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用的磨石是如何來的?

老梁話三農


磨石是砂岩或天然磨石,用作磨亮、磨光或磨快之用,在農村生活的人有用到過磨石,特別是以前那年代,人們用的物件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做的,用磨石做成的物件也是比較多的,如把糧食磨成粉或者磨豆漿用的磨盤、還有餵豬用的豬槽、磨刀用的磨刀石、做白饃用的凹石槽、裝水的石水缸等等,鄉居小菜家是山區農村的,就用過以下幾樣磨石物件,它們是怎麼來的呢?

磨盤

說到磨盤,以前的農村是特別常見的,鄉居小菜家裡也有一個,以前人們需要把稻米或者花生、豆子之類的磨成粉來吃或者是餵雞鴨,但數量又不多一般都是用磨盤來磨的;小時候自家做的豆腐、豆漿也是用磨盤把泡了水、帶水的黃豆一起磨成漿做好的;這種石磨很重,推磨的時候都要用力的推拉,重複一圈又一圈,才能把那些糧食磨細成粉。

磨石豬槽

以前人們餵豬也有用木製的豬槽的,但是木製的重量輕容易被豬搶食時弄倒,而且有時候餵豬不及時,豬太餓了也會啃食木槽的,容易弄壞、不耐用;所以一般都是用磨石豬槽的多,重量夠重,固定放一個地方,不怕豬搞壞;鄉居小菜家的那磨石豬槽用了幾十年都還好好的。

磨刀石

說到磨刀石,大家就更不陌生了,平時用的菜刀、砍柴刀鈍了,往磨刀石上兩面各磨幾下,立馬變得鋒利、好用了;別看那只是小小的一塊磨刀石,特別的堅韌耐用,用好幾十年都沒有被磨掉半釐米;像我們家的磨刀石是幾家共用的,放在我家院子裡,叔叔他們要磨刀就過來磨。

做白饃用的凹石槽

我們那邊是山區的,石頭特別多,除了人們起房子用到石頭外,像生活中用的一些物件也是石頭做的;我們當地有種小吃叫白饃,這種白饃製作的一道程序就要用到磨石做成的凹石槽,把蒸好的糯米放到凹槽裡,然後用兩根粗大的乾淨木頭輪流的敲打,直到那些糯米打成糊糊在一起,再拿出來弄成小塊,壓成圓形的白饃。用這種石槽打出來的白饃口感特別好,比機器做出來的更好吃。

磨石物件是怎麼來的?

要說這些磨石物件是如何來的,除了磨刀石可以到山溪裡撿現成的,其他的都是人為的用錘子、鑿子等工具手工一點點的鑿出來的,因為以前那年代可沒有機器可以製作那些磨石物件的;而並不是農村的每個人都會這手藝、有時間去做這些,只有專門的石器師傅才做的,做一件至少也要兩三天,普通人想做,但是不會做,很容易搞壞石頭,造成浪費。

人們要用那些物件,一般是花錢跟石器師傅直接買的,有時候是到街上去買,街上也有人賣的;而別看那些磨石物件笨重的樣子,其實特別的好用、耐用,家裡固定一個地方放置,也不佔什麼地方的,有時候還可以充分利用拿來裝、放其他東西呢。

當然了,磨刀石一般是不用買的,山區的小溪石塊多,自己就可以去撿一個回來用的,像鄉居小菜家的那塊磨刀石就是爸爸去山裡挑水順便撿回來的,除了磨菜刀、砍柴刀,像爸爸做椅子用到的刨具、斧頭等工具也用磨刀石磨鋒利的。


新蔡在線


如下圖,磨石在我們這也叫石磨,這個石磨是我家太爺爺留下來的,有70多年曆史了,菜刀都不知道磨沒多少把了,但它依然還力挺在我家院子裡。下面小農人就來講講我家這個磨石的由來吧。

小農人以文會友,點擊關注,持續更新農村的那些新鮮事!

