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警匪片為何感覺印象深刻?

非一般的鐘老師


感覺90年代香港警匪片令我們印象深刻的原因在於那個時候,我國電影還沒有達到現在的製作水準,外國電影看看熱鬧還可以,但裡面的文化和生活場景離我們太過遙遠,香港影片的故事情節和臺詞大多源於中華文化,所以更能夠打動我們。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臺詞,而是電影裡面出現的吃飯的場景,因為香港的飲食是中西合璧,所以很多飲食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次都看得我大流口水。長大後我定居深圳,經常去香港,吃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記憶中在電影裡面出現的飯店幾乎都光臨過。比如深井和鏞記的燒鵝、九記的牛腩,唐朝的糖水,以及一些經典的小店。總的來說,味道確實經典,食材的用料講究,製作也很用心。有一次我在英皇娛樂附近辦事。去了一家有很多明星曾光顧過的茶餐廳,店門口貼滿了明星的照片,我點了一杯凍鴛鴦,和一個菠蘿油。眼看著店家打開一罐荷蘭產的奶昔,直接倒在奶茶到了將近半杯的樣子。那個奶昔在超市的零售價大概10元錢,製作這杯鴛鴦用去的量大概值6元錢,而這杯鴛鴦才18塊,真的很敬佩店家對餐食的用心程度。大家有機會可以探尋下港臺電影裡面出現的美食,通過味蕾追憶那個年代。


周老師財經小課堂


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顛覆時期,特別是警匪片,可謂是非常的受歡迎。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當年最經典的六部港匪片,全都看過說明你是真的老了。

第一部就是《英雄本色》了,相信這一部很多人都看過,是由周潤發、張國榮和狄龍一起聯合主演的。主要講述的是兄弟三人之間的江湖情。小編是後來看的這部影片,當時看了影片中的兄弟情、父子情、朋友情都深有感觸。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這部影片拿到了香港的票房冠軍,經不經典事實說話。

第二部就是《古惑仔》了,其實當年古惑仔已經有了一系列的,可以說是一部連載的偶像劇了。當年浩南哥和山雞哥在觀眾心裡可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這類影片的影響力甚至延續到至今,還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偶像,也就只有香港能拍出這種感覺,他們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第三部《無間道》,可以說這部影片是開創了時代,也是香港警匪片類型中電影的顛覆之作。由我們的劉德華和梁朝偉主演,主要講述了兩個身份混亂的主角分別為警方和黑社會的臥底。當時看了也是非常的揪心,好在最後都是正義戰勝邪惡的圓滿結局,雖然老頭,但卻不失新穎,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去試試看哦。

第四部就是由劉德華和梁家輝主演的《黑金》了,或許《黑金》這部影片沒有古惑仔名聲那麼大,但確實是一部經典之作。該片是講述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幾件大新聞以及黑道競選立委漂白等事件串連而成的。揭露了當時的一些醜聞,還引起了轟動。是個值得去看的一部影片。

第五部《縱橫四海》是由張國榮、周潤發和鐘楚紅主演的,主要講述三人被黑社會頭子曾江收養,而後被人陷害追殺而走散的故事。當時這部作品被堪稱是品質優異的示範作。很多網友甚至把他們三人稱為“黃金組合”,三人組合的效應是無法複製的。你看過嗎

第六部《暗戰》,講述的是在72小時裡一個警察和一個盜賊之間的故事,由劉德華和劉青雲主演的。話說劉德華在劇中的女人裝備還是很妖豔的,雙劉倆人之間的演技智商全程在線,也因此成為了一個經典。你看過這部影片嗎?

回顧了這六部港匪片是不是覺得,它的每一部每一個鏡頭都是最經典的回憶。如果這六部港匪片你都看過的話,說明你是真的老了!








