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生上“人物专访”课 一学生竟要“专访又恨又爱的妈妈”

给大学生上“人物专访”课 一学生竟要“专访又恨又爱的妈妈”

给大学生上“人物专访”课 一学生竟要“专访又恨又爱的妈妈”

雪峰,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青联委员,《校园传媒》主编、记者,《东北作家》常务副主编。具中职和高校双教师资格证,受聘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动画学院、长春光华学院、长春财经学院“双师型”讲师。高校教材《应用文写作》(高教出版社)副主编,《绿叶对根的情意》中小学征文集主编。


一堂“人物专访”课引发的感慨和思考

雪峰 l 文


给大学生上“人物专访”课 一学生竟要“专访又恨又爱的妈妈”


上周给一高校大学生讲“人物专访”课,教的是2018级大二的学生。

疫情原因,大学也通过网课方式开展正常教学,这无形中给绝大多数老师提供了很好的“网红”机会。这些先天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大学生们貌似很“享受”网络授课方式,比较“自由”,还能“名正言顺”地“机不离手”。

按照教学统一安排,先让学生们看了关于“人物专访”事先录好的“速课”内容。

提到“速课”,绝对是疫情倒逼老师们“练”的“新武功”。以前面对面授课只需准备PPT,而现在要把PPT的内容讲授出来录成音频课程,这就要会操作录课软件,而且需要跟PPT内容“和谐统一”,相当于拍电影后期配音一样,很有难度。这对绝大多数老师们来说绝对是“新技能”,所以此次“全民网课”带给老师们的挑战和工作量显著增加,难度也有目共睹。

言归正传。看速课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这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并总结这一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重点学习内容。

15分钟后,学生们基本上看完了速课。我打开直播间麦克风开始叫同学来对这节课的主要和重点内容做总结。每个同学在做总结发言的时候,我都会实时补充和优化他所表述的内容,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

找了几位同学总结过后,我开始系统地给大家讲解“人物专访”的每个知识点。

在讲到“人物专访”需要草拟采访提纲的知识点时,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课堂练习,即每名同学假定一个采访对象,并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和职业草拟几个采访问题。

10分钟准备后,我开始找同学来介绍自己选取的采访对象和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同学所确定的采访对象都是互联网领域的风云人物,像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小米的雷军等,所提的问题也大多围绕着他们是如何创业成功、企业的日常管理理念和制度、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等。

我根据他们所设置的问题和采访方式用我“17年的记者采访经验”进行实践指导,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节的课程要点。

在最后一名同学被叫到后,她开麦后先是顿了顿,然后出人意料地说她要“专访又恨又爱的妈妈”,继而她列出了要问妈妈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想问妈妈为什么总是絮絮叨叨、反反复复地墨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人不厌其烦?”

“第二个问题是我想问妈妈为什们总是看到别人家孩子这个好那个好,而对自己孩子好的方面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呢?”

“第三个问题是我想问妈妈为什么总是挂在嘴边自己孩子难以启齿的不愉快经历和不想为人知的‘糗事’来让人难堪,没有一点点‘尊重’?”

……

听了她“一气呵成”的发问,我顿时愕然,一时语塞。

“咀嚼”着她的问题,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位母亲耳提面命地絮絮叨叨、指指点点,伴着“你瞅瞅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再看看你……”的话语,一旁的孩子满腹委屈地暗自垂泪……

这位同学的这几个问题让我陷入到了深深的思索当中,直到本节课程结束我还在想这样两个问题:

为什么妈妈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辛劳和心血,换来的却是孩子诸多的“埋怨”和“不满”?

如果这位妈妈知道了孩子的真实看法和意见会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所懊悔和反思?


给大学生上“人物专访”课 一学生竟要“专访又恨又爱的妈妈”


试想,如不是感同身受地亲身遭遇,这名同学断然不会提出“满腹怨怼”的问题。由此我突然想到了鲍尔特温,其从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的相关研究,以及家长的人格特点、教育方式的基本向度出发,将家长对于子女的教养方式概括成四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作为孩子家长,您属于哪一种类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