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可愛的武漢人 給了我們堅守的力量”

“那些可愛的武漢人 給了我們堅守的力量”

廣東支援湖北疫情防控第一批醫療隊副領隊,南方醫院惠僑醫療中心護士長 李利

廣東支援湖北疫情防控第一批醫療隊副領隊,南方醫院惠僑醫療中心護士長

李利

“我是大姐大,我要看好他們,兌現承諾,帶隊友們平安回家。”

2020年3月22日下午2時許,武漢飛往廣州的包機B777-300緩緩降落在白雲機場。在武漢奮戰50余天後,她兌現了對隊員們的承諾——廣東省護理團隊醫護人員零感染,醫療工作未出現差錯,82名廣東醫療隊護士平安回家。

帶隊的“大姐大”叫李利,是廣東支援湖北疫情防控第一批醫療隊副領隊,南方醫院惠僑醫療中心護士長。

17年前,27歲的普通護士李利,在小湯山抗擊“非典”的戰場上成為共產黨員;現在,她成長為一名護士長,也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她說,“當武漢疫情需要支援時,我義無反顧。”

第一時間簽名請戰書,大年三十夜啟程

時間回溯到50多天前,大年三十下午5時許,南方醫院緊急組織了一支24人的醫療隊,作為廣東省首支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馳援武漢。李利第一時間在遞交院黨委的請戰書上簽名宣誓。

其實,李利的小兒子還不滿三歲,護理部的領導多次勸說她留在醫院本部,但她堅定地說,“一定要加我一個,我都不用跟家裡人商量,馬上就可以打包出發。‘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這是我們小湯山戰友們的共同心聲。”

於是,她成了名單裡第一個確定的護理骨幹,挑起了醫療隊副隊長、護士長的重擔。六點半集結號吹響,八點全員集結完畢,來不及吃一口年夜飯,還沒好好跟兩個孩子解釋媽媽去執行怎樣的任務,李利收拾行囊立刻趕往機場,奔赴戰疫第一線。

剛去時啥都“缺”,工作太多沒空擔憂

雖然說是帶著小湯山的經驗再次奮戰,然而武漢病區裡患者人數飽和、醫療物資的短缺、護理人手的嚴重不足,讓第一天穿上防護服下病區的李利“傻眼了”。

“當年在小湯山,醫護們去到時還是板房,我們可以按照當時病人數量搭建病房的床位、設備;但漢口醫院病區裡就一個字,‘缺’。”李利和隊員負責漢口醫院呼六病區,80個床位接收了84名病人,其中50多個病重,七八個病危,危重患者佔了百分之七十左右。而護理這80多個病患的護士僅為20人,都是已經超負荷工作近一個月的漢口醫院護士。

李利回憶,他們第一天進入病區,走廊上、病房裡,沒有一位護士停下來跟新來的支援隊說上一句話,都在一刻不停地“跑著走”。李利心想,當下第一要務是妥當安排現有82名護士的排班。

在深入病房瞭解實情後,李利召集其他團隊護理負責人召開了6次會議。由於涉及9家醫院的眾多護士,加上病區患者人數飽和及醫療物資短缺,整整用了 8 個小時,才安排制定好 82 名護士的排班,還將南方醫院的三名護士借調給另外兩支同行隊伍,以緩解他們的人員緊缺。

至此,排兵佈陣已就緒,廣東醫療護理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值達到了最高。

從人員入住到工作調配、病區考察、感控防護、問題反饋、心理疏導,李利都事無鉅細、親力親為。當記者問到,剛看到病區嚴峻的形勢時,是否有過恐懼和害怕,她笑了笑說,“還真沒有。太多繁重的護理工作要做,大家都想著怎樣克服困難,根本沒空去擔憂。”

李利說,17年前小湯山最重要的一個經驗就是,醫護人員必須做好個人防護,“防護到位、調整好休息和飲食,提高大家的免疫力,做到這些,比無謂的恐懼和擔心有用多了。”

