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出字的力量美?

書燈幽見



(1)硬感。主要在於點畫的挺勁、折筆的剛直、結構的嚴實。如下圖:



(2)張力。主要在於飽滿敦實,有蓄勢待發的力量感。如下圖:


(3)銳力。如尖錐插物,凌厲陡峭。如下圖:

(4)旋力。主要是使轉,如飛輪急轉之勢。如下圖:


(5)拋力。如脫手飛鏢,去勢迅疾,一發而不可收。如下圖:

(6)重力(勢能)。主要體現在結體的險絕,上有千斤擔,下有千斤頂。如下圖:


(7)摩擦力。通過逆筆偏鋒體現枯澀之感。如下圖:

(8)定力。如壓磐之石,穩定全局。如下圖:


要生動表達書法作品中的力量力感,主要還在於筆法之下的點畫狀態、結構佈局與結體之法,始終應以筆力筆法為主要突破口,多臨摹借鑑,多思考揣摩,最關鍵的是勤動手去書寫。時間久了,自然也就能夠心領神會、心摹手追了。

抱庸淺談。一家之言,還請方家指正。


抱庸詩書


有此人寫的字嗚?有多少要多少。



小貓長成了老貓


一幅書法作品中,字的力量美,來自於整幅作品的神采風韻,來自於結字的內外張力,但最終來自於書法線條。



線條的力量有兩種表現方法:一種是運用嫻熟、精確的筆法,通過清晰、毫不優豫的,豐滿而有立體感的線條表現出來的。這種方法表現出來的線條,大多邊緣光滑,但卻包含著刀切爺劈般的力感。另一種力量表現的方法,是自然地運力於筆端,本來可以一滑而過的筆,卻要自造阻力,似以刀刻石或逆水行舟,體會用盡力氣也很難離開原處,從而帶有抖擻的走勢完成線條。這樣書寫的線條,包含了筆的豐富的提按動作,線條邊廊是粗糙不平的,這種線條能給人帶來克服巨大阻力的感覺。



從用筆方面追求書法線條的力量美,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體會執筆的鬆緊,體會力達筆端的感覺。

2、認真對待每一線條,令筆牢牢地抓住紙再緩緩而行。體會澀感,體會筆在行進中的提按,但切不可嬌柔造作地去刻意顫抖。

3、注意端正、開張、舒展,有利於發揮全身之力的手臂狀態及身體姿勢。

一家之言,個人淺見。


文筆逍遙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自古至今書法的演變也變化多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書法形式與風格。那麼如何讓書法寫出力量美,首先要深入的瞭解中國書法。從甲骨文開始,到大篆,小篆的出現,再到漢隸的發揚光大,東晉事期的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一直到唐朝的楷書,宋朝的行書,到近代我們歷史上湧現出無數書法大家,書法的演變也豐富多彩。書法的力量美,對於不懂書法的人來說,以為用的力氣大寫出的字就有力量。其實完全錯誤,中國書法最早是用利器可在骨頭、龜殼上,到後來刻在石頭上,再後來用毛筆寫到紙上,到現在用硬筆書寫。對於刻在骨頭、石頭上的字可能大家認為有力量,但是對於用毛筆寫的字,不懂的人以為就沒有力量感。其實用毛筆寫出的字最能提現書法的力量美。筆鋒柔軟,卻要全身力量集中在手腕將字寫到紙上,練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寫字是很累的。楷書講究橫平豎直,如何把一筆橫畫寫的又直有有力量感,是需要長期練習的,初學者容易寫的顫抖,所以給人感覺沒有力量感。行草同樣道理,沒有一定的基礎寫出的字肯定不會有力量感。也有人認為用墨濃厚顯示有力量,其實不然,顏真卿楷書遒勁有力,用墨濃厚,但是柳公權的字卻比較單薄,但是同樣能看出來非常有力,包括後來的宋徽宗瘦金體,氣功的字都比較瘦,但是從來不缺乏力量美。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我個人沒有專門學習過硬筆書法,但是我知道毛筆書法寫好了硬筆自然就會寫好,而且更能體會書法的魅力,更好掌握寫書法的技巧。





大墨孤煙


怎樣寫出字的力量美?

