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因為哪部美國電影開始喜歡美國電影的?

東2468


《阿甘正傳》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也許很多人在初中或者高中時便觀賞過這部電影,而我則是在大學期間才第一次觀看,還是在室友的介紹下觀看的。說實話,那時候的我不太喜歡外語電影,一是對於外國人臉盲,二是覺得外語片都很枯燥。

但是《阿甘正傳》給了我不同的印象,雖然影片很長,但是劇情十分豐富,你永遠無法猜到下一刻的走向。看到阿甘上學,並與珍妮相識,

我以為這是一部校園愛情電影;但是當阿甘跑著跑著到了橄欖球場,我又以為是熱血運動電影;這邊球還打一半,就跑去參軍了,在槍林彈雨中,我明白了這是一部戰爭片;然而下一刻戰爭就結束了,變成政治片、倫理片、愛情片……

“跑,福爾斯!”

阿甘的智商、情商都不高,很多事情即使做了很久,他也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但是,他一隻莽、一直跑的過程中,卻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本心。小時候開始喜歡珍妮,直到最後也是喜歡珍妮,即使她很失敗;戰場上答應戰友的事,他也不曾忘記,為了戰友而建立了捕魚公司。

阿甘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單純不做作,這也許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吧。

在看到好看的電影時,我總喜歡把自己帶入電影裡的角色,這叫做共情性。而《阿甘正傳》的節奏很舒適,更容易使人有電影角色的感受。阿甘或許是為數不多讓我感覺很舒適的角色,沒有很多電影角色的勾心鬥角,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會產生的各種情緒。或是朋友離去的不捨,或許打贏比賽的喜悅,亦或者是親人離世的難過。

我不知道怎麼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但是這樣的電影我確實比較喜歡。

而再次之後,我開始沒那麼排斥美國,或者說外語電影,我喜歡內容豐富的電影 。

看過《當幸福來敲門》,第一次只當作是普通的勵志電影,有感動,卻沒多少共情性。而當自己走進社會開始奮鬥之後,也能體會到其中克里斯的不容易,使我對這部電影有了不同的感受。

看過蓋裡奇的《兩杆大煙槍》,其中糾纏不清的各條線不禁令人目瞪口呆。

看過《復仇者聯盟》,瞭解各種奇怪的能力者也一場不錯的視覺體驗。

說實話,我並不是那麼喜歡美國電影,反之我更喜歡國產的電影。相比《兩杆大煙槍》,我更喜歡《瘋狂的石頭》。崇洋媚外不可取,但是不得不承認,美國的老電影確實比較多,以前的拍攝技術也勝過國產電影。


清和夜歸人


我是從《第一滴血1》開始喜歡美國電影的,當時年齡不是很大,看的碟片。因為整個電影相較於當時的國產片,動作場面火爆打鬥激烈,總體上給人感覺很真實。也第一次知道美國有支綠色貝雷帽的特種部隊,特種部隊這個詞在自己心裡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影片第一滴血描述的是綠色貝雷帽士兵蘭博在越戰中拼死搏殺,後被俘於戰俘營並逃出,後在戰爭中獲得多枚勳章,並退役回國。因為當時美國瀰漫著很強的反戰情緒,這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士兵在回國後,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人們對他們總是抱有防備心理。政客的錯誤決定帶來的惡果,除了受害國的民眾還有就是這些無辜的士兵,戰爭帶給他們的傷害是無法抹掉的,戰爭後遺症也讓他們生活維艱。

蘭博回國後。像很多的退伍軍人一樣沒有工作,窮困潦倒落魄成一個流浪漢般的人。他穿著服役時的軍服,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尋找他的戰友。當到他得知自己的戰友以及去世後,蘭博只有有沉默和不浮於表面的痛苦。無奈的他漫無目的的走著,小鎮上的警長萊恩在大街上遇到了蘭博,顯然他不喜歡這位大兵,或許在他眼裡蘭博和其他流浪漢沒有什麼區別。萊恩將蘭博強制塞入警車,送走蘭博並告誡蘭博不要在回到小鎮,但是蘭博再次回到小鎮,他只是想找個休息的地方。他激怒了警長萊恩並被逮捕,在警察的折磨下蘭博恢復了戰鬥本能,打敗了警察逃出來警局。

