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版)对中国历史的描述?

貘狞


第一次读这本书感觉有些惊讶,惊讶的不是作者将世界史分为1500年前和1500年后两部分,而是惊讶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描述。

首先,作者认为中国史从商朝开始,当时很疑惑:上学学的历史,这作者都没学过?!还不如我。当然现在可以理解,虽然不接受西方人对中国史的偏见,但作者这么写也是西方史学家的主流观点。

第二个让我惊讶的地方,这个我觉得是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小学历史就熟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几个重大功劳——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建长城,设郡县。但本书作者却认为秦始皇统的最显著功劳是车同轨,虽说学历史也学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但是,我们学的历史书上讲秦始皇的最大功绩并不在车同轨,而是长城郡县和书同文。而本书作者却认为车同轨最大作用是使全国交通便利而更容易沟通发展。或许这就是中西文化中差异的表现之一。


冬葵果


有人评论《全球通史》算是世界上最系统的历史书,都对各国历史评价和描述比较公正,从来不偏重以西方中心为主,从全球这个字眼可以看出它描述的各国史不止一些大国,还包括欧亚非美零星小国,意图全部盖过。可在中国时,这位美国作家从不以西方小心眼看待,很客观描述,他把中国隋唐到明初示为领先全球的超级大国,以西方视角看古代中国,可唯一不足一点就是没有把夏朝列为中国朝代之列,直接说成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完全省略了商以前的三皇五帝唐扈夏历史,把中国五千年说成三千多年,这一点是西方其他历史学者都这样认为的弊病。



主要还是这本书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各国历史放在一块,强调一些其他地方古代史时都是以一个时期,并没有把它们说成一个整体,比如埃及,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等,但对待中国时却着重强调它是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开始,说中国从商朝,经历秦汉,到隋唐,宋,元明,这一点做的好,最起码这位外国作家对中国历史凝聚性还是比较认可的,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可见斯塔诺夫里斯阿诺斯对中国历史还是有研究的。



为此还附有地图专门描述中国朝代版图,可是和我们现有教科书千差万别,都画得很小。先是商,周,秦,汉,把四个时期地图放在一块,膨胀般由小变大,这一点,他确实有创意,但还有区别,至于唐朝画得还是不符合历史,把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地图(由盛变衰)当做唐版图,后来尤其是元朝,几乎就没有西伯利亚,只从贝加尔湖到黑龙江一线,沿着西南直到青海,元朝太小了,清朝还算客观。

除了疆域画小以外,其次对中国各个朝代细节描述一笔带过,主要以大的王朝为主,不放在一块,夹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中。比如春秋战国,南北朝,隋,五代十国几乎不提,就商,秦,汉只有一章,唐元章节两三章,后来近代附上几张图,意思一下就行了。也许它就是一部西方眼中全球史,不止给中国读者看,更是世界各地读者应用的教材。



虽然观点有些不足,但是这位美国作家的书可是出了名的畅销书,在中国经久不衰,不断的换包装,改版,分批,和其他外国历史书相形见拙。它虽然西方式的看待中国,有不足,也有长处,可闪光点很明显,向上面所说尽可能公平对待。尤其里面说到中国在自隋唐以来成功赶上欧亚大陆其他文明,一直到宋,元延续,明初郑和下西洋后终止达一千年。其次之前两汉时一些方面紧追欧亚各大陆文明,和罗马,贵霜,印度,萨珊竞技,那时中国探险队已经走向中亚,甚至红海与世界其他文明贸易往来。这一点主要是作者对丝绸之路描述,认为中国人在汉朝时有开拓精神,主动走出来。除了这些还主要描述四大发明,认为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推进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无法替代,这也是他的神笔之作,虽然简单,但把中国历史框架明了的摆在眼前,从不吝啬西方。