這塊磨石是花崗岩材質的,是太太爺爺從我們後山修路時炸山的石頭堆裡撿出來,並且經過打磨才成這樣的,剛開始只是一塊形狀不規則的石頭,後來經過爺爺,爸爸們精雕玉啄才形成了今天這個有模有樣的磨刀石。

爺爺是個手巧的人,家裡的農具都被收拾的有模有樣,有一次太太奶奶(太爺爺的媽媽)說家裡的割草刀太鈍了,地裡的草割起來太費勁,而且太太奶奶還因為這把破鐮刀把自己的腿給割傷了,因為太鈍,太太奶奶幹活又急性子,所以割草時沒把握住力度,一下子把腿割壞了,於是太爺就決定給太太奶奶找一個好的磨刀石。

說來也巧大隊修路,正好把後山的一個小石山給炸開了,於是太爺就去後山找,起初拿回來的也是一塊花崗岩,但用了一段時間,石頭不耐磨,而且還掉渣,應該是一塊年代較近的石頭風化比較嚴重,不適合做磨刀石。於是太爺又去後山找,最後就是找到了這塊,這塊磨刀石起初那層也是掉石面子,後來太爺爺經常澆水,這塊花崗岩的磨刀石也越顯堅硬,而且表面那層沙粒也被磨成了較為細膩的面,特別適合磨刀,太爺爺乾脆把家裡的菜刀,鐮刀,砍柴刀都給統統磨了一遍,從此這塊磨刀石就伴隨我們左右了。

磨刀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砂岩,在表面有沙粒狀,能和金屬起到摩擦反映,現在這磨刀石慢慢的退出了農村生活,在以前磨刀石特別實用的時候,我們這還有黃花石、沙石、油石等,反正基本好使就行,也沒有太多的講究。


布衣小農人


農村用的磨石是如何來的?

我少時候,在院子的右首邊,也豎立著一塊磨刀石,青灰色,兩邊帶著淡淡的斜劃紋,大人經常在上面磨刀或者剪子之類的東西。

後來漸漸長大,見識的多了才知道,原來那就是碎棄的驢槽殘塊,那是一天中午,我路過生產隊的飼養室,屋門口有一個殘缺的驢槽,飼養員正在上面磨刀,我走近一看,象我家院子裡的磨刀石一模一樣,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驢槽還有這樣的作用啊。



據瞭解,這種石料屬沙質巖,質地堅硬且有韌性,與大理石明顯的區別是,再怎麼打磨潤滑,它都有澀澀的感覺,不會光滑如鏡,這種性質,恰好起到了磨石的作用,所謂的“金就礪則利”,就是這個道理,在我們山東,一般出之於青州的山區,現在雖然都不用驢槽了,但是家家戶戶用的蒜臼子,仍然取之於這種材質。

農村中的木工師傅還有一種小巧的磨石,專門用來磨鉋子和鑿子之類工具的,這種磨石較軟一些,在牆上一劃,可以顯示一道白色的槓槓,小孩們叫它“畫石”,可以亂塗亂畫用,然而在木匠那裡,卻如獲至寶,需要小心保管,因為它柔軟疏鬆,一碰就碎,萬一殘缺不全了,



木工的工具就沒法收拾了,影響做工。

這種磨石,在我們家鄉附近山上就可以找到,記得少時候,小夥伴們經常結伴上山,尋找這類石頭,當“畫石”用,每當撿到一塊,就找一個比較堅硬的地面劃一下,看看誰撿到的石料,畫的清晰均勻。

寫到這裡,我不禁為大自然的包羅萬象而感嘆,也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而自豪,其實,大千世界中賦予了人類各種各樣的有利物質,只是我們人類還沒有充分挖掘利用和認識罷了,相信未來,人類一定會更加有力的利用自然資源,讓它們為人類造福。


若飛305


山區的孩子應該對磨石一點都不陌生吧,其實就是山上撿的普通的石頭,漫山遍野的石頭,咱也分不清叫什麼名字。

記得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磨石,磨切菜的刀,割麥子的鐮刀,剪刀等等。山上撿的石頭,粗一點的,磨刃,細一點的,磨快,每家都備好幾塊的。我們小時候拿鐵片,自己磨刀子玩,還別說,磨出來還挺鋒利。

山區不缺石頭的,所以各種磨石都有的,但更多的是很細膩的沙石,磨刀時加點水感覺有點軟,用的時間久了,會留下一道很明顯的磨痕,是那個時代的特色。現在基本看不到了。算是一個美好的回憶了。




