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到“外”,我省國土三調全面復工!

從多彩九寨到峨眉之巔,從廣袤草原到密密叢林,從川西高原到成都平原……在歷經兩年多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中,我省以2580萬個圖斑總量高居全國第一的成果繪製出了一幅精緻細膩的四川山水林田湖草工筆畫。2019年底,我省提交的初步調查成果順利通過國家核查,質量居全國前列,四川三調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2020年

三調進入初始成果庫鎖定

和統一時點更新階段

但受疫情影響

原定於春節後

即全面開展的工作全面受阻

當前,復工復產正在進行中

作為調查單元最多的四川

如何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搶回時間
調整工作流程,先內業後外業


“我們外業調查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了,隨時可以開工。”3月21日,攀枝花市鹽邊縣三調作業單位負責人吳波在微信群裡彙報工作。在攀枝花市三調工作群裡,5個區縣每天都要向市裡的三調辦彙報進度,遇到問題也會群裡溝通解決。


目前,我省三調工作已經全面復工,外業作業正陸續推進。下一步,將根據全省和各地疫情防控形勢發展以及疫情響應等級調整,加大內業外業工作強度,將前期損失的時間搶回來。


力求準確
分析變更原因,講清現狀合理性


三調與前兩次土地調查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名稱的變更,從“土地”調查更名為“國土”調查,兩字之差,意味著調查思路有了根本轉變。“以前主要調查耕地,現在每個地類都需要調查,並且同等重要。”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


三調變多頭調查為“一張底圖”,我省提交的初步成果如實反映了土地利用現狀。不過,過去數據交叉統計的問題也暴露出來,有些地區三調結果和二調結果差異較大。


鹽邊也遇到了這個問題。桑葚是鹽邊的特色產業,該縣漁門鎮是桑葚產業核心區,種植規模達到15萬畝,桑葚大部分種在了耕地上。此次調查中,種植桑葚的土地被標註為“果園”,不再是耕地。為了說明變化的原因,吳波向農業農村部門和鄉鎮政府瞭解情況,對變更原因進行了分析。


省三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三調工作進入實質性調查以來,全省各地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三調成果真實性上,現在已經進入了對現狀真實性與現狀合理性之間的轉換分析上。“只是調查清楚還不行,必須把變化的情況和變化的原因說清楚。”省三調辦相關負責人說,這是今年三調工作的新要求,原計劃在統一時點更新後全面推進,目前已經要求各市州利用現有的成果提前開展,並根據分析成果進一步校核三調成果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