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民“蛻變”看脫貧攻堅“蝶變”

“現在高鐵開到哪,我們的苗繡就走到哪,今後還將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曾經的貧困農家婦女、如今的十八洞村苗繡合作社理事長石順蓮,激動地向7年間第六次造訪十八洞村的省委書記杜家毫述說自己現在的生活和工作情況。(3月25日湖南日報)

6年多時間,在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是一瞬間,但對於脫貧攻堅工作而言,卻是一段伴隨奮鬥、努力、奉獻、改變的日子。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上下堅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三湘大地發生明顯的變化。隨著2月29日湖南省政府批覆同意2019年擬摘帽的2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全省5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退出。在2014-2019年間共減少貧困人口456.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9.49%下降到0.4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137元提高到11344元;貧困地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明顯改善,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變化也體現在群眾、百姓身上。笑容多了、信心強了、幹勁足了,這些村民的“蛻變”,也是一場脫貧攻堅的“蝶變”。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思想觀念發生“蛻變”。扶貧先扶志,授魚更要授“漁”。受自然條件、交通區位等客觀因素影響,部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客觀存在,希望藉助外力來解決自己現實困難。脫貧攻堅工作全面鋪開後,工作組、駐村第一書記、後盾單位不厭其煩給村民講政策、擺道理,精準分析貧困原因,因地制宜制定幫扶政策,傳授“勤勞致富、人定勝天”“好日子是努力奮鬥出來得”等思想,讓貧困戶堅定信心、轉變觀念,激發他們戰勝貧困的內生動力。

從“找政府”到“找市場”,思路眼光發生“蛻變”。當村民石順蓮說出要抓住高鐵建成通車契機,通過“一帶一路”,把苗繡賣到全世界,其市場思路、機遇意識,讓不少媒體和網友感嘆。過去,村民百姓農產品滯銷、賣不出去,只能倒掉、扔掉,如今,大多貧困村都發展了自己的產業,茶葉、蜂蜜、水果等特色農產品,還有鄉村旅遊、休閒農業,風生水起、一片生機。我們看到,一線工廠車間、網上直播帶貨、專業農村合作社、一體化服務配送,特色農產品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產品滯銷問題迎刃而解。勇闖市場、搶抓機遇的背後,折射出貧困群眾思路眼光的“蛻變”。

從不僅“物質富”還要“精神富”,生活方式發生“蛻變”。“富口袋還要富腦袋”。夜幕降臨,在村(居)文化廣場,不少村民伴隨歡快的音樂,跳舞健身;在村(居)圖書室,也有不少村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還有近幾年,尊師重教、培育子女的氛圍也日益濃厚,講文明、守公德、重誠信在農村蔚然成風……這從側面反映出,從過去簡單追求物質富裕,到如今渴望精神上的豐盈,這既是時代之變,也是人民群眾生活方式的“蛻變”。

順勢而為,從“蛻變”中感悟心聲、發現變化、謀劃未來,我們就能實現新發展、展現新面貌、創造新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