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全球通史》(斯塔夫裡阿諾斯版)對中國歷史的描述?

貘獰


第一次讀這本書感覺有些驚訝,驚訝的不是作者將世界史分為1500年前和1500年後兩部分,而是驚訝於他對中國歷史的描述。

首先,作者認為中國史從商朝開始,當時很疑惑:上學學的歷史,這作者都沒學過?!還不如我。當然現在可以理解,雖然不接受西方人對中國史的偏見,但作者這麼寫也是西方史學家的主流觀點。

第二個讓我驚訝的地方,這個我覺得是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小學歷史就熟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幾個重大功勞——統一文字、度量衡和貨幣,修建長城,設郡縣。但本書作者卻認為秦始皇統的最顯著功勞是車同軌,雖說學歷史也學到了車同軌書同文,但是,我們學的歷史書上講秦始皇的最大功績並不在車同軌,而是長城郡縣和書同文。而本書作者卻認為車同軌最大作用是使全國交通便利而更容易溝通發展。或許這就是中西文化中差異的表現之一。


冬葵果


有人評論《全球通史》算是世界上最系統的歷史書,都對各國曆史評價和描述比較公正,從來不偏重以西方中心為主,從全球這個字眼可以看出它描述的各國史不止一些大國,還包括歐亞非美零星小國,意圖全部蓋過。可在中國時,這位美國作家從不以西方小心眼看待,很客觀描述,他把中國隋唐到明初示為領先全球的超級大國,以西方視角看古代中國,可唯一不足一點就是沒有把夏朝列為中國朝代之列,直接說成商朝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完全省略了商以前的三皇五帝唐扈夏曆史,把中國五千年說成三千多年,這一點是西方其他歷史學者都這樣認為的弊病。



主要還是這本書將中國歷史和世界各國曆史放在一塊,強調一些其他地方古代史時都是以一個時期,並沒有把它們說成一個整體,比如埃及,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等,但對待中國時卻著重強調它是一個整體,中華民族的開始,說中國從商朝,經歷秦漢,到隋唐,宋,元明,這一點做的好,最起碼這位外國作家對中國歷史凝聚性還是比較認可的,明白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可見斯塔諾夫里斯阿諾斯對中國歷史還是有研究的。



為此還附有地圖專門描述中國朝代版圖,可是和我們現有教科書千差萬別,都畫得很小。先是商,周,秦,漢,把四個時期地圖放在一塊,膨脹般由小變大,這一點,他確實有創意,但還有區別,至於唐朝畫得還是不符合歷史,把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地圖(由盛變衰)當做唐版圖,後來尤其是元朝,幾乎就沒有西伯利亞,只從貝加爾湖到黑龍江一線,沿著西南直到青海,元朝太小了,清朝還算客觀。

除了疆域畫小以外,其次對中國各個朝代細節描述一筆帶過,主要以大的王朝為主,不放在一塊,夾在世界歷史各個時期中。比如春秋戰國,南北朝,隋,五代十國幾乎不提,就商,秦,漢只有一章,唐元章節兩三章,後來近代附上幾張圖,意思一下就行了。也許它就是一部西方眼中全球史,不止給中國讀者看,更是世界各地讀者應用的教材。



雖然觀點有些不足,但是這位美國作家的書可是出了名的暢銷書,在中國經久不衰,不斷的換包裝,改版,分批,和其他外國曆史書相形見拙。它雖然西方式的看待中國,有不足,也有長處,可閃光點很明顯,向上面所說盡可能公平對待。尤其裡面說到中國在自隋唐以來成功趕上歐亞大陸其他文明,一直到宋,元延續,明初鄭和下西洋後終止達一千年。其次之前兩漢時一些方面緊追歐亞各大陸文明,和羅馬,貴霜,印度,薩珊競技,那時中國探險隊已經走向中亞,甚至紅海與世界其他文明貿易往來。這一點主要是作者對絲綢之路描述,認為中國人在漢朝時有開拓精神,主動走出來。除了這些還主要描述四大發明,認為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推進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無法替代,這也是他的神筆之作,雖然簡單,但把中國歷史框架明瞭的擺在眼前,從不吝嗇西方。


