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吟系列·環保④


雲中吟系列·環保④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先王之德:生養取用,厚德載物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中國古代由於受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法自然”、“因果報應”、“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響,古人較早地意識到環保之重要性,曰“天地之大德而生萬物”,而對天地則“畜之養之,遂之長之,兼利無懌,與天地合其德。”

早在炎帝神農氏時代,神農氏就已經有了保護環境的“神農之禁”,據《群書治要·六韜·虎韜》載:“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財,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神農之禁,春秋之所生,不傷不害。謹修地理,以成萬物,無奪民之所利,而農順之時矣。”

至堯舜時期,為順天地四時之序,禮天地之德,《書經·舜典》中記錄了舜任命伯夷負責天、地、人三禮,以順天地四時。


雲中吟系列·環保④

網開三面,德及禽獸。


舜時洪水初平,草木鳥獸之事尤繁,聖人以萬物為一體,故命益總其職,命伯益為虞官,掌山澤上下,順草木鳥獸之宜,順而生養取用之,以便“施其政教,取之有時,用之有節”。《書經》曰:“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帝曰:俞,諮!益,汝作朕虞。”

除此之外,舜亦順上古之法,祭祀山川,《史記·封禪書》曰:“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輯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還瑞。……五載一巡狩。”

自此,古代帝王多“封泰山以祭天,禪梁父以祭地”,祭祀名山大川,禮敬天地日月,以示對天地萬物之敬畏。百姓亦隨之誠敬。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帝王以下諸侯也要祭祀其境內的名山大川,“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四瀆者,江、河、淮、濟也。”諸侯祭祀和教化的地方均以水環為其形制。“天子日明堂辟雍,諸侯日泮宮”。可見古人對水土之重視程度。

至上古大禹時代。因帝舜時代有水災,帝舜命禹平治水土,禹順應天時、地理之特點,結合山川物土之宜,奠高山大川,隨山而行,“刊木通道,以相水勢”,採用疏洩之辦法,平衡自然環境,拯救萬民於水患之災。考《禹貢》一書,其源流脈絡均以高山而定其標識。

水土既平,九州物產乃得各遂其生。後為避免災害再次發生,大禹聽斷以類,明振毫末,頒佈法令,對人們進行約束。

《逸周書·大聚篇》曰:“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且以並農力執,成男女之功。夫然,則有生而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時,以成萬材。萬財既成,放此為人。此謂正德。”

至殷商時代,開國帝王商湯則有“網開三面,德及禽獸”的記載。《史記·殷本紀》曰:“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雲中吟系列·環保④

上修其德則下從令。


至周初,周文王和姜太公則明確指出,周朝“道、德、仁、義”為核心的建國思想,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知者仁也。”[此天下在此處指天地萬物而言。]

上修其德則下從令,故而,至周公則示以五德治理天下水土。《逸周書·大聚篇》曰:

其一曰德教:“春和獵耕耘以習遷行。教茅與樹藝,比長立職,與田疇皆通。立祭祀,與歲谷登下厚薄。此謂德教……”意思是春季要停止打獵,重耕耘,教民種穀植樹木,並設立專職官員,使田地全部得到開墾。立祭祀,隨年成豐歉而靈活舉行。此謂德教。

其二曰和德:物各有性,順而生養取用之,故“山林川澤,以因其□。”不乏其資,“不失其時,□無窮乏則。此謂和德。”意思是,“山林和河流湖泊,要利用它的資源,依據四時之序,順生養而取用之,百姓就會沒有窮困與貧乏。此謂和德。

其三曰仁德:“陂溝道路、藂苴丘墳,不可樹谷者樹之材木;春發枯槁,夏發葉榮,秋髮實蔬,冬發薪丞,以匡窮困。揖其民力,相更為師。因其土宜,以為民資,則生無乏用,使無傳屍。此謂仁德。”意思是,“池塘四周、道路兩旁、雜草叢生的地方、土丘上面,凡不能種穀粟之地都栽上樹木;春季開發裡面之枯槁樹幹,夏季開發樹木之葉子、花朵,秋季開發可以食用之果實,冬季開發裡面的柴薪,以救助窮困之人家。要聚合民力,使他們相互為師。順應土地性質種植,把它作為百姓的資財,百姓生不缺用,死不棄屍溝壑。此謂仁德。

其四曰正德:引用夏禹之法令,以明正德。

其五曰歸德:“泉深而魚鱉歸之,草木茂而鳥獸歸之……此謂歸德。五德既明,民乃知常。”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