被逼無奈的蘭博逃入了附近的一座大山中,面對警方的追捕,蘭博這位曾經的特種戰士,利用自己嫻熟的軍事技能,把追捕他的警察打的丟盔棄甲。當警察對他束手無策的時候,蘭博的連長佐蔓從新聞中知道了這件事後,趕到了小鎮。他想利用自己和蘭博的感情結束這件事,但是萊恩警長並沒有接受佐蔓的建議。決定繼續追捕蘭博,蘭博再次用行動好好的給萊恩警長上了“一課”。就在蘭博想要殺掉警長的時候,佐蔓出現了阻止了這場殺戮。他告訴蘭博這不是你的戰爭,你的戰爭也已經結束了。蘭博大喊說戰爭沒有結束,最少在他心中沒有結束!那場戰爭在美國人民的心中,在越戰老兵心中永遠不會結束。

影片是從美國人的角度反思越戰,並對這場戰爭進行了解讀,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無數戰死的美軍儘管他們反思或反對這場戰爭,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一聲令下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加入到戰爭中去,所以蘭博的命運註定是悲慘的。蘭博們成為這場罪惡戰爭的犧牲品,作為替罪羊被美國社會拋棄!


慧聞影視


《巴頓將軍》。是戰爭片,但是,藝術性非常之強,感人之深,影片並沒有詳述巴頓將軍在戰爭中,如何如何指揮多少軍隊,殲滅了多少德軍,而是很細膩很具體描寫了巴頓將軍在殘酷的戰爭中,幾個小細節,使我印象深刻。第一,他剛到北非戰場,美軍一片慘敗,戰場上大批美軍的屍體與燃燒的坦克群,他心情無比沉重,走到了一位重傷員的坦克兵前,坦克兵悲哀地報怨:我們的坦克是用汽油的,被德軍一打就著,就暴炸,而德軍使用的是柴油,怎麼打,都沒事,他埋怨美國坦克設計太落後,而招致慘敗…合上了雙眼,巴頓將軍默默的將自己佩帶的勳章,靜靜的放在坦克兵的胸上,用手輕輕合緊坦克兵的雙眼…但他已經知道了美軍如何戰勝強大的德軍之道…美軍追擊德軍,突然停頓下來,他急忙驅車趕上前,一瞧,原來一個牧民騎著駱駝,趕著一群羊,堵在了橋上,他勃然大怒,一槍斃了駱駝,對牧羊人大聲訓到:你可以立刻去我的軍需處領錢,但我決不允許我的軍隊停止不前…他卻非常幽默,美蘇兩軍勝利會師狂歡之際,對朱可夫將軍輕蔑,他讓翻譯轉告朱可夫說:您是一頭豬!朱可夫怒不可遏,狂舞雙臂,大罵巴頓將軍也是一頭豬,巴頓將軍聞言放聲大笑,笑聲終於感染了朱可夫將軍,於這兩名二戰名將熱烈擁抱…巴頓將軍的人生最後十分悲慘,死於一埸意外車禍,他臨終之言:人生不過是一場灰飛煙滅…同期,朱可夫將軍回國後,很快被解除一切兵權,流放出莫斯科城外…邱吉爾也被選民趕出了政界…雖然說是戰爭片,不知為啥,有一種和看完了《紅樓夢》的感傷,人生不過是一場灰飛煙滅…月盈而虧,盛極而衰,而滅…終究逃不過灰飛煙滅。


高友峰1


本人是一個戰爭電影迷,無論是二戰題材還是抗日題材都非常喜歡,還愛好各種槍械。也看過不少關於戰爭題材的電影,如飛虎隊、紫日、黃河絕戀等,對其中的經典片段也是記憶猶新。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DVD還沒有普及,能有一臺單碟VCD就已經很滿足了。記得那是一年暑假,同學給我推薦了一部美國戰爭大片《拯救大兵瑞恩》。

看過以後,使我完全顛覆了對戰爭電影的認知,徹底喜歡上了美國電影。片中給我的最大感觸就是真實,極度的真實。開篇沒有過多的劇情介紹,立即進入了殘酷血腥的搶灘登陸,將近30分鐘的激烈作戰一氣呵成,彷彿將觀眾帶入那個冰冷恐怖的二戰戰場。

為了營救二等兵瑞恩,米勒上尉組成了精英8人小組,每名戰士都各司其職,每到一處都與敵軍展開遊擊似的搏殺。隨著交戰的深入,他們終於發現了瑞恩,然而,此時的敵軍已經大舉壓上,米勒上尉必須破釜沉舟,用相差懸殊的兵力,阻擋德軍猶如潮水一般的攻擊。最終,米勒上尉身負重傷,他拿起手槍,朝著敵軍呼嘯而來的坦克,打光了最後一顆子彈。

多年以後,我才瞭解到扮演米勒上尉的正是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導演則是大名鼎鼎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時至今日,我還會不時重溫這部戰爭鉅作,回憶兒時記憶的同時,多了的更是對軍人們崇高的大無畏精神的由衷敬意。


聖城雲中月


我是因為《泰坦尼克號》

講真,以前我一直不明白美國電影,文化輸出這些詞的含義,因為接觸的比較少。但是高中時候英語老師放了一部而電影給我看,我就忽然發現美國的電影真的很發達而且很成熟!

