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要預約、跨省來看病,這家“村級”醫院火爆有何啟示?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記者段羨菊、劉智強、崔曉強)3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住院要預約、跨省來看病,這家“村級”醫院火爆有何啟示?》的評論。

正當支援湖北的醫生分批離鄂,湖北民眾以“追車”“叩謝”“十里長街相送”等各種方式依依惜別,新聞機構競相聚焦報道時,貴州一家受到農民歡迎的“草根醫院”,也得到媒體關注。

這家名叫“濟世康醫院”的“另類”民辦鄉土醫院,地處深度貧困的畢節地區威寧縣。就像烏蒙山地區“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它默默地生存發展。當記者“偶遇”調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之後,立馬引發媒體轉載、網民熱議。網友p.shmily:“如果有需要,我們這些剛畢業的小同志隨時都可以聽你的召喚。”網友“笑顏觀世界”:“我一定找時間去看看這家民營醫院!……我都想到這裡奉獻我的餘熱啊!”

辦在偏僻山村裡卻吸引外省醫生來執業,前身只是一家村衛生室卻吸引鄰省患者來看病……許多人眼中奇蹟般存在的“草根醫院”樣本,為何能夠“逆襲”,能夠給當前基層公共醫療尤其鄉村醫院什麼啟示呢?

(小標題)啟示一:公立也罷私立也好,有醫術有仁心就是百姓的“寶”

辦在村裡的“村級”醫院,本來全國少見;這家醫院受到農民歡迎的程度,也令人拍案稱奇——從本縣到周邊市縣很多農民是它的“忠粉”,跨省雲南不少地方的患者也慕名而來;看病出現排隊,是常有的現象;每年冬春之際,住院甚至要預約。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療效才是硬道理!

這裡醫術槓槓的,醫德故事也口口相傳。對於貧困農民,“錢可以先不付”,醫院“從不催賬”。一位貧困村民11年前欠下的醫藥費,有了能力後今年才來還。被“不給科室下達創收任務”“服務農民第一”的辦院理念吸引,11個執業醫師中有8位是外省人,最遠的醫生來自黑龍江。事實證明,好醫院不只是患者的福音,也是醫生圓夢的家園。

在社交媒體上,有的讀者留言對其成效“難以置信”。這種懷疑心理凸現了公眾對一些民營醫院的“不信任感”。的確,近年來,部分民營醫院,或者單獨幹,或者承包公辦醫院的科室,收買網絡搜索,幹了不少坑害患者、傷天害理的事。“魏則西事件”就是案例之一。可以說,小病大治、過度治療——包括民營醫院在內的不少醫院,已經在不少民眾當中形成了刻板印象。

正是在此背景下,貴州這家草根醫院的橫空出世,讓讀者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新鮮感。有的讀者得出結論:不管私立醫院還是公立醫院,能夠將現在的“醫療技術水平”加上傳統的“職業精神”,才會得到老百姓的認可。

這家“草根醫院”能不斷壯大,證明了現實發展的邏輯:醫療機構只有把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得到老百姓歡迎,從而實現自身的發展。

(小標題)啟示二:越是艱苦落後地方 ,“草根醫院”越有“存在感”

威寧縣是貴州面積、人口第一大縣,又是剩餘絕對貧困人口最多的縣,靠財政來辦醫院以解決民眾看病問題,壓力很大,有的醫院曾把走廊隔成診療室。威寧縣支持民營醫院發展,雖然財政沒有直接投入一分錢,如今全縣民辦營院的床位和醫護人員數量,卻已經與公辦醫院旗鼓相當,從而有效緩解看病難問題。

當前,公立醫院的優質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即使民辦醫院,也絕大部分佈局縣級或以上城市。像威寧全縣42家民辦醫院,辦在村裡的僅僅有2家。放眼國內,像在村裡辦有醫院的縣可謂少之又少。近些年,各級政府大力氣建設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但不容迴避,全國不少鄉村醫療服務水平低,導致基層醫療體系健康預防能力不足。一些農民小病拖成大病,到大城市求醫遭遇“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成為農民難以擺脫貧困的重要誘因。

“最有成就感的醫院、學校,應該建在最落後的地方,給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裡的人民以希望!”經歷創業千辛萬難從而成長起來的“草根醫院”,填補了鄉村醫療服務的薄弱環節,找到了“用武之地”。解剖這家醫院的成功之道,可以發現它努力發揮了自己優勢:由於是民辦,吸引人才、薪酬發放等方面具備靈活機制;由於辦在農民中間,知需求,接地氣;又由於都是熟人社會,相應受到更多道德約束、提升誠信水平。多年來,這家“草根醫院”不僅僅幫助農民看病,而且在扶貧攻堅、疫情防控當中,都體現了不可替代的價值。

如果說公共衛生醫療系統是打仗的主力軍,那麼“草根醫院”可以是增援的生力軍。人們為草根醫院點贊,實則寄託了對醫院革除弊端的深切期許。“一些公立醫院尤其是社區醫院,的確是醫生積極性不高,這點說的沒錯,需要競爭機制才能調動起熱情。”正如讀者針對報道的點評留言,“草根醫院”的興起,也能夠對公辦醫療機構起到“鯰魚效應”。

(小標題)啟示三:給點陽光就燦爛,民營醫院呼籲“公平待遇”

從一家村衛生室,發展到有11名醫生、7個科室、80個床位的一級綜合醫院,擁有數字化攝影(DR)、彩色多普勒超聲機、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等現代醫療設備。像濟世康醫院這樣的“草根醫院”,能夠在烏蒙山上播種、長成,並非偶然。重要原因是威寧縣給民營醫院創造了寬鬆的環境。當記者在調查中詢問,本縣給民辦醫院有什麼特殊政策?當地醫政管理部門答曰,無他,就是把上級的政策落實到位。比如,只要符合條件,積極審批民營醫院設立;再比如,這家“草根醫院”像公辦醫院一樣,被納入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機構,這對於醫院就近吸引住院病人、拓展業務,創造了重要條件。

早在2010年,貴州省衛生廳就出臺促進民營醫療機構發展實施意見。意見明確,堅持競爭准入、公平待遇原則,落實民營醫療機構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

這些鼓勵民營力量的政府文件,不但在貴州,在其他地方也有;不但在醫院,在其他經濟發展、公共服務領域也有。但是否執行到位?威寧縣政府職能部門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較好扮演了執行者角色。政府對民營醫療給予“公平待遇”,從而促進其快速成長。

“草根”雖然接地氣,受歡迎,同時也往往粗糲,並不完美。這家“草根醫院”在成長過程中,在建設、診療服務等環節也曾出現過不規範的現象,當地醫療管理部門在履行管理、監督職責時,同時提供了指導、服務。

“草根醫院”在招聘醫生、醫院管理、生活住宿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難、短板。有的鄉土醫生雖然行醫受農民歡迎,但由於學歷等“先天不足”因素,難以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有的鄉土醫生中藥治療技術,需要加以整理、檢驗、傳承。這些方面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嚴加管理,也需要熱心扶持。

“春風啊春風你把我吹綠,陽光啊陽光你把我照耀,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 大地啊母親把我緊緊擁抱”。讓更多像濟世康醫院這樣受到農民歡迎的鄉野“小草”,生長得更猛烈些吧。(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