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鑲玉》

做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這裡是玉塵茶道。

如果說評比出六大茶類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品類的話,大概茶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認為是黃茶吧。不是瞭解茶的人,甚至可能連黃茶這個名字都沒聽說過。一方面因為它產量小、產地也非常小,在六大茶類中屬於相對小眾的茶類;另一方面則因為它的小眾與高品質,物以稀為貴,導致黃茶的價格相對比較昂貴,因此黃茶更加地淡出主流市場。

我們目前常見的黃茶基本上是君山銀針、廣東大葉青、蒙頂黃芽、霍山黃芽、溫州黃湯等這些,根據採摘部位分成黃芽茶和黃葉茶,其中君山銀針算是黃芽茶裡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黃茶中的珍品。因為它卓爾不群的品質而聞名海內外,有著“金鑲玉”的美譽。一種茶能“如金似玉”足以可見它的稀有與珍貴。

君山銀針我喝得不少,但是品質真的是參差不齊,大部分都是朋友或學生聽了課以後去岳陽旅遊帶回來分享的。初次瞭解到君山銀針的人總是為它所著迷的,黃庭堅詩云:“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岳陽樓邊,洞庭湖上的君山,便是君山銀針的產地,也是黃庭堅這個愛茶之人的寶地。從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開始,幾千年來,這裡的文人騷客絡繹不絕,“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今宵更有瀟湘月,照出霏霏滿碗花。”君山銀針是在詩歌的薰陶中款款走來的。自古愛茶之人亦是愛酒之人,愛酒之人也是性情中人,唐代茶便開啟了“越眾飲而獨高”的元年,與酒相提並論,劉禹錫、李白等詩人不少在此品茗作對。

當然,唐宋時期的君山茶尚不是現在的君山銀針,君山產茶自唐代就有了,但彼時的君山茶還只是貢茶。唐代的貢茶我們都知道本質上是綠茶的蒸青茶餅。到了宋代有了“嶽州之黃翎毛”的稱呼,這應該是君山銀針的前身。宋代的貢茶製茶工藝不同於唐朝,芽茶蒸青後要洗滌,通過壓榨去其水、出其膏,最後壓餅乾燥。而唐代的茶沒有“壓黃出膏”的環節。當然,到此為止的君山茶依舊屬於綠茶,只是在乾燥壓餅後的芽茶稍微氧化發生了黃變。真正的黃茶製作工藝絕不會早於明代。

具體綠茶變黃的原因我查閱了眾多的資料,在許次紓的《茶疏》中描述的比較詳細,他說:“兼以竹造巨笥(si四聲),趁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鬥。”大概意思就是說由於綠茶乾燥不充分就存貯,茶胚在水熱作用下發生了黃變。在崇尚綠茶的年代裡這當然就是品質不好的茶,“僅供下食”,不能拿來品鑑和鬥茶。陰差陽錯地失誤,於是就形成了黃茶。我想起了周亞夫先生的《文明是副產品》一書,很多時候,我們的文明不是建立在刻意的自上而下的改造,而是來自於自下而上的無意間的積累。

在文章末尾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關於君山銀針的故事,君山銀針在清代就正式確立了命名,《紅樓夢》中出現最多的茶是六安瓜片,聽聞是因為曹雪芹本人非常喜歡喝六安瓜片。但在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寫到賈母她不喝六安茶,“妙玉笑著回應道,知道,這是老君眉。”很多人認為這裡的老君眉是白茶白毫銀針,實在是不識茶性。深諳養生之道的賈母連茶性寒涼的六安茶都不喝,更何況茶性比綠茶更加寒涼的白茶呢?這是基本的保健常識。金枝玉葉出身的妙玉,早已給賈母準備了輕發酵、茶性溫潤的黃茶。結合妙玉的出身和泡茶所用的珍罕官窯茶器判斷,妙玉給賈母喝的茶,極有可能就是皇家貢茶。因此,賈母喝的老君眉,應該最接近君山銀針。

茶道漫漫,唯有結伴同行,如果你願意跟我們一起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歡迎點擊關注,讓我們一起前行。一群人、一件事、一輩子!關注我們,做一個認真生活的人!下期我們講《陳茶的藥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