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家鄉的縮影——逢簡水鄉

在朋友圈看到不少友人發遊覽逢簡水鄉的照片,從照片上看很有順德水鄉特色的味道,所以決定週末帶小孩去見識一番。因為同為順德區,所以選擇自駕即可。

順德杏壇鎮素有“順德周莊”之稱,是嶺南水鄉文化的傑出代表之一,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點考察的生態環境基地,大小特色古石橋和古祠堂近百座,河道縱橫交錯,尤其以逢簡村最具水鄉文化特色,有宋代的“巨濟”、“明遠”三孔石拱橋,有清康熙帝賜建的“金鰲橋”。杏壇逢簡村至今仍保留著最純樸的人文生活和水鄉風情,而且最具歷史價值的上述3座特色古石橋都集中於逢簡。

二十年前家鄉的縮影——逢簡水鄉

來到逢簡水鄉的第一感覺,好像回到十幾年前的嶽步。一條小河涌,小時候河涌水比較乾淨,我經常到河涌釣魚,記得有一種叫“盾魚”,也到河涌裡暢遊。無憂無慮的童年是何其愉快。此時我摸摸小聰的小腦瓜,陪他遊覽。逢簡的指示牌還很清晰,走進村裡,儘管很多房屋看上去已很有些年頭,有些殘舊破敗,但是夾雜在這些房屋之間的每一條小巷子都是乾乾淨淨的。不遠處看到小橋,真的是一座“小”橋,橋身既短亦窄,不過小橋兩側綠樹成蔭,鬱鬱蔥蔥的,河邊有人聊天、釣魚,一派閒適幽靜的水鄉景象。大概週末來的緣故吧,人會多一些。村裡到處都是那種小巷子,我總是覺得這些小巷子裡應該包含和見證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條小巷,滿目滄桑。看到路邊長長的青石,再一次勾起我的童年回憶。以前我家對面有一個由青石組成的“凉棚”,夏天天氣炎熱,我便跑到“凉棚”下乘涼,躺在青石上,涼颼颼的,一棵大龍眼樹為青石遮陰,所以小孩喜歡“凉棚”乘涼,嬉戲。時過境遷,現在的“凉棚”已不在,變成民宅,留下的只有濃濃的思念。村裡有幾座祠堂。我覺得奇怪,怎麼我們村一間祠堂都沒有。

二十年前家鄉的縮影——逢簡水鄉

後來進了一間展覽館,又見到小時候熟悉的蝦籠,漁網,我如數家珍地向小聰講解。走累了,進一家小店吃吃魚餅和魚粉。不知為何,現在的魚吃起來沒有小時候那種魚的味道。以前的魚特別鮮美。在遊船碼頭,有人在這裡招呼遊客上船,我們沒坐船,覺得這裡的水和船都不夠吸引人。河邊的大榕樹,好一幅水鄉風景畫,遠處是藍天白雲映襯下的小樓,近處是滿池活蹦亂跳的魚.... 這裡能看到形狀各異、不同年代的小橋。

逢簡村是一個被河水和綠樹環繞的村莊,村裡的房屋大部分都是傍水而建的。曾經的逢簡村村民應該是以小船為主要交通工具,幾乎每戶人家臨水的一側都有一個小碼頭,如今走到哪兒都能看到已經棄用了的荒蕪小碼頭,和散落在河面上的幾隻破舊的小船,印證和記載了這裡曾經的熱鬧和喧囂。遊覽完逢簡,小孩看到新鮮事物很好奇,好開心,而我卻觸景生情,感慨萬千。

二十年前家鄉的縮影——逢簡水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