海峰剪影


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顛覆時期,特別是警匪片,可謂是非常的受歡迎。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當年最經典的六部港匪片,全都看過說明你是真的老了。

第一部就是《英雄本色》了,相信這一部很多人都看過,是由周潤發、張國榮和狄龍一起聯合主演的。主要講述的是兄弟三人之間的江湖情。小編是後來看的這部影片,當時看了影片中的兄弟情、父子情、朋友情都深有感觸。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這部影片拿到了香港的票房冠軍,經不經典事實說話。

第二部就是《古惑仔》了,其實當年古惑仔已經有了一系列的,可以說是一部連載的偶像劇了。當年浩南哥和山雞哥在觀眾心裡可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這類影片的影響力甚至延續到至今,還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偶像,也就只有香港能拍出這種感覺,他們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第三部《無間道》,可以說這部影片是開創了時代,也是香港警匪片類型中電影的顛覆之作。由我們的劉德華和梁朝偉主演,主要講述了兩個身份混亂的主角分別為警方和黑社會的臥底。當時看了也是非常的揪心,好在最後都是正義戰勝邪惡的圓滿結局,雖然老頭,但卻不失新穎,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去試試看哦。

第四部就是由劉德華和梁家輝主演的《黑金》了,或許《黑金》這部影片沒有古惑仔名聲那麼大,但確實是一部經典之作。該片是講述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幾件大新聞以及黑道競選立委漂白等事件串連而成的。揭露了當時的一些醜聞,還引起了轟動。是個值得去看的一部影片。

第五部《縱橫四海》是由張國榮、周潤發和鐘楚紅主演的,主要講述三人被黑社會頭子曾江收養,而後被人陷害追殺而走散的故事。當時這部作品被堪稱是品質優異的示範作。很多網友甚至把他們三人稱為“黃金組合”,三人組合的效應是無法複製的。

第六部《暗戰》,講述的是在72小時裡一個警察和一個盜賊之間的故事,由劉德華和劉青雲主演的。話說劉德華在劇中的女人裝備還是很妖豔的,雙劉倆人之間的演技智商全程在線,也因此成為了一個經典。

這些電影你們看過嗎?


超愛看你笑


很高興回答問題。

90年代,香港警匪片還在全盛時期,大量科技手段的採用也帶來了更大的視覺衝擊力。

香港警匪片注重描述實感,刻畫內心,體現人間“義”字,電影中的警方和匪徒,己不是活在正邪對立的世界這樣簡單,而是更加結集了對生活的體驗,對整個社會的認識,“邪不勝正”是包括警匪片在內的經典通俗劇公式。

在很多警匪片中警察未必代表正義一方,匪類也不乏有情有義之徒。只要用情得當。經典結局可以是《龍虎風雲》中臥底周潤發臨死前向匪徒李修賢道歉,也可以是《喋血雙雄》中的警察李修賢最終認同殺手周潤發堅持的江湖道義。

以成龍的《警察故事》為代表的警匪片體現]另一大特點,就是喜劇與武打動作的結合。也使那個時期香港警匪片更加多元化。《警察故事》也成為香港警匪電影的里程碑。盡忠職守,身手不凡,對剿滅匪徒有著強烈的使命感。

90年代未期,警匪電影一度面臨瓶頸期,深陷低谷。2002年,《無間道》面世,香港警匪電影迎來轉機。而進入到燒腦模式的警匪片,也從臥底題材解脫出來。有了更多嘗試。

而以反貪為主題的香港片,也異軍突起,隨著觀眾審美口味的多元化,香港警匪片也在與時俱進。






路人甲7753


說到這個問題我也說一下我的看法,在90年代香港的警匪片在內地確實很火爆,我就是那個時期關注的香港電影和香港明星的,下面我就說一說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看問題:

第一:就是90年代我們改革開放初見成效,老百姓日子好過了,電視機普及了,電影院也增多了,同時我們內地的電影、電視劇的發展也才開始。就在這個背景下內地引進了給多香港、臺灣的電影和電視劇。

第二個就是90年代香港的電影也發展到黃金階段,具有代表的就是警匪片。如《暗戰》《五億探長雷洛傳之雷老虎》《辣手神探》等,還有很多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奔跑著前行777


我是專門分享電影視頻的,希望大家喜歡,為什麼90年代香港警匪片這麼讓人印象深刻?

