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

旗袍,萌芽於1910年代,發軔於1920年代,定型於1930年代,成熟於1940年代,且隨著政治因素、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的變化,不斷兼收幷蓄、仿效融合,成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的服飾國粹,那織金點綴的旗袍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女性心目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並被她們演繹成永恆的風情。

作者|阮軍發

出品|金尺度傳媒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

舞步輕盈驚四座,醉眼周郎矚小喬。

這首詩讚美的就是典雅高貴的服飾國粹——旗袍,從1912年到1949年,整整37年的民國時期,旗袍是一個爭議不斷但卻絢麗多彩的特殊存在。

民國旗袍,驚豔了歲月,沉香了年華。

當代影視導演中,王家衛和李安無疑是最懂得旗袍的男人。張曼玉在演繹《花樣年華》時,前後穿了23件民國風格旗袍;湯唯在演繹《色·戒》時,則更讓人歎為觀止,前後換穿了27套民國風格旗袍,她們時而矜持憂鬱,時而雍容大度,時而頹廢浪漫,時而溫婉柔媚,將旗袍“花漾年華”之美推向極致!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袍美女

從來民國範,大美數旗袍。

◆芊芊淑女,婀娜旗袍著身,曼妙多姿,笑顏如花綻,玉音婉轉流,皎皎兮似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迴風之流雪。君不見那綾羅綢緞,豔之韻之,芸芸眾神贊,飄飄仙子舞。美哉!

◆輕盈淺笑,眼波流離!那份東方神韻,宛如古典的花,開放在時光深處,高貴而典雅!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行走在芳菲的流年裡,身著旗袍的女子,永遠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這些文辭優美、意味雋永、飽含時代記憶的描寫和讚歎,讓民國時期的旗袍成功演化為一種不朽的傳奇,至今讓人浮想聯翩。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袍美女

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服飾奇葩”

在封建社會,人們的著裝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即使官員都有所謂的“衣有九品”,即官階不同著裝也不同,且“等級森嚴”,不可造次僭越。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廢除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伴隨政權新舊交替與辛亥革命的洗禮,中華大地的思想解放和女權運動風起雲湧。

女權運動的興起,把傳統苛刻的禮教和風俗棄之一隅,解除了服飾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不斷碰撞與交融中,人們的審美心理與審美情趣也逐漸發生微妙的變化,尤其是北京、上海的名媛名太們引領風氣之先,不囿陳規,在滿清旗女袍服的基礎上,大膽擯棄繁瑣拖沓、矯飾板滯之風,大方地凸顯出玲瓏突兀的身體曲線美,展現東方女性的典雅與嫻淑。北京、上海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旗袍因之分為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一生醉愛手鐲和旗袍的張愛玲認為,女子穿旗袍是蓄意模仿男子著裝並醉心於男女平權的結果。她在《更衣記》中寫道:

“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霓嘉影

確實,在中國服飾傳統中,女性自古便是“三綹梳頭,兩截穿衣”,而男子穿衣則是“一截”的。這時北京、上海的“新潮”女性們,受女權思想的強烈震盪,十分注重形式上的所謂“平等”,於是“一截穿衣”的旗袍,就成了“要求解放”的女權先驅們的最佳選擇。

因此,可以說,旗袍是政治因素和文化心理複雜交織而成的“服飾奇葩“。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霓嘉影

歷經困頓和坎坷的“自由之服”

旗袍具體誕生於何時何地,至今已經不可考。但有一種說法是,旗袍起源於山東煙臺,繁盛於上海,普及於中華大地,進而走向世界舞臺。

旗袍起源於山東,頗可採信,因為民國時期山東兩任“主席”都有對旗袍的“修理”行為。因為彼時旗袍袍長縮短到膝至小腿,衣身由直筒式變為收腰式,袖子也由寬大連袖變為窄瘦小袖,領子由高領改為低領,尤其是旗袍內穿長褲改為長筒絲襪,如此“藏“與”露“之變,將東方女性的曲線之美展露無遺。但是,看在那些”軍閥“的眼裡,卻是有傷大雅、有辱風化。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霓魅影

張宗昌(1881年2月 —1932年9月),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今山東萊州)人。民國十四年(1925年)七月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這個“主席“除了橫徵暴斂,還專注於”糾風“,他認為女人穿旗袍,露出胳膊大腿有傷風化,於是派人前往街上抓穿旗袍的女子,凡是抓住的,就往胳膊和大腿上刷黑油漆,問你還愛不愛美?