龍文說史


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常常拿用稱為從全球史觀看歷史的典範。

也是歷史老師的案邊常備書。初讀此書是在當老師之後,深深吸引我的是它講歷史的角度,把中國歷史放置在世界背景之下考察,確實可讀出另一種韻味。

關於其中對中國歷史的描寫,很多人講到沒有說夏朝。

關於夏朝,目前來講只有中國大陸教材中講到,海外一般是不講的。究其原因,這涉及到文明的標準問題。國際通例判斷一個地區是否進入文明的標準有三個:文字、金屬工具的使用、城的出現。很顯然,夏朝缺少至關重要的一個——文字。我們國家為此組織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在最新版的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對夏朝也只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所以,《全球通史》中沒有涉及夏朝是有依據的,無可厚非,不用糾結的。

但是站在全球史觀的角度寫就的《全球通史》卻處處可見“西方中心論”的影響。這也許是作者難以逃脫的文化桎梏。


辰晨木


目前能看到的歷史就是三千多年,五千年的歷史請用證據說話,而不是自說自話!如果可以將神話編入歷史的話,那韓國一萬多年的歷史又有何不可?四大發明本身就是民國定義的,造紙術埃及五千多年前就有了(已經出土),指南針和我們的指南車不是一個東西,難道我們發明的風箏就是飛機的雛形嗎?火藥就更是扯了,黃火藥和黑火藥有本質上的區別,印刷術則韓國出土了目前為止最久的印刷體金剛經,他們正在申報是他們發明的印刷術(有待爭議)。 我只是有事說事,沒有黑誰,希望大家理性看待問題,不要噴我!!!


tgl598


斯塔夫裡阿諾斯老先生已經去世了。我讀過他的《世界通史》。對老先生表示尊敬。但是,這書中的內容不敢苟同。因為這書是典型的白人邏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我是世界歷史愛好者,這個通史那個世界史的看下來,發現,他們西方白人所謂的世界史,就是花上大篇幅先把西方歷史說一遍,然後再花個一兩章之類的小篇幅,稍微說點中國啊日本啥的,就說是世界史了!簡直豈有此理!客觀的說,中國一國的歷史就已經堪比整個歐洲,甚至還更復雜。請各位想想看:滅亡希臘,波斯的壓力山大大帝手下才不到4萬人。波斯大流士西征也不過20萬人。但是中國身邊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柔然,突厥之類的,隨便拿出一個,比如匈奴,控弦之士就有40萬!這在東亞歷史上還屬於少數民族!是的,少數民族!因為跟華夏族,漢族相比,他們人太少了。都是實話吧😄。但是就算這樣的少數民族,放在西方,也是無敵的大國存在。更別說什麼東亞的突厥,契丹,女真之類的了。近代200多年以來,自從西方爆發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終於超過了東方。西方人仗著自己船堅炮利,殖民掠奪和社會化大生產賺取的錢財,大搞文化宣傳,電影,電視劇,書籍,遊戲無數,無不在正面側面明裡暗裡強調白人優越,壟斷話語權!刻意歪曲歷史,貶低東方文明的高度。我們需要自己的中國話語!我們不需要向白人一樣說謊,吹噓自己。因為我們只要講出真相,就足以讓歐洲中心論的騙子們膽寒!因為真相就是——無論文明程度還是人口規模,東方自古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強於西方~( ̄▽ ̄~)~!大中華的兄弟姐妹們,咱們一定要樹立文化自信!不要被西方人騙了!用開放,自信,獨立思考,與時俱進來粉碎歐洲中心論的文化騙局!😁😄


阿卡林1


讀高中的時候,在書店看見了這本書,看到書的封面有眾多名人推薦這本書,於是就買了一本。

這本書差不多四十萬字吧,在週末閒暇之餘,粗略地通讀了一遍。閱讀的速度很快,這本書基本上沒有什麼有新意的東西,而且,這本書基本上都是錯誤的,框架是錯誤的,邏輯是錯誤的,內容也是錯誤的。當時,怎麼也想不通,這樣的書怎麼能出版?這樣的書怎麼會這麼受歡迎?當時就在想,是一群蠢貨造就了這本書,還是這本書造就了一群蠢貨,這群蠢貨到底想幹什麼?愚民?還是迎合愚民的心理賺一筆錢?

