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四川省的經濟副中心?

江江130117780


只能說內江自貢可以在自己交界地方、各自搞一個開發區,爭取國家支持各三個平方國家級開發區、兩市共同修輕軌融入發展、都把行政中心往這條線搬過來修建,增加賓館小區自然就發展起來了,有互吸互動互補效益,慢慢連結在一起。是可行的。


彭剛32


建設省域副中心,四川省迫在眉睫!

古語有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古代人對四川省的印象,雖然現在民航發達,但是地大物博的四川,仍然還有很多地方欠發達。經濟和交通都很落後。為了平衡四川全域的經濟發展,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迫在眉睫!

下面請看2017年四川各市的GDP:

我們可以發現,第一名的成都比第二名的綿陽高出6倍多,足以可見四川省的經濟分佈是極不平衡的。這理由很多原因,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下面,我們要探討的話題三個話題,第一,四川省需要多少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第二,四川省有哪些城市適合建省域副中心,第三,四川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職能和發展定位

1:四川省需要多少個省域副中心城市?

我們通過對比湖南和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數量,發現湖北是2個省域副中心,分別是襄陽和宜昌,湖南是3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分別是:岳陽、常德、衡陽,那麼按照面積和人口總量來推算,四川省至少需要4個省域副中心城市。

2:四川省哪些城市適合建省域副中心?

樂山、內江、南充、綿陽、瀘州、宜賓、達州、攀枝花。

從經濟體量上來看,綿陽、宜賓、南充最有可能衝擊四川省域副中心城市。

從地理位置優勢來看,達州、瀘州、樂山、攀枝花也有可能。

綜上所述,蔣昊認為四川省域副中心城市,最佳選擇是:綿陽、宜賓、樂山、攀枝花!

3: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

綿陽:位於成都平原都市圈的北部,能夠帶動川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所以,綿陽的定位川中北地區的經濟中心,以及成都平原的經濟次中心。

宜賓:宜賓的戰略位置顯著,是成都經濟區聯繫川南經濟區,以及攀西經濟區的核心點,將宜賓列入省域副中心,直接可以帶動川南和川西的經濟發展。

樂山:位於川南,與成都的經濟發展緊密聯繫,作為成都的後花園在打造,同時也是未來川南經濟的中心城市。

攀枝花:傳統的能源和工業城市,這些年經濟發展緩慢,但是發展攀枝花,列入省域副中心,能夠對攀西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好的示範性作用。

好了,以上四個城市就是最適合發展成為省域副中心的城市了,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


蔣昊說經濟


四川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經濟副中心吧?建設省域副中心,四川省迫在眉睫!

四川是我國經濟規模較大的省份之一,GDP超過4萬億,位居全國第六,但四川全省只有成都一個百強城市,除了地級市眾多這個原因之外,很多人把它歸咎於成都“一城獨大”,過於強大。但湖北、湖南的省會也獨大,為什麼它們就有三個及以上的百強城市?其實主要是因為它們早就確立了兩到三個省域副中心,在推行強省會的時候,也不忘發展副中心。而四川一開始卻沒有意識到要這麼做,導致全省除了成都之外,其它城市發展都很一般。



擁有省域副中心,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省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而且有效的彌補了省會經濟影響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四川有必要設立省域副中心,參考湖北(2個省域副中心)、湖南(3個副中心),以四川的體量,個人認為至少要設立3個以上的省域副中心,至於設立誰,小編認為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經濟基礎較好,省域副中心本來就是降低省內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果把全省GDP最低的城市設立為副中心,那就沒有這個效果了。第二,儘可能遠離省會,這樣就避免經濟過於集中在某個區域。根據以來兩個條件,小編認為綿陽、宜賓和南充三個城市比較合適。




首先從經濟規模來看,它們的GDP都超過2000億元,位居全省前列。從地理位置上看,綿陽、南充位於成都平原的北部,都遠離省會,能夠引領四川各方向的發展,降低全省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因此小編認為這三個城市較為合適被設為省域副中心。


錦繡中源


四川省在去年7月就提出了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副中心”,並且確立了“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等七個區域中心城市。也就是意味著未來被成都吸附還不夠,這七個區域中心還要在省會城市的人力、物力、財力吸引的基礎上,再去吸收一層非區域中心城市和區域。這明顯是一種袖手旁觀隔岸觀火心態嗎!

還不如直接制定二~三個地級市為副中心城市,通過吸收周邊區域資源、分享成都中心成果、引進外來企業、鼓勵央企和國企進入、給予省會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這樣會更直接、更快捷和更有效!