沂蒙阿亮


我不知道題主說的“磨石”是指磨刀石呢還是早年間磨麵粉用的石磨石,粗略瀏覽了一下網友們的回答,有的描述磨刀石,有的描述磨面石,還有的兩項兼之,所以我還是莫衷一是,不過,我讀了大家精彩的憶述奈不住性子,想對小時候看到過的石磨和現在我家鄉的石磨麵粉廠記述一番,希望朋友們喜歡。

記得是1960年左右,我五六歲,我家院子裡小東屋就是個磨房,屋子當中有一盤磨,一個磚砌的圓臺子上是一個大木板,邊上有很薄的擋板兒,在邊沿兒某處有一胳膊粗的漏洞,這就是磨盤。在磨盤中央有兩個摞在一起的六七十公分直徑的圓石,最上邊那個圓石可以轉,在離圓心一側約五公分的地方有一個水杯子大小的漏孔,當把糧食倒上去,上圓石開轉的時候,那糧食就會通過漏孔慢慢進入兩圓石之間,經研磨擠出邊縫落到磨盤上,人們把落到磨盤上的“粗麵”用一定目數的羅將細面篩進簸籮裡,把剩下的半成品再倒回磨頂研磨,這樣循環幾次那糧食就面是面渣是渣分開了,面供人吃,渣喂六畜。我打小喜歡琢磨事,看到這“推磨”的事很新奇,有一天我向一個當時當隊長的叔說,如果把上圓石一側當中再通過上圓石中心(圓心)鑿通,穿上一根長棍,就可以兩邊加力了。我那叔好像恍然大悟,他即刻行動起來,他用兩條半扎寬一手指厚的鐵板,對稱固定在上圓石的中間兩側,頭兒上用大鐵錘砸出“腳丫兒”,然後找來兩根打磨得很光滑的方子木用粗鐵絲固定在“腳丫”上,這樣,雖然沒像我說的“鑿通上圓石”,但效果和我說的一樣,兩個人推磨很輕鬆,也快得很,為此事他獎勵我十塊糖。

到了1984年我們村裡有了“電磨”,原來的石磨只好是“向隅而泣”了,又過了幾年,我大學畢業被調到省科協工作,常住張家口,一天我那位叔突然從老家滄州來找我,嚇了我一跳。我問“家裡有什麼事嗎?”他笑笑說“沒事就不能來看你啦?”說著他拿出兩個不同顏色的塑料袋,裡邊裝著麵粉,說,“咱用這兩個塑料袋的面分別包半斤餃子,同樣的餡子,煮熟後嚐嚐哪個塑料袋的面好吃。”我照他的話做了,結果是白塑料袋的明顯好吃,他點點頭說,“這白塑料袋的面是原來的石磨推出來的,紅塑料袋的面是電磨磨出來的”最後他又提出個問題,原來的石磨如果反方向轉是否也出面?我告訴他,不行,因為上下圓石咬合面刻有傘狀溝槽,正方向轉麵粉上外吐反方向轉麵粉向裡聚。另外我告訴他,上盤石的重量和轉速一定要適中,就是即能足以將糧食碾碎吐出又不至於壓得太緊造成阻塞。

再後來,我這位叔弄了個“石磨麵粉加工廠”,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但價格有些貴,一般人吃不起(其碼比一般麵粉貴一倍)。當我問起這事時,他說,“好吃不貴,再說我加工的麵粉成本比一般麵粉廠差不多高一倍,我如果不賣這個價就得賠錢,不過我現在已經增加到一百盤磨了,產品還是供不應求。”我很吃驚地說,“一百盤磨!那你怎麼驅動?”他說,“一個電滾子(電動機)帶十盤磨,轉速每分鐘一圈兒,不然出不了原汁原味的麵粉”我問,“有外單嗎?”他說,“前些天有個美國人來訂貨,我沒跟他談”“為什麼?”“美國有個特朗普,太混賬!”臨了,他讓我給他寫幅對子,我欣然提筆寫道:

上聯:石磨隆隆白麵出

下聯:饅頭口口好筋道

橫幅:不信嚐嚐


旭陽1954


朋友,您問的農村用的磨石是如何來的,據鬍子瞭解,農村的磨石大都是山上的一些自然石頭。這樣的石頭,比較特殊,有的砂質巖,有的像石灰岩。砂質巖,一般青色的,還有棕紅的,砂刺刺地,硬;像石灰岩的,軟,黑色,細膩。這兩份石頭,比較稀少。以前,農村沒有錢,有的農民親自到山上找。有的地方沒有,到集上買,也很便宜,那個時候,大概也就5分錢一塊吧。

