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有後代嗎?後人在哪裡?

德雲社合集來了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我現在居住的地方就是楊家將的故居,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楊家將起源於陝北麟州(今神木市)。五代時期,天下分崩離析,“麟州土豪楊信自為刺史,受命於周”,楊信乃楊業之父,長期活動在麟州、河曲一帶的黃河兩岸地區,後楊業到晉陽(今太原)事劉崇。投宋以後,因楊業“老於邊事,洞曉敵情”,先後擔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在雁門關一線先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寨、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樓板寨、土墱寨、石趺寨、雁門寨、瓶形寨、梅回寨、麻谷寨、義興寨。這十幾個寨堵住了通往契丹蔚、應、寰、朔等州的大小通道45 處,形成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嚴密軍事防禦體系。《續資治通鑑》載:宋仁宗皇佑年間“韓琦經略河東,按行堡寨,多為北漢名將楊業所度者”。現在依稀還能找到這些堡寨的歷史遺蹟。

楊家將滿門忠烈,堅持正義,前仆後繼,忠勇愛國,保境安民的偉大精神,贏得了千秋萬代的景仰。特別是楊業老令公的殉難,直接影響到了宋遼勢力的力量對比和形勢的變化,改變了雙方對陣的整個戰局。其影響之大,發展為後人褒貶忠奸善惡的永久性題材,盛傳千年而不衰。

明代神木人張銳,行伍出身,官至宣府參將。明正統年間,英宗親征瓦刺,張銳護衛從徵。紅門兒兵敗,張銳捨命救駕,戰鬥至死。英宗復位後,追封其為光祿大夫。其子張堅,為北防中堅干將,歷事英宗,憲宗,孝宗三朝,官至都督同知、大同鎮總兵,授鎮西將軍印。張堅長子張泗、四子張溟,世職參將,作戰而亡。五子張剛,由榆林衛指揮升神木參將,英武多謀,曾追金兵於河口堡,大挫其鋒。後築邊牆8華里,駐軍守衛,保境安民。張剛官至固原總兵,死後追贈都督。張剛之子張斌,高家堡營參將,屢建奇功,調防瀋陽後陣亡。張斌兒子張拱薇,三屯營副總兵。臂力過人,善騎射,體恤部下,戰必當先。時遼左有變,拱薇奉調往援,中敵埋伏陣亡。

  張銳祖孫五代三總兵,且都是守邊將領,其中不少人捐軀沙場,是神木繼楊家將之後又一英雄家族。

  清代康熙年間,神木人郝偉,家境貧寒,離鄉當兵,因作戰英勇,衝鋒陷陣,官至雲南鶴麗鎮總兵。郝偉在滇為官二十餘年,簡軍政、明紀律,士卒愛戴,蠻夷讋服。康熙皇帝多次召見,賞戴花翎,並賜詩扇及袍帽鞍韉等物。65歲時去世,康熙帝詔贈左都督並親撰祭文,曰:“鞠躬盡瘁,臣子之精忠;諭恤報勤,國家之盛典。爾郝偉性行持廉,才能稱職,方冀遐齡,遽聞長逝,朕用悼焉!茲頒祭葬,以慰幽魂。嗚呼!寵錫重壚,庶沐匪躬之報,名垂信史,永昭不朽之榮。爾克有知,尚其歆享!”御賜葬銀四百,祭品銀二十兩。

  清朝嘉慶二十二年(1817)、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神木人武鳳來、秦仲英連奪丁丑、己卯兩科武狀元,贏得 “弓馬甲天下”的美譽。

  神府革命根據創建時期,神木南鄉溫治恭全家參加革命。溫治恭有膽有識,是神府紅軍中一員驍將,每戰必衝鋒在前,深受指戰員稱讚。其先後任神府紅軍游擊隊第三支隊中隊長,紅三團連長、代理團長等職,戰鬥中犧牲,年僅25歲。其妻白蘭英、胞弟溫治景、溫三旺亦先後為革命獻身,可謂滿門忠烈。