這種全面開花的策略只會進一步加大成都經濟集中發展優勢,其他地區更是難以追趕。從2018年前三季度GDP數據看:成都超過了萬億,而綿陽、德陽、宜賓、南充、達州、樂山、瀘州只在1100億—1600億之間。不是看各地的區域優勢,而是直接把從GDP第二的排到GDP第八的七個城市納為區域中心。可是值得諷刺的是:後面這七個區域中心加起來的GDP總量還沒有成都一個強大。

要想在四川建設副中心城市必須拋開經濟總量排名的因素,因素成都太強大,要從區域位置的優勢和發展潛力優勢來考慮。說一句實在話,與其說打造四川副中心,還不如說打造成都副中心來的直接明瞭且有效。

這樣以成都為核心的副中心城市就必須把遠離成都的城市先淘汰,達州、瀘州、宜賓和南充四個城市剔除副中心的爭奪。留下的是德陽綿陽和樂山,而樂山也還是太遠要淘汰。

留下了德陽和綿陽,但還是要加上資陽和眉山。可眉山經濟總量和區位方向等不具有優勢。筆者認為可以打造四川副中心的城市應該是綿陽和德陽以一體化發展的格局打造聯合體的副中心,而資陽以臨近成都機場優勢打造成都的一個副中心城市。



因此,最有潛力打造副中心的是綿陽和德陽一體化副中心,和資陽副中心。至於其他地區最好打造區域中心更合適。


鞅論財道


首先,四川沒有經濟副中心城市。

其次,即使有副中心也是形同虛設。

大家都知道四川的省會獨大型省份,成都的首位度之高秒殺所有省會,比第二名的武漢還高出一倍。如此虹吸效應之下,副中心還有設立的意義和價值嗎?

四川各市GDP比例是所有省份中最獨特的,排名榜首的成都幾乎是第二名綿陽的七倍,如此懸殊的差距註定讓副中心沒有了設立的必要。

最直觀的例子,河南比四川有地理位置優勢,省會鄭州遠不及成都額首位度,副中心洛陽還有著中部非省會最強市的稱號,河南人口基數也比四川大。但就這種情況之下,洛陽竟然呈現出人口持續淨流出的現象。而人口流出第一目標城市就是鄭州。

而成都的綜合實力秒殺鄭州,第二強市實力不及洛陽,自然會形成一個比鄭州效應更強烈的虹吸效果。未來的成都會進一步加速擴大與省內兄弟城市的差距,五年後經濟體量大概會達到省內第二強市綿陽的十倍。如此差距比例之下,就算有副中心之名,會有副中心之實嗎?


城市發展報告


第一、四川發展起點和改革開放時全國相似。


四川處於中國的西南部,人口眾多,行政面積位居全國前列。四川是一個盆地地形,最富庶的區域是以川西成都平原為帶狀的成(成都)綿(綿陽)德(德陽)樂(樂山)地區。這些地區就好比中國改革開放的沿海地區,一有發展機會,資源都會優先投放,因為投資回報率相對要來得快,來的高。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區,基礎條件差,發展滯後的情況下,不得已採取有限的資源投放於最能產生效益的川西平原地帶,也算不得已而為之,如果當時在全省實現均衡發展根本就不現實,就那麼點資源平均分配怎麼能發展起來,發展不起來如何爭取更好的國內外資源吸引入川。,這就好比改革開放之時的中國,不讓沿海先行先試,優先發展一樣。所以國家發展有了“三步走”的戰略,四川的發展也一樣。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第二:發展經濟副中心是國情和省情決定了的


四川的各項事業在全國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四川的發展事關國家發展的全局,國家制定了發展戰略比如全面奔小康目標,如果四川巨大多數地方都沒發展起來,那不成為四川拖了國家的後退,(不管成綿德樂發展得多麼厲害),四川是一個整體。四川不掉隊,就得四川下邊的其他地市州也有大的發展。

第三:當今國內外多變環境下面臨的必然選擇


中國改革開放40多來年,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也得到了長

足的發展,但在發展的今天也面臨這急劇變化的外部世界和內部狀況。用工成本的增高、外貿訂單的銳減、從經濟高增長時代進入經濟新常態時代的轉型發展過程中,產能過勝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如何穩、如何保、基本的發展目標。那就是補短板、補歷史欠賬。國家加大對中西部發展支持,成都多年來在川的首位發展效應,已經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新一線城市之首,全年各項指標在川內遙遙領先,四川排老二的地市還不及成都一個零頭,因此成都的發展模式也被川內很多地方的民眾所詬病,四川立足省情,集合實際,通過整合把全川劃分成五大經濟區,希望在這五大經濟區中都有一個各方面發展較好,體量大的能帶動相應區域的地市州,就這樣選了7(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達州、南充)個種子選手,四川支持成都以外的地市州發展副中心別無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 每個方向上都有一個帶頭髮展的,必將改變四川的發展版圖。


微點打源


歷史發展到現在,確實到了需要再度培育副中心的時候了。當年的成都頂著省會的名頭實際承擔的是副中心的角色。讓出了大部分投資機會,出讓了大部分的戰略機遇,發展出了一箇中心城市。當然先富起來的長子,完全忘記了端上鐵飯碗的工作機會是並不弱於自己的老二到處打零工讓出來的,成了時時刻刻都會反咬一口的白眼狼。理論就是這些錢都是我掙回來的,父母抽走部分就是吸血。當然更不能補貼其他子女了。分家的時候,老大趾高氣昂的詛咒言猶在耳:離了我,你們都得餓死!的確,老大的離去讓家裡喪失了主要的勞動力,好多年才恢復過元氣來。但是,現在老二已成為長子,不僅要肩負起家裡的責任,讓大家吃得上飯,還得帶領弟弟妹妹們都成長起來,都成為家裡的樑柱,才能慢慢富起來。


HuHao59596466


四川沒有經濟副中心,這與地級市分的過小資源劃整為零,也是有關係的!原來只有十四個,現在成了二十一個,查下資料看,全部都是管幾個縣區,人口都在三四百萬,面積都在幾千至一萬多平方公里,搞的較平均!眼觀全國GDP在五千萬以上的地級市,基本都是轄十多個區縣,人口都在千萬左右,這就象四五十kg的人與八九十kg的人比實力有可比性嗎!當然四川人多又落後,靠劃小行政單位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就業率,保穩定,這也是一種管理新思維!


