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進村點“土”成金,窮山溝成了香草谷,百姓“脫低”致富

專家進村點“土”成金,窮山溝成了香草谷,百姓“脫低”致富

初夏的黃土梁,大片的金盞菊盛放,為村民們帶來豐收的希望(資料片)。

【開欄的話】

2016年,本市以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11160元為基本標準,認定低收入農戶7.26萬戶;低收入農戶數量超過本村農戶總數的50%的行政村共234個,被認定為低收入村。近5年的時間裡,全市各級各部門同心勠力,通過扶持產業、促進就業、山區搬遷、生態建設、社保兜底、社會力量幫扶的“六個一批”精準幫扶措施,幫助低收入村邁上致富之路。

小村是縮影,展現大時代。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首都北京,正在以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拼搏將老百姓一個不少、一戶不落帶入全面小康。陽春三月,本版開闢“致富奔小康 京郊走一線”欄目,記者走進京郊大地,記錄“脫低”故事。

本報記者 李瑤

春暖大地,深山裡的延慶區大莊科鄉黃土梁村草木萌生。東坡的梯田上,村民劉殿臣正忙著平整土地,為天竺葵春種做準備。“這可是咱致富的金缽缽,得精心管哩。”劉殿臣說。

說是金缽缽,名副其實。近三年來,通過精準幫扶、發展香草產業,包括劉殿臣在內的33戶低收入戶全部“脫低”。黃土梁,這座曾出了名的窮村,不僅一舉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還在去年增收20多萬元,成為“精準幫扶”的典型。上週,記者來此,探究香草富農的奧秘。

專家進村點“土”成金

從延慶城區向東南行駛,沿著蜿蜒的山路盤旋而上40公里,在路的末端,抵達一座寧靜的小山村。這就是黃土梁村。

正是好春光,這裡天藍地綠、四面環山、空氣中透著草木清香,讓人格外心曠神怡。環村的梯田上,一大片土地剛剛平整好,正待栽苗。“咋這時候來了?六七月份天竺葵、金盞菊都開了,才美呢!”打坡上扛著鋤頭下來一人,正是劉殿臣。

在他身後的山坡上,曾栽植著幾十畝的核桃、板栗、山楂、玉米,當時是村民的主要收入,可由於產量低、銷售渠道有限,幾乎是“賠本賺吆喝”。2016年本市低收入村建檔立卡時,共44戶人家的黃土梁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11160元的低收入戶就有33戶。

“這窮山溝溝裡頭,要產業沒產業、要人沒人,能幹啥。”2016年10月,當北京農學院選派的第一書記李志敏來此上崗,村民們沒心氣兒的話常在耳畔。

李志敏不信沒辦法,請來農學院的專家為黃土梁“把脈”。他們一股腦鑽進田間地頭,測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土壤取樣、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分析……

結果令人驚喜:這種由黃崗巖風化而成的黃色土壤,微量元素豐富,對於芳香物質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能夠生產出風味獨特的原材料。

聽聞喜訊,種了一輩子莊稼的劉殿臣第一個“吃螃蟹”,把自家一畝地流轉出來,金盞菊、天竺葵等香草試種成功。將1.3萬元的土地使用費、勞務費收入囊中,劉殿臣當年就“脫低”了。

緊接著,延慶區、大莊科鄉各項政策支持跟上,2018年,黃土梁開建香草加工手工坊,逐漸搭起一條香草生產加工線:香草種植、提煉精油、手工制皂、銷售,蹚出了一條脫低致富路。

村民放下打工行囊

利用自留地種香草,劉殿臣“脫低”了,不少村民還依著花田就了業,這點燃了村民們奔向新生活的希望。

村南山地上,村民於海霞家的一畝地去年剛收割了第一茬薄荷,雖說伺候地的還是於海霞自己,但收成全然不同了。“以前,這地裡種點玉米,最後賣玉米的錢還抵不上人工錢。現如今,流轉給產業園種上薄荷了,不僅有土地流轉費,咱自己也有點打工錢。”於海霞說。