革命戰爭年代,神木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陝甘寧邊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裡早在1927年就創建了黨組織,1933年建立了神府工農紅軍,開闢了神府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時期,神木兒女奮勇保衛紅色政權,無數志士仁人投身革命,數以千計的人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終於使神府革命根據地,成為全國一直保留下來的少數革命根據地之一。在這塊紅色土地上,我黨、我軍的高級領導人張聞天、劉志丹、關嚮應、賀龍、李井泉、宋任窮、烏蘭夫、林楓、馬文瑞以及著名的民主人士李公樸、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等,都曾在神木生活、戰鬥和工作過。抗日戰爭爆發前後,神府根據地成為延安黨中央與晉北、晉綏、華北等革命根據地聯絡的樞紐,政治、軍事地位極為重要,曾設為特區,直屬黨中央領導。神木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裡成長了王瀛、汪銘、張友清、王兆卿、賈拓夫等一批民族精英。

  被人民群眾稱為“黑狸虎”的王兆相,1909年出生於神木南鄉,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神府佳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在創建神府革命根據地時,由於王兆相具有大無畏的革命膽略和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他和他領導的工農紅軍勇猛無畏,能征善戰,猶如神兵天降。在王兆相的領導指揮下,戰勝了敵人多次大規模“圍剿”,鉗制了敵人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進攻。在8年時間裡,神府紅軍由7個人壯大到2000餘人,神府佳榆地區發展為擁有4.2萬平方公里面積,14萬人口的鞏固根據地。此後,神府紅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南征北戰,屢建奇功,至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支鐵甲勁旅。

  楊家將保境安邦,精忠報國,子繼父,孫承子,上下同心,齊心合力,共赴疆場的壯舉,以及張銳祖孫五代忠貞救主、報國成仁的精神令人敬佩。近代,神府佳革命根據地的創立,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是現代版“楊家將”的具體體現。神府紅軍戰士衝鋒陷陣,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是神木尚武習俗與楊家將精神的傳承。

  楊家將的英雄品格和愛國主義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我們研究楊家將歷史文化,就是要弘揚楊家將精神,挖掘楊家將這個英雄群體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使其進一步發揚光大,傳承千秋萬代。

這些都是我所瞭解的,身為神木人的我,也感之非常驕傲!楊家將滿門忠烈,堅持正義,前仆後繼,忠勇愛國,保境安民的偉大精神,贏得了千秋萬代的景仰。


草魚兒說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既然談到楊家將我們就有必要理清歷史和小說,以便於我們撥雲見日,看到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

這篇文章我先談一下楊家將開創者楊業的史實;然後再談一下大家關心的楊家將後人問題。

在陳家谷之戰中被俘的西路軍副帥楊業,成為後來民間楊家將故事的主角。元明戲曲小說中的內容,雖也有歷史的影子,但頗多附會成分。歷史是不能戲說的,但楊家將倒是值得在這裡細說的,目的也是把歷史和附會區分開來。

一、楊業其人其事

1.北漢時期的楊業及其先世

楊業是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北)人,後來遷居太原,《宋史》本傳說他是幷州太原人,是指他的今籍而言的。新秦地近邊塞以戰射為習俗,楊氏也以武力稱雄一方。楊業的父親叫楊宏信,這是根據歐陽修為楊琪作的墓誌銘,而《東都事略》《宋史》和《資治通鑑》都說他叫楊信。有人以為是名信,字宏信,實際上可能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的諱,史家才改稱楊信的。



後晉末年,契丹騎兵經常剽掠漢地居民,楊信大約在這一期間組織地方武裝,在火山起事,自稱麟州刺史。後漢代晉以後,他聽命於漢,麟州刺史一職也得到了承認。後周建立,楊信表示歸服,不久去世,職位由楊業之弟楊崇訓繼承。

楊崇訓一度投降北漢,避北漢國主劉崇的諱,改名重訓;後來重新依附後周,避恭帝的諱,改為重勳。北宋建立以後,重勳繼續擔任麟州防禦使,多次擊退北漢軍隊的侵犯,宋朝在麟州設建寧軍,太祖讓他做節度留後。其子楊光扆仍監麟州兵馬,歐陽修為作墓誌的楊琪就是光扆之子。

重勳子孫世居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還有楊家村,都是這一系。楊業原名楊重貴,大約在北漢建立前後不久投效劉旻,賜姓名為劉繼業。晚唐五代之際,軍閥為拉攏親信,收為義兒,賜以同姓,原本就是風氣,劉旻讓楊業做自己兒子劉承鉤的養子,故而將其名與孫輩繼元等同一排行。

