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家乡的缩影——逢简水乡

在朋友圈看到不少友人发游览逢简水乡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很有顺德水乡特色的味道,所以决定周末带小孩去见识一番。因为同为顺德区,所以选择自驾即可。

顺德杏坛镇素有“顺德周庄”之称,是岭南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考察的生态环境基地,大小特色古石桥和古祠堂近百座,河道纵横交错,尤其以逢简村最具水乡文化特色,有宋代的“巨济”、“明远”三孔石拱桥,有清康熙帝赐建的“金鳌桥”。杏坛逢简村至今仍保留着最纯朴的人文生活和水乡风情,而且最具历史价值的上述3座特色古石桥都集中于逢简。

二十年前家乡的缩影——逢简水乡

来到逢简水乡的第一感觉,好像回到十几年前的岳步。一条小河涌,小时候河涌水比较干净,我经常到河涌钓鱼,记得有一种叫“盾鱼”,也到河涌里畅游。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何其愉快。此时我摸摸小聪的小脑瓜,陪他游览。逢简的指示牌还很清晰,走进村里,尽管很多房屋看上去已很有些年头,有些残旧破败,但是夹杂在这些房屋之间的每一条小巷子都是干干净净的。不远处看到小桥,真的是一座“小”桥,桥身既短亦窄,不过小桥两侧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河边有人聊天、钓鱼,一派闲适幽静的水乡景象。大概周末来的缘故吧,人会多一些。村里到处都是那种小巷子,我总是觉得这些小巷子里应该包含和见证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条小巷,满目沧桑。看到路边长长的青石,再一次勾起我的童年回忆。以前我家对面有一个由青石组成的“凉棚”,夏天天气炎热,我便跑到“凉棚”下乘凉,躺在青石上,凉飕飕的,一棵大龙眼树为青石遮阴,所以小孩喜欢“凉棚”乘凉,嬉戏。时过境迁,现在的“凉棚”已不在,变成民宅,留下的只有浓浓的思念。村里有几座祠堂。我觉得奇怪,怎么我们村一间祠堂都没有。

二十年前家乡的缩影——逢简水乡

后来进了一间展览馆,又见到小时候熟悉的虾笼,渔网,我如数家珍地向小聪讲解。走累了,进一家小店吃吃鱼饼和鱼粉。不知为何,现在的鱼吃起来没有小时候那种鱼的味道。以前的鱼特别鲜美。在游船码头,有人在这里招呼游客上船,我们没坐船,觉得这里的水和船都不够吸引人。河边的大榕树,好一幅水乡风景画,远处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小楼,近处是满池活蹦乱跳的鱼.... 这里能看到形状各异、不同年代的小桥。

逢简村是一个被河水和绿树环绕的村庄,村里的房屋大部分都是傍水而建的。曾经的逢简村村民应该是以小船为主要交通工具,几乎每户人家临水的一侧都有一个小码头,如今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已经弃用了的荒芜小码头,和散落在河面上的几只破旧的小船,印证和记载了这里曾经的热闹和喧嚣。游览完逢简,小孩看到新鲜事物很好奇,好开心,而我却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二十年前家乡的缩影——逢简水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