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軟科學研究項目申報指南 -樂易知識產權


軟科學研究結合成都科技、經濟、社會和民生重大需求,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足實踐,面向決策開展戰略、規劃、政策、管理、體制改革、科技法制研究、技術經濟分析、重大項目可行性論證以及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等的研究。

一、支持方向、標準及組織實施

本指南項目(課題)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原則,實行公開擇優、前補助支持方式組織實施。項目實施期限不超過1年。

(一)重點項目

根據以下命題確定研究方向和主要內容,要根據研究項目所涉領域的行政決策需求,突出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擬立項項目可能會被要求提前提交研究報告並形成3000字以決策建議報告,相關內容未經允許不得對外公開。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個。

1.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背景下成都科技創新路徑研究。

研究重點:深刻理解中央部署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意義,對標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分析成都科技創新短板制約、比較優勢、發展需求、機遇挑戰,提出成都科技創新的目標任務、重大部署、實施路徑、政策創新等決策建議,提交《成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研究報告》。

2. 基於重大疫情防控的成都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研究。

研究重點: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礎保障。結合新冠疫情對受災國家尤其是武漢城市公共衛生體系的重大影響、成都公共衛生體系應對新冠疫情考驗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對標國內外城市最高水平,提出成都面向重大疫情防控的、與超大城市相匹配城市公共衛生體系及運行體制機制建設的對策建議。

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體系研究。

研究重點:在中央部署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背景下,分析研究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世界主要城市群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的主要特徵和實施內容,提煉成功經驗做法,在準確掌握成渝地區創新發展態勢、創新資源佈局、協同創新需求基礎上,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體系整體構想及協同領域、協同方式、協同路徑及成都需要發揮的主要功能、路徑和保障措施。

4. 成渝地區“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研究。

研究重點: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背景下,面向國家戰略,聚焦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區域內外創新資源整合集成,依託成都科學城、成都東部新區未來科技城、成都高新區、重慶高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綿陽科技城等重大創新平臺,按照“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技城,增強區域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能力,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共建西部科學中心的總體思路、戰略定位、核心功能、空間格局和建設目標,尤其是共建共享體制機制創新設計等方面提出決策建議。

成都:軟科學研究項目申報指南 -樂易知識產權


5. 成都產業功能區高品質科創空間建設研究。

研究重點:基於我市重點產業融合共生、創新發展需求,以成都產業功能區、產業生態圈為依託,規劃建設一批高質量、低成本的科創空間,聚集產業生態資源,打造全鏈條、全週期、全要素、全流程、全方位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在分析借鑑國內外產業生態構建先進經驗、把握產業創新發展趨勢基礎上,提出我市高品質科創空間建設的總體構想、目標任務、建設路徑、要素保障、政策配套等方面的決策建議。

6. 成都創新創業載體升級提能研究。

研究重點:成都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已有一定數量和規模,對成都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新背景下,對標國內外先進經驗做法,深入分析成都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現狀,提出進一步建設高能級創新創業載體,促進孵化育成提能增效,加快向專業化、國際化、生態化方向發展的載體建設的主要思想、發展目標、戰略部署、推進措施及政策保障等決策建議。

7. 成都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改革研究。

研究重點:深入總結我市近年來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改革的實踐經驗,結合中央有關科技體制改革總體部署和主要精神,進一步促進科研活動面向市場、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科技創新創業蓬勃發展,聚焦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提出在關鍵環節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的目標、路徑、方法及政策保障。

8. 成都市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路徑研究。

研究重點:圍繞支撐我市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研究國內外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的最新趨勢、前沿動向、重點領域,對標國內科技金融發達地區,釐清我市科技金融的發展短板,提出下一步科技金融發展方向、突破點位、主要政策供給等。研究我市創業投資發展情況,精準分析創新資源與創投資源匹配情況,研判制約創投行業發展的瓶頸制約、破解策略、主要措施。研究如何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出進一步完善我市科技金融基礎設施、新型科技金融服務產品、提高金融服務創新創業效能的具體對策建議。