以前不懂,直到後來才知道,這是入侵,一場持續不斷,源源不絕的思想文化的入侵。

一本以思想文化入侵為目的的書籍,對錯已經不重要。能夠改變你對自身歷史的認同,改變你的價值觀,歷史觀,那麼賺多少錢都是其次的。這是在販賣思想的鴉片。

中國邁入近代時間上比西方要晚一些,重要的是,邁入海洋貿易時代是通過學習西方以及捲入西方人制定的世界秩序中而實現的,直到現在依然如此。中國在不斷崛起不假,而在思想文化上卻是一片空白,不過是西方輸入的洗腦的東西。我們中國缺少自主邁入新的時代的內動力,除了科學技術,我們思想文化本質上還是停留在大陸擴張時代,連立國治國的統治思想都是外來的。

我們缺少大思想家來實現我們本身思想文化的蛻變,所以只能用著外國人給我們定做的東西。或許,用不了半個世紀,中國人就會在西方人給我們定做的驕傲自信中消亡。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些失去了歷史,無法認清自己,依然活在驕傲中的外蒙人、越南人等一樣。對錯成敗好壞,價值的評判標準,我們是在為了別人的眼光而倔強地生活嗎?從個人到整個國度,國家實力在崛起,中華文明卻逐漸只剩下了名字。

這是選自《全球通史》的一段:

在中國,公元222年,漢王朝最終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敗分裂成三個王國:長江以北的魏國、南部的吳國、西部的蜀國。相爭幾十年後,魏國擊敗了它的對手,於265年建立了一個新王朝——晉朝。晉朝統一了整個中國。316年,一批新入侵者佔領中國北半部,晉王室南逃,抵達南京,由此統治長江流域及漢族人居住的南部地區。從此,中國出現了兩部分割的局面,直到589年,隋朝重新統一中國。

時隔十年,當再次百度找出這段話的時候,什麼都不懂,還能亂寫,還能流行,這世界還有天理嗎?


放棄的回憶


我首先必須要承認,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我的影響很大。

如果不算中學時代的世界史,那麼初學世界史,我接觸的便是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和吳於廑的六卷本《世界史》。

目前優秀的世界史大半都是西方人寫的,但大多也都是歐洲中心論者,中國和印度都是點綴。《全球通史》號稱從月球上看世界歷史的演變,或許從國人的角度來看西方歷史佔的比重仍然太大,不過這部著作在打破歐洲中心論上的貢獻依然巨大。


《全球通史》將人類文明分為中國、印度、中東、歐洲、亞歐大草原五大板塊,然後從五大板塊的互相影響來理解世界歷史的形成,而非各國曆史的堆積,這與此前單純學習年代、人物、事件、意義要深刻的多。

不過,《全球通史》對於中國歷史細節的描述確實有很多不足,想要用這部書來了解中國史也是不可能的,該書更多關注的是中國歷史發展與其它文明的聯繫,且對中國古代的文明成就評價很高。

如果說《全球通史》的上冊確實客觀的描述了各大文明的發展與聯繫,那麼下冊就是用兩倍的字數說明了西方文明是如何興起的,又是如何稱霸全球的,其原因又是什麼。

我認為,《全球通史》依然是一種變相的歐洲中心論,書寫其它文明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證明歐洲文明為何會成為“文明終結者”。

每個史學家都有時代侷限性,斯塔夫裡阿諾斯所在的上世紀,西方文明處於絕對優勢,且沒有任何被取代的跡象,解釋這種歷史結果是許多歷史學家的歷史觀。

總的來說,這不是一本適合歷史初學者的史書,閱讀以前需要一定的世界歷史基礎,這本書更多的是歷史思想和歷史觀,而非具體的歷史史實。


與之相比較,吳於廑的《世界史》則是典型的歷史教科書,人物、時間、事件等一應俱全,可能比較枯燥,但卻可以理清世界歷史的脈絡。


心向青山


本人最近在閱讀全球通史,覺得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對歷史有深刻的思考,並賦予歷史更為豐富的現實意義。而作者對於中國歷史的描述,可謂是較為客觀,也可看出作者對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讚美。但作者對於中國歷史的很多史實的描述有明顯的錯誤。

首先作者是按照中國的朝代順序來敘述中國歷史,並在不同的章節裡敘述不同的朝代。不僅如此,作者在對其他文明的敘述中也穿插有對中國歷史的描述,以用來對比總結。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作者對中國歷史的正面描寫。作者在描述中國歷史時,首先就敬佩中國歷史的延續性,並讚歎中國是唯一未中斷的古老文明。作者同許多歷史學家一樣,同樣讚美中國的“四大發明”,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為西方奠定了發展基礎。其中作者引用了英國哲學家、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論斷:“四大發明古人並不知曉,我們應注意到沒有哪個方面的發明就其力量、功效和結果而言比四大發明更引人注目,因為這四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態。”