我第一次喜歡美國電影就是因為《泰坦尼克號》,唯美的愛情,精心的畫面,動人心絃的臺詞。一下子就擊中了我,那種別樣的感覺!

自從《泰坦尼克號》之後我就開始慢慢關注了美國電影,所以後面又看了《超人》系列、《蝙蝠俠》系列。一直都很喜歡,至今為止也會對《黑客帝國》念念不忘,認為為什麼會這麼經典?至今腦洞我覺得無法超越,人類居然只是被機器人圈養,多麼可怕的一件事。還有《盜夢空間》,至今為止還會讓我多刷幾遍,因為這樣才能看懂片中的含義,才能明白主角到底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

而最近的《復仇者聯盟》則深深的震撼了我,華麗的特效,蜘蛛俠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理念,鋼鐵之軀比肩神明的鋼鐵俠都深深的感動了我。

一直以來,我覺得美國的電影如果抱著客觀的態度去看的話,都是非常優秀的。雖然很多人都在詬病好萊塢電影都是爆米花電影,但是我想人家走在流行的前端,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是小哥說影,更多影視信息可以關注我哦!

小哥說影


有小夥伴看過《雙重人格》嗎?根據19世紀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

懦弱而膽怯的西蒙是一個如空氣般毫無存在感的人。踏踏實實地在一個公司工作了7年, 卻仍然不被保安記住長相,因為沒有特別的地方,於是被人忽視,有心儀的女生,但不敢追求,只能偷偷在女生對面用望遠鏡偷窺,並且到垃圾箱撿女生丟的垃圾。

他一直過著平凡到平淡的生活,直到詹姆斯出現了。詹姆斯有些和他一模一樣的臉,但身邊的人卻絲毫不感覺到意外。

雖然外貌相同,但他們的性格卻是截然相反。詹姆斯·西蒙幽默風趣,意氣風發,走到哪兒都能成為人群中的焦點。西蒙最開始對詹姆斯有些反感,但和詹姆斯相處多了,他開始喜歡並且仰慕詹姆斯。

詹姆斯就是他嚮往的那個自信的自己,不會被人用手穿過,不會被人忽視,有勇氣追求自己的喜歡的女孩。

不過詹姆斯越發地得寸進尺,他奪走西蒙的工作,搶走西蒙喜歡的女孩,甚至西蒙的房子也不放過,簡直是取代了西蒙活在世界上的位置。瀕臨崩潰的西蒙最終在母親的葬禮上殺死了詹姆斯,又或者說殺死了另外一個自己。

有人說詹姆斯是不存在的,也有人說是真實的,不過我想電影主要想表達的是人自身的矛盾。

主演傑西艾森伯格對影片有一個有趣的說法,他說詹姆斯和西蒙類似母子之間的關係,西蒙唯唯諾諾,像未長大的雛鳥,而詹姆斯飽經風霜,嚴厲地教導西蒙去成長。

好的電影就是會使人去思考,使人收到啟發。

小辰觀影


思來想去,觀看的第一部美國電影還是史泰龍主演的《第一滴血》系列,也是從此分了點心而開始喜歡美國電影的。歸根結底呢,原因主演有以下幾點:

第一,主演史泰龍的硬漢形象比較喜歡。看這部電影剛好是我青春懵懂的時候,那時候看到這麼熱血的電影還是喜歡拍手叫好的,畢竟那麼大塊肌肉男又那麼能征善戰的,確實挺吸引眼球的,在《第一滴血》整個電影系列中,蘭博的人物形象塑造過於完美,似乎符合每種場景的演繹,而且幽默中帶有硬氣,你竟挑不出瑕疵。且在那時候可不知道什麼是個人英雄主義,一個人承包所有看點的演繹實在是無話可說,影片中有一段對白至今記憶猶新,那是蘭博和上校被包圍了之後,上校問蘭博該怎麼辦,然後蘭博說了一句臺詞超級幽默,就是“包圍他們,幹掉他們”,兩個人面對敵軍數人竟然說出這麼理直氣壯的話,不知道這勇氣哪裡來的。縱觀《第一滴血》電影系列,每一部影片當中都有幽默的對白,而我對這段情景唯獨愛看。說他硬氣是那段腰部受傷後用火藥療傷的情景,看著眼前一亮,夠血性。(配圖就是那段:包圍他們,幹掉他們)