楊業效忠北漢,而其父卻歸順後周,這種父子兄弟各效其主的現象在五代並不少見。開寶元年(968年),北宋派李繼勳進攻北漢,楊業奉命扼守團柏谷,但當地守將降宋,他自度寡不敵眾,領兵返回太原。不久,宋軍兵臨汾河,楊業封鎖通往汾河橋的要道,被射中坐騎,只得退回城中。

次年,宋太祖親征北漢時,楊業曾率數百精騎突襲党進所部,被宋軍追擊,縋城才得脫險。太原被圍日久,楊業奉命與司空郭無為以精兵千人夜襲宋營,卻因風雨晦冥,馬足受傷,被迫收兵回城。看來楊業擅長突擊和夜襲,善於進退自如,掌握作戰的主動權。

雖然北漢與契丹結盟,但楊業對契丹卻始終持抗擊的態度。開寶二年,宋太祖久圍太原撤兵之際,楊業向劉繼元建議襲擊屯駐於太原城下的契丹援軍,他說:“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今救兵驕而無備,願襲取之,獲馬數萬,因藉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楊業這一建議,還是出於傳統的夷夏之防與正統觀念,沒有必要把它現代化為愛國統一思想。他在北漢官至建雄軍節度使。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滅北漢一戰,楊業殊死守城,十分驍勇。劉繼元已經投降了,他還舉城苦戰。宋太宗素知其威名,讓劉繼元派人去招降。楊業北面再拜,慟哭解甲,來見太宗。

2.歸附宋朝的楊業

太宗一再撫慰,讓他恢復原姓,名業,但宋人乃至遼人還有叫他楊繼業的。楊業歸宋以後,太宗因他習知邊事,洞曉敵情,讓他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成為三交都部署潘美的部屬。潘美在後周時就與宋太祖交誼頗厚,攻荊湖、討南漢、滅南唐、徵北漢,他都是統帥級的大將,他的女兒嫁給太宗之子趙恆(也就是後來的真宗),與太宗的關係非同尋常。

楊業上任以來,深知代州的重要性在於雁門關,因而他加緊修築了雁門、大石等十餘座關寨,大大加強了防禦力量。太平興國五年,遼西京節度使蕭多囉與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率軍十萬侵犯雁門關,楊業率數百精騎,由小徑繞至雁門北口,南向與潘美的大部隊合擊,大敗遼軍,殺蕭多囉,俘李重海。

七年,他與潘美再次在雁門關擊破來犯的遼軍,斬首三千,追擊入遼境,破壘三十六,俘獲老幼萬人、牛馬五萬。

雁門之捷以後,遼軍一見楊業的旗幟,就膽戰心驚,率兵退去,楊無敵的威名遠播遼朝。《續資治通鑑長編》記到這一情況後有一段話:“主將戍邊者多嫉之,或潛上謗書,斥言其短。上皆不問,封其書付(楊)業。”主將當然就是潘美,史家在為其諱飾。



而太宗不但不戒飭他,反而把原信轉給楊業,其用意一方面表示對楊業的親近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暗示楊業你的動靜自有人彙報上來,這是統治者一貫使用的互相牽制的手段。

雍熙北伐中,潘楊分任西路軍的正副統帥,攻克了寰、朔、應、雲四州,宋方記載都把這一戰績歸功於潘美名下。倒是《遼史》相關戰將的傳記都說“宋將楊繼業陷山西城邑”,只有《遼史聖宗紀》說“宋潘美陷雲州”,可見西路軍戰功主要是楊業的貢獻。

七月,當東路軍潰敗、中路軍撤退以後,西路軍擔負起掩護四州居民遷入內地的重任。形勢對宋軍相當不利,遼將耶律斜軫率領十餘萬大軍正在尋機聚殲宋軍主力。楊業認為,遼軍勢盛,不可正面接戰,可以出大石路(今山西應縣西南),事先派人密告雲、朔守將配合,將民眾遷徙到石碣谷,我們再派強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騎兵在中路聲援,就能完成預定的任務。

但監軍王侁卻指斥楊業怯懦,要他出雁門關正面迎敵。楊業告訴他這是必敗之勢,王侁譏刺他說:“君侯素號無敵,如今領精兵數萬,卻逗撓不前,不要是別有企圖吧!”這時,主帥潘美在旁不置可否,對王侁的主張表示默許。

