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艱難創業的劉備,其實才是值得普通人借鑑的三國英雄



劉備劉玄德,在《三國演義》中絕對的正面人物,光復漢室的希望,是仁慈君主的代表,是封建道義上正義的代名詞。可是,在生前命運坎坷的昭烈帝,死後人們對他的評價也像他的創業史一樣,一波三折,充滿著滄桑與淒涼。

由於劉備是封建倫理上的正統,所以後人無論是羅貫中編著《三國演義》,還是戲劇有關三國題材的曲目,劉備的形象都是正義的化身,一直是毫無爭議的。但自從封建社會退出歷史舞臺,西方追求個性的思潮湧入中國後,人們對劉備的評價產生了180度的變化。

首先對劉備進行炮轟的是,自稱為"厚黑教主"的李宗吾,他直言攻擊劉備是厚臉皮,不要臉。正義的代表一時間成了虛偽的代表。而後,對劉備的攻擊可是說是鋪天蓋地,不但是虛偽,臉皮厚,還極端無能。

白手起家艱難創業的劉備,其實才是值得普通人借鑑的三國英雄

可曹操卻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如此盛讚劉備,那麼劉備其人到底可為英雄否?

我很佩服曹操識人的眼光,更欽佩曹操對英雄的理解和定義。何為英雄?英雄者,當胸懷天下之志,腹藏機謀,心沉志堅,眼光高遠。雖久經磨難,亦堅韌不拔;雖屈辱共之,亦矢志不渝,方為真正的英雄。

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孝景皇帝玄孫,但是劉氏這棵大樹延枝了400餘年以及東漢末年皇室的衰敗,到劉備這只是大樹飄下的一枚枯葉,已然無枝可依,形同普通百姓了。雖然身逢亂世,只能以織蓆販履為生,劉備卻是胸懷大志,矢志興復祖業,削平亂黨。

28歲那年的一天,方得遇其生死相隨20多年的兩個異性兄弟:關羽和張飛。從此劉備開始了他實現理想抱負的艱難征程......

我們反觀三國另外兩位鼎立之主的出身:曹操和孫權。曹操其父曹嵩本姓夏侯,是宦官的養子。在東漢末年宦官把持朝政20餘年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可謂是顯赫出身。年少時便舉孝廉,封校尉。加之曹操有雄略,善機變,雖年輕,但也在朝堂上很有影響力。平黃巾之後,因功得以擢拔,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軍中的地位。曹操之後能夠脅天子以令諸侯,成就霸業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於其身世名望。

孫權,孫堅之次子,孫策之弟,更是"仰父兄之餘烈"。孫堅號江東猛虎,出身江東大族,很有名望,加之平叛黃巾有大功,因而在江東站住腳跟,頗有人心。孫堅橫死後,孫策接掌江東,號小霸王,在周瑜和程普一般老將的輔助下,掃平江東,創立了孫吳政權。孫權是位守成之主,接管了孫策留下來的基業。除了之後呂子明白衣渡江,最後暗襲了荊州之外,別無進展。從這個角度上講,孫權的出身對孫吳政權的鼎立影響最大。

白手起家艱難創業的劉備,其實才是值得普通人借鑑的三國英雄

不以勇武著稱的孫權也都被後人辛稼軒盛讚"親射虎,看孫郎"。曹操看到孫仲謀把軍隊管理地整齊,規範,都不禁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政治家的確是需要霸氣的,曹操,孫權,都無時無處不在展現著自己的霸氣,與這兩個對手相比,劉備在軍事上展示給我們的是一生戎馬,最後卻被一個年輕儒生陸遜殺得丟盔棄甲,敗退白帝城

然劉備,白身起家,除有二弟相助起事,別無他助。一生漂泊,寄人籬下,受盡屈辱,先後投過劉焉、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璋,最終取劉璋而代之,自為成都之主,建立蜀漢政權,最終促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實屬艱難之至。

劉備曾經說過:"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實不足道。"可見劉備很渴望自己有個良好的出身和一塊根據地。直到得遇諸葛,方能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才真正確立了自己政治綱領和軍事戰略----隆中對,給劉備的前途照亮了,也指明瞭行進的方向。

從而可以看出,劉備的創業最為艱難。劉備智遠不及曹操,卻能在三國群雄互相爭鬥的夾縫中求得生存,且能發展壯大,我認為有一下幾點最為關鍵:

  1. 劉備的矢志不渝

  劉備一生受盡挫敗,未得孔明之前,麾下將領只有關、張、趙雲,雖有萬人敵,但不得其用;謀臣只有糜竺、糜芳和孫乾,只能算得上白面書生,無王佐的能力,因而屢遭敗績。但是劉備從未自隳其志,意志之堅是他成就大事的關鍵。

白手起家艱難創業的劉備,其實才是值得普通人借鑑的三國英雄

【劉備】


2.劉備的臨機應變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之前,一直寄人籬下,幾乎投遍了所有的三國割據政權。但是卻能在各個政權間遊刃有餘,左右逢源。多次絕處逢生,顯示出其高超的政治手段和臨機應變的能力。

