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尚羊,顧名思義,就是喜歡羊。宋代人食譜中的尚羊習俗,就是說宋代人喜歡吃羊肉的習俗。從這一點上看,中國人吃貨的本質果然是一脈相傳的,正如現今有些人特別喜歡“小兔兔”一樣,其實喜歡的是吃麻辣兔頭。

喜歡吃羊肉,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現代人也有很多喜歡吃羊肉,可喜歡吃羊肉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習俗,就有點讓人好奇了,那麼宋代人到底為什麼這麼喜歡吃羊,其“尚羊”的習俗,又是如何成型的呢?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中國傳統的“肉食者”出身門閥貴族,他們喜歡吃羊肉的習俗傳承到宋朝,形成宋人“尚羊”習俗的由來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傳統飲食文化中,尚羊習俗由來已久,並不是宋朝才開始的。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很難理解古代封建時期的人民,連價格更加低廉的豬肉都吃不起,怎麼會“好高騖遠”的喜歡吃羊,而且還成為一種習俗呢?

事實上,這是對古代吃肉的人有誤解。

《左傳·莊公十年》記載: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這裡所謂的肉食者,也就是吃肉的人,在古代是有特指的,專門指那些諸侯士大夫,或者是更後面一些的王公貴族。換句話說,普通百姓是根本吃不起肉的,不管是豬肉羊肉,都吃不起。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在這種現實基礎之上,所謂的“尚羊”習俗,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以特權階層為主體的,這不是說民間沒有喜歡吃羊肉的習慣,正相反,在根本吃不起肉的年代,深受統治者們喜歡的羊肉,反而更加受普通百姓的追捧,因為這裡面還夾雜著對於上層社會生活的嚮往。

所謂“楚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上層社會的流行,到了民間,就變成一種希望和嚮往。

那麼宋代的特權階層為什麼會這麼喜歡吃羊肉呢?實際上這與羊這種動物本身就有關係。首先羊比較溫順,繁殖又快,又不像牛那樣可以幫助人耕地,它的肉可以吃,皮毛可以製衣,飼養起來又不費太多飼料和功夫。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羊都是非常適合作為日常所食的一種動物。另一方面,從它的競爭者們來看。牛肉很好吃,可惜牛要用來耕地,在古代農業社會通常是被保護的對象,日常食用是不用想了。

那麼現在人最常吃的豬肉呢,豬肉其實也蠻好的,可惜豬這種動物不愛衛生,整天把自己弄的髒兮兮的。前文已經說過了,古代的肉食者,大都是有身份的人,這些人往往非常重視自己的體統,豬跟羊相比,自然是羊更好看,更乾淨一些,再加上那個年代沒有給豬做絕育手術的習慣,豬肉難免帶著腥臊氣,所以豬也就被排除在外了。

至於其他雞鴨魚肉,個體太小,不能表現出吃肉人的富貴,所以羊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宋代戴復古的《胡粹送羊烹以會客》中寫道: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

由此可見,宋代會客宴會中羊肉的流行。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綜上,中國古代人喜歡吃羊肉,是因為能吃得起肉的人往往是特權階層,而這些特權階層做事往往都很講究格調,在此基礎上,羊因為自身突出的特點,和其他類比動物的襯托,很自然的就成為了貴族們所鍾情的對象。而宋人“尚羊”習俗的由來,正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宋代上至皇帝貴族,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喜好羊肉,從上官延續而來的“尚羊”習俗,在宋朝時達到了巔峰

既然尚羊習俗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隱士文化,那為什麼要單說宋朝飲食文化之中的“尚羊”習俗呢?

因為在中國古代“尚羊”習俗的發展史上,宋朝是其巔峰時代。

首先,宋朝由於歷史背景和外部環境的壓力,國內土地面積減少,但人口數量卻激增,在此基礎之上,耕牛就成了牽扯著國家生命線的特殊物資,用來吃肉自然是不可能了,所以宋代對耕牛的保護,比之前朝猶有過之。

前文已經說過了,豬肉在古代被視之為“賤肉”,真正經常吃肉的上層階級,是不會吃的,就算吃也不會將其當成是風尚來宣揚。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在此基礎上,羊肉就成為整個社會最重要的肉食來源。因此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真正能吃得起肉的人,都非常喜歡吃羊肉。

宋代歷史上非常受百姓敬愛的皇帝,就有一件跟愛吃羊肉有關的趣事。

根據《宋史》記載:

“一日晨興,語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飢,思食燒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聞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為例。’”

這個故事是說有天仁宗皇帝半夜失眠,餓得撓心撓肺的,非常想吃羊肉,但是想到一旦自己半夜跟伺候他的人要羊肉,以後這些難免都在夜裡特別準備好羊肉,費時費力,所以就忍下來了。