楊業只得出戰,悲憤地說:“此去必定不利。我楊業是太原降將,理應當死,天子不殺而授以兵柄。我這不是縱敵不擊,而是希望立尺寸之功,報效國恩。現在諸位責怪我楊業避敵,我就應先戰死在敵陣之前!”但他還打算敗中求勝,臨行請求潘美在陳家谷口兩側埋伏強弩步兵接應,以夾擊敵軍。

楊業出戰以後,王侁派人登高瞭望,不見契丹隊伍,誤以為敵人敗走,欲爭戰功,便領兵離開谷口,沿馬邑川行進二十里,後聽說楊業戰敗,乾脆引兵撤退了。作為久經征戰的主帥,潘美完全知道擅離防地的嚴重後果,卻聽之任之,不加阻攔,他確實有妒功忌能、坐視其死的責任。

楊業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軫見楊業前來,佯敗退兵至狼牙村,遼將蕭撻凜率伏兵從四處殺出,宋軍大潰。這時楊業麾下還有百餘人,他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與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圍還報天子。”眾人感動得流淚,卻沒有一人肯離去。



楊業且戰且退,從日中戰至日暮,轉戰到陳家谷口,見空無人,撫胸大哭。他身上已受傷數十處,仍率帳下勇士力戰,手刃敵兵數百人,轉人深林,被射中坐騎,墮馬被俘。

耶律斜軫責問:“你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有何面目相見!”楊業嘆息說:“主上期望我抗敵捍邊,不料反為奸臣所迫,致使王師敗績,有何面目求活!”於是三日不食而死,首級被送往遼朝。他的兒子延玉也死於陳家谷之戰中,將士無一生還。

楊業所說的“為奸臣所迫”,所指為誰是不言而喻的。他與部下全部壯烈戰死的消息傳來,北宋朝野無不為之憤嘆。迫於輿論,太宗將王侁除名配金州,而潘美“降三官”,所降的只是檢校太師等虛銜。實際上,潘美、王侁之所以有恃無恐地誣陷乃至迫害楊業,正是太宗“行不測之威福以固天位”的統治政策的必然產物。

然而,人民自有他們的好惡標準,楊業的威名和節操贏得了宋遼兩國人民的崇敬。至遲在宋仁宗中期,遼朝在古北口為楊業建立了楊無敵廟。而關於楊家將的傳說,仁宗時期也已經在民間流傳開了。皇祐三年(1051年),歐陽修就說其“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二、楊家將的後人

1.楊業後人詳考

楊業的兒子見諸史籍記載的有七人,戲曲小說中倒與此相符。七人之中,除延玉戰死,其他六人依次為延朗、延浦、延訓、延壤、延貴和延彬。《宋史·楊延昭傳》說得明明白白,“延昭本名延朗”,這是真宗時為避所謂聖祖趙玄朗的諱。但後來的戲曲小說卻誤作兩人,還以為延昭排行第四,延朗排行第六。儘管《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和《東都事略》都說契丹忌憚延朗,“目為楊六郎”,但據學者考證,他卻不是楊業的第六子。因為在這些史書記載朝廷為楊業諸子加官時,都是延朗領頭。



按照當時贈官長幼有序的原則,又由於戰死的延玉排行不清楚,不能排除延玉是長子的可能,則延朗不是楊業的長子就是次子。但為什麼史書又稱延朗為六郎呢?比較合情合理的說法認為,六郎是延朗在同一先祖的兄弟中的大排行,宋人以長稱幼或平輩相稱時,這一習俗頗為盛行,而契丹因屢為其敗,便也以宋軍盛傳之稱相呼,後人不察,遂以為他是楊業的第六子。

楊業諸子,就數延朗的事蹟最為詳細,《宋史》有他的傳。楊業生前認為“此兒類我”,每次大仗都帶在身邊。雍熙北伐時,他擔任先鋒攻打朔州和應州,流矢中臂仍奮戰不止。真宗鹹平二年(999年),他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駐兵遂城(今河北徐水西)。遼承天太后率大軍南下猛攻,遂城危在旦夕。時當十月,北方已天寒地凍,他命令士兵汲水澆灌外側城牆,一夜之間凝為冰城。契丹兵見滑溜溜地無法攻城,只得退兵。延朗乘機出擊,截獲許多武器。

