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抗疫志願服務,她願作民族團結最美的“石榴花”

人的一生中,總會在不同的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來自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的輔導員瑪日耶姆古麗·吾布力喀斯木(學生們喜歡稱她為瑪麗亞老師),除了教師的本職工作外,還是一名多年從事志願服務的美麗使者。“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各族人民猶如緊緊抱在一起的‘石榴籽’,團結在一起,共克時艱”,疫情發生以來,這位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姑娘第一時間投身志願服務活動,籌備募捐、採購物資、協調物流、組織配送,身兼數職的她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回覆數百條微信、對接幾十通電話,瑪麗亞和她的小夥伴們一起播撒下希望的種子,傳遞著“中華一家親”的溫暖力量。


投身抗疫志願服務,她願作民族團結最美的“石榴花”

瑪麗亞正在對“保衛大武漢小分隊”的來款捐贈進行登記


保護武漢刻不容緩


“2020年1月15日學校放假後,我打點行裝回到了家鄉新疆喀什,當時只知道湖北武漢出現了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但沒想到,在家裡待了沒幾天,新冠肺炎疫情就在武漢大面積暴發了”,直到今天,瑪麗亞仍清晰記得看到武漢“封城”消息時的心痛與震驚,“感覺心彷彿被什麼東西一下子狠狠擊中了。我畢業於武漢的中南民族大學,後來又在當地做了四年高校輔導員,武漢對我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在這名心地善良的姑娘心中,曾經學習、工作、生活8年的地方已成為她的第二故鄉,成為她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到家鄉“病了”,瑪麗亞心中有說不出的壓抑與痛苦。


我能做些什麼?我該做些什麼?因為被居家隔離,瑪麗亞無法去到武漢,一籌莫展之際,昔日同窗微信發佈的一條募捐信息令她心頭一亮,她二話不說就轉過去500元錢,錢是捐了,但瑪麗亞卻覺得這遠遠不夠,疫區人民現在最缺的不只是錢,還有方方面面的支援。她嘗試著問朋友,“除了捐款,咱們還能做些什麼?”恰好朋友正在籌建疫情志願服務小組,“我打算攢些人,線上進行募捐、聯繫採購醫療物資,再給需要的地方送過去,你要是有時間,就進群幫幫忙吧”,一番話說到了瑪麗亞的心坎上,雙方一拍即合。說幹就幹,4個小時後,由瑪麗亞和小夥伴們自發組建的“保衛大武漢小分隊”救援團應運而生。


“群裡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但大家彼此信任、鼓勵、幫襯,一路走來,我們從一個30多人的工作組,形成了下設30餘個分支群的系統性團隊”,從組建前線逆行者車隊到物資統籌採買,從與一線醫務人員互動對接到物流鏈的配送跟蹤,來自五湖四海的熱心人士線上線下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傳遞著愛的力量。團隊組建的第二天,當第一批物資1200只口罩、700個護目鏡由前線志願者車隊送達急需援助的12家醫院,瑪麗亞的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滿足。


“團隊成立40多天,我們累計募捐近91萬元,援助了近百家醫院、社區,遍佈武漢三鎮和其他縣區”,瑪麗亞笑著說,“這已經不僅僅是保衛大武漢了,而是堅守大湖北了。”


織就線上的愛心網


從天微微亮,到夜裡兩三點鐘,“連軸轉”成為團隊成員的工作常態。瑪麗亞負責分管募捐,每天不僅要登記大量捐物名單和運單賬號,還要負責協調發貨方、跟蹤物流、公佈收支信息及推送小視頻等,工作龐雜而又瑣碎,剛開始的半個月,她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但即便如此,她也從未退縮。


“志願服務就像一劑容易讓人上癮的良藥,讓我源源不斷地獲得能量,在奉獻愛的路途上汲取到豐富的營養”,在瑪麗亞力所能及幫助他人的同時,她也時時刻刻被身邊的人感動:


猶記得,1月26日那天,群裡一名來自上海、網名叫“丹楓”的姑娘私下加了瑪麗亞的微信,並轉來1000元捐款,“您可以通過我們的二維碼進行捐贈”“沒關係,我信任你們”“那請問您叫什麼名字,我做登記”“不用了,我就是路過打醬油的”;猶記得,在某個剛剛忙碌完日常登記的午後,瑪麗亞正準備將前線抗疫的小視頻發到朋友圈,一個年僅13歲,跟她同樣熱愛籃球的小男孩兒悄悄轉來10元錢,“姐姐,我只有這麼多,這是我平時積攢下來的零花錢,全都幫我捐給前線吧”;猶記得,在武漢確診病例“清零”後,“保衛武漢小分隊”將最後一筆餘款全部購買了醫用物資,卻為高達2萬元的郵費犯了難,關鍵時刻,群裡發起了一場愛心接力,“差多少,我來補”“我先捐2萬元,不夠的話隨時說話,都算我的”……素不相識,從未謀面,甚至沒有過多的交談,但從保衛大武漢的第一天開始,這些來自陌生人的感動每天都在深深震撼著瑪麗亞。


因為志願服務工作大多通過線上溝通,這期間,也曾有過很多質疑的聲音:因為採購有時需要分批進行,有的人就會在群裡發問,“我捐的錢為什麼沒一次性花光”;因為各類醫療物資緊缺,有時採辦來的東西可能會與捐贈者的期望值有些出入,“我讓你們買N95的口罩,如果你們買成KN90,就給我退款”……瑪麗亞印象最深的一次,已經採購好的50箱醫用手套送到武漢後,不知道為什麼少了一箱,這讓瑪麗亞如坐針氈,“這批東西是要捐給武漢人民醫院和協和醫院的,它們都是疫情重區,不早一點搞清,車隊就沒法提貨,提不了貨就耽誤醫護工作者使用,更沒辦法跟捐贈者交代”,瑪麗亞連夜跟物流公司與發貨方反覆核算,直至數額清點無誤,一顆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前方的醫務工作者在用生命保護著人民,每想到這,我們所有的委屈都不值一提了。”


向陽綻放的“石榴花”


“我的名字叫瑪日耶姆古麗·吾布力喀斯木,在維吾爾語的意思是‘聖潔的母親’,所以學生們也喜歡稱呼我為瑪麗亞老師”,瑪麗亞告訴記者,從事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的8年來,讓她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在武漢工作4年後,我回到了新疆,但我始終覺得,想要把少數民族學生思想輔導與管理工作做到實處,還是要走出新疆,引導本地的孩子們融入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內地求學期間,瑪麗亞深受學校、老師的關心與培養,日益懂得民族團結就是生命線,大學二年級,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樂於參加各種民族團結志願服務活動,社區、小學,新疆內初班、內高班,西藏中學都有她活躍的身影,並因此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稱號。


2019年,瑪麗亞調到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擔任輔導員,同時身兼天津市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服務工作室教師。來到天津,瑪麗亞很快適應新的環境,憑藉日益積累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經驗,充分發揮自身少數民族輔導員的特長優勢,找準定位,明確方向,走進學生,用心用情當好專職輔導員,贏得了師生們的讚譽。


目前,瑪麗亞正在市教委學前處掛職鍛鍊,保衛武漢的志願服務結束後,她第一時間趕回了天津,當同事們還在居家時,她已經投入到工作狀態中。從夢想啟航的大美新疆,到孜孜求學的江城武漢,再到正在奮鬥的海河之濱,無論自己在哪裡、崗位如何變換,她都願意做那株守初心、擔使命的最美“石榴花”!


“在這場戰‘疫’中,我身邊很多少數民族朋友都積極參與志願服務中來,俄羅斯族、哈薩克族、滿族、壯族,疫情發生後,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中華民族’。抗疫的戰鬥,我們必將勝利,民族團結是一大法寶!”瑪麗亞說,她和這些少數民族的小夥伴們已經約定,等到武漢復甦之後,大家要去看櫻花,吃熱乾麵,因為全中國的中華兒女永遠都是一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