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镶玉》

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这里是玉尘茶道。

如果说评比出六大茶类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品类的话,大概茶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是黄茶吧。不是了解茶的人,甚至可能连黄茶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一方面因为它产量小、产地也非常小,在六大茶类中属于相对小众的茶类;另一方面则因为它的小众与高品质,物以稀为贵,导致黄茶的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因此黄茶更加地淡出主流市场。

我们目前常见的黄茶基本上是君山银针、广东大叶青、蒙顶黄芽、霍山黄芽、温州黄汤等这些,根据采摘部位分成黄芽茶和黄叶茶,其中君山银针算是黄芽茶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黄茶中的珍品。因为它卓尔不群的品质而闻名海内外,有着“金镶玉”的美誉。一种茶能“如金似玉”足以可见它的稀有与珍贵。

君山银针我喝得不少,但是品质真的是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是朋友或学生听了课以后去岳阳旅游带回来分享的。初次了解到君山银针的人总是为它所着迷的,黄庭坚诗云:“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岳阳楼边,洞庭湖上的君山,便是君山银针的产地,也是黄庭坚这个爱茶之人的宝地。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开始,几千年来,这里的文人骚客络绎不绝,“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今宵更有潇湘月,照出霏霏满碗花。”君山银针是在诗歌的熏陶中款款走来的。自古爱茶之人亦是爱酒之人,爱酒之人也是性情中人,唐代茶便开启了“越众饮而独高”的元年,与酒相提并论,刘禹锡、李白等诗人不少在此品茗作对。

当然,唐宋时期的君山茶尚不是现在的君山银针,君山产茶自唐代就有了,但彼时的君山茶还只是贡茶。唐代的贡茶我们都知道本质上是绿茶的蒸青茶饼。到了宋代有了“岳州之黄翎毛”的称呼,这应该是君山银针的前身。宋代的贡茶制茶工艺不同于唐朝,芽茶蒸青后要洗涤,通过压榨去其水、出其膏,最后压饼干燥。而唐代的茶没有“压黄出膏”的环节。当然,到此为止的君山茶依旧属于绿茶,只是在干燥压饼后的芽茶稍微氧化发生了黄变。真正的黄茶制作工艺绝不会早于明代。

具体绿茶变黄的原因我查阅了众多的资料,在许次纾的《茶疏》中描述的比较详细,他说:“兼以竹造巨笥(si四声),趁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大概意思就是说由于绿茶干燥不充分就存贮,茶胚在水热作用下发生了黄变。在崇尚绿茶的年代里这当然就是品质不好的茶,“仅供下食”,不能拿来品鉴和斗茶。阴差阳错地失误,于是就形成了黄茶。我想起了周亚夫先生的《文明是副产品》一书,很多时候,我们的文明不是建立在刻意的自上而下的改造,而是来自于自下而上的无意间的积累。

在文章末尾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君山银针的故事,君山银针在清代就正式确立了命名,《红楼梦》中出现最多的茶是六安瓜片,听闻是因为曹雪芹本人非常喜欢喝六安瓜片。但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到贾母她不喝六安茶,“妙玉笑着回应道,知道,这是老君眉。”很多人认为这里的老君眉是白茶白毫银针,实在是不识茶性。深谙养生之道的贾母连茶性寒凉的六安茶都不喝,更何况茶性比绿茶更加寒凉的白茶呢?这是基本的保健常识。金枝玉叶出身的妙玉,早已给贾母准备了轻发酵、茶性温润的黄茶。结合妙玉的出身和泡茶所用的珍罕官窑茶器判断,妙玉给贾母喝的茶,极有可能就是皇家贡茶。因此,贾母喝的老君眉,应该最接近君山银针。

茶道漫漫,唯有结伴同行,如果你愿意跟我们一起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欢迎点击关注,让我们一起前行。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关注我们,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下期我们讲《陈茶的药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