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楚滅越,秦滅周,韓滅鄭,趙滅中山都沒有引起列國干涉,而齊湣王滅宋就遭圍毆?

歷史如明鏡


原因很簡單,因為宋國是一塊肥肉,不管哪個國家要想獨吞,都勢必會引起其他諸侯的劇烈不滿!

戰國時期,除了秦楚齊燕趙魏韓七雄外,還有其他一些相對較小的諸侯國夾在七雄之間,而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宋國了。宋國由於地處中原,疆域內又多是膏腴之地,經濟發達,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到戰國的大部分時間裡,宋國都是比較悲劇的,成為大國爭霸的犧牲品。

但是,宋國到了宋康王時期,卻在其鐵腕統治下,曾有過短暫的雄起時間。這段時期,宋國的戰爭潛力被全激發出來了。

《史記》記載:“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取二城,滅滕(山東滕州),有其地。”

也就是說,宋康王一口氣把宋國周邊的齊、魏、楚三個大國都給揍了一遍,還順帶滅了個滕國。因此,宋國也有了“五千乘之勁宋”之威名。然而,由於宋康王對宋國內部的統治極為暴虐,但凡他看不順眼的人,統統都得殺。於是,宋國很快就爆發了內亂,被齊國抓住了機會,一口氣發兵把宋國給滅了。

列國之中,首富為宋!

然而,正如前文所說的,宋國地處中原,又是膏腴之地,歷來為兵家所必爭。這就註定了齊滅宋的性質,與楚滅越,秦滅周,韓滅鄭,趙滅中山都不一樣。

宋國雖然綜合實力還比不上七雄,但宋國確實當時天下最富庶、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可謂是“列國之中,首富為宋”!宋國的商業文明,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都是首屈一指的。

因此,在宋國並不廣闊的疆域內,卻誕生了不少著名的大商邑,比如商丘、陶邑(這座富甲天下的商業重鎮,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也曾被多次提起。)、彭城、豐邑、蒙邑等商貿發達的商業城市。而由於這些商貿城市都相距不遠,之間又有密集的河網和陸路加以相連,因此便形成了“內則互補、外則通達”的貨物流轉格局。

在這種發達高效的商業運轉方式下,宋國遂形成“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的繁榮局面。由此可見,宋國的商業文明之發達,可是其他諸侯國都不能比的。

正因如此,齊國獨佔宋國這塊肥肉的這一舉動,無疑也一口氣得罪了其餘的六國。於是,過去飽受齊國欺壓的燕國抓住了這個機遇,讓名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趙、魏、韓、燕、楚)討伐齊國。



這些歷史要讀


朝史暮想:


為什麼齊國滅了宋國各國反應如此之大?甚至導致了五國伐齊之戰?


第一,宋國不是小國,弱國。客觀地說,當時的宋國國力不在燕國之下。宋國要是晚幾年被滅,戰國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戰國八雄”了。宋國人口多,國土面積大,糧產量高。且在諸侯國之中,有一定的政治外交影響力。如此之大國被齊國吞併,諸侯國的反應自然很大。


第二,宋是重要的商貿中心。宋國的定陶是當時重要的商貿中心。在生產力還非常落後的當時,一個巨大的商貿中心就是一個完善的後勤保障中心。物資,軍隊可以在這裡得到迅速的補充和配送,因為戰略意義非常重要。


第三,宋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處河南腹地,大平原地形,是卡在楚國,魏國,韓國,齊國之間的緩衝地帶。一旦齊國佔據了此地,北脅趙魏,東迫韓國,南壓楚國,齊國在戰略上將會得到主動權。


第四,齊國當時已經是一個實力一流的國家。吞併了宋國之後,很可能就會變成超一流的龐大帝國。其他國家將很難與其獨立抗衡,甚至包括秦國。因此諸侯國們是不容許出現這樣的情況。


第五,齊國一直以“套路”聞名,坑過很多諸侯國,犯眾怒。諸侯國們大大小小都吃過齊國的虧,之前甚至差點滅了燕國。這次齊國滅宋,諸侯國們順勢打起正義的名號,搶佔道德制高點,對齊國進行反制。


為什麼楚滅越,趙滅中山,韓滅政,秦滅周沒有引起諸侯國的干涉?