龙文说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常常拿用称为从全球史观看历史的典范。

也是历史老师的案边常备书。初读此书是在当老师之后,深深吸引我的是它讲历史的角度,把中国历史放置在世界背景之下考察,确实可读出另一种韵味。

关于其中对中国历史的描写,很多人讲到没有说夏朝。

关于夏朝,目前来讲只有中国大陆教材中讲到,海外一般是不讲的。究其原因,这涉及到文明的标准问题。国际通例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有三个:文字、金属工具的使用、城的出现。很显然,夏朝缺少至关重要的一个——文字。我们国家为此组织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在最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对夏朝也只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所以,《全球通史》中没有涉及夏朝是有依据的,无可厚非,不用纠结的。

但是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写就的《全球通史》却处处可见“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这也许是作者难以逃脱的文化桎梏。


辰晨木


目前能看到的历史就是三千多年,五千年的历史请用证据说话,而不是自说自话!如果可以将神话编入历史的话,那韩国一万多年的历史又有何不可?四大发明本身就是民国定义的,造纸术埃及五千多年前就有了(已经出土),指南针和我们的指南车不是一个东西,难道我们发明的风筝就是飞机的雏形吗?火药就更是扯了,黄火药和黑火药有本质上的区别,印刷术则韩国出土了目前为止最久的印刷体金刚经,他们正在申报是他们发明的印刷术(有待争议)。 我只是有事说事,没有黑谁,希望大家理性看待问题,不要喷我!!!


tgl598


斯塔夫里阿诺斯老先生已经去世了。我读过他的《世界通史》。对老先生表示尊敬。但是,这书中的内容不敢苟同。因为这书是典型的白人逻辑,欧洲中心论的产物。我是世界历史爱好者,这个通史那个世界史的看下来,发现,他们西方白人所谓的世界史,就是花上大篇幅先把西方历史说一遍,然后再花个一两章之类的小篇幅,稍微说点中国啊日本啥的,就说是世界史了!简直岂有此理!客观的说,中国一国的历史就已经堪比整个欧洲,甚至还更复杂。请各位想想看:灭亡希腊,波斯的压力山大大帝手下才不到4万人。波斯大流士西征也不过20万人。但是中国身边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之类的,随便拿出一个,比如匈奴,控弦之士就有40万!这在东亚历史上还属于少数民族!是的,少数民族!因为跟华夏族,汉族相比,他们人太少了。都是实话吧😄。但是就算这样的少数民族,放在西方,也是无敌的大国存在。更别说什么东亚的突厥,契丹,女真之类的了。近代200多年以来,自从西方爆发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终于超过了东方。西方人仗着自己船坚炮利,殖民掠夺和社会化大生产赚取的钱财,大搞文化宣传,电影,电视剧,书籍,游戏无数,无不在正面侧面明里暗里强调白人优越,垄断话语权!刻意歪曲历史,贬低东方文明的高度。我们需要自己的中国话语!我们不需要向白人一样说谎,吹嘘自己。因为我们只要讲出真相,就足以让欧洲中心论的骗子们胆寒!因为真相就是——无论文明程度还是人口规模,东方自古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强于西方~( ̄▽ ̄~)~!大中华的兄弟姐妹们,咱们一定要树立文化自信!不要被西方人骗了!用开放,自信,独立思考,与时俱进来粉碎欧洲中心论的文化骗局!😁😄


阿卡林1


读高中的时候,在书店看见了这本书,看到书的封面有众多名人推荐这本书,于是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差不多四十万字吧,在周末闲暇之余,粗略地通读了一遍。阅读的速度很快,这本书基本上没有什么有新意的东西,而且,这本书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框架是错误的,逻辑是错误的,内容也是错误的。当时,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书怎么能出版?这样的书怎么会这么受欢迎?当时就在想,是一群蠢货造就了这本书,还是这本书造就了一群蠢货,这群蠢货到底想干什么?愚民?还是迎合愚民的心理赚一笔钱?

