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調研紀實

黃河源調研紀實

文 丁

王之渙的《涼州詞》中有“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名句,描繪了青藏高原群山起伏的高原特色。李白《將進酒》開篇“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更是大氣磅礴、蕩氣迴腸。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懷著對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崇敬之情及對黃河源歷史與文化的追根溯源,2017年 7 月 2 日、7 月 23 日,我深入黃河正源約古宗列曲和扎陵湖、鄂陵湖考察。2019 年 9 月 27 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表後,我進一步加強了對黃河的瞭解和研究。隨著對省情認識的深化,自己對黃河青海段的歷史、現狀、未來有了更多的認知,對貫徹落實好座談會的重要講話有了更多的感悟和自覺。現就黃河源調研紀實如下。

從歷史記載認知黃河源

據歷史記載,遠古時期對黃河的認識已達青海的大積石山。《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之說。禹“導河”所至“積石”,即今阿尼瑪卿山,亦稱大積石山。《山海經·海內西經》雲:“崑崙之虛,在西北,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爾雅》載 :“河出崑崙墟、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據以上古代史籍記載,“河出崑崙”之說與今黃河發源地較為接近。

漢武帝前後兩次遣張騫通西域,探河源。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對河源、崑崙的認識如《漢書·西域傳》載 :“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里,河出其中。”《史記》《漢書》對崑崙與河源“重源潛發”之說及以後酈道元等諸家的註釋對後世的影響很大。魏晉時,黃河發源於西南羌中已輾轉傳來,為中原人民所認識。隋唐時代,對河源有了相當認識,貞觀十五年(公元 641 年),文成公主入藏,藏王松贊干布親迎文成公主於柏海 ;長慶元年(公元 710 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贊普赤德祖贊,亦經河源入藏。據《舊唐書·吐蕃傳》,“弄贊率兵至柏海親迎”“是時元鼎往來,渡黃河上流,在洪濟梁西南二千餘里,其水極為淺狹,春可揭涉,秋夏則以船渡。其南三百餘里有三山,山形如鏊,河源在其間,水甚清冷,流經諸水,色遂赤,續為諸水所注,漸既黃濁”。《新唐書·吐蕃傳下》作“故世舉謂西戎地曰河湟”。由上不難看出,唐代對黃河源頭已有相當明確的認識,不僅知道了“星宿川”“柏海”“紫山(巴顏喀拉)”等黃河上源的名稱,而且對黃河發源地正確方位的判斷接近實際。元明時期探察河源有了進展,明正德六七年間(1512~1513 年)繪製的 1∶176 萬《楊子器跋輿地圖》,各行政區名的相對位置基本正確,河系的平面圖形及流向、主要彎曲等與今圖大體一致,黃河上源是自西南流入星宿海的。清代有《星宿河源圖》《16 號河源圖》《9 號河源圖》、乾隆《大清一統志》河源圖等,為勘定河源作出了貢獻。清代晚期,印度人基申·辛格,法國人竇脫勒依與格勒納爾,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科茲洛夫、喀士納可夫,美國人羅可希爾,德國人費士納、臺飛等先後到黃河源區探險考察,認定黃河源頭處地廣數公里,有無數出水口,水潭散佈,星宿海上游為阿勒坦果勒。


黃河源調研紀實

黃河命脈

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四川陸地測量局在川、青、甘、康四省交界地方曾進行測量,繪製 1∶10 萬地形草圖。1939~1948 年,出版《中國分省精圖》和《青海西藏圖》等。圖籍中反映的河源狀況基本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 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查勘隊對黃河源進行了勘察,1953 年 1 月21 日,《人民日報》發表《黃河源查勘記》,提出黃河不是發源於噶達素齊老山下的星宿海,而是發源於雅合拉達合澤山以東的約古宗列曲。1978 年,由北京和青海省的 12 個單位 21 人組成的考察組對黃河源頭再次進行了綜合考察,解決了扎陵湖、鄂陵湖兩湖名稱定位問題,提出了黃河源應為卡日曲的意見。1985 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豎立了河源標誌。2008 年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考察後認為,由於卡日曲比約古宗列曲長 36.54 公里,流量比約古宗列曲多 2 倍,按照國際上河流正源確定的三個標準,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的標準,同時考慮流域面積、河流發育期、歷史習慣,考察隊建議在科考成果通過評審後,經過法定程序審核批准,將黃河源頭定位於卡日曲。