其實90年代不止是警匪片經典,喜劇片,殭屍片等等都讓人回味無窮,相信網友們都看到80,90年代的港片,給童年帶來了不少樂彩。小編歸納總結了以下三點原因:

1、香港97年迴歸,迴歸前後的審查制度不同,導致90年代後的港片編劇受到限制;

2、科技和網絡的普及,導致盜版猖獗,抑制了港劇(應該是整個電影界)的發展;

3、近年來,很多優秀的香港電影人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內地或國外,也導致港片的下滑。

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高產年代,經典電影不斷,更是王晶導演最高產的一個時代,整整拍了80多部電影,實在讓人佩服。10年時間,80部,一年8部片,1年12個月,平均一個月就要半部片出生,真的是難為他了。而他手底下的賭片系列,喜劇系列都是由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一起承擔的,而動作片劃分給了李連杰成龍小部分甄子丹。古惑仔非陳小春一行人莫屬。

那最後也是最經典的就是殭屍片,林正英,一個人獨挑大樑!早年的英叔是李小龍的武術指導,兩個人的關係非常的好。但是李小龍的突然去世,好幾部電影不能繼續下去之後,林正英就回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偶然發現自己的母親的弟弟也就是舅舅那邊是茅山術的傳人。他感到非常的有興趣。就跟洪金寶提出了這個意見。

洪金寶立即答應了,並且片場和劇組人員隨便林正英調動,因為那是從來都沒有出過的系列電影,就算自己不出,以後一定有人會出的。

不管在哪,只要討論起了中國的殭屍電影,我們只能想到一個人那就是林正英。因為他就是那個最傳奇的“殭屍道長”,也怪我們生不逢時,如果當時能感受一下殭屍片的市場效果,那一定非常的強烈。他就像沙漠裡的綠洲,突然來打破了原有的自然規律。而且在內地許多茅山的傳人都對英叔的演技和那些手法紛紛有非常高的。

林正英為了殭屍道長系列做了非常久的準備,甚至爬山涉水去到了茅山教派,開始虔誠的聆聽那些師傅的教導,所以為什麼林正英之後再無殭屍片,因為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看到了“敷衍”這兩個字。英叔不在之後,這個系列基本“隨風而去”!

而且內地市場也開發出了自己的一套殭屍片,就是那些網絡的微電影。小成本讓觀眾們覺得確實比較差,而且很不愛看。我們在緬懷英叔的同時,麻煩不要過度的消費英叔的頭銜,什麼“林正英徒弟”“林正英迴歸”這些字眼麻煩你們走走心,如果都是三毛錢的特效,請你們還是回爐重造吧!

以上是自己的理解加上網絡找的資料。




經典影視k


90年代香港電影確實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90年代是香港電影最繁榮的時期,電影產量達到一個高峰,也火了不少影星。最有代表性的幾位分別是成龍、周星馳、周潤發、梁家輝等明星。

然後,從當時的影片質量來講也非常高,那時大陸影視業還比較落後,很大一部分影院和電視臺放的是香港電影。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成龍出演那個《警察故事》系列,這類片子當時在香港火的不得了。這類片子拍的水準非常高,幾乎每部片都能給人帶來很大的震撼,包括場面的恢宏,各種激烈、飆車以及情感上的細膩,正邪不兩立的這種正義感都能打動觀眾。下面簡單介紹幾部《警察故事》相關係列電影:

第一,《警察故事1》是嘉禾電影有限公司發行的動作片,由成龍執導,成龍、張曼玉、林青霞、董主演驃、太保等。該片於1985年12月在中國香港上映。該片講述了警察陳家駒冒死抓捕大毒梟,由於證據不足,被人陷害設計嫁禍殺死同事,於是走上了為自己洗脫不白之冤道路的故事。

第二,《警察故事續集》是由成龍執導,成龍、張曼玉、午馬主演的動作片。於1988年8月在中國香港上映。該片講述了警察陳家駒和上司吵翻後憤然辭職,在旅行期間遇到炸彈恐嚇案件在調查中與炸彈狂徒鬥智鬥勇的故事。