摳一下字眼,覺得“力量”換成“力度”更合適。

力量是外在的。見過有人寫字,呼哧呼哧,恨不能把筆擰斷,把字捶碎,結果,字是僵的,就像一個人抽筋一樣,肌肉僵直,缺少生機。

力度是內在的。棉裡生針,肉下立骨,線條抱勁,剛柔相濟。

這個問題從兩個角度切入。

書法之力有哪些?就是what。從技術層面(非藝術層面)講,分三種。

一是重力之力。二是骨骼之力。三是行氣之力。

此三力代表著:站穩,站直,跑步。

怎麼做?就是how。

一,重力之力。

單字層面此力使字站穩。章法層面使字群保持動態的平衡。有的字筆畫多,有的字筆畫少,後者需加重加粗。

有重力必有重心。每個人的審美取向不同,帶來不同的重心風格。

王羲之取扁方形,重心居下。歐體取正方形,重心居中。顏體取梯形,重心居下。柳體取豎方形,重心居中。

啟功先生取柳體將重心移動至偏上,化拙工為自然,造就挺拔剛勁瘦潤風格。

怎麼移動?譬如說“李”,把“木”寫短,把“子”寫長,重心就挪上去了。就像一個美女,腿變修長了。

雲山霧罩千萬語,道破其實隔張紙。

重心,其實是實現自我風格的最重要法寶。

讀高中時有兩種自己字體,左三角體,游龍體。書法傳統是左收右放,左三角體是左重右輕,化曲為直,形成一種凌厲的欲滾動之勢。其實就是裝腔作勢用的。游龍體則相反,化直為曲,在骨骼框架之下,信手尋力而為。其實是受了“金庸”先生的影響,左手畫圓,右手畫方。[捂臉]

二,骨骼之力。

筆畫的骨骼之力在中鋒行筆,如錐畫沙。

落筆露鋒取靈,收筆露鋒喧意。

落筆藏鋒取勢,收筆藏鋒抱元。

折筆偏鋒取妍,折筆中鋒取力。

轉筆偏鋒得肉,轉筆中鋒得骨。

剛柔之間,剛柔呼應,抱勁為君,洩力為臣,方是上乘。

衛鑠的《筆陣圖》對點畫的要求,可以借鑑,但著了“相”,外形凌厲,缺少蓄力抱勁。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陸斷犀象。

乙[折]百鈞弩發。

丨[豎]萬歲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橫折彎鉤,以“刁”代替]勁弩筋節。

*

字的骨骼之力在“勢”,就是站立的姿態。

重在框架。基本要求:端正勻稱緊湊彈性。

楷書是筆畫取勢,字態是穩。說直白點就是微觀搭積木,宏觀樓很穩。

行草是姿態取勢,篇章是穩。說直白點就是,單字依賴上下左右的字,取得動態的平衡。趨“楷”則單字穩,趨“草”則字群穩。

楷書的結字架構可參考學黃自元。

漢字形式層面就五種結構:獨體字結構式,上中下結構式,左中右結構式,包圍及半包式,品式。

基本法則:以正立骨,以欹生姿。守正出奇,乾淨抱勁。

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反思道: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自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gu)書,又之洛下,此見蔡邕(yong)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及聊書之,遺教於子孫耳。

*

三,行氣之力。

王羲之的經驗是: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氣脈鉤連秷側,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競,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

*

王羲之的筆勢實質是“凌空是圓,落筆成方(或相反)”,比衛夫人的“橫如隱隱陣雲”摹形筆法要高明得多,他是“鵝翅撥水筆法”。

後人悟道王羲之筆法的也有不少。米芾的“八面出鋒筆法”,黃山谷的“蕩槳筆法”,其實就是“凌空是圓,落筆成方”。張旭的“船振驚沙筆法”,顏真卿的“屋漏痕筆法”,實質是“凌空是方,落筆成圓”,也是從二王化來。懷素的“折釵股”筆法,是靜態筆法,落筆必僵。經顏真卿指點“借力尋力”之道,也悟透參用。