同時作者肯定了科舉制對中國文明的連續性穩定性的貢獻,並對此有具體的闡述,將其歸為中國文明輝煌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作者也讚美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東周時期是一個思想文化大變動,富有創造力的時期,它使人聯想起希臘的理性主義的哲學家和印度的佛陀以及其他宗教改革者,在類似情況下取得成就。”除了以上所說的,作者還有很多對中國歷史的正面描述。

但我們仍需要看到作者對中國歷史的錯誤闡述,尤其是關於中國歷史的史實。

一、首先作者在描述中國歷史時,就缺少了對夏朝的描述。

二、作者在對商朝的描述時,就堂而皇之地說商是被遊牧民族所滅亡,同時又大言不慚的說中國文明被滅,實在是可笑。周屬於中華文明,並不是所謂的遊牧民族。實際上這是作者用西方思維在看待中國歷史。

三、作者在讚美科舉制時,竟說科舉制早在漢代就已經實行,在隋朝時恢復科舉。這種錯誤太過低級。

四、作者在書後繪製的地圖七中將西藏蒙古以及整個東北劃入了漢帝國的版圖,比今天的國土還要大,這也是作者的謬誤之一。

總而言之,作者對中國歷史持客觀看法,但其中有不少史實謬誤。作者憑一己之力編寫《全球通史》這本書,的確不易,有錯誤也正常。希望廣大讀者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被其中的錯誤所矇蔽雙眼。


感謝各位的閱讀,敬請指正,還請多多關注。


茶道賽高


第一,請注意,這是全球通史!不是中國史。並且是在上世紀70年代成書的。(好像是70年還是71年)當然,對於通史來說,差個三五十年好像並沒有什麼太大問題,只是讀者的鑑賞力和眼光會更刁鑽一些。作者本人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史書,不是因為早先的史書不對,而是新時代會面臨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

這也是我們在看一些經典的時候,需要端正的心態。

第二,他的中國史部分,只能算是中庸,沒有脫離西方史學界的一般觀點,無甚出彩之處,也無詆譭之說,大致算得上良好評價。但是要注意,這本通史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改變,就是改變了編年的方式。沒有采用古代—中古—近現代的三分法,而是按照公元1500年來做為一個分界線,上冊是1500年以前,下冊是以後。於是中國的1840才開始的近代,比起世界的近代要晚個幾百年。據說有的國內史學家很不滿。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家還真是對的。

第三,通史之所以是通史,就是讓你不要侷限在地區史和國別史的框框裡。實際上,字裡行間,能感覺到作者對於所有文明的定位和描述都比較善意。古代文明的大類別裡,中國文明是和希臘羅馬印度並列的。

只是,在古典文明的地方,第一個說的是商朝。很多國人都表示憤慨,我們的夏朝呢?前面我說了,這本書成書時間很早,那個時候,西方史學界是不承認夏朝的。好像到了今天,人家也是不承認的吧?這個其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我們自己,現在也沒有找到什麼確鑿的東西。要知道,史學也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是有定義的,有規矩的。

第四,在二戰史前奏裡,第一個說的就是九一八事變,不過,要知道,整個二戰史裡,七七事變和中國的八年抗戰都沒提一句!倒是用了不少字節闡述猶太集中營。這讓我很悲哀。雖然通史不能苛求面面俱到,但是一個字都不提,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根本不在人家的視線裡!

現代史不像古代史那麼難,因為大部分東西都騙不得人。現代史史書裡的地位,其實也是真實世界的寫照。列位,不是咱們喊著自己有能耐就行的。

但是,隨後的冷戰史裡,國共內戰是一筆帶過,而朝鮮戰爭,也就是我們的抗美援朝戰爭,佔了一席之地!不瞞您說,當年我看到這裡,是非常激動的。

第五,因為語言的關係,西方的史書讀得不很多,感謝咱們的譯者!不過,我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羅馬史》,到這本《全球通史》,當年就讀出了一個一脈相承的味道。我覺得,咱們中國文明沒有過斷絕!而人家歐洲文明,又何嘗斷絕過呢?所以,一脈相承,並不僅僅是中國文明所特有的權利。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亦不能狂妄無邊。人家怎麼看你,其實並不重要。譬如美國,你愛怎麼看就怎麼看,奈之如何?