鬍子剛看到這個題的時候,感到很溫馨,又想起了小時候蹲在父親身邊,看著父親磨刀的情景了。鬍子的老家是農村。

鬍子記得,小時候,家裡一共有一大一小兩塊砂質巖的磨刀石。這兩塊磨刀石,是父親把一個廢棄的驢槽子砸碎了後,做成的,按照膠東農村的話說,這樣的石頭,叫:“驢槽幫子石”,非常硬,顆粒特別均勻,往地上一扔,發出“錚錚”的脆響。這兩塊磨刀石,小的,是用來磨鐮刀的。鬍子老家的農村,是山區,有雜草;種莊稼,其中,玉米和麥子,都是需要鐮刀割的。小磨刀石,就是用來磨鐮刀的,當然,也用來磨菜刀和剪刀。那時候,鬍子跟著大人割麥子,經常偷懶。貪玩的時候,怕大人數落,就坐在地裡,拿著小磨刀石,假裝鐮刀不快了,把唾沫吐在磨石上,不停地磨鐮刀。一個上午要磨十幾次。鬍子家裡還有一頭大黃牛,夏天,鬍子一到星期天,就牽著牛到山上吃;冬天,父親就鍘草餵它,就是用鍘刀把秋收後曬乾了的玉米秸,鍘成很短很短的碎末似的秸稈料。鍘刀一般一個星期就得磨兩次。父親就用這塊用驢槽幫子的石頭,做成的大磨石來磨鍘刀。鬍子還記得,家裡除了這一大一小兩塊“驢槽幫子石”,還有一塊黑色的小油石。這塊油石,就是像石灰岩的,細膩,油亮,用硬物一碰,就會掉下來一塊,用手指也能劃出痕跡。這塊小油石,是父親一次到臨沂辦事拿回來的。不知道是不是那邊生產的。小油石的作用,當然不是大磨石所能比擬的,它是父親專門用來磨剃鬚刀的。每次磨完,父親都要輕輕在臉上試一下。然後,仔細地把小油石用布包好,放到抽屜裡。

不管是“驢槽幫子石”做成的大磨石,還是像石灰岩的小油石,磨的時候,都得不住地往上面澆水,要不然,刀就會磨的發熱。還有,磨石摩擦掉下的碎粉末,如果不趕快用水沖走的話,很快就會粘成一堆。不過,鬍子覺得,磨刀的時候加水,磨出來的刀更亮,好像也更快,更容易出鋒。

小時候,家裡除了用這些山上的石頭做成的磨刀石。鬍子還記起來一個事,就是母親磨刀的時候,她自己有一個就地取材的磨刀小訣竅。如果做飯的時候,刀不快了,母親總是拿起刀,圍著水缸沿兒,這面磨一下,右面磨一下,每次,動作十分迅疾。一般每次都磨三兩下,然後,刀就快了。按照母親的話說,這叫:“把刀蕩一下。”其實,母親的小訣竅跟磨刀石磨刀石一樣的,水缸都是用黏土燒製做成的,黏土本來就很細膩,經過燒製,它的沿兒非常硬,加上水缸的沿兒都不掛釉,這樣,既硬,又有一定的粗糙,有時候,還真適合磨刀呢。

朋友,聽了鬍子的故事,現在,您知道磨刀石是如何來的了吧?


煙臺趙鬍子


磨石在我們這邊有專門的礦坑。每種磨石按粗細需求可到礦坑自己去採。最粗的是一種青石,在煤礦煤層的上下部,或是獨立成層。殺鐵效果不輸於磨具沙輪。中等粗度是一種紅色的岩石,在沉積類沙岩層中有零星分佈,一般菜刀,鐮刀,鍘刀,斧頭之類的都夠用,磨刀快且鋒利,效果類似或優於市面中細粗度的油石。最細的是一種和頁岩伴生青色較軟的一種,一般用於特別需要的刀具,剃頭刀,騸牲口的手術手,木工刀具的精磨,好刀能出吹毛立斷的效果。花崗岩,卵石等都不會選做磨石,大差了。還有一種和鐵礦石伴生的青巖其硬度就是鋒剛都能磨得動,太硬且不滲水,一般不會當磨石。到是石匠常用於修正工具,鏨子禿了磨尖。


西窗聽雨9


在以前,還沒有磨刀工具之前,農村的農民就用石頭來磨刀,後來就有了磨石!最開始磨石是用石頭磨成的,後來就街上就有磨石賣了,一塊一塊的長方形的!