王羲之的靈動無比的“二指禪”書寫,其背後的性靈自由思想,人書一體、形意一體、明心見性的《蘭亭序》,其執筆法、其思想狀態、其書寫狀態,至今無人比肩,無人逾越。無論楊凝式、智永、張旭、懷素、歐柳、米芾、趙松雪,還是王鐸,都沒有性靈自由的思想基礎,只能得其形(神鬼莫測),未能窺其神(得意忘象),在書法工藝層面徘徊,還還沒達到書法藝術層面 。




urna風之度0


從本體論來說,書法中的力量美來自書寫者的內心力量,你自己的內心力量或審美標準是什麼樣的就能夠在書法作品中表現出來有什麼力量或美的風格,所以古人說,字如其人,"書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志"。不過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有層次之別的。我們可以將其粗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生澀階段,就是初學乍練書法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們的技法駕馭表現能力,出於一個由無到有,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由生到熟的階段,這個階段,並不能夠完全表達學習範本提供給我們的技法或審美感覺,只能部分的表達。而且不穩定。

第二個階段,是中介階段,對範本技法的理解駕馭仍然處於能於不能階段,但基本能夠以心駕馭毛筆技法了。這個階段對於自己的審美的表達同樣是不成熟的,不穩定的,但是,成熟穩定的表達了要大許多。

第三個階段就是成熟階段,能夠隨心所欲按照傳統的經典理論或技法表達自己的審美思想階段。這個階段的書法作品就能夠完全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力量感,甚至空間的情感語言,字體風格的取向等。

因為熟練的駕馭能力,作品中呈現出來的精氣神,完全就是自己心中所想,所要表達的審美理想,不過是以書法藝術語言,甚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感性的經過千錘百煉的自我審美理想的表達。

在此階段,我心中有什麼樣的力量感,就能夠在作品的表現出什麼樣的力量感。


鬼谷子絕學


題主這個問題比較寬泛。我們寫字,通常有軟硬筆之分,故展現字體美略有不同。硬筆(以鋼筆為代表)書寫,字體硬朗挺拔、孔武有力,尤以楷書居多,可參見龐中華等老師之作。軟筆(以毛筆為主),因為其書寫部分獨特柔軟的個性,要表達出有力量的字體,著實不易。正是這種不易,讓寫出來帶有力量的字體,更充滿美感。題主之問,在於此吧。要寫出字的力量美,僅此愚見,字體選形和情感注入很重要。字體大體分篆隸魏楷行草等書體,形式上魏楷以力量見長。內容上,以書寫者感情投入多寡衡量,充沛時書寫,行草可透紙背,《蘭亭序》、《祭侄稿》可選學代表;沮喪時書寫,雖魏楷也軟綿無力。故而,寫出字的力量美,要有明確的目標,多觀摩名家法帖,帶著情感勤練苦練巧練,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穫的。


shuizhongshi


從來書法作字都講究一個“力”,所書之字貴在外柔內剛,貴在骨肉停勻,貴在肥瘦得中。正如衛夫人筆陣圖中所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

現在我們說哪個書家善書,多會提到他精工八法。說到八法,那就不得不提智永所傳的“永字八法”。側、勒、弩、趯、策、掠、啄、磔這八個筆畫,要如鳥之翻然側下、如勒馬之用韁、如策馬之用鞭……說到底,也全都是在講一個“力”字。

怎麼寫出字的力量美?我們只能從基本的筆法來談,真正要談到“美”,那就已經上升到精神層面,這個很抽象,要靠自己的領悟。張旭的弟子裴儆曾問張旭關於學書法的要義,張旭回答說:“倍加工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

力量美是一種感覺,力藏於字中,勁氣貫注始終。在筆法特點上,如果是中鋒用筆,則如錐畫沙;如果是側鋒用筆,則如筆切直面,講究角度、深度。但不論是中鋒還是側鋒,都需要表現出立體感。

筆法上的“方”、“圓”、“平”、“直”說起來平常,運用起來則不易。藏頭護尾,力在字中。我們所說的“屋漏痕”、“錐畫沙”等等筆法,追溯根源也都表達的這個意思。

所以,要想真正領會,就必須如張旭所說“倍加工學臨寫”,當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可能有所領悟。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我是“寫字吧”,更多好文,期待你的【關注】!

寫字吧


多臨寫字體,以柔克剛。









指揮


筆法準確、熟練,有急有緩,筆意相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