張宗昌倒臺後,韓復榘繼任。韓復榘(1891年1月—1938年1月),字向方,直隸省順天府霸州煎茶鋪鎮(今河北省霸州市)人。這韓“主席“一次上街,看見許多女子抹著口紅,燙著捲髮,穿著旗袍,露出白花花的胳膊和大腿,“被亮瞎了眼“,大為震怒。於是,立刻安排秘書長張紹堂起草了一份佈告:

山東省政府禁令

山東省居民須知:

凡是夏日婦女穿短袖旗袍,袒露胳膊者,一經發現罰款一枚現大洋並罰曬太陽一小時。佈告貼出即刻生效。

佈告下面還煞有其事的蓋上山東省政府的大印。韓“主席“的處罰措施就跟他的暴脾氣一樣讓人瞠目結舌:

凡違反禁令者,罰在烈日下暴曬一小時。那些旗袍女人哪裡受得了?

不光是山東,就是近代開風氣之先的廣東,也不待見新式旗袍。當時主政廣東、號稱“南天王“的陳濟棠也大力整治”奇裝異服“。陳濟棠(1890年2月—1954年11月),字伯南,廣東防城(今廣西防城港)人,漢族客家人 。陳濟棠曾以總司令身份提出女子衣著標準:

1、旗袍最長不得拖至腳踝,最短必須過膝。衣領最高不得超過二寸,最低不得低於五分。袖子最長不得超過手指,最短也要過了肘關節。旗袍開叉不得過高,最高只可過膝蓋以上三寸。

2、穿旗袍時,內裡要穿長至膝蓋的內褲。

3、穿旗袍出戶外時,不得赤足穿鞋。(露腳趾頭都不行,何其齷齪)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袍美女

一時間,全國各地風聲鶴唳,讓那些喜愛旗袍女子叫苦不迭。好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四月十六日,國民政府頒佈《國民制服條例》予以規範,並規定旗袍為國家女子禮服。

《國民制服條例》第二條(女子禮服)規定:“ 旗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之中點,與褲下端齊,袖長過肘,與手脈之中點,質用絲麻棉毛織品,色藍,鈕釦六 ”。

旗袍雖然被定為“國服“,但受《國民制服條例》鉗制頗多。後來隨著宋氏三姐妹,以及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女性名流加入”旗袍大軍“,那些約束條款逐漸不了了之,直至廢棄。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霓嘉影

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女權先驅們醉心“一截穿衣“的旗袍,為何能”得償所願“而未受到約束或禁止?那是因為,在那些掌權的男權主義者眼中,“一截穿衣“蘊含”從一而終“的意思!

展現經典和精緻的“國服符號”

女子的服飾打扮,從宏觀層面看,反映了當時政治狀況、經濟風貌、道德觀念及生活習俗,從微觀方面看,則反映了個體“她”的身份、地位、氣質和品位。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霓嘉影

1920年代,新式旗袍在借鑑和吸收西式曲線裁剪法後,逐漸向窄身與適體化過渡,其總體特徵是立領、收腰、倒大袖以及長不過肘,並逐漸定型。雖然過程艱辛,但逐漸向中下層女性群體普及,尤其是在《國民制服條例》頒行後,旗袍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

1930年代,旗袍進入一個全面鼎盛的黃金時代。這一局面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海派文化的完成與流行。

這一時期,旗袍在結構、款型和色彩等方面汲取西方服飾技術與審美,並結合傳統服飾的內斂奢華,在長短、寬窄、領型、袖型、開衩、裝飾等各種形貌變遷中花樣不斷,並增加了胸省、腰省和下襬開衩,綻放出千姿百態的“個性”之美。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霓嘉影

這一時期,旗袍大成於一身,標新立異也到達一個頂峰。自1932年至1938年,下襬線不斷降低,長旗袍逐漸成為主流 ;到了 1935 年,長度甚至能蓋過腳面,走起路來衣邊曳地,時人揶揄為“掃地旗袍”。

