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民墓誌:首名“墓誌銘”,書體介於隸楷之間,凝重圓潤

《劉懷民墓誌銘》,全稱《宋故建威將軍齊北海二郡太守笠鄉侯東陽城王劉府君墓誌銘》,刻於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清光緒年間出土于山東益都。現藏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志高49釐米,寬52.5釐米。十六行,行十四字。正書。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王懿榮購藏,後又曾歸端方、天津曹健亭等。

魯迅重訂《寰宇貞石圖》第二冊目錄中,題有《建威將軍齊北海二郡太守笠鄉侯東陽城王劉懷民墓誌》,其下小字著錄:“大明八年正月甲申墓。出山東濟南,今在長白託活洛氏。”魯迅的抄件三頁,共六面。《魯迅輯校石刻手稿》第三函《墓誌》第一冊,題《劉懷民墓誌》,題後雙行小字注有:石高二尺五分,廣二尺一寸。十六行,行十四字,正書。在滿洲託活洛氏。錄文後抄有“羅振玉跋”、《匋齋臧石記五》(端方)、《語石》和《校碑隨筆》的有關內容各一段。

《劉懷民墓誌》為南北朝墓誌裡的上上品,更是稀少的南朝劉宋石刻之一(與《爨龍顏碑》同時期),是現在已知的最早自稱“墓誌銘”的石刻。

此碑用筆以方為主,方中有圓,結構方正寬疏,具有雄強、凝重、古樸的風格特徵。與比它早六年書刻的《爨龍顏碑》的書風比較相近,但總體上要更凝重圓潤一些。它對於後來北魏書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助力,同時對書法的用筆變化,從波挑向平穩的趨進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語云:“書體凝重圓潤,與爨龍顏碑、北魏中嶽、西嶽兩靈廟硪相似。爨龍顏碑建於大明二年(458年),兩靈廟碑建於太安二年(456年),與此志前後不出十年,而南北書體如出一手,亦可異矣!”

志文:宋故建威將軍齊北海二郡太守笠鄉侯東陽城主劉府君墓誌銘。苕苕玄緒,灼灼飛英。分光漢室,端彔宋庭。曾是天從,凝睿窮靈。高沉兩克,方圓雙清。眩紫皇極,剖金連城。野獸朝浮,家犬夕寧。淮棠不剪,澠鶚改聲。履淑違徵,潛照長冥。鄭琴再寢,吳涕重零。銘慟幽石,舟壑無停。嗚呼哀哉。君諱懷民,青州平原郡平原縣都鄉古遷裡(人)。春秋五十三,大明七年十月己未薨。粵八年正月甲申,葬於華山之陽朝。夫人,長樂潘氏;父詢,字士彥,給事中。君前經位班,茲條如左:本州別駕,勃海、清河太守,除散騎侍郎,建威將軍、盱眙太守。

劉懷民,史書無傳。其子劉善明,《南齊書》有傳。稱“父懷民,宋世為齊北海二郡太守”,所書職官與志正合。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載:劉氏在齊有佐命之勳,善明族兄乘民、懷珍,乘民之子懷慰,當時並顯官。懷珍傳雲“漢膠東康王后”,與志所謂“分光漢室”語亦合。

按志文及史傳,劉懷民(411-463年),青州平原(今山東平原縣)人。南朝宋大臣,南齊豫州刺史劉善明之父。出身平原劉氏,起家青州別駕。歷任勃海郡、清河郡、盱眙郡太守,加號建威將軍,加散騎侍郎銜,封笠鄉侯。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去世,時年五十三,追贈齊郡、北海郡太守、東陽城主。夫人長樂潘氏,給事中潘詢之女。兒子劉善明,南齊右衛將軍,贈左將軍、豫州刺史。族弟劉懷珍,南齊鎮北將軍。

