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第七坡:逼死坡

逼死坡,曾名篦子坡、昇平坡,在五華山之西,今華山西路中段陡坡地帶(昆明市婦幼保健院旁邊)。清代以前名叫篦子坡,是以出售舊時婦女篦頭髮的篦子得名的。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篦子

明末永曆帝朱由榔在李定國、白文選等旌擁下入滇,以昆明為滇都、五華山的宮殿為王宮。清順治年間,吳三桂率清兵臨滇,永曆帝逃往緬甸瓦城。後在清兵威逼下,緬王交出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四月吳三桂於坡頭金禪寺內縊死永曆帝。民間因而稱此地為逼死坡。清政府為避“逼死坡”有損聲譽之諱,取“昇平盛世”之意,於道光年間(1821—1850)更名為昇平坡(昇平坡)。但民間仍習稱逼死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永曆帝遇害處立碑紀念(原來的,沒有加蓋碑亭)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現在蓋了亭子,把“明永曆帝殉國處紀念碑”保護了起來

辛亥革命勝利後,蔡鍔等以"三迤士民"的名義,在"逼死坡"建立"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碑高1.96米,寬0.725米,厚0.12米,碑文為正楷陰書,至今尚存。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永曆帝簡介碑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明永曆帝殉國處碑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碑亭前的對聯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逼死坡處建立了個小公園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背面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指示牌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文保碑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文保碑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在蓮花池公園的“永曆悲歌”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六)逼死坡

暮色蒼茫中的"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多了幾分蒼涼悲壯

明朝末年,清兵入關,整個大明王朝分崩離析,雖然各地都有義軍抗清,但由於明朝遺孤勢力分散,又相互傾軋,不能有效的組織指揮,導致被清軍各個擊破,南明小朝廷永曆皇帝朱由榔先後從福建逃亡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最後出逃緬甸。

永曆帝等人初到緬甸時,雖然身邊兵士不多,但外圍仍有李定國的數萬大軍抵抗清兵,受到了緬甸君臣比較善意的接待。但當李定國的軍隊節節敗退,軍士死傷大半,無力保護永曆政權。恰好此時,緬甸又發生了宮廷政變,對永曆政權還算友好的國王莽達被處死,國王的弟弟莽白自立為王。隨後莽白髮動咒水之難,誅殺了永曆帝的隨行大小官員。1660年八月,在平西王吳三桂的請求下,清廷決定出兵緬甸,迫使交出朱由榔,十二月初一日,清軍迫近緬甸阿瓦,緬甸國王大驚,將朱永曆帝獻給吳三桂,隨後被押解回昆明。

永曆帝及其家屬被押回昆明後,接著被囚禁在老昆明篦子坡頭的金蟬寺內西路(地址在今昆明華山西路利昆巷)。金蟬寺在五華山的西麓,翠湖的東岸,即今華山坡頭處。古時這一帶樹木繁茂,風景優美,寺觀林立。從遠處看,山坡的形狀很像婦女梳頭的篦子,後來形成街市,還真有幾家賣篦子的店鋪,所以得 名“篦子坡”。

由於從雲南到北京路途遙遠,為防止路上起變故,吳三桂為保險起見,上疏請求在昆明當地處決永曆帝。清廷同意後,在行刑方式上,吳三桂主張把永曆和他年僅十二歲的太子斬首。但是滿族人愛星阿和宗室貝子卓越羅心中不忍,勸說:“永曆(帝)亦曾為君,給他留個全屍總該不過分。這兩個滿人的話,才保全永曆帝在被執行時有個全屍而死的下場。

永曆十六年陰曆四月十五日(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以弓弦絞死於昆明箅子坡,時年40歲。與其一同被絞死的,還有永曆帝的十二歲兒子。臨刑之際,永曆帝默然。他的十二歲太子,年紀雖小,很有風骨,對坐觀的吳三桂罵道“奸賊,我大明朝有哪裡對不起你?我父子和你有什麼私怨?為什麼要對我們下此毒手!

行刑完畢後,永曆帝等人被焚屍,沒有留下墓。位於貴州都勻高塘山的永曆陵,是扶綱收集永曆帝衣物製成的衣冠冢(也有說法扶綱確實在昆明收集了永曆帝的遺骸帶回都勻,就安葬在永曆陵)

永曆帝與太子等人被吳三桂絞死於蓖子坡金蟬寺,昆明人認為吳三桂原是明朝臣子,永曆帝雖深陷泥沼,但到底還是明朝皇帝。皇帝居然被臣子逼死,出於對吳三桂投清滅明忤逆之舉的義憤,人們便借用諧音,將“篦子坡”改名為“逼死坡”。到了清代道光年間,地方官員覺得這個名稱有損於朝廷威名,對執政者是個譏諷,對老百姓會存有潛意識的逆反心理,就把這坡改名為“昇平坡”,並立“昇平坡”短碑於坡頭,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雖然坡頭的石碑可以改頭換面,可“逼死坡”的舊稱始終不絕。

1911年,雲南革命黨人舉行“重九起義”,辛亥革命勝利後,蔡鍔等人以“三迤士民”的名義,在“逼死坡”建立“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碑高1.96米,寬0.725米,厚0.12米,碑文為正楷陰書,1964年遺失,1983年五華區文化館找回了石碑,碑身沒有損傷,重立在原址。後來,為了城市建設、道路拓寬等各種工程,這塊碑在華山西路移動了好幾次,在文保部門的堅持下,從1998年起,這塊碑終於沒再“挪過窩”重新立於新建小遊園內,該石碑目前是昆明市五華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翠湖邊上的華山西路,在昆明市婦幼保健院旁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