第三,《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是由唐季禮執導,成龍、張曼玉、楊紫瓊等主演的一部香港動作片。影片講述了香港警察陳家駒與大陸公安楊建華前往販毒集團臥底,最終一舉殲滅販毒集團的故事。該片於1992年07月在中國香港上映。

第四,《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是唐季禮導演,成龍主演的一部動作片。該片於1996年2月在中國香港上映。影片講述的是超級警察陳家駒(成龍)與國際性核子武器販賣集團鬥智鬥勇的故事。

第五,《新警察故事》是由陳木勝執導,成龍、謝霆鋒、吳彥祖、楊采妮、蔡卓妍聯合主演的動作劇情片,為《警察故事》系列的第5部。影片講述了警隊傳奇人物榮由於大意,被以祖為首的犯罪五人組殺掉了許多兄弟後日漸消極。後來在鋒的刺激性幫助下,重新找回勇氣,最終成功破案的故事。







北漂阿福哥


90年代是香港電影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出了大量的影片,其中以動作片為代表。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印象。分析一下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九十年代中國內地正是改革開放的高峰期,當時都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國家在沿海地區設置了幾個經濟特區,其中幾個靠近香港。當時大量年青人來這邊發展,幾乎所有人都愛看港片。因此給他們帶來了深刻的印象。

2.當時內地許多地方經濟和文化相對發展緩慢,人民所看的影片題材有限。這也是港片發展的一個大好時光。

綜上所述,港片給70. 80後的精神文化帶來了新的開始,從而留下了深刻印象。


古隋今隨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至今,香港警匪片已經歷時五十個年頭,其間經歷過最初粵語殘片的粗陋寡淡、一成不變;到七十年代新浪潮由警匪片打響頭炮,再到八、九十年代產生《英雄本色》、《pol.ice故事》、《龍虎風雲》、《喋血雙雄》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警匪片,令這一片種不但在香港生根發芽、更令到港產電影在國際上聲名大振。而馬丁·斯科希斯憑藉《無間道》而改編的故事獲得奧斯卡的垂青,更使得香港警匪片徹底達到其巔峰時刻,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然而,各種原因的交織也令到香港警匪片愈來愈走入窮途末路,而今即將上映的《竊聽風雲》很有可能是最後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香港警匪片……這一切,待從頭細說

香港真正意義上的警匪片興起於50年代中後期,當時曹達華飾演的緝兇探長形象日趨深入民心。1960年的《十三號兇殺案》更為該類型片帶來了第一個春天,成為粵語片影壇的一朵奇葩;70年代初,曹達華自資自導自演的《神探一號》以慘敗的票房遭人戲謔為“粵語片的送終片”,加之廉政公署成立後全力清查pol.ice貪汙事件,使得警匪片市場一度完全沒落!70年代前中期雖仍不乏以警匪鬥智題材為主的影片出現,但多數是真實奇案改編的實錄片或賣弄B社會禮儀幫規的噱頭片,對真正的警匪片而言並無意義

