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門裡有個明清兩代陝西最高學府 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在西安城南門裡有個地方叫書院門,這地方雖然不太大,但是卻彙集了西安最有文化韻味的景點,碑林博物館、關中書院都在這裡,因為文化氣息濃郁,所以至今這裡也是書香味最濃厚的景點。

西安南門裡有個明清兩代陝西最高學府 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步入西安古城南門,就能看到右手邊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顏體大字,兩旁有“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傑”的對聯。

西安南門裡有個明清兩代陝西最高學府 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步入書院門,青石鋪砌的街道兩旁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築,銷售筆墨紙硯名人字畫的店鋪林立。而理學大師馮從吾的石像矗立在繁華街道的北側,關中書院就藏身在石像背後。

西安南門裡有個明清兩代陝西最高學府 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關中書院是由陝西著名學者、御史馮從吾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創立的。書院曾一度成為北方著名書院,每逢馮從吾開講,“環而聽者,常過千人,壇臺之盛,曠絕千古”,最多時從學者超過五千多人。

西安南門裡有個明清兩代陝西最高學府 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馮從吾將北宋張載開創的“關學”發揚光大,他堅持“德教為先”,“學貴於用”,“講學即講德”,著力培養“粹然之養,卓越之識,特然之節”的真人品。關中書院的環境優美,佈局規整,整體建築為四合院形制。

西安南門裡有個明清兩代陝西最高學府 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書院中心講堂為允執堂,取《尚書·大禹謨》中“允執厥中”之意,即堅持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允執堂左右為住屋各四間,東西號房各六間。馮從吾在《關中書院記》中記載:堂前“方塘半畝,豎亭於中,砌石為橋……掘井及泉,引水注塘”,堂後“假山一座,三峰聳翠,宛然一小華嶽”,如果有幸能夠到這裡遊覽,你一定會感嘆在西安最熱鬧的市中心居然會有這樣幽靜的書院存在。

西安南門裡有個明清兩代陝西最高學府 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書院的院中還有槐、松、柏、梅等各種名木,院內假山、池、亭、橋、閣、井、泉俱有,可謂是“松風明月,鳥語花香”。來書院門遊覽的遊客大都會到此參觀。明代天啟六年,魏忠賢下令禁燬全國各地書院,關中書院也在劫難逃。馮從吾雖以絕食相抗爭,最終也落得個飲恨而卒。

西安南門裡有個明清兩代陝西最高學府 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之後,魏忠賢被誅,關中書院才得以重建。到了清康熙三年(1664年),兵部尚書賈漢復巡視陝西時,見到關中書院頹壞不堪,於是就命人重修關中書院,並將書院大門改為南向,且建石牌坊一座,上書“關中書院”四個大字。

西安南門裡有個明清兩代陝西最高學府 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到了1906 年清朝光緒三十二年,關中書院改建為陝西省師範大學堂,成為當時西北五省的最高學府,民國時改為省立師範學校,新中國成立後又改為西安師範學校。上世紀八十年代,“陝西省西安師範學校”在關中書院校址又重新掛牌成立。2009年,西安師範學校被併入西安文理學院,這裡就成為該學院的書院校區,“關中書院”的名稱依然保留。

如今,這個歷史悠久的書院仍然發揮著教書育人的作用,在這座具有600多年曆史的書院中學習,那也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吧,不知道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