以前不懂,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入侵,一场持续不断,源源不绝的思想文化的入侵。

一本以思想文化入侵为目的的书籍,对错已经不重要。能够改变你对自身历史的认同,改变你的价值观,历史观,那么赚多少钱都是其次的。这是在贩卖思想的鸦片。

中国迈入近代时间上比西方要晚一些,重要的是,迈入海洋贸易时代是通过学习西方以及卷入西方人制定的世界秩序中而实现的,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中国在不断崛起不假,而在思想文化上却是一片空白,不过是西方输入的洗脑的东西。我们中国缺少自主迈入新的时代的内动力,除了科学技术,我们思想文化本质上还是停留在大陆扩张时代,连立国治国的统治思想都是外来的。

我们缺少大思想家来实现我们本身思想文化的蜕变,所以只能用着外国人给我们定做的东西。或许,用不了半个世纪,中国人就会在西方人给我们定做的骄傲自信中消亡。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失去了历史,无法认清自己,依然活在骄傲中的外蒙人、越南人等一样。对错成败好坏,价值的评判标准,我们是在为了别人的眼光而倔强地生活吗?从个人到整个国度,国家实力在崛起,中华文明却逐渐只剩下了名字。

这是选自《全球通史》的一段:

在中国,公元222年,汉王朝最终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败分裂成三个王国:长江以北的魏国、南部的吴国、西部的蜀国。相争几十年后,魏国击败了它的对手,于265年建立了一个新王朝——晋朝。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316年,一批新入侵者占领中国北半部,晋王室南逃,抵达南京,由此统治长江流域及汉族人居住的南部地区。从此,中国出现了两部分割的局面,直到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中国。

时隔十年,当再次百度找出这段话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还能乱写,还能流行,这世界还有天理吗?


放弃的回忆


我首先必须要承认,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我的影响很大。

如果不算中学时代的世界史,那么初学世界史,我接触的便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吴于廑的六卷本《世界史》。

目前优秀的世界史大半都是西方人写的,但大多也都是欧洲中心论者,中国和印度都是点缀。《全球通史》号称从月球上看世界历史的演变,或许从国人的角度来看西方历史占的比重仍然太大,不过这部著作在打破欧洲中心论上的贡献依然巨大。


《全球通史》将人类文明分为中国、印度、中东、欧洲、亚欧大草原五大板块,然后从五大板块的互相影响来理解世界历史的形成,而非各国历史的堆积,这与此前单纯学习年代、人物、事件、意义要深刻的多。

不过,《全球通史》对于中国历史细节的描述确实有很多不足,想要用这部书来了解中国史也是不可能的,该书更多关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与其它文明的联系,且对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评价很高。

如果说《全球通史》的上册确实客观的描述了各大文明的发展与联系,那么下册就是用两倍的字数说明了西方文明是如何兴起的,又是如何称霸全球的,其原因又是什么。

我认为,《全球通史》依然是一种变相的欧洲中心论,书写其它文明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证明欧洲文明为何会成为“文明终结者”。

每个史学家都有时代局限性,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在的上世纪,西方文明处于绝对优势,且没有任何被取代的迹象,解释这种历史结果是许多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本适合历史初学者的史书,阅读以前需要一定的世界历史基础,这本书更多的是历史思想和历史观,而非具体的历史史实。


与之相比较,吴于廑的《世界史》则是典型的历史教科书,人物、时间、事件等一应俱全,可能比较枯燥,但却可以理清世界历史的脉络。


心向青山


本人最近在阅读全球通史,觉得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历史有深刻的思考,并赋予历史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而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描述,可谓是较为客观,也可看出作者对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赞美。但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很多史实的描述有明显的错误。

