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系列·环保④


云中吟系列·环保④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先王之德:生养取用,厚德载物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中国古代由于受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法自然”、“因果报应”、“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古人较早地意识到环保之重要性,曰“天地之大德而生万物”,而对天地则“畜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无怿,与天地合其德。”

早在炎帝神农氏时代,神农氏就已经有了保护环境的“神农之禁”,据《群书治要·六韬·虎韬》载:“圣人守无穷之府,用无穷之财,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神农之禁,春秋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理,以成万物,无夺民之所利,而农顺之时矣。”

至尧舜时期,为顺天地四时之序,礼天地之德,《书经·舜典》中记录了舜任命伯夷负责天、地、人三礼,以顺天地四时。


云中吟系列·环保④

网开三面,德及禽兽。


舜时洪水初平,草木鸟兽之事尤繁,圣人以万物为一体,故命益总其职,命伯益为虞官,掌山泽上下,顺草木鸟兽之宜,顺而生养取用之,以便“施其政教,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书经》曰:“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

除此之外,舜亦顺上古之法,祭祀山川,《史记·封禅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瑞。……五载一巡狩。”

自此,古代帝王多“封泰山以祭天,禅梁父以祭地”,祭祀名山大川,礼敬天地日月,以示对天地万物之敬畏。百姓亦随之诚敬。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帝王以下诸侯也要祭祀其境内的名山大川,“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四渎者,江、河、淮、济也。”诸侯祭祀和教化的地方均以水环为其形制。“天子日明堂辟雍,诸侯日泮宫”。可见古人对水土之重视程度。

至上古大禹时代。因帝舜时代有水灾,帝舜命禹平治水土,禹顺应天时、地理之特点,结合山川物土之宜,奠高山大川,随山而行,“刊木通道,以相水势”,采用疏泄之办法,平衡自然环境,拯救万民于水患之灾。考《禹贡》一书,其源流脉络均以高山而定其标识。

水土既平,九州物产乃得各遂其生。后为避免灾害再次发生,大禹听断以类,明振毫末,颁布法令,对人们进行约束。

《逸周书·大聚篇》曰:“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材。万财既成,放此为人。此谓正德。”

至殷商时代,开国帝王商汤则有“网开三面,德及禽兽”的记载。《史记·殷本纪》曰:“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云中吟系列·环保④

上修其德则下从令。


至周初,周文王和姜太公则明确指出,周朝“道、德、仁、义”为核心的建国思想,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知者仁也。”[此天下在此处指天地万物而言。]

上修其德则下从令,故而,至周公则示以五德治理天下水土。《逸周书·大聚篇》曰:

其一曰德教:“春和猎耕耘以习迁行。教茅与树艺,比长立职,与田畴皆通。立祭祀,与岁谷登下厚薄。此谓德教……”意思是春季要停止打猎,重耕耘,教民种谷植树木,并设立专职官员,使田地全部得到开垦。立祭祀,随年成丰歉而灵活举行。此谓德教。

其二曰和德:物各有性,顺而生养取用之,故“山林川泽,以因其□。”不乏其资,“不失其时,□无穷乏则。此谓和德。”意思是,“山林和河流湖泊,要利用它的资源,依据四时之序,顺生养而取用之,百姓就会没有穷困与贫乏。此谓和德。

其三曰仁德:“陂沟道路、藂苴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之材木;春发枯槁,夏发叶荣,秋发实蔬,冬发薪丞,以匡穷困。揖其民力,相更为师。因其土宜,以为民资,则生无乏用,使无传尸。此谓仁德。”意思是,“池塘四周、道路两旁、杂草丛生的地方、土丘上面,凡不能种谷粟之地都栽上树木;春季开发里面之枯槁树干,夏季开发树木之叶子、花朵,秋季开发可以食用之果实,冬季开发里面的柴薪,以救助穷困之人家。要聚合民力,使他们相互为师。顺应土地性质种植,把它作为百姓的资财,百姓生不缺用,死不弃尸沟壑。此谓仁德。

其四曰正德:引用夏禹之法令,以明正德。

其五曰归德:“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此谓归德。五德既明,民乃知常。”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