就成疾了。


旭翔双桂


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这话完全对。

坏人因为没有羞耻,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顾忌,不在乎别人如何说。

好人因为有羞耻心,做事情心里有个约束,所以不会做出格的事。
坏人原来也不一定是坏人,所以成为坏人,是因为解开了捆扎内心的绳索,释放了本性中的恶。
好人也不一定永远是好人,当好人背叛自己的内心,认为还是不当好人最好时,坏人也就诞生了。

一个人实际上都是善恶的综合体,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看人的道德取向。

这是我的理解。


岁月煮酒


贾平娃先生非常具有独创性,他以前有一段时期非常冷静非常理智,但后来孤独感攫住了他,他开始语不惊人不动笔,同时又挥起了如椽大笔,大写榜书。贾先生著作等身,随便翻翻他的书,要找些名言惊句,那是俯拾即是,要让我们这些无名之辈评论,真是忙不过来。


ASSam


贾大师说的很在理。坏人之所以猖獗,是因为无法无天,人没有羞耻心,真的烧杀奷淫什么都会干,没有约束力,就没有忠义。

而善良之辈之所以循规蹈矩,是因为遵守道德法制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