首先作者是按照中国的朝代顺序来叙述中国历史,并在不同的章节里叙述不同的朝代。不仅如此,作者在对其他文明的叙述中也穿插有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以用来对比总结。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正面描写。作者在描述中国历史时,首先就敬佩中国历史的延续性,并赞叹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古老文明。作者同许多历史学家一样,同样赞美中国的“四大发明”,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为西方奠定了发展基础。其中作者引用了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论断:“四大发明古人并不知晓,我们应注意到没有哪个方面的发明就其力量、功效和结果而言比四大发明更引人注目,因为这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同时作者肯定了科举制对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稳定性的贡献,并对此有具体的阐述,将其归为中国文明辉煌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作者也赞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它使人联想起希腊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家和印度的佛陀以及其他宗教改革者,在类似情况下取得成就。”除了以上所说的,作者还有很多对中国历史的正面描述。

但我们仍需要看到作者对中国历史的错误阐述,尤其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史实。

一、首先作者在描述中国历史时,就缺少了对夏朝的描述。

二、作者在对商朝的描述时,就堂而皇之地说商是被游牧民族所灭亡,同时又大言不惭的说中国文明被灭,实在是可笑。周属于中华文明,并不是所谓的游牧民族。实际上这是作者用西方思维在看待中国历史。

三、作者在赞美科举制时,竟说科举制早在汉代就已经实行,在隋朝时恢复科举。这种错误太过低级。

四、作者在书后绘制的地图七中将西藏蒙古以及整个东北划入了汉帝国的版图,比今天的国土还要大,这也是作者的谬误之一。

总而言之,作者对中国历史持客观看法,但其中有不少史实谬误。作者凭一己之力编写《全球通史》这本书,的确不易,有错误也正常。希望广大读者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被其中的错误所蒙蔽双眼。


感谢各位的阅读,敬请指正,还请多多关注。


茶道赛高


第一,请注意,这是全球通史!不是中国史。并且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成书的。(好像是70年还是71年)当然,对于通史来说,差个三五十年好像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只是读者的鉴赏力和眼光会更刁钻一些。作者本人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史书,不是因为早先的史书不对,而是新时代会面临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这也是我们在看一些经典的时候,需要端正的心态。

第二,他的中国史部分,只能算是中庸,没有脱离西方史学界的一般观点,无甚出彩之处,也无诋毁之说,大致算得上良好评价。但是要注意,这本通史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改变,就是改变了编年的方式。没有采用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按照公元1500年来做为一个分界线,上册是1500年以前,下册是以后。于是中国的1840才开始的近代,比起世界的近代要晚个几百年。据说有的国内史学家很不满。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家还真是对的。

第三,通史之所以是通史,就是让你不要局限在地区史和国别史的框框里。实际上,字里行间,能感觉到作者对于所有文明的定位和描述都比较善意。古代文明的大类别里,中国文明是和希腊罗马印度并列的。

只是,在古典文明的地方,第一个说的是商朝。很多国人都表示愤慨,我们的夏朝呢?前面我说了,这本书成书时间很早,那个时候,西方史学界是不承认夏朝的。好像到了今天,人家也是不承认的吧?这个其实没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们自己,现在也没有找到什么确凿的东西。要知道,史学也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有定义的,有规矩的。

第四,在二战史前奏里,第一个说的就是九一八事变,不过,要知道,整个二战史里,七七事变和中国的八年抗战都没提一句!倒是用了不少字节阐述犹太集中营。这让我很悲哀。虽然通史不能苛求面面俱到,但是一个字都不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根本不在人家的视线里!

现代史不像古代史那么难,因为大部分东西都骗不得人。现代史史书里的地位,其实也是真实世界的写照。列位,不是咱们喊着自己有能耐就行的。

但是,随后的冷战史里,国共内战是一笔带过,而朝鲜战争,也就是我们的抗美援朝战争,占了一席之地!不瞒您说,当年我看到这里,是非常激动的。

第五,因为语言的关系,西方的史书读得不很多,感谢咱们的译者!不过,我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罗马史》,到这本《全球通史》,当年就读出了一个一脉相承的味道。我觉得,咱们中国文明没有过断绝!而人家欧洲文明,又何尝断绝过呢?所以,一脉相承,并不仅仅是中国文明所特有的权利。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亦不能狂妄无边。人家怎么看你,其实并不重要。譬如美国,你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奈之如何?