這固然能看出仁宗皇帝的仁愛之心,可是其中蘊含的他對羊肉的喜歡,也是毋庸置疑的。人惡極的時候,想起模樣非常想吃的東西,一定是他平日裡就喜歡吃的。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不止是皇帝,士大夫們同樣熱衷於羊肉。

宋朝時有個大臣叫蒲宗孟,他喜歡吃羊肉,根據《宋史》記載:

“宗孟趣尚嚴整而性侈汰,藏帑豐,每旦刲羊十。”

每天都要殺十頭羊來吃,在體現蒲宗孟奢侈的同時,也體現出他對羊肉的喜歡。

當然宋朝人“尚羊”習俗的表現,不止在皇帝與大臣之間,普通百姓也非常喜歡吃羊肉,只不過很少能夠吃到而已。也是在此基礎上,被士大夫們認為是“賤肉”的豬肉,慢慢的替代了羊肉,成為民間的主要肉食來源。

但豬肉替代羊肉那是宋朝之後的事情了,有宋一代,朝堂和民間對楊羊肉的喜歡,可以說是到達了“尚羊”習俗的頂峰,甚至皇帝給大臣們發的賞賜裡,也有直接以羊肉的形式發放的,可見其上下對羊肉鍾情至此。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尚羊習俗在宋朝後走向沒落,是科舉制帶來的傳統“肉食者”的出身改變,以及人口的迅速增加導致的

巔峰之後,自然就是趨於沒落和消散。宋朝以後,“尚羊”習俗在中國傳統的飲食習俗之中逐漸退卻,有著各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兩點,是科舉制帶來的貴族門閥制度的沒落和人口的迅速增加。

尚羊習俗的成因,是代表著特權階層的“肉食者”們,在飲食習俗上將自己與百姓分割開的一種選擇。宋朝以後,科舉制度逐漸成熟,真正達到了《韓非子·顯學篇》之中記載的那樣: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甚至不止是如此,而是“起宰相於寒門,拔將軍於行伍”。社會制度的進步,不僅改變了國家的政治生態,也改變了以前固有的飲食習俗。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這些從寒門之中崛起的宰相和將軍們,他們小時候不一定能吃得起羊肉,自然也就不習慣於羊肉的口味。飲食習慣這個事情是這樣的,一樣你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可能很多人說好吃,你吃不到的時候,也覺得好吃。

可當你真正有一天可以吃得起那些昂貴的食物的時候,就會發現,人最喜歡的還是自己經常吃的東西,因為你的胃口已經習慣了那些味道。

所以當這些起於寒門的官員們成為社會上層,能夠真正吃得起羊肉的時候,與以前門閥制度下,經常是羊肉的那些人不一樣的是,他不一定習慣於吃這個。

“尚羊”習俗的形成,是建立在肉食者們吃的肉主要以羊肉為主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只有常吃羊肉的人比較多的時候,才能稱之為一種習俗。如果僅僅是喜歡吃,但並不常吃的,就如同我們今天所說的海參鮑魚,很多人沒吃過想要吃,可它無法成為一種習俗。

因此,尚羊習俗的沒落,首先是科舉制度帶來的肉食者的身份的變化,當吃肉的人不習慣於吃羊肉的時候,尚羊習俗自然也就沒落了。

“烹羶會賓客,花酒一時來”,漫談宋代飲食文化中的“尚羊”習俗

另一方面,從客觀的角度上講,尚羊習俗的沒落,還跟人口的大量增加有關。看上去這是兩個毫不相關的概念,但如果在這其中,在加上另外一個詞“豬肉”,聯繫就建立起來了。

羊肉雖好,可它與豬肉相比,出肉量顯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一頭豬的肉,可能比得上好幾只羊,在遠古到中古人口數量較少的時候,吃得起肉的人就更少了,羊肉自然可以成為一種習俗。

可是宋朝中後期到後來,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從幾千萬一直到上億,幾乎上以翻倍的形式在增加,這種情況下,出肉較少的羊肉,自然會被豬肉所替代。

綜上,“尚羊”習俗在中國的飲食發展歷史上,可以說由來已久,宋朝可以看做是“尚羊”習俗的巔峰與轉折時期。

有宋一代,上至皇家貴族,下至普通百姓,對於羊肉的喜好是全民性的。但是這種全民性實質上得分成兩個角度去看,皇家貴族的喜好,是在自身飲食習慣之下,真的喜歡吃羊肉。而普通百姓平日裡根本吃不起任何肉,對於羊肉的喜好,更多的是為了追求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

所以等宋代以後,科舉制度的成熟改變了中國傳統“食肉者”的來源之後,再加上人口的大量增加,社會對肉食量需求的猛增,“尚羊”習俗慢慢走向沒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

《宋史》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