劉善明(公元432年-480年),平原人。生於宋文帝元嘉九年,卒於齊高帝建元二年,年四十九歲。

《南齊書·劉善明列傳》載:劉善明,平原人。鎮北將軍懷珍族弟也。父懷民,宋世為齊北海二郡太守。元嘉末,青州饑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積粟,躬食饘粥,開倉以救鄉里,多獲全濟,百姓呼其家田為“續命田”。少而靜處讀書,刺史杜驥聞名候之,辭不相見。年四十,刺史劉道隆闢為治中從事。父懷民謂善明曰:我已知汝立身,復欲見汝立官也。善明應闢。仍舉秀才。宋孝武見其對策強直,甚異之。

善明從伯懷恭為北海太守,據郡相應。善明密契收集門宗部曲,得三千人,夜斬關奔北海。族兄乘民又聚眾渤海以應朝廷。而彌之尋為薛安都所殺,明帝贈輔國將軍、青州刺史。以乘民為寧朔將軍、冀州刺史,善明為寧朔長史、北海太守,除尚書金部郎。乘民病卒,仍以善明為綏遠將軍、冀州刺史。文秀既降,除善明為屯騎校尉,出為海陵太守。郡境邊海,無樹木,善明課民種榆檟雜果,遂獲其利。還為後軍將軍、直閣。

五年,青州沒虜,善明母陷北,虜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慼如持喪。明帝每見,為之嘆息,時人稱之。元徽初,遣北使,朝議令善明舉人,善明舉州鄉北平田惠紹使虜,贖得母還。

幼主新立,群公秉政,善明獨結事太祖,委身歸誠。二年,出為輔國將軍、西海太守、行青冀二州刺史。至鎮,表請北伐,朝議不同。善明從弟僧副,與善明俱知名於州里。泰始初,虜暴淮北,僧副將部曲二千人東依海島;太祖在淮陰,壯其所為,召與相見,引為安成王撫軍參軍。蒼梧肆暴,太祖憂恐,常令僧副微行伺察聲論。使僧副密告善明及東海太守垣崇祖曰:"多人見勸北固廣陵,恐一旦動足,非為長算。今秋風行起,卿若能與垣東海微共動虜,則我諸計可立。"善明曰:"宋氏將亡,愚智所辨。故胡虜若動,反為公患。公神武世出,唯當靜以待之,因機奮發,功業自定。不可遠去根本,自貽猖蹶。"遣部曲健兒數十人隨僧副還詣領府,太祖納之。蒼梧廢,徵善明為冠軍將軍、太祖驃騎諮議、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沈攸之反,太祖深以為憂。善明獻計曰:"沈攸之控引八州,縱情蓄斂,收眾聚騎,營造舟仗,苞藏賊志,於焉十年。性既險躁,才非持重,而起逆累旬,遲迴不進,豈應有所待也?一則暗於兵機,二則人情離怨,三則有掣肘之患,四則天奪其魄。本慮其剽勇,長於一戰,疑其輕速,掩襲未備。今六師齊備,諸侯同舉。昔謝晦失理,不鬥自潰;盧龍乖道,雖眾何施。且袁粲、劉秉,賊之根本,根本既滅,枝葉豈久?此是已籠之鳥耳。"事平,太祖召善明還都,謂之曰:"卿策沈攸之,雖復張良、陳平,適如此耳。"仍遷散騎常侍,領長水校尉,黃門郎,領後軍將軍、太尉右司馬。

善明身長七尺九寸,質素不好聲色,所居茅齋斧木而已,床榻几案,不加剗削。

建元二年卒,年四十九,遺命薄殯。贈錢三萬,布五十匹。又詔曰:"善明忠誠夙亮,幹力兼宣,豫經夷險,勤績昭著。不幸殞喪,痛悼於懷。贈左將軍、豫州刺史,諡烈伯。"子滌嗣。善明家無遺儲,唯有書八千卷。太祖聞其清貧,賜滌家葛塘屯谷五百斛。

參與文獻:1、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2、俞豐《經典碑貼釋文譯註》;3、南朝梁 蕭子顯《南齊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