雄渾壯美的黃河源

黃河為世界第五大長河,我國第二大長河和水系,但天然年徑流量僅佔全國河川徑流量的 2.1%。居全國七大江河的第 4位,小於長江、珠江、松花江。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 9 個省區,全長 5464 公里,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黃河每年都會產生 16 億噸泥沙,其中有 12 億噸流入大海,剩下 4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黃河流域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

黃河流域在青海省境內涵蓋 2 市 6 州35 個縣(市、區),流域面積 15.23 萬平方公里。幹流流經青海省的玉樹州、果洛州、黃南州、海南州、海東市等四州一市的曲麻萊、瑪多、達日、甘德、久治、河南、瑪沁、同德、興海、貴南、共和、貴德、尖扎、化隆、循化、民和等 16 個縣。根據《青海省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生態監測項目水資源評價報告》水資源評價分區成果,青海省黃河源區範圍為黃河干流唐乃亥水文站以上省境內區域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隆務河河源部分地區,面積 10.09 萬平方公里。其中瑪多縣花石峽以上地區為河源區,面積為 2.28 萬平方公里,屬湖盆寬谷帶,海拔在 4200 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勢雄渾,西有雅拉達澤山,東有阿尼瑪卿山 ( 又稱積石山 ),北有布爾汗布達山脈,南以巴顏喀拉山與長江流域為界。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黃河源頭區特別是青海段自然景觀壯麗秀美,草原廣佈,峽谷險峻,尤其有“天下黃河貴德清”之美譽。


黃河源調研紀實

青海省黃河源區範圍示意圖

黃河源區 1956~2000 年, 多年平均降水量 440.4 毫米,水資源總量 141.5 億立方米,黃河流域青海段水資源總量 208.5 億立方米,佔全省水資源總量的 33.1%,佔黃河流域徑流量的 39.0%。黃河流域多年出境水量 264.3 億立方米(含甘肅、四川入境水量61.2 億立方米),佔流域河川天然徑流量的49%。2018 年,全省平均降水量 403.8 毫米,較多年平均降水量 290.5 毫米增加 39%,屬特豐年。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 307.89 億立方米,較多年平均增加 48%(表 1)。黃河主要支流有卡日曲、多曲、扎曲、熱曲、冬曲、優爾曲、柯曲、達日河、吉邁河、西柯曲、東柯曲、沙柯河、澤曲、切木曲、巴曲、曲什安河、隆務河、大夏河、洮河等。


黃河源調研紀實

滾滾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像一條橫空出世的金色長龍,穿千山、過萬壑,奔騰咆哮 5464 公里,注入渤海。“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吼萬里觸龍門”“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搖溶天上來,玉樓影近中天台”……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曾引起了人們對黃河源頭的無限遐思。這“天上”就是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 4800 米的各姿各雅山所在地。各姿各雅是藏語,意思是“雄偉而美麗的山”,山的東面分佈有各姿各雅貢瑪、各姿各雅巴瑪、各姿各雅秀瑪等若干條山溝。順著山溝有五股泉水湧動而出,不捨晝夜,這些潺潺流水匯合後形成一條寬約3 米、深約 0.4 米的小河。這條小河就是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孕育了五千年華夏文明的黃河主源。因其流經第三紀紅色沙土地層,洪水期夾帶紅棕色的泥沙,所以藏族人民便稱其為“卡日曲”,意思是“紅銅色的河”。卡日曲流向東北 120 公里,途中匯入 10 餘條溪流,逐漸發展壯大,在巴顏禾欠山與約古宗列曲匯合,形成黃河上游幹道瑪曲河。