這一時期,無論是官紳和富貴人家的太太小姐、名媛明星、知識女性,還是工廠女工、家庭婦人,甚至風塵女子,幾乎都會穿旗袍,區別只在於質地、面料、做工和搭配方式而已。

這一時期,上海的《玲瓏》《良友》等雜誌大力宣傳、推介、展示旗袍,無時不在強化女性關於什麼是美和怎樣塑造美的思考 。尤其是本著 “提倡和增進婦女生活 ”宗旨的《玲瓏》雜誌,對現實生活中新女性真實生態形象進行導向塑造,同時也為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會推波助瀾 。

國服旗袍,逐漸具有女性美之符號化意義。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民國旗袍宣傳畫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民國旗袍宣傳畫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民國旗袍宣傳畫

展現氣質與優雅的“釵光鬢影“

旗袍是在新舊政權交替和新舊文化衝突中誕生的,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禮,所以在整個民國時期芳華燦爛,絢麗多姿。

1917年,旗袍差點被扼殺於“襁褓“,

“查近來衣服式樣竟為奇異,幾於不中不西;而婦女衣服日趨緊小,亦殊失大家風範”“若於公共集合場所服之遊行,實於風俗觀瞻兩有妨害”,這是當年北京警察廳發佈的關於“封禁“旗袍的公告。在那些飽受舊文化薰陶的掌權者眼中,旗袍”不堪入目“, 且”有傷風化“。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霓嘉影

但追逐美的步伐不可遏止,旗袍仍然衝破種種藩籬,把宛若如花的精緻盡情綻放。當經歷了姿肆塵世的喧囂,旗袍迎來絢爛之極的嫣然和優雅。許多文人墨客鍾情於旗袍,如張愛玲,如張恨水,在文章中將旗袍及旗袍女人刻畫得入木三分,神采斐然。

“酷烈的光與影更托出佳芝的胸前丘壑,一張臉也經得起無情的當頭照射。稍嫌尖窄的額,髮腳也參差不齊,不知道怎麼倒給那秀麗的六角臉更添了幾分秀氣。臉上淡妝,只有兩片一精一工雕琢的薄嘴唇塗得亮汪汪的,嬌紅欲滴,雲鬢蓬鬆往上掃,後發齊肩,光著手臂,電藍水漬紋緞齊膝旗袍,小圓角衣領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樣。領口一隻別針,與碎鑽鑲藍寶石的“紐扣”耳環成套”。

這是張愛玲在《色·戒》開篇中對旗袍女子的傳神刻畫,為主人翁王佳芝的出場極盡鋪陳,因了符號化的旗袍,多年之後,人物依然鮮活如初。

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張愛玲做到了。一個優雅的女人,心靜如水,彈指間盡是芳華,這是歲月的磨礪孕育出的由內及外的氣質。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袍美女

最喜愛的還是民間素淨的旗袍女子:

江南的三月,那江南的女子,穿了絲綢的旗袍,撐著一把油紙傘,挺高了脖子,略帶哀怨的眼神,恍然若有所思, 嫋嫋婷婷,綽綽約約,慢慢消逝在雨煙繚繞的深巷轉角……

還若是在寧靜的午後,書房裡有著迷人的薰香,微風拂過,院中滿是紛飛的桃花,那穿了旗袍的女子,嫋嫋地從院中亭子裡碎步到書房,打開線裝的唐詩宋詞……

一襲旗袍,一份優雅,一種氣質,在楊柳依依和雕花窗欞之間邂逅清絕和傲然。

民國旗袍是一種風景,在時光中柔軟著,妖嬈著,優雅了民國女子30多年的美麗。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旗霓嘉影

參考文獻:

【1】 郭晗,東方根,《摩登女性的妥協》

【2】 宋小娟,《藏與露的藝術》

【3】 朱琰,《從旗袍之“美”看民國時期的大眾審美心理與女性服飾審美趨向》

【4】關潔,《從“花樣年華”到“色戒”—細述旗袍的前世今生》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民國時期“釵光鬢影”的似水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