米茶一味


先說我的觀點:書是好書,值得一讀,但是關於中國史的部分就見仁見智了,建議沒有分辨能力的歷史小白可以直接跳過。

另外反駁下部分答主的觀點:此書關於中國史的部分從商朝開始,結束於近代史。 為什麼沒有夏朝,需要結合作者成書時代進行分析。認證一個朝代的存在,除了各類傳世文獻,更需要的是各種考古成果、古文字銘刻的佐證。作者成書於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西方史學界對於夏朝是否真實的存在是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爭論的,一直到九五重大科研項目 夏商周斷代工程 給出了不少成果也沒有停息過。當然,爭論的重點無非是從二里頭文化是否能被稱為國家轉到了二里頭文化是不是對應著夏文化。 所以斯塔夫裡阿諾斯在論述中國史時捨棄掉夏朝部分是合理的,也並不是所謂的偏見。


以下摘取部分本書中錯誤的論述:

第二編 第五章

二、埃及“通 常所說的古王國包括六個王朝,從公元前3100到2270年,持續了八個多世紀。”我不禁嚴重懷疑作者是否懂古埃及史。史學界公認古王國時期是第三王朝到 第六王朝,約為公元前2686—2181年。而作者很顯然將美尼斯建立的第一王朝划進了古王國時期,但第一王朝是公認的早王朝時期。如此錯誤實在令人汗顏。

五、商朝“商人是一小群蒙古種人,興起於西北大草原,他們通過間接的途徑掌握了中東人冶鑄青銅和製造戰車的技能,然後利用這 些技術帶來的軍事優勢,侵入華北,征服了當地尚處於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村社。”。商的先祖契是皇帝之玄孫、少昊之曾 孫、帝嚳之字、帝堯之弟,可以說是血統純到不能再純的華夏人了。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這怎麼就成了興起於西北大草原的蒙古種人?

第二編 第六章

三、遊牧民對中東的入侵“約公元前1200年前後,第二次蠻族人侵浪潮掀起,上述三大帝國 間的均勢遭到破壞。”這裡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敘述遊牧民的起源和入侵。但無論從考古和史籍來看,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時入侵中東的並不是作者所說的遊牧 民,相反是海上民族。海上民族在青銅時代末期左右,特別是公元前13世紀入侵安納托利亞東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和埃及,作為侵略性的航海者集 團,他們摧毀了赫梯帝國等古老的強國。正是海上民族的入侵使得地中海世界進入了鐵器時代。作者顯然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第三編 第九章

一、雅利安人的影響“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的是一個名叫旃陀羅笈多·孔雀的青年冒險家,他於公元前321年奪取難陀王位,進而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帝國。”作者在說到東方史時再次出了問題。旃陀羅笈多是公元前324年推翻難陀王朝創立孔雀王朝的。

四、侵略者、商人和傳教士“3 世紀時,貴霜帝國漸漸衰微。其直接原因似乎是由於在波斯出現了強盛的薩珊王朝(公元226年)。薩珊王朝將自己的勢力向東擴展到阿富汗,這就割斷了貴霜人 原在中亞的根據地與他們在印度諸行省之間的聯繫。3世紀末,貴霜帝國土崩瓦解。”這裡作者犯了一個本末倒置的巨大問題。一般認為,三世紀末貴霜帝國確實瓦 解為諸多小國,然而是之後薩珊波斯的入侵加速了這些小國的滅亡,而不是加速了貴霜的崩潰。即貴霜早在薩珊入侵之前就崩潰了。而其實真正滅了貴霜殘部的是來 自北方的厭噠匈奴人,很奇怪為什麼中亞史上如此重要的一支民族作者絲毫沒有提及。