米茶一味


先说我的观点:书是好书,值得一读,但是关于中国史的部分就见仁见智了,建议没有分辨能力的历史小白可以直接跳过。

另外反驳下部分答主的观点:此书关于中国史的部分从商朝开始,结束于近代史。 为什么没有夏朝,需要结合作者成书时代进行分析。认证一个朝代的存在,除了各类传世文献,更需要的是各种考古成果、古文字铭刻的佐证。作者成书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西方史学界对于夏朝是否真实的存在是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的,一直到九五重大科研项目 夏商周断代工程 给出了不少成果也没有停息过。当然,争论的重点无非是从二里头文化是否能被称为国家转到了二里头文化是不是对应着夏文化。 所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论述中国史时舍弃掉夏朝部分是合理的,也并不是所谓的偏见。


以下摘取部分本书中错误的论述:

第二编 第五章

二、埃及“通 常所说的古王国包括六个王朝,从公元前3100到2270年,持续了八个多世纪。”我不禁严重怀疑作者是否懂古埃及史。史学界公认古王国时期是第三王朝到 第六王朝,约为公元前2686—2181年。而作者很显然将美尼斯建立的第一王朝划进了古王国时期,但第一王朝是公认的早王朝时期。如此错误实在令人汗颜。

五、商朝“商人是一小群蒙古种人,兴起于西北大草原,他们通过间接的途径掌握了中东人冶铸青铜和制造战车的技能,然后利用这 些技术带来的军事优势,侵入华北,征服了当地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社。”。商的先祖契是皇帝之玄孙、少昊之曾 孙、帝喾之字、帝尧之弟,可以说是血统纯到不能再纯的华夏人了。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这怎么就成了兴起于西北大草原的蒙古种人?

第二编 第六章

三、游牧民对中东的入侵“约公元前1200年前后,第二次蛮族人侵浪潮掀起,上述三大帝国 间的均势遭到破坏。”这里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叙述游牧民的起源和入侵。但无论从考古和史籍来看,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时入侵中东的并不是作者所说的游牧 民,相反是海上民族。海上民族在青铜时代末期左右,特别是公元前13世纪入侵安纳托利亚东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和埃及,作为侵略性的航海者集 团,他们摧毁了赫梯帝国等古老的强国。正是海上民族的入侵使得地中海世界进入了铁器时代。作者显然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第三编 第九章

一、雅利安人的影响“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是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孔雀的青年冒险家,他于公元前321年夺取难陀王位,进而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帝国。”作者在说到东方史时再次出了问题。旃陀罗笈多是公元前324年推翻难陀王朝创立孔雀王朝的。

四、侵略者、商人和传教士“3 世纪时,贵霜帝国渐渐衰微。其直接原因似乎是由于在波斯出现了强盛的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萨珊王朝将自己的势力向东扩展到阿富汗,这就割断了贵霜人 原在中亚的根据地与他们在印度诸行省之间的联系。3世纪末,贵霜帝国土崩瓦解。”这里作者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巨大问题。一般认为,三世纪末贵霜帝国确实瓦 解为诸多小国,然而是之后萨珊波斯的入侵加速了这些小国的灭亡,而不是加速了贵霜的崩溃。即贵霜早在萨珊入侵之前就崩溃了。而其实真正灭了贵霜残部的是来 自北方的厌哒匈奴人,很奇怪为什么中亚史上如此重要的一支民族作者丝毫没有提及。