“要求別人做到的,我也必須做到”

令李利難忘的,還有每天搬不完的氧氣瓶。平時,漢口醫院也就二十來個需要吸氧的病人,但疫情之下,有五百來個病人需要吸氧。一個危重病人吸一瓶氧氣需要一個半小時,一天下來,一個病區要更換100多個氧氣瓶。“氧氣瓶上百斤重,全靠我們人工搬運到病房,再用扳手調試。大家防護服裡的衣服都是汗溼了又幹,幹了又溼。”李利說,這些90後孩子,一點兒沒讓她失望。

年輕護士們的全力以赴,離不開榜樣力量的耳濡目染。陳國豪是南方醫院馳援武漢的一名“95後”護士,看著李利護士長每天辛勞、憔悴卻勇往直前的身影,他深受感動,寫下了火線入黨申請書。“到達疫區以後,郭亞兵隊長、李利護士長和身邊的黨員前輩們紛紛挺身而出,衝鋒在前,李護士長一句‘我在裡面,你們不用進來’,我深受鼓舞。他們不分晝夜地奮鬥在抗擊病毒的第一線,真正發揮著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的先鋒模範作用。”

在漢口醫院的50多天裡,李利一直堅持做一件事:要求每位護士下班後交接時,都到她房間彙報,護理的病人情況、工作中有哪些不合理希望改善的流程、身體有沒有不舒服、心裡有沒有擔憂和害怕等等問題。李利認真地記錄著每一個細節。她說,自己現在不單是個護士,也是廣東省醫療隊護理團隊的負責人,肩負著更大的使命。“我答應過大家,我要帶好這支隊伍,任務結束後要把這些90後小護士安全地交回家長手中。”

“叮叮叮……”病區的呼叫器一直處於不停呼叫的狀態,導致護士站和走廊上的顯示器無法顯示時間,李利找來兩個時鐘掛在病房外面;醫院人手嚴重不足,李利帶著護士們騰出工夫做保潔,為患者送餐、處理醫療垃圾;為了減少潛在的感染源,她和隊友花費大半天時間,逐個病房拆下久未更換的窗簾。同組的護士都說李利護士長特別“接地氣”,總是和大家一起護理患者,一起面對困難。“要求別人做到的,我也必須做到。”李利在工作日誌中寫道。

“是可愛的武漢人給了我們堅守的力量”

回憶起在漢口醫院的50多天,一張張武漢同胞可親可敬的面孔浮現在李利眼前。

她還記得第一天到病區,在堆滿垃圾的房間裡看到有人正佝僂著身體清理醫療垃圾。那時是春節,沒人來收垃圾,也運不出去。李利打聽才知道,每天默默在房間裡清理垃圾的都是漢口的機關領導,他們希望為支援的醫護們減輕負擔。

“我們在一線護理病人是職責所在,理所應當,而他們本不必冒這個風險,可敬的應該是他們。”李利說,是這些武漢人給了他們堅守的力量。

還有後勤負責餐飲的阿姨們,瞭解到醫護隊伍從廣州來,吃得清淡,專門請了個廣東師父給大家做菜,換掉了偏辣口的湖北菜,還會給夜班的同事送上夜宵。

李利和隊友們住的酒店對面,剛好是病患家屬的生活區。從酒店出發往機場的那天上午,生活區的群眾們悄悄買了周黑鴨、熱乾麵送到酒店。出發時,附近群眾自發趕過來有序地夾道歡送,向離開的廣東醫療隊員們豎起大拇指。“大家坐在車裡抹眼淚,真的是情不自禁。”

當記者問到回家後要如何跟兩個孩子講述這段經歷時,李利說,“我的經歷沒什麼好說的,小湯山的經歷也從沒跟孩子提過,只是換了個地方工作而已。但是我遇到的這些可愛的武漢人,還有祖國危難時各行各業挺身而出的同胞們,這些一定要講給小朋友聽。”

採寫:新快報記者 蔣翰林 通訊員 李曉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