第三編 第十章

三、秦帝國“事實上,秦人是最 早用鋼製武器取代青銅武器、用騎兵取代戰車兵的中國人。秦勝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佔領了四川的產糧大平原;這大大地擴大了秦的地盤、增 強了秦的力量,使秦與中國其他國家的關係有點如同早先馬其頓與諸希臘城邦的關係那樣。”這裡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錯誤,戰國的冶鐵技術中心在魏韓。六國排秦的時代,士子商人不入秦。秦國自產的鐵礦刨去農耕用具,連年大戰之後裝備全軍的盔甲都難,武器就更別說了。大宗的鐵礦還得從山東六國,特別是魏韓兩國買 進。根據近年的出土資料來看,燕國和楚國當是當時鐵製兵器使用最多的國家。而如果要說最早,當屬魏國。魏武卒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完全使用鐵器的軍隊。 而用騎兵取代戰車兵這一點,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理論上是趙國實行胡服騎射最先開始的。這兩個錯誤尚能諒解,但後面那個公元前318年,秦佔領四川就讓 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不論從哪種資料來看,秦滅巴蜀之戰都是發生在公元前316年,至於這個公元前318年,不知道作者是從哪看到的。

“為 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仍要談起這一事實:有100萬人為修築長城而死去,長城的每一塊石頭都值一條人命。 正如文人學上詛咒皇帝“焚書“那樣,老百姓都為築長城的事咒罵皇帝。”毫無疑問,這也是出處不明的問題。話說現在有誰認為修長城死了100萬人?有嗎?

四、漢帝國“但是,到了“好戰的皇帝”武帝(公元前141—87年)時期,帝國的疆界大大地向四面八方擴展。”很明顯作者根本就不瞭解中國獨特的諡法制度,根據諡法,剛彊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哪一條有“好戰”的意思?

“漢時期,發明了一項獨特的制度,就是通過全國競爭性考試來選拔文職人員”學過初中歷史的人都知道科舉制是由隋煬帝開創的,怎麼到了漢朝就有了?漢朝時選拔官員的制度是察舉制,雖然也輔以考試,但是全國競爭性考試就是無稽之談了,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五、帝國的衰落“公元222年,漢朝在紛亂的農民起義、軍閥政變和遊牧部落的侵襲中退出歷史舞臺。”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時間錯誤。按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位於曹丕為漢朝滅亡,怎麼成了222年?

第三編 第十一章

三、蠻族的入侵“在中國,公元222年,漢王朝最終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敗分裂成三個王國:長江以北的魏國、南部的吳國、西部的蜀國。”首先同上不知道作者如何得知是公元222年。其次東漢的滅亡似乎和突厥蒙古入侵者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在曹氏把持了朝政幾十年後劉協不得已做出的決定。作者竟然臆想突厥蒙古人入侵了中國並且打散了漢朝。如此不嚴謹的治學風格和輔以自己的幻想寫成的所謂“史學鉅著”實在令我等汗顏。

“西支匈奴人則越過俄羅斯平原,挺進歐洲。”作者在其後花了大量的篇幅敘述了這些“匈奴人”是如何洗劫羅馬帝國。但是史學界公認的是,目前尚未有認為證據證明 洗劫了羅馬帝國的匈人和中國的匈奴有任何關係。作者竟然臆想這支匈奴人來到了歐洲,並且攪得歐洲天翻地覆。如此不嚴謹的治學風格和輔以自己的幻想寫成的所 謂“史學鉅著”實在令我等汗顏。

第四編 第十二章

一、歐亞大陸的海上貿易“1433 年,皇帝突然下諭旨終止了這些著名的遠航。遠航起訖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據推測,遠航的發起,可能是為了彌補蒙古帝國崩潰所造成的陸上對外貿易的損失,也 可能是為了提高帝國朝廷的威望,或是為了尋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隱居當和尚的前輩。另據推測,遠航的終止,或是因為耗資過甚,或是由於宮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間 歷來存在的相互傾軋。”稍微瞭解明史的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至於作者這裡的“為了尋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隱居當和尚的前輩”,抱歉,我無力吐槽了,作者的意淫功底實在是深厚。

第四編 第十四章

四、蒙古帝國“1242春,蒙古傳來窩闊臺大汗去世的消息,於是,拔都穿過巴爾幹地區,撤回伏爾加河下游,在此建立汗國;因其帳殿金色,故名為金帳汗國。”筆者看到這裡一口老血就吐出來了。估計作者是看到金帳兩個字就顧名思義,再度發揮了自己意淫的實力。金帳汗國國號中的“金”據信是來自中華文明和草原民族中的五色方位系統:東方-青色,南方-紅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金色。

第四編 第十六章

四、元朝蒙古人的統治“大約1215年,他們請求南宋援助,反對將他們趕出北京的、難以對付的蒙古人。南宋並不知道蒙古人的強大力量,派出擅長打圍攻戰的步兵予以援助。”寫到中國 時作者再次發揮了自己深厚的意淫功底。筆者遍閱史書也沒能找到1215年時南宋派兵對付蒙古人。反而稍稍懂點宋史的人都知道,1232年宋理宗趙昀決定和 蒙古夾擊金國,其後攻克鄧州、蔡州。什麼時候有聯金抗蒙這一出?