晚霞95591606


我認為四川如果想要發展副中心城市的形勢不容樂觀。省內成都一家獨大,各市缺乏階梯化發展,除了成都體量規模越來越大向一線城市靠攏,其餘城市都是三、四線城市,難以獨擋一面。

我們先來看2018年中國城市GDP規模。

1、一線城市GDP標準起步2萬,上海和北京已經超過3萬。

2、二線城市門檻我覺得也開始向1萬邁進,未來區間應該在1萬-2萬之間。

3、那麼一個省的副中心城市不是二線市最起碼也是三線強市吧,有一定經濟規模才能帶動周邊發展。而按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的情況來看這一規模應該在6000億以上,就算中西部地區普遍發展不如東部,那按福建廈門4791億元(人口少)或河南洛陽(4640億)來看,至少也需要4000億的規模。

我們再來看四川2018年各市的情況

從四川省內前十城市經濟數據可以看到最接近成都的綿陽只有2300億,還不及成都的六分之一,而德陽、宜賓、南充都差不多勉強過2000億,其他城市連2000億都不到。真的可以說是難兄難弟,誰帶動的了誰都不一定。

而從國家頒佈《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到四川省政府致力打造省經濟副中心城市的情況來看,別的省最多2-3個候選,四川一下冒出7個備選城市,更神奇的是大家都差不多,大家都有機會,真的是勢均力敵。那麼這些候選城市情況如何呢。

1、綿陽

如果一定要選一個,綿陽整體情況是最有希望的。棉陽是四川科教副中心城市,近幾年也一直在積極招商引資。但是可惜的一點事地理位置。國家打造成渝城市群是為了連接成渝之間交通形成經濟走廊,而綿陽位於四川北方與大方向有些偏離,資源很難集中。

2、德陽

按情況看好像跟綿陽差不多的德陽是第二有力的競爭者。先不說經濟體量、地理位置如何,就德陽靠近成都在其輻射圈之內就讓他不可能成為副經濟中心。這顯然不符合成都輻射圈以外建立新的經濟中心的方向。

3、樂山

好像樂山知道自己的實力也就對副經濟中心城市競爭沒什麼興趣,沒見什麼關於樂山參與此事的相關報道。但是話說回來樂山整體情況都不突出,除了一個旅遊其他產業真的沒亮點。

4、瀘州、宜賓

為什麼把這兩個拿到一起說,一點是兩市位置接近,另一個就是都有知名酒廠:宜賓五糧液、瀘州老窖。兩市雖然經濟規模都不大,但是地處川渝滇黔四省交界處,優越的位置是兩市未來的經濟發展最有利的因素。

5、南充

南充最大的優勢在於人口,超過700萬,但是GDP只剛過2000億元。要知道福建三明和龍巖兩個山區市不到300萬的人口GDP都超過2000億。雖然南充交通發展不錯,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定位為農業大市,人口外流嚴重,顯然與工商業為主的副中心城市定位相去甚遠。

6、達州

達州與南充有同樣的問題,農業產值佔比過大,與川渝中心城市距離都過遠,想聯結陝西更是不現實,所以同樣沒有成為副中心城市的條件。

綜上所述成都一城獨大的情況短時間內很難改變,而川內其他城市缺少聯結,從經濟規模和地理位置等綜合情況來看,7個城市就算有政策扶持也很難輻射周邊帶動經濟發展。所以就目前而言,四川想要打造副中心經濟城市的路還很漫長。


MR火羽白


經理副中心的作用就是為了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能有這樣能力的城市無非就是綿陽,德陽,南充,瀘州,宜賓,我們從地理位置上分析,綿陽雖然經濟最強,也具有比較好的人文環境,但是其周邊的區縣都是以旅遊業為主,而且在四川下一步的規劃中,川西主要以保護環境為主,德陽離成都太近,經濟副中心沒作用,南充,已經屬於成渝發展的部分,更是號稱成渝第二城,經濟副中心也作用不大,最大的可能就是宜賓、瀘州,兩座城市距離近,也都以酒聞名,兩個城市的恩怨情仇很深,一個有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一個是自貿區,所以我認為經濟副中心應該是宜賓和瀘州一起建設,改變川南城市內耗的情況,以宜賓瀘州為中心,大力發展航道運輸,建立工業集群,與長江下游城市建立貿易合作,帶動自貢,內江等川南城市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