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如何賞鳥?

老太后晚年以慈治理天下,自以為萬民都受她的恩澤,就連花鳥魚蟲都要向她表示祝福,李蓮英吩咐太監們要千方百計地把魚和鳥訓練好,討得老太后的喜歡。


慈禧太后如何賞鳥?


頤和園知春亭以北一帶,柳蔭下桃塢中,是太監們養架鳥和籠鳥的地方。幾百個架,幾百個籠子,成行成串地擺在那裡,用長竹竿搭成長架。有五彩的鸚鵡,有威武的金剛,有潔白如玉的葵花,有憨厚的銅嘴,有長尾的綬帶,⋯教牠們說話,教牠們叼旗。在籠鳥裡,有八哥、畫眉、百靈、紅脖、藍脖、樹喳、等,牠們都隨時聽候召喚。



在鳴禽裡,老太后喜歡吃軟食的鳥,不喜歡吃硬食的鳥。鳥由吃食上說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吃穀子、蘇子、葵花籽、松柏子、花椒粒等,這叫吃硬,如黃鳥、紅子、銅嘴、錫嘴之類的。



軟食是用餎食(綠豆麵合成粉,再蒸熟了)與精瘦肉,蛋黃合在一起的飼料,吃這種食的多是南方的鳥,本專靠吃蟲子活著,給牠們穀子是不吃的,如八哥、畫眉、紅脖、藍脖、葦喳之類。



老太后嫌硬食類鳥歌唱的聲音單調,不柔和,套路少。玩鳥的人說,鳥的歌唱是有層次、有套數的,套子最多的要數藍脖鳥,又叫藍靛頦,據說有一百多套。喂鳥是一種複雜的專門技術,太監們都是師徒相傳,好多絕活要嚴守秘密。如什麼時候喂什麼食,什麼時候喂什麼水喝,什麼時候讓牠們發口等。


養鳥講究觀察鳥的內部,鳥一到春天就要張嘴叫了,因為生理的關係,口腔裡逐漸由紫紅色變成黑褐色,隨著黑褐色的增加,嘴也越張越大。口腔內部的由紅變黑的過程,也是鳥的發情過程,行話叫“發口”。打春不久,鳥的喉嚨裡就蠕動了,鳥並不張嘴,只是喉頭顫動,但是發口的預兆,也是發情的萌動期。到二月中下旬,鳥的叫聲大了起來,鳥的嘴已張開一道小縫,到清明小滿之間,鳥已經半張嘴了,這時鳥的體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發情的高峰期)。此時是玩鳥鬥鳥的最好季節。小滿已過,芒種到來,鳥的上膛變成全黑,嘴全張開了,叫時也揚起頭來,聲音也很大,可吃食漸少,夜間鬧籠,表現出煩躁不安的情緒,己經是聲嘶力竭(發情期快終結了)。到了夏至,叫不勤,聲音也不脆,漸漸地萎縮下來了(發情期已過),預備脫毛了。如果冬天裡喂的食水過盛,鳥養的膘肥體壯,那麼發口就會早,當然脫毛也早,但時間過早,螞蚱還沒上市,活食頂不上,毛就脫不好,鳥就糟蹋了。假如冬天食水不壯,三春叫不起來,一年等於白喂。總之,一個人要訓練鳥,讓鳥替自己露臉,決不是件容易事。老太后包括咸豐帝性情上來不但看鳥,有時還和養鳥人經常問話。


慈禧太后如何賞鳥?

圖文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