第四編 第十七章

四、發展中的經濟“同樣,1350年,不來梅、呂貝克、斯德丁、但澤等波羅的海沿岸的90個城市組成了漢薩阿盟,反對海盜,迫使外國承認它們的商業特權, 實際上壟斷了北歐的貿易。”沒想到作者在敘述歐洲史時也犯了錯誤。漢薩同盟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建立時間,但一般以1293年梅克倫堡和波美拉尼亞的商人在羅 斯托克召開代表大會,決定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總部所在地,呂貝克法律成為同盟之共同法律或1356年在呂貝克召開第一屆漢薩同盟大會為建立的標誌。不知道 作者如何得知是1350年?


最後,此書的觀點,最值得稱道的莫過於“棲身在地球上整體觀察世界歷史”,書中反覆出現的這句話“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球體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在倫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觀察者的觀點判然不同。”

這類全球史觀指出世界是一個相互作用和聯繫的整體,在進行歷史研究的時候必須將影響文明的外部因素考慮在內,這些因素往往超出過去之人的想象,對許多文明的形塑產生了不可逆的過程,只是限於地域限制和其他因素,無從探究,失卻關注,因而被人們下意識地忽略掉。持全球史觀的歷史學家的工作,便是試圖勾勒這些默默無聞,湮沒在歷史長河裡的衝擊—反應的脈絡,將過去之人因為視野狹隘只關注自己也只能關注自己因之所得出的結論予以修正。這種努力是可敬的,即使出現技術性的錯誤,只要開荒完成,後來者可以要比其他方式更容易的手段來彌補這種錯誤。

不能否認《全球通史》書中史實錯漏比比皆是,但這些謬誤大多屬於枝節,不能掩蓋這種方法論的偉大。更何況此書作於上世紀中葉,當時缺乏今日便捷的信息搜索技術,需要有了解之同情。作為對比,今日許多歷史系教授掌握便捷信息工具,寫出的專著卻只能拿到村口廁所糊牆用,不能不為之感到羞躁。在某種意義上講,陳寅恪與他們很相似。為什麼陳寅恪先生比一般的歷史學家厲害,就在於他注意到東亞政制始終受北亞局勢的不對稱影響,隋唐在大部分時間不是自己的主人。如果你止步於儒生們的歷史敘事——因為東亞地區他們是主要的敘事者,你就不容易明白華夏在這個世界上準確的位置。

如果說本書有何弊端的話,那應該是作者平權法案式的各文明等值論,這在各種全球通史類著作裡非常常見,以至於大大削弱了他們敘事的可信度。我們必須顧慮到不同文明的天花板上限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對外界產生影響,也存在一個多與少的問題,而自人類誕生文明以來,除卻美洲地區,一直是地中海世界向外輸送秩序、技術和文化,相反的情況不是沒有,但素來很罕見。持上帝視角的全球史觀作家自詡客觀中立,卻給予地中海以外的文明過多的篇幅,使他們在讀者心中具有了與自身體量並不相稱的影響力,這是此類著作最屢見不鮮的弊端,並大大抵消了全球史觀方法論上的優勢,得出的結論不會超過今年七十歲的抗日老兵憶苦思甜講訴對日戰爭經歷。我們雖然要考慮到地中海以外的文明對地中海世界的回應,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地中海世界的變革,比如突厥人、蒙古人對伊斯蘭世界的衝擊和皈依,然而地中海世界與外部文明高度上的落差所形成的勢能決定了治古代世界史時,要建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同心圓敘事。在哥倫布以前,世界的中心始終在環地中海地區,哥倫布以後,世界的中心才變成北大西洋周邊地區。原因在於環地中海地區因為地理條件優越,最早誕生農業、國家和金屬工具,同時各種技術與文化又容易在這一地區交流溝通和創新,因此長期對外界保持秩序、文化和技術上的相對優勢,乃至絕對優勢,除了美洲地區以外,世界上所有文明都直接間接受地中海文明影響,整個歐亞世界島的文明都是東地中海文明圈的子嗣,由距東地中海遠近,而誕生文明早晚不等。(為了清晰理解所謂環地中海文明,或許我需要勾勒出它的具體範疇。從時間線上講可以做三期論,第一期為蘇美爾-阿卡德人的兩河文明和稍晚於他,可能因之而誕生的古埃及文明,第二期是繼承第一期文明遺產的希臘-羅馬古典文明和波斯祆教文明,第三期則是繼承第一二期遺產的西歐日耳曼文明、東歐拜占庭文明以及中東伊斯蘭文明。從地理上講,或許還可以包括印度文明,雖然與前述文明相比,印度屬於邊緣角色,但與中國相比,印度又極其靠近世界中心。)不僅越靠近東地中海,也就是所謂黎凡特地區,誕生的文明越早,而且越臨近東地中海,文明也就越發達。