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另一支重要源頭,發源於巴顏喀拉山的卡日扎窮東北麓,源頭海拔 4724 米。河源段被稱為“屈紐隴巴”,意為“泉水河溝”,條條山澗在此匯成細河,東流 20 公里後進入約古宗列盆地。“約古宗列”盆地東西長約 20 公里,南北寬約 13 公里,海拔 4500 米左右。是藏語“炒青稞的鍋”的音譯,以其形而得名。

盆地內溪流潺潺,一汪汪水泊如同一顆顆美麗的珍珠鑲嵌在草灘上,使這裡成為巴顏喀拉山麓最動人的所在。約古宗列曲在此吸納涓涓溪流,串連大小水泊,衝出盆地與卡日曲以及黃河的另外一支源頭多曲相匯,進入以千湖炫碧、萬水競波而著稱於世的星宿海地區。


黃河源調研紀實

星宿海

星宿海,藏語稱為“錯岔”,意思是“花海子”。這裡的地形是一個狹長的盆地,東西長約 30 公里,南北寬約 10 公里。黃河的兩支源頭之水彙集以後行進至此,因地勢平緩,驟然四散奔流。四處流淌的河水在這裡滯留形成大片沼澤和眾多湖泊。遠遠望去,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羅棋佈,難以數計,彷彿天上的星宿下凡,聚合於此。300 多年前,清朝探究河源的專使拉錫、舒蘭來此考察後寫道 :“小泉億萬不可勝數,如天上列星。”《西寧府新志》中對星宿海也有相似記載 :“星宿海形如葫蘆,腹東口西,南北匯水汪洋,西北亂泉星列,合為一體,狀如石榴迸子。每月既望之夕,天開雲淨,月上東山,光浮水面,就岸觀之,大海汪洋,湧出一輪冰鏡,億萬千百明泉掩映,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少焉,風起波回,銀絲散渙,眩目驚心,真塞外奇觀也。”星宿海正是三江源地區高寒沼澤草甸景觀的形象寫照。這裡的高寒草甸海拔在 4000~4700 米之間,由於海拔高,氣候嚴寒,地形平緩,地下發育著多年凍土,形成不透水的冰凍層,使得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以及冰雪融水不能下滲而積於地表,這樣就形成了水窪處處似繁星閃爍的奇特景觀,也就有了這樣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地名。由於河道散漫,鑲嵌著一個個水泊,如同孔雀開屏,這裡的藏族同胞還賦予它一個同樣美麗且更為貼切的名字——“瑪湧”,意思是“孔雀灘”。流經這裡的黃河便被稱為“瑪曲”,意即“孔雀河”。

黃河流過星宿海後繼續東流 20 多公里,沿途接納大小支流,已初具大河規模,成為一條寬六七米、深兩米的河流。在進入一片寬闊而廣袤的平川后被巴顏郎瑪山和錯爾朵則山所阻擋,形成了扎陵湖與鄂陵湖這一對舉世矚目的河源明珠。黃河從西南隅流入扎陵湖,於東南隅流出,穿過兩湖的分水嶺巴顏郎瑪山注入鄂陵湖,像一條長長的金鍊將兩個湖泊貫穿在一起。美麗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宛如兩顆晶瑩閃亮的藍寶石,系在這條金鍊的上端。又如同一對手拉手、肩並肩佇立在黃河源頭的姊妹。因此,人們稱這兩座湖為黃河源頭的姊妹湖。扎陵湖形狀呈不對稱的菱形,東西長,南北窄,東距鄂陵湖約 15 公里。根據 2014 年湖泊容積測量成果,湖面水位在 4290.80 米時,湖區水面面積 544.73 平方公里,容積 49.03 億立方米,最大湖長 37.38 公里,最大湖寬 23.51 公里,平均水深 9.00 米,最大水深 13.54 米。鄂陵湖形如金鐘,東西窄、南北長。根據 2014年湖泊容積測量成果,湖面水位在 4270.10米時,湖區水面面積 650.75 平方公里,容積115.91 億立方米,最大湖長 37.76 公里,最大湖寬 37.15 公里,平均水深 17.81 米,最大水深 32.09 米。