踏入80年代,警匪片終於迎來了它最輝煌的十年,寫實、槍戰、動作、喜劇甚至KB無一不俱,類型之多令西方影人都為之咂舌:1981年章國明執導的《邊緣人》是這十年來的第一個成功典範,亦是有史以來首部獲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的香港電影,飾演臥底的艾迪在結局慘遭居民活活打死,臨死前哀號“我不想死”的結局更被稱為香港電影中描寫死亡最深入的場面之一;1984年,李修賢自導自演的《公僕》和麥當雄執導的《省港旗兵》在第二十一屆金馬獎上大放異彩,令兩人分別摘得影帝及“最佳導演”殊榮,成為港產警匪片史上的又一個輝煌戰績;1985年,成龍的《pol.ice故事》和元奎的《皇家師姐》同時出現,自此警匪片又突破了槍林彈雨的套路,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激烈的拳腳肉搏,同時也拓展了類型題材的商業市場,這批被稱為“警匪動作片”的分支不但令《警》及《皇》湧現出多部續集兼造就了大批動作男女,時至今日亦有《殺破狼》、《導火線》、《男兒本色》等片延續著題材的活力;至於1986年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和冼杞然的《兄弟》雖帶有濃重的江湖色彩,但借兄弟、朋友之間一警一匪的對立身份營造情感張力的劇情模式,在日後的香港影壇亦被多次跟風、沿襲。 直至1987年,港產警匪片又迎來了另一座里程碑——人稱“阿SIR”的李修賢成立“萬能”電影公司,由創業作《鐵血騎警》開始,製作、出品了一系列警匪片,雖則水準有優有缺,但李修賢對該題材的熱愛和堅持可謂人皆共知,至今仍被稱為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同年,由他自制自演的《霹靂先鋒》,雖則並非警匪佳作,但也帶起了一個周星馳,當然,這是後話。 同樣是1987,真正意義上的集大成之作亦告現身——由林嶺東執導、周潤發主演的《龍虎風雲》以強烈的寫實主義為香港影壇掀起了一股“風雲”熱潮,與吳宇森的都市浪漫英雄形象遙相呼應,將港產警匪片推上新的高峰——事實上,從《龍虎風雲》開始,警匪片方才真正踏入風起雲湧的主流之路,臥底題材雖有《邊緣人》珠玉在前,但回望劉偉強從手提攝影到導演的崛起、昆汀塔倫蒂諾《落水狗》結尾的模仿、直至十五年後《無間道》的逆市反彈,《龍虎風雲》的影響依舊無可取代!其後數年,林嶺東在《學校風雲》、《伴我闖天涯》、《聖戰風雲》等片中,對警匪對搏的刻畫日漸形成獨有風格,再有吳宇森借《喋血雙雄》將同類題材進一步浪漫化,警與匪的關係又從《英雄本色》的正面對峙轉化為惺惺相惜,每當觀眾重溫《龍》中周潤發對李修賢一句“我是pol.ice”的坦白、或《喋》中將兩人並置的越軸剪輯,都會從警與匪的界限中挖掘出真摯的男性友情!隨著第九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座落入吳宇森之手,港產警匪片終在一片歡呼聲中結束了80年代

80年代香港影壇的百花齊放令警匪片鞏固了江湖地位,90年代後則得再行“專業化”——先行代表當推吳宇森的《辣手神探》,將傳統警匪片固有的槍戰模式極限放大,尤其是******持續長達45分鐘的醫院大戰,火爆刺激程度更是前無古人,雖然頗為誇張,但敢於將醫院化為戰場的舉動,對港產警匪片而言實乃標誌;1993年,另一位“火滾代表”黃志強亦交出了一份上佳的成績單,改編自王德輝綁架案的《重案組》成為成龍演技轉型的分水嶺,除了成龍一貫的動作表演,槍戰、爆炸、pol.ice行動等場面都已超過成龍片的過往規模,再融入嚴肅的正統劇情,終讓成龍蟬聯金馬影帝!而黃志強雖再未與其合作,但翌年推出的《O記重案實錄》及《省港一號通緝犯》都繼續大興火爆,前者在鬧市不封路開拍的真實記錄,更是黃志強的電影佳話! 1994年,陳嘉上的《飛虎雄心》令軍裝pol.ice深入民心,兩年後的續集《飛虎》更讓王敏德成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pol.ice形象,期間又有劉偉強的跟風作《傲氣比天高》及多部《飛虎雄獅》等片出現,但水準遠不及正牌;1996年,陳木勝的《衝鋒隊怒火街頭》是香港影壇首次拍攝EU,而火爆程度較《飛虎》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事實上,90年代港產警匪片中的悍匪無論裝備行為皆較80年代更為喪心病狂,編導為求更大程度炮製大場面,安排多種軍裝pol.ice上陣,在劇情節奏及視覺效果上無疑更令觀眾大飽眼福,其後諸如《G4特工》、《重裝pol.ice》、直至新世紀後的《PTU》、《大事件》等,警匪片中湧現的身影日益豐富多彩。 但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李修賢的“萬能”電影公司在90年代後漸走下坡,期間開拍的一系列“重案實錄”片也多屬噱頭化的流水線作業,甚至本末倒置地大拍pol.ice對匪徒嚴刑逼供的殘酷戲,因此漸為市場忽略,1995年親身上陣執導的《賊王》之後,李修賢的警匪片再也無復當年之勇….。 除此之外,其他導演亦不斷在警匪題材上尋求突破:杜琪峰的《無味神探》可謂個人風格的開端之作,而成立“銀河映像”後推出的《暗花》、《暗戰》及《非常突然》等總算在黑色風格及商業利益之間找到了一定的平衡點,除了大牌明星的加盟,不拘泥於火爆槍戰,而通過別出心裁的場面調度、環環相扣的劇情推進、及銀河獨有的宿命論主題相互作用的模式,堪稱90年代後期港產警匪片中的一朵奇葩;在好萊塢發展不順的林嶺東返港後拍成的《高度戒備》不但吸收了好萊塢電影的長處,更讓兩大影帝——劉青雲和吳鎮宇同臺飆戲,技巧創意皆精彩絕倫,成為90年代警匪片神采飛揚之作;陳嘉上刻意模糊正邪界限的反英雄作《野獸刑警》注重人性挖掘,風格平實生動,成為第十八屆金像獎上的大贏家;同樣從闖蕩好萊塢中獲取經驗的還有徐克,返港後首部作品《順流逆流》亦是警匪題材,場面調度及剪接手法淋漓痛快,更被《時代》週刊評為2000年度十大影片之一,在港片陷入低潮之際,為觀眾展示了一輪集體的精彩