澶淵之盟時,他向真宗建議,趁契丹去國千里、人馬俱乏之際,部署駐軍,扼其要路,不僅屯駐在澶淵的敵軍可以殲滅,幽易數州也可襲取。被契丹騎兵嚇破膽的真宗不同意這一建議,延朗就自己率兵“抵遼境,破古城”,斬獲頗多。真宗聽說,立即派人前往監視他的行動,不許他闖下亂子。他終於英雄無用武之地,死在高陽關副都部署的任上,享年五十七歲。

延朗的兒子楊文廣,《宋史》也有傳。小說戲曲裡說文廣是宗保之子,在延朗與文廣之間加了一代,於史無據,史書裡也沒有宗保其人。文廣曾任秦風路副都總管,築篳篥城,長期抗擊過西夏。熙寧七年(1074年),遼朝遣使與宋爭代州地界,文廣獻上了攻取幽燕的計劃,但不久就去世了。在抗擊契丹的問題上,他是繼承祖、父遺志的。



2.佘太君與穆桂英詳考

至於戲曲小說中所說楊業之妻是佘太君,文廣之母是穆桂英,都於史無證。餘太君最早見於元代雜劇,到清代方誌和筆記裡,才出現楊業娶折德扆之女,而佘太君是折太君音訛的說法。

宋初武將中確有折德扆其人,但這些方誌和筆記頗有倒果為因的作派,因為至少到目前為止,宋代史籍和碑刻還不能驗證這說法。

三、楊家將故事流傳甚廣的原因

楊業父子的事蹟雖然在仁宗以後已流傳在裡兒野豎之口,但通過文藝方式廣為傳播似在宋室南渡以後。對楊家將故事進行全面考證的餘嘉錫推斷:“今流俗之所傳說,必起於南渡之後。時經喪敗,民不聊生,恨金人之侵擾,痛國恥之不復,追惟靖康之禍,始於徽宗之約金攻遼,開門揖盜。因念當太宗之時,國家強盛,倘能重用楊無敵以取燕雲,則女真蕞爾小夷,遠隔塞外,何敢侵凌上國。由是謳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傳於民間。”

宋代市民文藝的興起,也為楊家將傳說的不脛而走提供了載體,在已知宋代話本中就有《楊令公》和《五郎為僧》等名目。



宋元易代,又是中原國家輸給了北方遊牧國家,幾乎是宋遼、宋金關係的翻版,於是雜劇扮演楊家將題材,也成為當時民族感情的一種寄託。不說已經亡佚的,現存元雜劇中,《謝金吾詐拆清風府》、《昊天塔孟良盜骨殖》和《八大王開詔救忠》都是演述楊家將故事的。

《謝金吾》有一段唱詞道:

他他他也則為俺趙社稷

甘心兒撞倒在李陵碑,

便死也不將他名節毀。

他也曾斬將搴旗,耀武揚威,

普天下哪一個不識的他是楊無敵!

誰聽了都會熱血沸騰、膽氣賁張的,不過撞倒李陵碑只是藝術誇張,於史也是無證的。


常棣tandy


在現在陝西省的東北角,有兩個縣,一個叫府谷縣,一個叫神木縣。不過一千多年前,也就是在五代十國的戰亂紛爭年代,他們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分別稱為府州和麟州,當時的麟州刺史叫楊信,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楊重貴,一個叫楊重勳。府州的馬步軍校叫折(she)德扆(yi),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折御勳,一個叫折御卿,另外還有一個女兒。

當時北方的契丹,後改國號為遼,經常侵擾中原地區,在洶湧澎湃的反抗侵略的浪潮中,麟州的楊信和府州的折德扆,同仇敵愾,不僅保衛了自己的家鄉,還攻佔了契丹的一些地方,於是兩人結下了戰鬥友誼,聯成了兒女親家。楊信的大兒子楊重貴,就是史書上的楊業(也叫楊繼業),折德扆的女兒,就是傳說中的佘賽花,老年時稱佘太君,結為百年伉儷。