黃河源調研紀實

鄂陵湖

扎陵湖與鄂陵湖以下,黃河已經顯露出其桀驁不馴的本色,時而盤旋於雪山身側,時而穿行於峽谷之中,奔流激盪,九曲迴腸。黃河源青海段總河長 1983 公里(包括甘肅、四川部分河長 289 公里,省境內河長 1694公里),平均比降約 1.6‰,經民和出境後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 8 個省區後找到了最終的歸宿,注入浩瀚的渤海之中。

黃河源頭冰川發育,在巴顏喀拉山中段多曲支流託洛曲源頭的託洛崗(海拔 5041米),有殘存冰川約 4 平方公里,冰川厚 20米,冰川儲量 0.8 億立方米 ;另外,域內的卡里恩卡卓瑪、瑪尼特、日吉、勒那冬則等14 座海拔 5000 米以上終年積雪的雪山多年固態水儲量,約有 1.4 億立方米。兩項合計共約 2.2 億立方米,年融水量約 320 萬立方米,補給河川徑流。

對黃河源頭保護和發展的思考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一直很關心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他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這些重要論述,擘畫了黃河流域發展宏偉藍圖,為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黃河流域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8 年底,黃河流域省份總人口 4.33 億,佔全國的 31% ;地區生產總值 23.85 萬億元,佔全國的 26.5%(表2)。由於歷史、自然條件等原因,流經黃河的中西部省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與東部地區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從青海自身看,青海黃河流域面積 15.23 萬平方公里,幹流長度 1694 公里,佔黃河總長的 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佔黃河總流量的49.4%,既是源頭區,也是幹流區。2018 年,黃河流域戶籍人口 516.7 萬,佔全省總人口的 88.1% ;實現區域生產總值 2141.77 億元,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 74.75%。境內黃河支流已建 44 座水電站,以及龍羊峽、李家峽等 6 座附屬電站和官亭渠 1 座渠道電站,總裝機容量 163.86 兆瓦。黃河較長江、瀾滄江在青海處於更為重要的全局性、戰略性地位。因此,推動省域黃河生態保護和發展,可以更好地對接好國家戰略,落實好“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重大要求;可以增強省內黃河流經區域城鎮集聚輻射功能,拓展全省發展縱深,推動國土均衡開發,實現空間利用最優 ;可以鞏固提升黃河生態價值、生態優勢和生態競爭力,履行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任 ;可以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將潛在增長極發展成現實增長極,走出一條依託黃河富民興省新路子。

黃河源調研紀實

隨著學習實踐黃河流域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深入,我愈發感到,推動青海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既是青海義不容辭來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也是青海服務國家戰略、優化全省空間佈局、維護流域生態系統安全、挖掘省內經濟發展潛力的迫切需要。我將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進一步樹立全局視野,增強機遇意識,找準國家戰略與青海發展的結合點,切實承擔“源頭責任”、拿出“幹流擔當”,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切實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舉全省之力維護好母親河健康,確保一河清水向東流。我將客觀選擇、善於揚棄,以“有所為”的果敢和“有所不為”的智慧,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謀劃長遠,又幹在當下,圍繞加強黃河環境保護,結合脫貧攻堅戰、國家公園示範省、清潔能源示範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建設,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青藏高原暖溼變化與水土保持、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黃河水沙調節與河道管護、黃河文化傳承弘揚等方面,積極探索、精心策劃,推動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落細落地,努力探索走出一條富有青海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江源,確保“中華水塔”豐沛而穩固。


(攝影 / 李曉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