不只於海霞,去年,村裡成立合作社,十多戶村民自願參與,總共流轉土地11畝,種上了薄荷、天竺葵、金盞菊等香草,流轉費一畝一年1200元,村民們還在家門口就了業,整地、疏苗、除草、澆水,忙得不亦樂乎。七八月份,“三蹦子”不停歇,將一車車香草拉到10公里外的香草產業園,用作化妝品原材料。

曾經暮氣沉沉的山村,因為這小小的香草,全然迸發了生機活力。

曾經在外打工的村民也放下了行囊。上週記者來到村口的香草手工坊時,正趕上村民郝秀萍復工,她正忙著趕製新一批金盞花香皂。這位曾多年外出打工的農家女,如今轉型手工制皂的匠人,幹得一手漂亮的手藝活兒。

羊油先粗煉、後精煉,再按照科學配比,將水、金盞花絲、精油等一一稱重,精確到毫克,用量杯混合攪拌到一定濃度,倒入香皂模具中。經過兩天一夜晾乾成形,再用專業手法將香皂脫模拿出。制皂一年多,郝秀萍如今已熟稔許多,經她手作出的香皂,個頭寬厚整齊劃一、花絲均勻分佈、純淨無雜質,賣相極好。

因為當上了制皂匠人,去年一年郝秀萍增收了2萬多元,超出“低收入戶”的標準線1萬多,心裡的喜悅溢於言表,“能在家門口就業、照顧家裡,還能和花兒打交道、學手藝,真挺滿足的。”如今,郝秀萍也把自家半畝地流轉給了產業園,種上了香草,她希望在這份甜蜜的事業上不斷探索、不斷增收。

專家進村點“土”成金,窮山溝成了香草谷,百姓“脫低”致富

春日午後,村民們在燕羽山香草產業園製作金盞菊手工皂。

窮山溝成了香草谷

如今,通過土地流轉、村民就業,黃土梁33戶低收入戶都過了脫低線,戶均增收近萬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還帶動周邊沙門、霹破石、景而溝等6個村子發展起了香草產業。

距離黃土梁村10公里的燕羽山香草園,上週剛剛復工。香草園背靠燕羽山,懷抱著3000多平方米的大水域,佔地50多畝,去年剛剛建好。漫步其中,3個大棚、16個三角式地暖棚星羅棋佈,薰衣草、玫瑰天竺葵、薄荷、迷迭香等20多種香草遍植,遠處的梯田上,去年撒下的薰衣草種越了冬,數月後就將成為紫色花海。園中更有香草文化館、香草製品體驗館、遊人自提區等,儼然一個大花園。

走進中部的一個大棚,清新的薄荷香撲鼻而來,兩位村民戴著口罩,分散在大棚兩側扦插育苗。“大棚裡的都是母本苗,通過剪頭、扦插、催根成為生產苗,分送到黃土梁等種植基地,擴大範圍栽種。”說話的是北京農學院副教授谷繼成,常年駐村,指導村民生產。

復工以來,大家加班加點、有條不紊,趕在春種前,產業園要給包括大莊科鄉在內的延慶區6個鄉鎮,提供500萬株香草生產苗,預計種植面積達2000畝。

依靠香草園和遍佈各村的種植基地,大莊科鄉的香草產業初具規模,形成育苗、種植、精油提取、手工皂等化妝品製作的完整產業鏈,未來這裡將打造為“最美香草谷”,並帶動觀光旅遊、高端民宿等產業發展。

精準扶貧摘下“低收入”帽子,這在延慶區不是個例。通過種植高山茶菊,去年四海鎮前山村低收入農戶可支配收入達2.2萬元;藉助盤活閒置農宅、發展高端民宿旅遊,劉斌堡鄉下虎叫村成為網紅打卡村;在香營鎮聶莊村,首發集團投資建設百畝現代蔬菜種植園,帶動當地44戶低收入戶增收。

截至目前,延慶區58個低收入村全部“脫低”,8200餘戶低收入農戶收入過線。一條條致富路,正帶著延慶老鄉奔往更幸福的生活。

(照片均為通訊員賈德勇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