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比爾蓋茨說沒人能繞過屍體就餐:“恐慌”將是美國主題


疫情蔓延,比爾蓋茨說沒人能繞過屍體就餐:“恐慌”將是美國主題

字數 ▍1800字,閱讀約4分鐘


01 蓋茨批評美國聯邦政府抗疫不利

本週二,比爾-蓋茨接受採訪的時候,批評美國聯邦政府在防控疫情上錯失良機,尤其指出,特朗普為達到儘快復甦經濟,所說的在4月12日復活節前達到復工的狀態,是十分危險的。

蓋茨認為,至少需要6-10周的時間隔離,才能夠有效防控疫情,而這個時間是和中國抗疫持續時間基本吻合的。

“公司封閉、個人隔離,對經濟是災難性的,” 蓋茨說:“有誰能夠去餐館、去買房,而繞過角落裡的那堆屍體,避而不見,繼續消費。”過早地復工,是拿美國人的性命換取GDP。

與前一段疫情之初美國人的無所謂狀態相比,伴隨近日單日確診超過1萬例,死亡超過100例,取代這種掉以輕心狀態的,將是更加深度的恐慌。

疫情蔓延,比爾蓋茨說沒人能繞過屍體就餐:“恐慌”將是美國主題

比爾-蓋茨批評美國聯邦政府,錯失抗疫良機


02 各種恐慌出現

一些狀況呈現出恐慌之態,失業、金融股市和富人的舉措,是社會動盪的晴雨表,這個錶針急劇震盪。伴隨消費急劇下降,經濟滑坡,美國各大小公司裁員潮已經開始,包括通用電氣在內,甚至是總統特朗普本人的家族產業酒店也開始裁員。

約有500萬人申請失業金,隊伍排成長龍,預計疫情期間,總數會達到1000萬人。美國股市已經N次熔斷,真怕哪一次再也接不上了。各類救市措施無濟於事,一場公共衛生危機正在轉變為金融危機。

紐約州是疫情的重災區,猶如我國的武漢,紐約的富人們大舉外逃,逃向他們位於全國各地的度假房產,引起當地人們的不滿和恐慌,害怕他們把疫情帶到鄉鎮。

更讓人無語的是,大災當前,紐約有1000多名警察請假了,執法者先“跑”了。還有很多恐慌的信號是來自政府的高官,3月21日,美國媒體曝光了一段錄音,是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理查德-伯爾,“友情警告”和他關係密切的人,說此次瘟疫會像“1918年大流感”一樣擴散。

這位參議員的話可謂“恐怖”,被美國社會抨擊。“1918年大流感”始於1918年3月4日,美國堪薩斯州的一處軍營發生流感,接著很快蔓延到西班牙、英國、中國等地,除澳洲以外,各大洲均未能倖免,直到1920年,全球10億人感染,超過5000萬人死亡。

1918年的10月,是美國的“黑暗十月”,這個月裡,就有20萬美國人因為流感死去,受1918年影響,美國的平均年齡因此比常年減少了12歲,這種恐慌由此窺見一斑。

人性總是如此,在兩個極端之間急速搖擺,美國社會在疫情之初對疫情充耳不聞,自在逍遙,當疫情的恐懼達到一個臨界點,人們自保的意識會非常強,這將加劇恐慌。

疫情蔓延,比爾蓋茨說沒人能繞過屍體就餐:“恐慌”將是美國主題

初請失業金人數劇增


03 防控疫情必須“一盤棋”

然而,經濟最怕的就是恐慌,一旦這種恐慌充斥金融市場成為主力,經濟的災難將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對於美國的經濟結構,更是如此。

從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來看,應對這種社會恐慌的辦法是本末倒置的,最終遏制恐慌的,並不是經濟數據,而是疫情每天確診與死亡數據,這個曲線如果居高不下,你再發多少失業金,發多少貸款,都是沒有意義的。

曾經被美國嘲笑的中國抗疫方法,美國人再也顧不上面子了,沒有一個不按著做了。3月22日,紐約州宣佈全州封城,這將波及到1900萬人的生活。

比爾-蓋茨指責政府已經錯過了防疫的最佳時間,從紐約“大逃亡”出去無數人,他們已經遍佈美國,為防疫帶來難以控制的危機。

疫情已經無孔不入,美軍首先被“攻陷”了,美國羅斯福號航母5000名船員中,已經確診7名,整條航母被隔離。國防部相關人員,也有435人確診。

最可怕的是,美國現在真正封城、限制出行的地方,在全美還不到一半,很多疫情不嚴重的區域,人們還在如常地生活,沒有全社會都戴口罩。

中國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全國統一步調隔離,僅僅隔離重點疫區是不夠的,實際是在“培養”新的疫情災區。

封城前一定有人離開了,而且是以幾十萬為單位,還有一些不知道的小感染群體,這些“星星之火”最具危險性,不把他們控制住,就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勢”,而控制住的唯一辦法,就是全國隔離。一旦新的災區形成,恐慌就會更大程度蔓延。

中國是個集體主義思想濃厚的國度,我們都用了2個月才將疫情控制住,美國不會只用20天就解決問題的。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會加劇疫情防控難度,恐慌也將成為美國社會的主題。美國社會應該做好經濟停滯2個月以上的準備,全面隔離,這樣反而能避免經濟停滯期更長。

疫情蔓延,比爾蓋茨說沒人能繞過屍體就餐:“恐慌”將是美國主題

特朗普向韓國求援,轉身又在推特上“踩”韓國



歡迎關注趙貓貓砸職場,專注管理領域。品財經故事,學硬核管理,咱們下期再會。

疫情蔓延,比爾蓋茨說沒人能繞過屍體就餐:“恐慌”將是美國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