90年代後期至今,港產警匪片完全可用“命運多舛”形容:橫掃金像獎的《野獸刑警》卻是陳嘉上從影以來最賠錢的影片;2001年雖有一部《無間道》成功救市,卻如煙花一般眼望自身商業價值被迅速榨乾後重新歸入沉寂;在諸多衝擊下,香港影人遂順CEPA簽署之勢走上合拍片之路,可惜,他們雖帶上了警匪片的劇本與模式前來,得到的卻多是舉步維艱的遺憾—— 雙簧結局 “劉建明,我們懷疑你是B社會臥底,請你跟我們走一趟!” 隨著吳廷燁的話音落下,手銬銬在劉建明的手上,同時響起《無間道》的歌曲,影片結束——這一結局曾令不少觀眾丈二金剛:為何在結局無端將劉建明抓走? 數年後的《神探》亦是如此:港版結局是安志傑為升職而重新佈置了槍戰現場,但內地版卻讓他在結局報警自首,即使觀眾噓聲四起也費事理你,足見“雙簧結局”是港產警匪片進入內地的夢魘! 《神探》將脫罪改為自首,終於在內地上映。那麼《無間道》呢?雖毫無道理地讓劉建明被捕,但影片觸犯的另一個禁忌最終還是無法令《無間道》扭轉無法在內地公映的命運。“雙結局”換不來一個美滿的結果,實乃諷刺