第三编 第十章

三、秦帝国“事实上,秦人是最 早用钢制武器取代青铜武器、用骑兵取代战车兵的中国人。秦胜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大大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 强了秦的力量,使秦与中国其他国家的关系有点如同早先马其顿与诸希腊城邦的关系那样。”这里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错误,战国的冶铁技术中心在魏韩。六国排秦的时代,士子商人不入秦。秦国自产的铁矿刨去农耕用具,连年大战之后装备全军的盔甲都难,武器就更别说了。大宗的铁矿还得从山东六国,特别是魏韩两国买 进。根据近年的出土资料来看,燕国和楚国当是当时铁制兵器使用最多的国家。而如果要说最早,当属魏国。魏武卒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完全使用铁器的军队。 而用骑兵取代战车兵这一点,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理论上是赵国实行胡服骑射最先开始的。这两个错误尚能谅解,但后面那个公元前318年,秦占领四川就让 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论从哪种资料来看,秦灭巴蜀之战都是发生在公元前316年,至于这个公元前318年,不知道作者是从哪看到的。

“为 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正如文人学上诅咒皇帝“焚书“那样,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毫无疑问,这也是出处不明的问题。话说现在有谁认为修长城死了100万人?有吗?

四、汉帝国“但是,到了“好战的皇帝”武帝(公元前141—87年)时期,帝国的疆界大大地向四面八方扩展。”很明显作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独特的谥法制度,根据谥法,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哪一条有“好战”的意思?

“汉时期,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职人员”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知道科举制是由隋炀帝开创的,怎么到了汉朝就有了?汉朝时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察举制,虽然也辅以考试,但是全国竞争性考试就是无稽之谈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五、帝国的衰落“公元222年,汉朝在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政变和游牧部落的侵袭中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时间错误。按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为汉朝灭亡,怎么成了222年?

第三编 第十一章

三、蛮族的入侵“在中国,公元222年,汉王朝最终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败分裂成三个王国:长江以北的魏国、南部的吴国、西部的蜀国。”首先同上不知道作者如何得知是公元222年。其次东汉的灭亡似乎和突厥蒙古入侵者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在曹氏把持了朝政几十年后刘协不得已做出的决定。作者竟然臆想突厥蒙古人入侵了中国并且打散了汉朝。如此不严谨的治学风格和辅以自己的幻想写成的所谓“史学巨著”实在令我等汗颜。

“西支匈奴人则越过俄罗斯平原,挺进欧洲。”作者在其后花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了这些“匈奴人”是如何洗劫罗马帝国。但是史学界公认的是,目前尚未有认为证据证明 洗劫了罗马帝国的匈人和中国的匈奴有任何关系。作者竟然臆想这支匈奴人来到了欧洲,并且搅得欧洲天翻地覆。如此不严谨的治学风格和辅以自己的幻想写成的所 谓“史学巨著”实在令我等汗颜。

第四编 第十二章

一、欧亚大陆的海上贸易“1433 年,皇帝突然下谕旨终止了这些著名的远航。远航起讫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据推测,远航的发起,可能是为了弥补蒙古帝国崩溃所造成的陆上对外贸易的损失,也 可能是为了提高帝国朝廷的威望,或是为了寻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隐居当和尚的前辈。另据推测,远航的终止,或是因为耗资过甚,或是由于宫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间 历来存在的相互倾轧。”稍微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至于作者这里的“为了寻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隐居当和尚的前辈”,抱歉,我无力吐槽了,作者的意淫功底实在是深厚。

第四编 第十四章

四、蒙古帝国“1242春,蒙古传来窝阔台大汗去世的消息,于是,拔都穿过巴尔干地区,撤回伏尔加河下游,在此建立汗国;因其帐殿金色,故名为金帐汗国。”笔者看到这里一口老血就吐出来了。估计作者是看到金帐两个字就顾名思义,再度发挥了自己意淫的实力。金帐汗国国号中的“金”据信是来自中华文明和草原民族中的五色方位系统:东方-青色,南方-红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金色。

第四编 第十六章

四、元朝蒙古人的统治“大约1215年,他们请求南宋援助,反对将他们赶出北京的、难以对付的蒙古人。南宋并不知道蒙古人的强大力量,派出擅长打围攻战的步兵予以援助。”写到中国 时作者再次发挥了自己深厚的意淫功底。笔者遍阅史书也没能找到1215年时南宋派兵对付蒙古人。反而稍稍懂点宋史的人都知道,1232年宋理宗赵昀决定和 蒙古夹击金国,其后攻克邓州、蔡州。什么时候有联金抗蒙这一出?

