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是動物進化的解剖點——人類的起源(8)

普魯茨在塞內加爾的Fongoli研究基地研究著熱帶草原黑猩猩的捕獵行為,她在該研究基地也見到過類似的進食行為,那裡的黑猩猩捕獵年幼的叢猴後就先吃腦袋。

學界對此也有爭論和疑問,黑猩猩雖是雜食動物,但肉類又不算是黑猩猩的主要食物,那麼它們為什麼還要捕獵呢?

普魯茨支持一種假設,這一假設認為黑猩猩是在尋求營養,但她同時表示該假設無法對所有研究基地的差異行為做出解釋。

再舉個例子,有些黑猩猩會吃蛋類,但有些黑猩猩卻不吃。在Fongoli研究基地,黑猩猩在捕食狒狒後會把獵物的腦袋和內臟丟掉,這些部分明明富含營養,所以它們的行為很是令人費解。

普魯茨猜想這是種群內部的文化傳統和內部成員所學到的傳統在起作用。

不管上述諸多行為的原因究竟為何,研究黑猩猩的肉類飲食也是有意義的,黑猩猩可能和人類有著共同的祖先,因此這些研究可能會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的進化。

吉爾比表示黑猩猩這一物種導致早期人類開始進食更多的肉類食物,他還表示自己的研究表明吃肉的動機可能是為了獲取脂肪。

“我們要把黑猩猩作為一個重要研究對象,這是我們理解早期人類最好的方式之一。把黑猩猩捕食行為研究的越清晰越好,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假設早期人類的行為。”普魯茨說道。


幾內亞的野生黑猩猩喜歡爬上棕櫚樹吃棕櫚樹的“心臟”。

看起來一種像白色的蘆筍狀東西。他們在吃之前用棍子把“心臟”搗碎,但其他地方的黑猩猩不會這樣做,這表明這種行為是當地文化造成的,幾內亞黑猩猩是通過互相模仿而習得的。

這一發現可能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並審視在靈長類社會中工具的使用是如何發展的

簡·古道爾是最早觀察黑猩猩使用自己製作的工具進食的。

黑猩猩用石頭作為錘子來幫助打開堅果,吃飯時用樹葉作為海綿和餐巾紙。它們不僅能敲開堅果還能製作了棍子從蜂箱中取出蜂蜜,並能製作長矛殺死其他小動物作為肉食。

黑猩猩可謂是使用各種工具時是完美主義者,

你可以看也可以知道,黑猩猩是一個完全的雜食動物,是一個超級雜食專家。

為什麼黑猩猩會如此的食雜呢?

這除了樹林中有豐富的食物外,最主要的就是黑猩猩的胃口大消化好,

正因為食量大,它就要消耗很多食物。

從樹葉到芽根到樹果,從螞蟻到小鳥到野豬,從頭到腳到內臟都可收入胃中。

食物的多樣化必然帶來動作的多樣化。

捕食動作的多元化很難形成單一的習慣性動作。

因為黑猩猩的捕食動作都是前肢,而黑猩猩的抓握主要又是四指勾式,所以,四指合力足夠有力。

所以,靈長類動物包括人猿前肢之力都小於黒猩猩。

我們說過,捕食是動物進化的解剖點。

動物的結構及其功能都是在動作中完成。

從器官到組織無處不是運動的產物,有什麼運動就有什麼結構,從而,有什麼結構就有什麼功能。

所有的結構都是由慣性運動所形成。

慣性運動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重複一定的動作。

而黑猩猩的前肢就是缺乏姆指抓握的慣性動作。

所以,黑猩猩的前肢主要執行的是勾式抓握,因而,你可以常常看到,黑猩猩總是能前肢勾住樹枝懸掛空中蕩著前行或玩鞦韆。

為什麼黑猩猩是勾式抓握呢?

捕食是動物進化的解剖點——人類的起源(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