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枚光緒銀元,新疆省造,庫平重七錢二分,有懂的嗎,怎麼樣?

那年的落魄陽光


個人感覺看不好,根據銀色圖文不像真的,說錯勿怪!


過客8763


一般,不怎麼值錢,自己收藏著玩吧


今夜如風


根據圖片信息可知此枚銀幣是臆造幣,原因有二。一是正面光緒銀元字體明顯的“廣東銀幣”特徵,流通痕跡太表面,是酸洗後加入硼砂做的舊。二是背面龍型也是典型的“廣東銀幣”風格,而7錢2分的2字刻模還是“廣東七二反版”的刻模,混的有點複雜。為什麼不說是仿製幣,理由很簡單,真品“新疆省造光緒銀元”字體很隨意,不工整。還有的藏友會說“有可能新疆省的銀幣是廣東省代鑄造的啊”,根據銀幣特徵和記載,“新疆省造光緒銀元”只在吉林代鑄造過。綜合確定這是一枚臆造幣。新疆的銀幣銀元非常複雜,品類非常多,今天就藉助這個問題來簡單聊聊新疆銀元。

清朝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盤踞在新疆的“阿古柏”在喀什設立造幣廠,仿製中亞伊斯蘭錢幣以手工打造金銀銅幣。銀幣數量很多,成為“天罡”(tanga,突厥語銀幣的意思)。直徑在12毫米到15毫米之間,重量約1.7-2克。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後在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在庫車招募銀匠,仿製“天罡”銀幣樣式打造五分小銀幣以及漢文“光緒銀錢”的壹錢小銀幣。

清朝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左宗棠率軍進入新疆開始和當時佔據新疆的“阿古柏”作戰。為了收復新疆,左宗棠在甘肅蘭州設立“蘭州機器局”,為軍隊修復槍炮。此時因缺少銅錢對付小額開支,就在機器局內鑄造方孔錢幣,正面刻漢文“足銀壹錢”,背面刻上相同意思的“察合臺文”,以湘平而非庫平為計重單位。此幣因為效率低,成本高,虧損大,因此製造時間很短,數量稀少。

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新疆代理巡撫在迪化(今天的烏魯木齊)以洋銀製造了新疆最早以“蟠龍”為圖案的銀圓--迪化造三體文“光緒銀圓”,版別有五錢、三錢、二錢3種,每百兩銀一半製造五錢和三錢,一半用來製造二錢。不過由於虧損連連,不久停止製造。

新疆省造“光緒銀元”,目前在官方文獻記載中沒有發現具體出處和鑄造年代,不過據推測若在新疆當地鑄造當以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設立機器局或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設立水磨溝機器局才有可能。對於其明確記載只提到在吉林省代鑄過。此版別銀元背面英文為“SUNGAREI”,翻譯過來就是“準格爾”,並不能代表新疆省。該版別以庫平為計重單位,與當地其他銀元格格不入,同時欠缺“維吾爾文”的標識,導致在當地流通極為不便,鑄造了極少數量後停鑄。

同時新疆還有“迪化造光緒銀圓”、“喀什道大清銀幣湘平弌兩”、“一兩餉銀”“四兩餉銀”

“五兩餉銀”“喀什大清銀幣”“喀什宣統銀幣”等等銀幣。還有各種各樣的“餉金”金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