第四编 第十七章

四、发展中的经济“同样,1350年,不来梅、吕贝克、斯德丁、但泽等波罗的海沿岸的90个城市组成了汉萨阿盟,反对海盗,迫使外国承认它们的商业特权, 实际上垄断了北欧的贸易。”没想到作者在叙述欧洲史时也犯了错误。汉萨同盟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建立时间,但一般以1293年梅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的商人在罗 斯托克召开代表大会,决定吕贝克成为汉萨同盟总部所在地,吕贝克法律成为同盟之共同法律或1356年在吕贝克召开第一届汉萨同盟大会为建立的标志。不知道 作者如何得知是1350年?


最后,此书的观点,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栖身在地球上整体观察世界历史”,书中反复出现的这句话“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这类全球史观指出世界是一个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整体,在进行历史研究的时候必须将影响文明的外部因素考虑在内,这些因素往往超出过去之人的想象,对许多文明的形塑产生了不可逆的过程,只是限于地域限制和其他因素,无从探究,失却关注,因而被人们下意识地忽略掉。持全球史观的历史学家的工作,便是试图勾勒这些默默无闻,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冲击—反应的脉络,将过去之人因为视野狭隘只关注自己也只能关注自己因之所得出的结论予以修正。这种努力是可敬的,即使出现技术性的错误,只要开荒完成,后来者可以要比其他方式更容易的手段来弥补这种错误。

不能否认《全球通史》书中史实错漏比比皆是,但这些谬误大多属于枝节,不能掩盖这种方法论的伟大。更何况此书作于上世纪中叶,当时缺乏今日便捷的信息搜索技术,需要有了解之同情。作为对比,今日许多历史系教授掌握便捷信息工具,写出的专著却只能拿到村口厕所糊墙用,不能不为之感到羞躁。在某种意义上讲,陈寅恪与他们很相似。为什么陈寅恪先生比一般的历史学家厉害,就在于他注意到东亚政制始终受北亚局势的不对称影响,隋唐在大部分时间不是自己的主人。如果你止步于儒生们的历史叙事——因为东亚地区他们是主要的叙事者,你就不容易明白华夏在这个世界上准确的位置。

如果说本书有何弊端的话,那应该是作者平权法案式的各文明等值论,这在各种全球通史类著作里非常常见,以至于大大削弱了他们叙事的可信度。我们必须顾虑到不同文明的天花板上限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对外界产生影响,也存在一个多与少的问题,而自人类诞生文明以来,除却美洲地区,一直是地中海世界向外输送秩序、技术和文化,相反的情况不是没有,但素来很罕见。持上帝视角的全球史观作家自诩客观中立,却给予地中海以外的文明过多的篇幅,使他们在读者心中具有了与自身体量并不相称的影响力,这是此类著作最屡见不鲜的弊端,并大大抵消了全球史观方法论上的优势,得出的结论不会超过今年七十岁的抗日老兵忆苦思甜讲诉对日战争经历。我们虽然要考虑到地中海以外的文明对地中海世界的回应,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地中海世界的变革,比如突厥人、蒙古人对伊斯兰世界的冲击和皈依,然而地中海世界与外部文明高度上的落差所形成的势能决定了治古代世界史时,要建立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同心圆叙事。在哥伦布以前,世界的中心始终在环地中海地区,哥伦布以后,世界的中心才变成北大西洋周边地区。原因在于环地中海地区因为地理条件优越,最早诞生农业、国家和金属工具,同时各种技术与文化又容易在这一地区交流沟通和创新,因此长期对外界保持秩序、文化和技术上的相对优势,乃至绝对优势,除了美洲地区以外,世界上所有文明都直接间接受地中海文明影响,整个欧亚世界岛的文明都是东地中海文明圈的子嗣,由距东地中海远近,而诞生文明早晚不等。(为了清晰理解所谓环地中海文明,或许我需要勾勒出它的具体范畴。从时间线上讲可以做三期论,第一期为苏美尔-阿卡德人的两河文明和稍晚于他,可能因之而诞生的古埃及文明,第二期是继承第一期文明遗产的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和波斯祆教文明,第三期则是继承第一二期遗产的西欧日耳曼文明、东欧拜占庭文明以及中东伊斯兰文明。从地理上讲,或许还可以包括印度文明,虽然与前述文明相比,印度属于边缘角色,但与中国相比,印度又极其靠近世界中心。)不仅越靠近东地中海,也就是所谓黎凡特地区,诞生的文明越早,而且越临近东地中海,文明也就越发达。