票房不靈 港產警匪片在內地生意不景氣的現實並非新聞,《傷城》便是數年後的另一個例證:同樣是安排在年底上映,警匪題材的《傷城》有梁朝偉和金城武兩大俊男同臺,又有《無間道》的“鐵三角”支撐幕後,雖說上座率及口碑已勝於《終極無間》,最終抱走7400多萬人民幣,但在數日後公映的大片《黃金甲》卻將之迅速將之遠拋其後,高達近3億的收入令《傷城》只至其零頭,足見不同類型在內地市場的差距難以同日而語,面對銀彈砸下的國產大片,曾在港片市場呼風喚雨的警匪片只得感嘆生不逢時; 4. 支離破碎 去年同由莊、麥聯合編導的《大搜查》原名《查之女》,但在香港和內地都遭傷筋動骨,讓不少觀眾愣是莫名其妙了一個半小時,有網友曾列舉了一系列在影片結束後都未曾揭開的謎團,但仍憑觀眾如何猜測,《大搜查》佈局的七零八落卻是有目共睹! 當然,《大搜查》不是第一部受閹割的港產警匪片,數年前同由陳奕迅主演的《愛 作戰》在內地上映時便改名為《槍林戀曲》,同時內地版情節亦與港版差別不小。合拍片政策在前,為求佔領內地市場,過往在情節上近乎百無禁忌的港產警匪片亦只得惟命是從。 5. 形象越級 由於內地尚未推行分級制,加上政策的問題,警匪片稍有“越級”,便令電影公司難以推行宣傳,《無間道》便是最早的例證之一:合拍片中的pol.ice不允許以反面形象出現,而片中的劉建明又是B社會派入警界的“反臥底”,在港版結局中更能聲稱“我是pol.ice!”繼續做好人,當然觸犯了合拍片的禁忌,因此那個無厘頭的“被捕”結局不但未能幫助《無間道》進入內地,甚至一度淪為觀眾的笑柄;此外,《門徒》亦是數年後的另一個例證,片中除了對白,吳彥祖所有出現警服的造型皆被改成便裝,包括他身著警服注射viper的結局,亦被改為身著便裝對viper沉思,便可窺知一二….。種種對pol.ice形象的“不方便”因素,再次構成了警匪片的尷尬。 6. 市場萎縮 香港本土的票房市場難以再支撐過往的香餑餑,除了《無間道》三部曲、《新pol.ice故事》、《門徒》等警匪片衝破2000萬以上之外,多數警匪片未過千萬:昔日的pol.ice“專業戶”李修賢在2002年主演的一部“本色”片《狂野臥底》票房為330港元,淪為全年票房最低之作兼一度保持該項“紀錄”,至低程度也是香港警匪片史上票房最低的作品,足見整體市場對類型片接受度的急劇下滑

港產警匪片雖陷入了尷尬境地,但影人們依舊懷著極大的熱忱為題材注入新的活力——十多年前,陳欣健便自信地稱:“警匪片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片種,永遠有新一代的觀眾喜歡欣賞。”而在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警匪片論壇上,《竊聽風雲》的主創莊文強的一席話亦與之遙相呼應:“警匪片可以永遠有新意,它就像是一個容器,裡面可以放進去很多東西!” 此言非虛,繼《無間道》之後,一眾影人對警匪片的熱忱再得激發,很快便出現了王晶的《黑白森林》及陳木勝的《雙雄》,嚴格來說雖有跟風,但靈感不落俗套,劇情、剪接而至演員表演皆可圈可點,其後王晶更是野心爆棚,先後編劇、製作了《黑白戰場》及《臥虎》,前者更讓其首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近年,游乃海的《跟蹤》及林超賢的《證人》皆較成功地在把握住港片脈絡的同時融入內地觀眾的口味,自然名利雙收,而2009年過去近半載後,又將輪到莊文強、麥兆輝編導,劉青雲、吳彥祖、古天樂主演的《竊聽風雲》上場,作為本年度首部登陸內地市場、兼為近年臺前幕後規模最大的港產警匪片,它究竟何以突出重圍呢? 為無數港片影迷耳熟能詳的pol.ice形象除了老一輩的曹達華和胡楓、動作身手型的成龍、“專業戶”李修賢、教官王敏德等,最出名的當屬劉青雲——早在電視劇《新紮師兄》中他便有飾演pol.ice,可惜由於形象黝黑沉鬱,走紅前無論電影電視劇多演殺手、混混、囚犯等角色;1995年,他在杜琪峰的《無味神探》中飾演因受傷失去味覺的pol.ice形象廣獲讚賞,更獲提名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其後如《衝鋒隊怒火街頭》中暴躁的EU警長、《高度戒備》中心存殺人陰影的崩潰pol.ice、《暗戰》中頗有幽默感的談判專家、《非常突然》中未能逃出宿命悲劇的重案組探員、而至前年《神探》中的鬼眼幫辦......。劉青雲的精彩演出乃至獲得影帝提名的作品,亦多屬警匪片種,此番再於《竊聽風雲》中飾演pol.ice,在演技上自然先行得到觀眾的口碑