第二,整部電影的故事情節比較喜歡。一個人包攬了所有看點,每一次任務都能完成,每一段情景都看的熱血沸騰,而且看完第一部就期待第二部的想法比較明顯,可見電影情景的懸念設置還是有獨到之處,每一次蘭博隻身闖入龍潭虎穴動作都那麼專業。

第三,這部電影使我刷新了許多認知,就像最後那段架著加特林掃射的情景,當年我是第一次通過電影才知道還有這種高大上的武器,也是從此對各種武器產生了興趣。

所以總的來說我是從這部電影開始喜歡看美國電影的。撇開別的不說,但就把個人英雄主義貫穿影片全集已經實屬不易了。不過從現在的觀影角度來看,每個影片都有它的精髓,只是渲染的手法個別差異而已,而且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物,我們國家的電影也有不少經典之作,因此這種文化產物是難分伯仲的。


尚品再品


007是風靡全球的一系列諜戰電影,007不僅是影片的名稱,更是主人公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號。

詹姆斯·邦德(英語:James Bond)是一套小說和系列電影的主角名稱。小說原作者是英國作家、前MI6特工伊恩·弗萊明。在故事裡,邦德是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的間諜,代號007,被授予可以除去任何妨礙行動的人的權力

邦女郎是《007》系列電影中扮演與詹姆斯·邦德有著情感糾葛的女性角色。從第一位“邦女郎”現身銀屏的那刻起,“邦女郎”就成為了性感美麗的代名詞,也奠定了“邦女郎”在007電影中的重要地位,因為全世界的影迷都知道,只要詹姆斯·邦德出現,就必有美女相隨。楊紫瓊、蘇菲·瑪索、哈利貝瑞等多位大牌美女明星都扮演過邦女郎。

1.《007之諾博士》- 1962年

2.《007之俄羅斯之戀》- 1963年

3.《007之金手指》- 1964年

4.《007之霹靂彈》- 1965年

5.《007之雷霆谷》- 1967年

6.《007之女王密使》- 1969年

7.《007之金剛鑽》- 1971年

8.《007之你死我活》- 1973年

9.《007之金槍人》- 1974年

10.《007之海底城》- 1977年

11.《007之太空城》- 1979年

12.《007之最高機密》- 1981年

13.《007之八爪女》- 1983年

14.《007之雷霆殺機》- 1985年

15.《007之黎明生機》- 1987年

16.《007之殺人執照》- 1989年

17.《007之黃金眼》- 1995年

18.《007之明日帝國》- 1997年

19.《007之黑日危機》- 1999年

20.《007之擇日而亡》- 2002年 21.《007:大戰皇家賭場》- 2006年 22.《007:大破量子危機》- 2008年 23.《007:大破天幕殺機》- 2012年 24.《007:幽靈黨》- 2015年

25.《007:間不容死》- 2020年上映

外傳:

1.《007別傳之皇家夜總會》- 1967年 2.《007外傳之巡弋飛彈》- 1983年

目前為止出演007的演員有六任:

1、第一任:肖恩·康納利,1930年8月25日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主演邦德片:《諾博士》、《來自俄羅斯的愛》、《金手指》、《霹靂彈》、《雷霆谷》、《金剛鑽》

2、第二任:喬治·拉贊貝,1939年9月5日出生於澳大利亞的Goulburn,主演邦德片:《女王密使》

3、第三任:羅傑·摩爾(已逝),1927年10月14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主演邦德片:《生死關頭》、《金槍人》、《海底城》、《太空城》、《最高機密》、《八爪女》、《雷霆殺機》

