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過去的兩個月,好朋友遙遙說她終於有空實踐了一把“斷舍離”:


熱愛上了整理。因為不能出門每當心情不好時她就清理雜物,把所有東西歸位,爸媽一次次亂放亂拿,她一次次歸納整理,最後精疲力盡地躺在床上,看著井井有條的房間,儀式感滿滿,她說心裡只有一個字:爽!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截圖,講述了女主“斷舍離”的最高境界。


低慾望不網購了。除了還在路上的“助農山貨”和“6包螺螄粉”,她沒怎麼花錢,這倆月接連收到的三位數信用卡和花唄賬單甚至讓她感嘆——“人生在世吃不過一日三餐,睡不過一張床……”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愛整理、低慾望,成為她封閉在家期間解壓的方式,但也知道這種生活有多難了,尤其是遭遇到愛囤物品的老媽,當她剛打開塞滿塑料袋的櫃子時,老媽總是準時出現,一把按住櫃子……


當遙遙和她傳遞日式“斷舍離”理念時,老媽嗤之以鼻:這不就是打掃房間嗎???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你媽眼裡你的“斷舍離”生活


遙遙最後和我說,“斷舍離”太難了,你永遠不知道朋友圈裡那些發極簡生活照的“斷舍離”高手,背後留過多少淚水。雜亂,庸俗,或許才是日常生活的真相吧。


“斷舍離”是什麼?


隨著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斷舍離》一書的風靡,“斷舍離”的日式生活哲學深入人心,收納打理房間從一種家務活變成了一門“捨得”修行——捨棄物慾,得到平靜,有舍才有得。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即斬斷物慾,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即捨棄廢物,處理掉堆積在家裡沒用的東西。

,脫離執念,捨棄對物質的迷戀。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一句話總結,就是一次次審視自己的真實需求:我真的需要它嗎?我的使用頻率是多久?進而真正控制自己的內心和生活,讓人生簡單有序。


許多“斷舍離”踐行者都難以忘記第一次扔掉雜物,房間恢復入住時的樣子,甚至說話都有迴音時的神清氣爽感。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遙遙說她的終極目標就是住進類似宜家或Muji的樣板間


就像把內心的負能量全部扔出去一樣。


但有東西才有的扔,“斷舍離”只有第一步才是最爽的,接下來就是真正難的地方:按壓住時時萌動的購買慾望。


“斷舍離”難在哪裡?


“斷舍離”實踐起來近乎一場修行。


捨棄廢物是第一步,但很多人很難邁出,總是捨不得扔,反覆說服自己“說不定下次還會看、還會穿、還能用得著”,事實卻是舊的壓箱底,新的沒拆封。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其次是斬斷物慾,不看購物直播、不有事沒事刷淘寶,不盲目塞滿購物車,不衝動消費。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最後也是最難的——長期堅持,反覆打磨心性,拷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嗎?我能靠物質獲得真正的快樂嗎?”很多人一時衝動做了“是”的回答,無法徹底擺脫“買買買”帶來的快樂,徹底被物質所捆綁。


甚至有人為了跨出這一步,選擇在書店身體力行地讀完《斷舍離》,而不是買回家……


於是在“斷舍離”貼吧,你會看到無數人正在開啟第N輪斷舍離的直播貼,互相打氣互相鼓勵。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如果你無法踐行,也可以每天圍觀各種別人家“斷舍離”前後的對比圖,這樣不用自己動手,也能獲得清爽舒快。


“斷舍離”為什麼讓那麼多人上癮?


遙遙說她喜歡上“斷舍離”,最開始是“扔扔扔”之後的清爽感,扔完東西之後心情立馬大好,效果等同於刪殭屍好友、清QQ相冊。


後來她發現是概念的原因,“斷舍離”這個概念太厲害太有畫面感了,滿足了她想象中美好生活的所有要素:


不花錢,生活簡單,內心豐盈,自律。最重要的是最後還能省下許多錢。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享受“陶淵明式”的生活情趣,最後攢下“葛朗臺”一樣的錢,這對一個“初出茅廬,想要許多東西卻還沒有完全認識自己,進而淹沒在物慾浪潮”中的年輕人來說簡直太美了,不但有“斷”、“舍”、“離”三步可操作的步驟,更有目標完成後的完美畫面感。


關鍵,還能證明自己自制力很強。


哪些人不適合“斷舍離”?


“斷舍離”理念越來越火,有越來越多人加入。


有些人,天生就是“斷舍離”玩家。比如北上廣深租房的上班族們,他們買東西時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往往不是有沒有錢,而是“下次搬家麻不麻煩”,

嚴格控制了自己的傢俱家電書籍類消費;比如我們的父母輩,只買性價比最高、最實用的東西,錢全存下來了。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而有的人,真的不適合加入“斷舍離”,每次嘗試都是左手拿起右手放下,備受煎熬:


1.有收藏愛好,喜歡囤積物品的人。


書奴,一看到喜歡的書就想買回家;鞋控,家裡連五年前的鞋盒都留著;玩具收藏者,每件物品都是回憶。如果你囤積的快樂大於扔東西的快樂,那就不用強行自己。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反正最後不都是為了開心嘛。


2.在校生或剛畢業的人。


“買買買”的物質滿足也是人的一個必經階段。


物質過剩之後才會反思個人消費,對於剛工作不久的人來說很多物質慾望沒有滿足,哪有精力主動“斷舍離”,每天都是被動地和個人慾望做切割。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斷舍離”的非議


“斷舍離”大火的同時也引來了眾多非議。


比如我媽,“這不就是打掃房間嗎?”,她認為這只是一種高級化表達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所有的媽媽都一樣,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的女主母親也是這樣認為的。


有人認為這是一場窮人的修行遊戲,“房子不夠大沒有儲物櫃地下室的人才需要‘斷舍離‘”。


有人認為這是一場富人的煥新遊戲,“有錢了不用用囤貨,不存在對物質的迷戀了,就不會捨不得扔東西了……更何況你扔掉東西不會買新東西嗎,這不就是一場消費升級需要花更多錢嗎?“


“越簡單而想要呈現質感就越不便宜。”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網友製作的“斷舍離”閉環圖,以此證明它是一個消費偽概念


結語


人啊,認識你自己。


這是刻在希臘阿波羅神殿上的一句名言。“斷舍離”本質上更像是一種思維訓練方式,清空大腦中多餘的物質貪慾,從“我想要”過渡到“我需要”,真正認識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進而掌控個人生活,實現自己對個人精神空間、物質空間和生活空間的佔據和規劃,獲得生活的愉悅和儀式感。


當代“斷舍離”真相:過陶淵明的生活,攢葛朗臺的錢。


斷舍離的主角,或許其實不是物品,而是當下的自己。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斷舍離》


互動環節:


你嘗試過“斷舍離”嗎,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