《全球通史》一书对中国偏爱过多,以至于来自中国的读者想要从全球史观中获益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必须破除国内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偏见,不能以中国自大,沉迷于这样的历史叙事当中:我们在历史上一直比较先进,只是因为满清的黑暗统治,才在近代落后。事实上恰相反,中国在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比较落后,可能只有唐宋时期与世界保持平齐或者有所超逾。在世界各大主要文明里,中国是比较晚近的文明,在欧亚世界岛主要文明里,中国几乎是最晚诞生的文明,如果我们不提日本的话。从诞生殷始,外界就始终对中国保持一种不对称的输入,中国却很难对外输出,就好像在甲午之前,中国对日本保持一种不对称的输入,日本、朝鲜、越南却罕见对中国的输出。我们可以从时间线上一个个列下来,在诞生最初始,这种输入不容易被发觉,因为此时交通技术非常不发达,且时间久远,难以留下文献记载,但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诸如金属、驯马一类技术从西亚辗转中亚游牧民族传播到东亚的,东亚自发诞生此类技术微乎其微,就算其中可能有一两项是自发诞生的,比如农业,学界公认中国自发诞生了农业,虽然较晚——但是绝大多数构成文明的要素有黎凡特血统的嫌疑极大。而从东汉到中唐,中国受印度影响最深,从语言、宗教、文学、食物等等不一而足,以至于有本书专门起名为《印度征服中国》(中文似乎是这个翻译)。印度对中国的影响很难被否认,正在阅读的读者可能就有佛教徒,然而我们很难见到中国对印度的输出,就算有影响,也是非常肤浅片面的,而印度文化却对中国造成了结构性的影响,两者极其不对称。伊斯兰文化本来能够在宋明时期取得如同印度文化的地位,这在元明之交非常明显,中国到处都是穆斯林的栖息地,连朱元璋的军队都充斥着回民将军,云南就是在这一时期绿化的,之所以其他地区没有伊斯兰化,原因在于明初朱元璋对回教的斯大林式大屠杀,其效果之彻底,以至于今日我们经常低估了回教对中国的影响。但即使如此,这些影响依旧没有消失,青花瓷是一例,郑和同样也是一例,不要忘了他也叫默罕默德。至于西欧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就不必我再赘叙了。因此就算以全球史观做中国史同样要建立起以地中海为同心圆的新史观,要意识到中国至始至终都处于世界的边缘,一直仰仗地中海世界的秩序、文化、技术输入。如果出于虚荣,不愿意承认西欧、阿拉伯,乃至印度这种在地中海世界也比较边缘的文明对中国的不对称输入,那么你只能得出埃塞俄比亚游击队才是二战中流砥柱这样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有什么不对吗?也不是不能有,但就像管正太所说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中医是控制埃博拉疫情的中流砥柱,乌干达腰鼓是古典音乐的中流砥柱,保加利亚是轴心国的中流砥柱,无线电是原始人类交流的中流砥柱,邻居王大爷是让五毛们出生的中流砥柱。当然,里面某个结论看上去还是蛮靠谱的。


最后最后,点个关注,私信作者可获得《全球通史》插画版的epub电子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