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赤心獻革命,決然無返顧”

劉英:“赤心獻革命,決然無返顧”


劉英:“赤心獻革命,決然無返顧”


  浙江金華永康方巖馬頭山麓,松柏挺拔,莊嚴肅穆,條石鋪砌的劉英烈士陵園坐落於此,供人瞻仰,緬懷著浙南遊擊根據地創建人劉英。
  “幼時不知路,今日上坦途。赤心獻革命,決然無返顧。”這是劉英在參加革命時寫下的一首詩。在艱難困苦的革命鬥爭中,他以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實踐了獻身革命的錚錚誓言。
  劉英,原名劉聲沐,1905年生於江西瑞金一個貧農家庭。1929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1931年12月任紅5軍團第15軍44師政治委員。1934年1月任紅5軍團34師政治部主任,後任紅7軍團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身經百戰,屢建戰功。在第一次反“圍剿”戰鬥中,為掩護部隊撤退,曾獨自抱著一挺機槍斷後,直到戰友全部撤出戰鬥。
  1934年7月起,劉英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政治部主任、紅10軍團第19師政治委員、軍團軍政委員會委員、軍團政治部主任,隨部轉戰閩浙皖贛邊。1935年1月,紅10軍團在贛東北懷玉山區遭敵重兵包圍堵擊,大部分指戰員捐軀沙場,方誌敏受傷被俘。2月,身負重傷的劉英奉中共中央指示與粟裕率餘部組成挺進師,任師政治委員和政治委員會書記,率部進入浙江南部,在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先後領導開闢浙西南、浙南遊擊根據地。劉英曾任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兼閩浙邊省軍區政治委員。在遠離中央、孤懸敵後的險惡環境中,領導閩浙邊軍民挫敗國民黨軍多次“清剿”,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


  全國抗戰爆發後,劉英歷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華中局特派員,指導閩浙贛地區革命鬥爭。他積極開展恢復和發展黨組織,宣傳和組織抗日救亡,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多項工作,卓有成效,受到各界愛國人士的矚目。周恩來曾稱讚:“在東南戰場上,浙江是站在前進的地位,是值得其他各省仿效的。”1942年2月,因叛徒出賣,劉英在溫州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在獄中受盡折磨,但他堅貞不屈。同年5月18日於永康方巖馬頭山麓英勇就義,時年37歲。
  毛澤東曾深情地說:劉英“為人民而犧牲,人民就會永遠紀念他”。
  劉英烈士陵園是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浙江省國防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節、七一節與節假日,這裡掃墓人群絡繹不絕。如今,陵園成了瞻仰革命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30歲的青年教師胡嘯曾連續多年在清明節赴劉英烈士陵園參與掃墓,“革命者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讓人感動,我們更該珍惜當下,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胡嘯說。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