《全球通史》一書對中國偏愛過多,以至於來自中國的讀者想要從全球史觀中獲益更是難上加難。我們必須破除國內教育給我們帶來的偏見,不能以中國自大,沉迷於這樣的歷史敘事當中:我們在歷史上一直比較先進,只是因為滿清的黑暗統治,才在近代落後。事實上恰相反,中國在絕大多數時間一直比較落後,可能只有唐宋時期與世界保持平齊或者有所超逾。在世界各大主要文明裡,中國是比較晚近的文明,在歐亞世界島主要文明裡,中國幾乎是最晚誕生的文明,如果我們不提日本的話。從誕生殷始,外界就始終對中國保持一種不對稱的輸入,中國卻很難對外輸出,就好像在甲午之前,中國對日本保持一種不對稱的輸入,日本、朝鮮、越南卻罕見對中國的輸出。我們可以從時間線上一個個列下來,在誕生最初始,這種輸入不容易被發覺,因為此時交通技術非常不發達,且時間久遠,難以留下文獻記載,但很有可能就是在這一時期諸如金屬、馴馬一類技術從西亞輾轉中亞遊牧民族傳播到東亞的,東亞自發誕生此類技術微乎其微,就算其中可能有一兩項是自發誕生的,比如農業,學界公認中國自發誕生了農業,雖然較晚——但是絕大多數構成文明的要素有黎凡特血統的嫌疑極大。而從東漢到中唐,中國受印度影響最深,從語言、宗教、文學、食物等等不一而足,以至於有本書專門起名為《印度征服中國》(中文似乎是這個翻譯)。印度對中國的影響很難被否認,正在閱讀的讀者可能就有佛教徒,然而我們很難見到中國對印度的輸出,就算有影響,也是非常膚淺片面的,而印度文化卻對中國造成了結構性的影響,兩者極其不對稱。伊斯蘭文化本來能夠在宋明時期取得如同印度文化的地位,這在元明之交非常明顯,中國到處都是穆斯林的棲息地,連朱元璋的軍隊都充斥著回民將軍,雲南就是在這一時期綠化的,之所以其他地區沒有伊斯蘭化,原因在於明初朱元璋對回教的斯大林式大屠殺,其效果之徹底,以至於今日我們經常低估了回教對中國的影響。但即使如此,這些影響依舊沒有消失,青花瓷是一例,鄭和同樣也是一例,不要忘了他也叫默罕默德。至於西歐文明對中國的影響,就不必我再贅敘了。因此就算以全球史觀做中國史同樣要建立起以地中海為同心圓的新史觀,要意識到中國至始至終都處於世界的邊緣,一直仰仗地中海世界的秩序、文化、技術輸入。如果出於虛榮,不願意承認西歐、阿拉伯,乃至印度這種在地中海世界也比較邊緣的文明對中國的不對稱輸入,那麼你只能得出埃塞俄比亞游擊隊才是二戰中流砥柱這樣的結論。這樣的結論有什麼不對嗎?也不是不能有,但就像管正太所說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出中醫是控制埃博拉疫情的中流砥柱,烏干達腰鼓是古典音樂的中流砥柱,保加利亞是軸心國的中流砥柱,無線電是原始人類交流的中流砥柱,鄰居王大爺是讓五毛們出生的中流砥柱。當然,裡面某個結論看上去還是蠻靠譜的。


最後最後,點個關注,私信作者可獲得《全球通史》插畫版的epub電子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