4、第四任:提摩西·達頓,1944年3月21日出生於英國威爾士ColwynBay,主演邦德片:《黎明生機》、《殺人執照》

5、第五任:皮爾斯·布魯斯南,1953年5月16日生於愛爾蘭,主演邦德片:《黃金眼》、《明日帝國》、《黑日危機》、《擇日而亡》

6、第六任:丹尼爾·克雷格,1968年3月2日出生於英格蘭柴郡切斯特,出演邦德片:《皇家賭場》、《量子危機》、《大破天幕殺機》、《幽靈黨》



暖陽1224621


記得2012年剛畢業在深圳工作,週末的夜晚,一個人呆在出租的房子裡,點開了一部以前都不會關注的黑白影片--《辛德勒的名單》。

在那之前,看了大部分都是亞洲的電影,對於美國電影不能說討厭,也說不上喜歡,這部電影顛覆了我的內心,從前看電影只求一個字--爽,後來逐漸喜歡上電影想表達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我給這部電影的評價是,這是一部能折射出人性偉大的斑斕色彩的黑白電影。辛德勒的愛是無國界的,他也跟普通人一樣有過內心的掙扎,他也會有人性自私跟貪婪,然後最後還是愛包圍了他。被他救出的猶太人送給他的戒指,上面鐫刻著: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其實他就是在為拯救世界而盡力而為。

如果你對二戰有興趣,對猶太人文化有興趣,對有深度的電影有興趣,這是一部必須看的電影。


撕蔥看戲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電影簡介


威利·王卡(強尼·戴普 飾)是一位偉大的巧克力發明人和製造商,經營著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王卡巧克力工廠。那是座神秘的工廠,大門緊鎖,15年來,從來沒有看見有工人從大門進去或出來過,可是卻能聞到濃郁的巧克力香味。工廠出產的旺卡牌巧克力銷往世界各地,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有一天,威利·旺卡先生貼出告示:他在出產的巧克力裡面埋藏了五張金券,誰吃到了,就有機會參觀工廠,還能得到足夠吃一輩子的巧克力糖和其他糖果。小孩子們瘋狂搶購,最終五個小客人成為幸運兒。其中有一個小客人叫查理(弗萊迪·海默 飾),家庭非常貧寒,在經歷兩次失敗後,他發現了最後一張金券,巧克力工廠的大門因此為他打開。五個孩子開始在這個魔幻工廠中冒險,吸引他們的除了神奇壯觀的巧克力製造世界之外,還有威利·王卡的“神秘禮物”……



當年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小學生,某頭偶然在電影頻道看到了這部電影,當時便驚為天人,儘管當時已經演了小半部分了,但還是津津有味的看了下去。直到今天我依舊能夠想起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的感受。


孩子們童真的表演、旺卡的搞怪還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糖果屋,都能帶給人甜蜜的感受,就像剛嚐到巧克力的那一刻,每個味蕾都愉快而幸福。



可是當你真正進入這部電影時,你會發現那些看似簡單的情節實則以小見大,讓人不禁回味與思考,就像巧克力融化後,仍然唇齒留香。


巧克力工廠裡到處都是“即便是做最荒誕的夢你也想象不出這樣的事情”:高聳入雲的軟糖山、可以向任何方向運動的電梯、木偶醫院和燒傷中心、飛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



可是電影裡這些應接不暇的事物背後,探討的是真實的親子關係。


而電影充斥的黑色荒誕元素同時也能給成人帶來更多的思考,那四個“討人厭”的孩子身上極具代表性地展現了各種人性的卑劣之處,可是這又是他們的錯嗎?


不是。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產物,如果你仔細看這部電影的話,就會發現那四個討人厭孩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就是錯誤的,來自父母無時無刻的溺愛,令那些孩子養成了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貪得無厭的性格,真正造成他們被巧克力工廠淘汰的原因其實是他們的父母。作為一部親子奇幻電影,《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有很深的現實意義。



而再反觀查理,雖然物質生活極度貧窮,但他的家庭給了孩子豐富的精神財富。用愛和心滋養查理成長之路,讓人性中的美好發揚。



而威利·旺卡作為巧克力工廠的創始人,在實現這舉世矚目的事業時,付出的代價是親情,他一點都不能理解查理為了親情放棄繼承工廠的選擇,可是人是會相互感化的,慢慢的他也被查理一家人的生活所感動,最後在查理的幫助下與失散多年的父親握手言和。



有人在看完這部電影后說:其實,孩子就是巧克力,父母就是工廠。


這句話可能太過感性,但卻點出了這部電影的主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童話不僅是給孩子看的,我相信即使是成年人在看過這部電影后也會有自己的感悟。



好的電影改變你的認知,我是芝士說電影,一個影視領域的創作者。如果你喜歡這個回答的話,請點擊關注,以後我會為大家推薦更多精彩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