農民使用的工具有鏟子,鋤頭,鐵鍬,這些鐵質的工具,用的時間長了就會變得沒有以前鋒利,有句話不是這麼說的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麼要下地幹活,工具肯定要先打磨鋒利,才能更高效的工作,做起事情來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工具就必須要打磨鋒利,以前科技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農村的農民就用石頭自己做一個磨石,用來打磨工具。



我們家現在已經不用以前用鵝卵石做的磨石了,現在用的是買的長方形的磨石!那塊磨石被磨了一小半,後來慢慢的被淘汰了!就不在用了。

以前,應該是每家每戶都會有自己的一塊磨石,放在自家門口旁邊!每次出工之前,都會對割草用的鐮刀,砍柴用的柴刀或者鐵鍬進行打磨處理,讓工具更鋒利,做起事情來才得心應手!



現在,這個古老的磨刀工具漸漸的退出了農民伯伯的視野,很多人家都已經基本不用鵝卵石做的磨石了,現在也不是能經常見到這樣的磨石了。

農村用的磨石,是農民為了打磨自己的農具用鵝卵石簡易製作而來,這種製作方式不需要成本,只需要去挑選一塊合適的鵝卵石,對鵝卵石的表面處理出一塊平整的表面就可以使用。在早10年之前,農村人們都是用這樣的方式打磨自己的農具來搞生產!



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因為有了更好的磨石,甚至是電動的打磨機,速度快且打磨的工具更鋒利!所以磨石慢慢的退出了農民伯伯的視野!

小菜說三農分享農村事!幫助到您點個贊!關注小菜說三農,瞭解更多農村農民農業知識!


奮鬥小青年小明


磨石不止是農村人用,城裡人也在用,“寶劍鋒從磨礪出”,磨石,也叫磨刀石,用來磨廚刀,鐮刀,剪刀等刃具,主要有油石和石磨石,傳統的五金土雜商店都有賣的。油石是種合成的工業用品,而石磨石是種天然的石質材料,像陝西的陝北地區就出這種磨石石頭。沒有磨石的時候,用紅磚也可以代替。


王偉2361


磨石的發明人是春秋末期的一位優秀創造家——魯班。

據老一輩的人說,在磨石還沒普及之前用的是黃土加毛竹片,把竹片夾在黃土中壓實曬乾,但是不耐用,而且磨出來的米會夾雜很多沙子。隨著社會的發展,曾經是農民好幫手的磨石如今在農村幾乎見不到了,已經被電動機械所代替。以前在農村常用的磨石有兩種,一種是幹磨,用來碾大米和玉米粉之類的;還有一種是水磨,用來農村做米果和豆腐時磨米漿和豆漿。下面小蘭以本地見過的介紹一下


幹磨

幹磨的結構看上去比較簡單,上面一個石頭柱子,中間有一個洞,穿上木棍旋轉可以節省很多力氣。底下是一個比石柱大好幾倍的平面石盤,小蘭這裡叫磨盤。主要的用途和我們現在的碾米機、粉碎機同一個原理。這種磨石被淘汰的比較早,應該只有六十年代以前的人才使用過。

水磨

水磨是由兩片柱圓形石盤以軸連接起來的,下面的石盤固定不動,上盤可以以軸為中心旋轉,上下盤的接觸面都有條形紋,以便磨好的漿水流出來。想磨乾粉之類的就不適用了,會堵在裡面。磨米漿都要一勺泡好的大米加一勺水,不然會卡在裡面磨盤都推不動。這個小蘭老房子裡面都還有,也曾經使用過。以前在農村逢年過節時很多人都會在自己家裡做豆腐,豆漿就是用水磨磨的。



磨石的發明給人類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不得不佩服發明者的智慧,不過現在已經被機械化替代成為古董了,現在的年輕一輩應該只有在電視電影中才見過磨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