莊文強和麥兆輝當年憑《無間道》摘取“最佳編劇”,堪稱振興港片市道的重要功臣,但待《無間道》的商業價值迅速被影壇挖掘殆盡後,港產警匪片又恢復了一蹶不振的尷尬狀態,而莊、麥兩人其後合編《傷城》,反應亦未及預期,加之近年合導的兩部風格較為遊戲化的《情義我心知》和《大搜查》同樣未能贏得更多讚譽,故此番的《竊聽風雲》可謂寄託了他們“回勇”的野心! 不過,《竊聽風雲》不僅野心,還有苦心——當年兩人與劉偉強帶著《無間道》劇本尋找投資時已處處碰壁,公司老闆“你走啦!”的冷淡回答讓他們險些心灰意冷;數年後,當莊文強與麥兆輝再寫出《竊聽風雲》尋找投資時,宣傳的風險卻依舊使之被許多公司拒絕,可見金像編劇的號召力也難敵市場顧慮......。直至兩人找到爾冬升,一切情形方才得以改善,在小寶的協調、搭橋之下,兩人終於得到了保利博納的投資,而小寶親任影片監製,更使影片在順利開拍之後得到了更多的水準保證,故在影片公映之前,如此重磅的幕後組合將是《竊聽風雲》派給觀眾的大顆定心丸! 2002年,《無間道》曾讓無數港片觀眾歡呼雀躍,但7年來,港產警匪片似乎仍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後繼之作”,能真正保留過往類型片風格的更是寥寥,掐指一算,此前只得《證人》在維護港片特色的同時迎合了內地觀眾的審美,因此,《竊聽風雲》作為今年第一部港產警匪片,能否再次令觀眾感受到過往港片的精髓所在,實乃頗為期待的話題。 但與此同時,《竊聽風雲》或許又將是最後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港產警匪片:80年代,警匪片可以大膽拍攝“大圈仔”、貪汙、警界醜聞等敏感問題,但走向合拍之路後,題材、劇情則日漸和諧,甚至難以跳出“pol.ice(正義)—臥底(正義)—匪徒(邪惡)”的人物結構框架,導致近年一眾警匪片不斷喪失港片氣味,甚至令觀眾生厭! 《竊聽風雲》的難得之處,正如吳彥祖所說:“我覺得這部片子回到了以前香港的風格,所以他們要拍一部純粹的港片:比較大膽一點,肯講一些敏感的話題,講人性。”著實,金融犯罪題材的難度、由“正”漸淪為“邪”的pol.ice、及對不少現實醜聞的影射,都是將《竊聽風雲》與近年多部同類作品區別開來的關鍵籌碼,因此無論他人如何評價,《竊聽風雲》中的港味都將以濃郁之態呈現給觀眾。 當然,《竊聽風雲》在題材、風格上的突圍亦是帶有掙扎的,畢竟合拍性質的警匪片至今仍未能真正脫離潛在的困境,在掣肘中激發出的創意和極盡維護的本色是《竊聽風雲》的誠意,亦是失意——即使在今年的大片市場上跳出一支出色的舞蹈,亦未能徹底地解開身上的鐐銬。 “戴著鐐銬跳舞”,在種種不如意的情形之下,或許我們最需要做的,仍是期待《竊聽風雲》作為港產警匪片帶來的意外驚喜!


電影快車推送


第一部就是《英雄本色》了,相信這一部很多人都看過,是由周潤發、張國榮和狄龍一起聯合主演的。主要講述的是兄弟三人之間的江湖情。小編是後來看的這部影片,當時看了影片中的兄弟情、父子情、朋友情都深有感觸。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這部影片拿到了香港的票房冠軍,經不經典事實說話。

第二部就是《古惑仔》了,其實當年古惑仔已經有了一系列的,可以說是一部連載的偶像劇了。當年浩南哥和山雞哥在觀眾心裡可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這類影片的影響力甚至延續到至今,還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偶像,也就只有香港能拍出這種感覺,他們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