公元986年,宋太宗二次北征遼國,楊業攻打遼軍,受賤人潘美、王侁(shen)等人的陷害,在陳家谷口未得到潘美等人的支援,被遼軍所抓,其大兒子楊延玉戰死,敵人先後通過軟硬手段收降楊業,但始終不能成功,最後楊業絕食三天而亡。楊業將軍戰死北國的噩耗傳來,舉國悲痛,朝閣上下,無不議論紛紛。楊業的其他幾個兒子二郎延昭、三郎延浦、四郎延訓、五郎延歸、六郎延貴、七郎延彬在母親佘太君的感召下,化悲痛為力量,上書朝廷,明辨是非曲直,要求處理潘美、王侁等人,最後這些奸臣佞人也都得到了應有的結果。楊業的七個兒子的下場,也不像戲劇裡演的那樣悽慘,除了大郎延玉隨父戰死沙場外,其餘六人都沒有犧牲,只是除了二郎延昭以外,其他五人都默默無聞,不見於史書。

到了宋真宗鹹平年間,楊家將的第二代英雄楊延昭調到邊防守護疆土,開始了他的英雄時代,並升任為莫州團練使,威震邊關。後來就是傳說中的楊六郎,契丹甚是怕他。明明是二郎為何稱為六郎呢?有兩個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契丹在北,宋朝在南,北有北極星,南有天狼星,契丹把楊延昭比為天狼星,呼為楊天狼,“天”字與“六”字形體容易混,於是傳下來就成了楊六郎;二種說法是,楊業有七個兒子,大郎死了,還剩下六個,這個楊延昭是老幾呢,契丹弄不清楚,於是就泛稱為六郎,反正是六郎中的一個。按《宋史》記載,楊延昭的兒子是楊文廣,楊文廣起初是追隨范仲淹、韓琦征戰過西夏,後來跟隨大將狄青剿滅南方部族的叛亂,由於他作戰勇敢,並能幫助主帥出謀劃策,在戰後被任命為廣西權知宜,也就是地方掌管,兼掌軍事,後來又換了幾個地方做官,直到宋英宗即位,他被調到定州路副都總管,到了他祖父楊業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在任上他提出了收復幽州的作戰計劃,並上表英宗,不過此時的英宗根本沒有收復故土的雄心壯志,所以,楊文廣的奏書也就石沉大海,直到最後英雄暮年,也沒有被批迴來。楊文廣死於哪一年,正史沒有明確記載,根據一些資料推測,應該在1066年或1067年。而楊延昭死於公元1014年,算起來,這父子二人相差五十二或五十三年。因此,不少人認為,當中可能還有一代楊家將存在,這就是民間傳說中的,楊宗保這一代的原因。楊文廣的妻子複姓慕容,也是個很有才能的女子,“慕容”和“穆桂”讀音相近,這就是戲劇中穆桂英的由來。不過,因為傳說中增加了楊宗保這個角色,這對夫妻就變成母子關係了。

楊業原名楊重貴,他還有一個弟弟叫楊重勳,楊重勳有個孫子叫楊琪,由於楊延昭的引薦,當了一個京官,楊琪的兒子名叫楊畋(tian),文武全才,中過進士,經過戰陣。楊文廣隨大將狄青南征之前,他一直在南方進行平亂工作。另外,南方的貴州遵義,相傳有一家是楊業的同族,在唐朝末年為了避亂遷到這裡,楊文廣南征打到這裡,續了家譜。正好這個本家沒有子嗣,於是楊文廣便把自己的一個兒子名叫貴遷的,過繼給這個本家。後來自公元1004年檀淵之盟後,宋遼兩國一直處於對峙狀態,宣和七年,女真滅遼,大舉進攻中原,並俘獲徽、欽二帝,北宋滅亡,進入南宋時期。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大臣韓侂冑率師北伐,宋朝兵將中有一名叫楊祭的將領英勇非常,屢立戰功,這個楊祭就是楊貴遷的六世孫,是楊文廣的嫡血後裔。後來金又被蒙古滅亡,蒙古吞併西北少數民族後,長驅直入打進中原,一路之上,宋朝兵將望風而逃,只在四川長江岸邊打過一次硬仗,那裡的守將叫楊價,是楊祭的兒子,是楊家將見於正史的最後一代子孫。當然可能還會有流傳於民間的關於楊家將的歷史和後人,不過不好考證了,也就不便續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