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術家”-----常香玉

豫劇常派藝術創始人為享有“人民藝術家”稱號的豫劇大師常香玉。


“人民藝術家”-----常香玉


小妙玲——常香玉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出生在河南鞏縣的一個農村,父親是一名豫劇演員。在父親的影響下,小妙玲對豫劇十分熱愛,就想學戲。但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女孩家學戲比童養媳的地位都低,同族長輩就不允許她學戲,矛盾衝突時常發生,為此父親就帶著小妙玲遠走他鄉,踏上了求學之路,師從周海水、張同慶。後來為了不與張家再有什麼牽連,乾脆跟義父常老大的姓,改名常香玉,從此一代名家就這樣慢慢進入人們的視野。

改革、創新造就常派藝術

在當時,地域流派觀念十分嚴重,互不往來,互不相干,在當時小妙玲作為豫西調演員,只能唱豫西調。此時,老父親給了她信念,教她怎麼唱。"老父親敢改,我也敢唱,我啥也不怕,老父親就讓這樣唱,沒錯!"正是在父親這樣大膽創新的影響下,造就了常香玉這位偉大的戲曲音樂家。後來,常香玉在音樂板式結構上做出改變,形成了不同於傳統板式的音樂唱腔風格,賦予豫劇傳統音樂唱腔以鮮明的音樂特色和強烈的時代精神。 在後來的探查中,發現常香玉改革創新的板式不下100種,這些優美的旋律流傳至今。 創演經典、勇攀高峰 ,

如果說《拷紅》這出戏是常派藝術的一座高峰,那麼《花木蘭》就是另一座高峰。

“人民藝術家”-----常香玉


抗美援朝、愛國胸懷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為了支持抗美援朝,常香玉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安市委政府的支持下,香玉豫劇社率領香玉豫劇社進行全國義演,用演出所得購置並捐獻一架飛機(當時一架戰鬥機需要舊幣15億元)此時就需要一本好戲,一本合時宜的好戲,來進行全國義演。豫劇《花木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由劇作家陳憲章從京劇《木蘭從軍》中改編而來,經過幾天幾夜的改編,經常香玉大師首演後即轟動全國。從1951年8月7日到1952年2月7日,整整半年時間,178場演出,共計收益舊幣15億零兩千餘元,超額完成任務。此時常香玉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走到朝鮮前線,慰問前線抗美援朝的解放軍,那些最可愛的人。

“人民藝術家”-----常香玉


中國豫劇

1955年,河南豫劇院成立,常香玉任院長兼一團團長,這個時候一團走遍全國,從北大荒到新疆建設兵團豫劇團,從中原農村到東南沿海,常香玉的代表劇目《花木蘭》《拷紅》《白蛇傳》《五世請纓》《破洪州》日臻完善,豫劇在這個時候已經走向全國。

“人民藝術家”-----常香玉


“香玉杯”藝術獎

1987年,設立香玉杯藝術獎,歷盡艱辛湊夠30萬元獎金。藝術獎設立以來,已經有多位演員和戲曲工作者獲獎,他們都活躍在舞臺上,為更多的人服務。

常香玉為豫劇的流傳、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那顆為人民服務的赤誠之心至今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不愧為“人民藝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