3.劉備的忍辱負重

 劉備很清楚自己在當時軍閥中的地位,為了降低關注目標,他總是竭力低調,處處示弱;同時廣結民心,懷柔天下。寄居他人住處,卻能安然處之,表現出其過人的心理素質。

4.劉備的知遇良才

劉備手下並不能算人才濟濟,甚至在三國中是最乏人才的一方。但是劉備帳下的謀臣武將無不是精英。諸葛亮和龐統,一龍一鳳,相繼到蜀中。五虎上將,無不是萬人敵。同時,劉備善於用人,能夠因才而用,使上下一心,集團中凝聚力最強,也最具戰鬥力。


白手起家艱難創業的劉備,其實才是值得普通人借鑑的三國英雄

由此我想到,劉邦在總結他能挫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時對群臣說的那一番經典之論:"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當然,只靠以上幾點,還不足以使劉備成就大業,諸葛亮的輔佐尤其是諸葛亮提出的"先取荊州,後去川"的戰略構想也是劉備成功的關鍵性因素,正是在這個構想的指導下,使劉備羽翼豐滿之時,巧占人和,佔據西川。

之後,曹操輕敵,取東川張魯之後未能一鼓作氣,襲取劉備,使得劉備進一步站穩腳跟,擊敗張合,砍了夏侯淵,搶佔東川,進軍漢中,兵臨渭水河畔,與曹操和孫權實現了勢力均衡的對峙局面。

縱觀劉備的一生,其有自身駕御人才的超強政治能力,識別人才的能力。他的這兩個能力甚至是孫權,曹操所不及的。

一是重義。

劉備作為領導,也始終把這兩點貫徹到自己的工作上。都說劉備虛偽,是個偽君子。但當關羽兵敗人亡後,劉備首先想到的是三人當年的桃園之情,而不是剛剛得來不易的基業,他願意為義而棄江山,最後也做到了為義而亡。這樣的行為能說是虛偽嗎?要真是偽君子,他完全可以在孔明,趙雲為首的一幫文武的勸說中順坡下,貪戀自己的富貴。

可是劉備沒有這樣做。而是把義字遵守到自己生命的終結!在中外帝王中如此重情重義的皇帝,好像也只有劉皇叔一人了。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見指責劉備虛偽,是片面的!

其實劉備是一個仁慈愛民的領導,無論是裝的,還是收買人心,他一直都把百姓的利益放到首位,愛民如子。政治中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呢?只要領導愛惜百姓,百姓怎麼會不擁護這樣的領導呢?摔阿斗是被後人批評最多的,典型的收買人心行為。

但現今又有幾個領導,高幹們願意把自己孩子的安危當做收買人心的砝碼而去摔孩子呢?他摔阿斗是發自內心對子龍的感激與愧疚,是對子龍真實的謝意。不但是真心對待子龍,在收復長沙時,他親自上門拜訪老黃忠,收復嚴顏時,立即把自己穿戴多年的鎧甲贈送給了這位老將。看到龐士元騎的是劣馬,也立刻要求其乘騎自己的坐騎。

作為領導,曹操,甚至孫權是優秀的,全面的。可是這樣的領導對人才來說不一定就是好事。

白手起家艱難創業的劉備,其實才是值得普通人借鑑的三國英雄

二是識人,那更是劉備的強項了。

劉備有敏銳的洞察力,他對人才有著很深刻的認識。正是曹操看出了此點,才在與其煮酒論英雄之時說出"天下英雄,為使君與操而"。諸葛亮能力的頂峰也就是丞相之才,關羽再如何英勇,也不過是君主手下一將耳。他們都不具有劉備這樣大氣的用人的風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也是劉備與曹操孫權的最大不同。曹操孫權總是在考慮著臣子們是否對其真心,而劉備這樣比他們文化程度低的領導卻是給予下屬充分的信任。

在戰長板坡時,麋芳說趙雲已投靠曹操,張飛立即大怒,要找趙雲廝殺,劉備就當即表態,子龍絕對不是這樣的人,在征討東吳時,有人說老將黃忠投孫權去了,劉備立即說絕對不可能。這都說明了劉備是多麼信任自己的屬下。

哪個人才不願意在象劉備這樣信任自己的領導下開心地工作呢?對於識別人才的真實能力,那劉備更是高手了。他一眼就看穿了紙上談兵的馬謖是個誇大其詞,不可大用的人。並在臨終前特別叮囑了諸葛亮,可惜孔明最後還是沒有接受劉備的建議,因為他一直認為馬謖是個難得的人才,在考慮過劉備遺言後,還是決定派馬謖前去鎮守街亭,導致了關鍵之戰的失敗。

劉備和曹操皆為英雄,皆應受到尊敬和推崇。而劉備的一生或許更能讓我們這些想成就事業的普通人受益良多,因為他就是一個白手起家的普通人。讀史明鑑,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取人之得,防己之失也。

(圖片來自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經天緯地安社稷,文韜武略定乾坤。《素書》短短1360來字,卻直指大道和管理本質。學會了此書中的領導和管理體系,可以駕馭任何規模的組織團體。

張良這等人物用其十之一二,就能輔佐劉邦定鼎天下,可見,普通人要是學會些許,用來治身齊家、興業理政,肯定也是綽綽有餘的。

點擊以下卡片鏈接,學習張良謀略,洞悉《素書》謀略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