9. 成都建設“一帶一路”創新樞紐研究。

研究重點:成都新時代“三步走”戰略確定成都未來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整合聚集全球創新資源、建設“一帶一路”創新樞紐是應有之義,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效的重要體現,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本質要求。研究分析成都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全球位勢,配置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國際化創新樞紐的歷史機遇、面臨挑戰、短板不足、比較優勢,總結全球主要城市創新資源配置利用的特徵、載體、路徑、方式,結合成都實際提出成都在配置利用全球創新資源、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建設“一帶一路”開放創新中心的對策建議。

10. 成德眉資同城化背景下科技創新一體化研究。

研究重點:加強區域科技創新一體化、輻射帶動區域創新發展,是成都發揮全省“主幹”作用、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任務。結合形勢新要求,梳理成德眉資科技創新要素、創新資源等基本情況,對區域科技創新一體化進行客觀評價分析;在對標分析科技創新發展更趨集群化、區域化、生態化的趨勢及特點,分析成德眉資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存在的短板和瓶頸問題;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推進成德眉資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從規劃引領、產業協同、共建共享、改革驅動、開放合作等方面研究提出對策建議。

(二)產業功能區創新能力建設研究項目

1.聚焦我市產業功能區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建設,圍繞主導產業技術路線圖、科創空間建設、創新平臺搭建、創新要素配置、創新生態營造等開展研究,為產業功能區創新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研究成果形式包括但限於專題研究報告、產業技術路線圖等。

2.項目由市科技局會同區(市)縣科技主管部門、產業功能區管理機構共同組織實施,由產業功能區確定研究領域,並根據實際需要自主遴選項目承擔單位,產業功能區管理機構負責人應參與課題研究,推動研究結果轉化運用。

3. 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個,產業功能區須按市級財政支持經費1:1給予配套支持。

(三)一般項目

圍繞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建設,根據研究團隊特長優勢自擬研究題目和重點方向,優先支持成都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資源佈局流動共享、重點產業技術預測分析、創新創業環境、“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等領域項目。

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萬元/個。

二、申報要求

1. 要以解決問題、應對新情況為研究目的,深入一線掌握第一手資料,注重收集,重視研究的戰略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項目研究要注重形成實質性研究成果和工作建議,不以發表論文為主要目的。

2.申報單位應為在成都市行政區劃內註冊登記、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不受理公民個人名義申報。

3.項目申報時應當組建相應的項目研究課題組。鼓勵課題組成員由跨部門、跨學科、跨領域的理論研究者、實際工作者、決策部門管理人員組成,支持開放式創新研究。

4.一個項目只能確定一個項目負責人和依託單位。項目實施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多個子課題,並由項目負責人和依託單位通過簽訂子合同方式明確與協作單位的權利與義務。

5.項目負責人應熟悉成都市情,原則上應當具有一年以上與申報項目相關的研究經歷,具有獨立開展及組織研究工作的能力,在項目研究的全過程中擔任實質性的研究與組織協調工作。

項目負責人同年度只能申報一個項目,有在研項目的項目負責人不得申報新項目。

6. 已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同一負責人的同一軟科學研究項目,原則上3年內不再立項支持。

三、申報材料

1.申報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需填報《成都市軟科學研究項目申報書》,申報產業功能區創新能力建設研究項目需填報《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創新能力建設研究項目申報書》。

2. 附件材料:

(1)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註冊登記證(照)複印件;

(2)其他相關證明材料(申報產業功能區創新能力建設研究項目,需提供產業功能區出具的配套資金承諾書(加蓋產業功能區或區(市)縣科技主管部門公章)(據實提供)。

© 聲明:本號對轉載、分享、陳述、觀點、圖頻保持中立,目的僅在於傳遞更多知識產權相關信息,內容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僅供參考與交流,如果侵犯到作者的合法權利,請告知我們刪除。轉載請註明原出處來源及原創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