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呼嘯山莊》有感


起初在讀《呼嘯山莊》時,看得有些費勁。開頭出現的人物怎麼都是粗魯,毫無教養的樣子,也看不出房客遭遇到的無禮待遇在小說中什麼意義。感覺比較枯燥,斷斷續續看了約三分之一篇章,終於進入小說情節,越看越吸引人。

小說前部分敘述了希剌克利夫與凱蒂痛苦糾葛,卻又違背倫理道德的愛情,其後是希剌克利夫的兒子林敦與凱蒂的女兒凱茜荒唐悲劇的婚姻。有人稱該小說是愛情與復仇的故事。但是這種愛情給人感覺毀滅他人的悲劇愛情,復仇也不是常見的正派的人遭受冤屈去向邪惡復仇,而是邪惡在得不到愛情時,向他人,乃至當事人第二代復仇。

小說作者以冷靜旁觀的角度娓娓道來,沒有大量的主觀判斷,卻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斷。希剌克利夫兇殘、惡毒,對待凱蒂卻一往情深,因此與凱蒂的家庭發生了激烈衝突。作為讀者的我們讀到此會想,即便他得到了凱蒂,他們的愛情會幸福嗎?當凱茜與小林敦走近時,作為讀者的我們,知道這是希剌克利夫的圈套,就會思考他向自己的親人報復的目的是什麼呢?

小說人物性格鮮明,作者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小說人物的性格特點,都是通過他們的言行表現出來他們鮮明又複雜的性格特點,因此不同的讀者可能對小說人物有不同的解讀。小說人物除了暴戾的希剌克利夫,還有富有愛心卻有些無能和軟弱的埃德加。林敦,直率、活潑卻又少不更事,又有點執拗的少女凱茜,孤僻、懦弱,自私最後又有點良心未泯的小林敦。

在讀小說時,雖然開頭讀的不順,但是越讀越吸引人。讀到後面才知道開頭的情節是為後續做的鋪墊,小說代入感挺強,在讀到凱茜在與小林敦交往越來越近時,讀者可以感覺這樣的愛情註定以可悲收場,而17歲的少不更事仍執拗往前走的小凱茜,是不是有種望子成龍的家長眼睜睜看著孩子不學好走下坡路的無力感?

小說整體讀來感覺有些灰暗,有些壓抑,但是讀起來感覺又是那麼真實。可能與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經歷有關。作者一生鬱鬱寡歡,她孤寂高傲,不擅交際,渴望愛卻不得,不到30歲就去世了。生前默默無聞,小說出版一年後就去世了。小說剛出版時,飽受爭議,受到許多攻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才逐漸認識到小說的魅力,這是一部充滿獨創性與超前性的偉大作品。

作者寫這部小說時不足30歲,然而整部小說情節構思精巧,文筆流暢,真看不出是一個年輕作者的手筆。尤其是人物描寫,不多的言行描寫就體現出人物多面的性格特點,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作者對生活的、人物洞若觀火般的觀察力。小說人物性格複雜,卻是那麼可信,就像我們周圍的人物。由此我想到我們經常接觸到的文藝作品(小說、影視劇等),作品裡必有一個“高大上、偉光正”的正派人物,與此配對的是有一個十惡不赦的反派人物。這樣的文藝作品,我們是什麼感覺呢?就我而言,離生活太遠,假大空。想起來小時候,那時可讀的書太少了,僅有的一些無外乎描寫革命偉人正直、誠實、勇敢、樂於助人、胸懷大志等等幾乎涵蓋所有人類公認的美好品質,或者描寫敵對反面人物陰險狡詐、兇殘、惡毒、狡猾等等涵蓋所有負面的詞彙。每當讀到革命偉人兒時的小故事,對當時年幼的我而言,並沒有起到教育的效果,當時是命運天註定的感受。不是嗎?革命偉人小時候就是那麼好學、胸有大志,而我呢,要不爬房,要不摔泥巴,這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還記得讀的革命偉人讀書入迷,把手中的點心沾墨汁吃,而我卻是有天看小說入了迷,整整一上午的課都埋頭一動不動看過去了。其實,人是個複雜的多面體,把人描寫成具有聖人般完美的品格,對於年幼的兒童或者有感召力,對於成年人,感覺離我們太遠了,對此,敬而遠之。小說人物為什麼感覺那麼可信,源於作者沒有認為拔高或貶低人物,而是以一個旁觀者冷靜的角度鋪陳而來。

再說說小說的基調,是感覺有些灰暗。但是小說人物及情節彷彿來源於真實的生活,又是那麼可信。故事裡的人物保留了自然的氣息與原始的本性,使得《呼嘯山莊》不朽的是作者強烈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以及昇華到哲理高度的主題。近年來也涉獵了一些世界名著,感覺讀每一本都不輕鬆,不像目前社會上流行的小說或作品。但是給人的啟迪卻是不一樣的,名著讀來發人深思、反思、引人共鳴,流行的讀物,讀過哈哈一過。名著還有一個共性,都是深刻描寫了人性或揭露了社會的嚴酷。還沒見有名著以歌頌、弘揚、讚美為主題的,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創作的主旨就是如實記錄當代法國社會的形形色色。不比說國外,國內流傳千百年的作品也少有歌頌帝王功德的,如柳宗元的《撲蛇者說》、杜工部的《石壕吏》、白居易的《賣炭翁》等等。這些不朽的作品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控訴了壓榨人民的達官貴人。對於諸如《呼嘯山莊》這樣的名著,當年的時代或許不容於主流,然而時間會證明小說的不朽,那些為君王樹碑立傳的、為統治階級搖旗吶喊的將很快湮滅於歷史的灰塵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