趙滅中山,是趙國在那個時候很低調,然後趁著諸侯國忙別的事情進行的。並且中山國地處北境,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相對來說,政治影響沒這麼大。


楚滅越,楚國一直是南方大國,並且南方的事情,中原的諸侯國並不如何上心。楚國滅越國,越國在南,即使有心干涉也鞭長莫及。


韓滅鄭,嚴格說來,這屬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事情。並且韓國對付鄭國,是一個長期逐步蠶食的過程。


秦滅周,當時秦國已經實力超群,沒人敢輕易招惹。同時周天子徒有一個天下共主的虛名,在實力,地盤上都已經虛弱得沒法看了,周天子被滅也是早晚的事情。秦滅周也引起過諸侯國的反應,不過是局部的,而且秦國實力放在那裡,周的地盤又小,諸侯國犯不上出頭。


以上是朝史暮想的個人見解,歡迎討論補充。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如題所問,同樣的滅國戰,卻有不同的結局。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應該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裡面去尋找答案。

首先需要把上述各滅國戰簡單的交代一下

1,楚滅越,約公元前306年,楚懷王趁越國內亂之機令昭滑率軍伐越,攻克越國都城吳,越王無疆戰死。越國自此分崩離析,殘餘力量逃往長江南部沿海的越國故地,各自為政,稱君稱王。直至公元前222年投降秦國。

2,秦滅周,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王很生氣,派將軍摎(jiū,糾)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獻的人口、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後,周地的民眾就向東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滅掉了東周。東西周就全都歸屬於秦了。

3,韓滅鄭,公元前385年,韓國攻克鄭國的陽城。公元前377年韓哀侯繼位後,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舉兵攻克鄭國都城新鄭,並遷都到新鄭。韓滅鄭之戰最終以鄭國滅亡為結果結束。

4,趙滅中山,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200餘年時間,卻從曾次滅國,分別是前457年,晉滅中山;前407年,魏滅中山;前295年,趙滅中山。

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當然,國家有難,必有忠臣。在抵抗趙軍過程中,中山人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呂氏春秋》)抵抗是十分頑強的。然而,大勢去矣,中山國軍民的鮮血再不能使中山國死而復生。趙國吞併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勝,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廢掉並遷到膚施(今陝西省榆林之南),中山國最後滅亡。

5,齊滅宋,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湣王派遣將軍韓聶舉兵攻滅宋國,宋國人民長久苦於"桀宋"的虐政,民心離散,遂至城池不守。齊軍得以迅速攻破宋國都城。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省溫縣)。

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其兄宋剔成君逃亡至齊國。齊國故城遺址博

滅宋時的時代背景:前318年,戴偃自立為王。 其後,宋王偃向東討伐齊國,攻取五城。向南擊敗楚軍,拓地三百餘裡,向西戰敗魏軍,攻取二城,自始與齊、魏、楚結怨。宋康王又攻滅滕國、討伐薛國,國力達至頂峰,被稱為「五千乘之勁宋」。但是,宋王偃為人暴虐驕縱,盛血囊而射天以示威服鬼神、為人嗜酒好色,射殺勸諫他的大臣,諸侯皆稱他為「桀宋」。齊湣王欲滅宋國以利於向中原擴張,卻遭到秦國的干涉。

交代完上述滅國戰的過程,筆者覺得秦滅周這個不必加入討論之列,原因很簡單,秦莊襄王時秦國已經是可以以一國之力傲視其餘六國。儘管滅周當時屬非正義的戰爭,但從歷史的車輪來看,這已是大勢所趨,無可避免。其餘諸國就算有心也是無力,只能打打嘴炮強烈譴責秦國的滅周行徑罷了。

其餘幾個滅國戰大概可以從以下方面闡述觀點:

1,天時

上述滅國戰,除趙滅中山的時間節點與齊滅宋相近,其餘滅國戰基本都發生在戰國中早期,時間節點上的不同,各諸侯國對大勢的敏感度不一樣。戰國七雄,誰都清楚一家坐大對自己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同時,被滅國的政治地位也不一樣,越國雖為諸侯,卻跟早期的秦國一樣,被天下諸侯不屑,與天下卑秦的態度是一樣的。越國在戰國群雄的眼裡不過是南蠻夷族,儘管勾踐復國強大了一段時期,但改變不了當時的階級偏見。何況越國在楚國和齊國南面,滅與不滅,在地理位置上來看,與其它諸侯國的戰略部署沒有影響。

宋國則不同,宋國(約公元前1039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 宋氏。共傳三十四君,歷七百五十三年。人家宋國可是根正苗紅的諸侯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

所以,從天時上看,齊滅宋是在錯誤的時間節點滅了一個錯誤的對象。

2,地利

上面說了天時,主要闡述的是韓滅鄭與齊滅宋在時間節點上的差異,以及楚滅越與齊滅宋在滅國對象上的政治地位差異,導致帶來不一樣的後果。

那麼趙滅中山與齊滅宋按理在時間節點上相近,後果卻完全不一樣是為何?

主要是因中山國與宋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差異,以及被滅兩國經濟繁榮程度上的差異。從附圖上我們看的出,中山國是夾在趙與齊中間,與戰國其餘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的戰略意義是不一樣的,趙與齊可以說是互為屏障,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沒有屏障的作用,滅與不滅不會在戰略上受到過多的影響。宋國則完全不一樣了,宋國國境屬戰略要地,宋國的存亡,關係到韓、魏、楚、趙、齊,現在被齊一國所滅,盡收宋鏡。以後你齊國想發動戰爭,直接就兵臨其它國家的國境,行軍路線也豐富了很多,一個弱小的宋國存在對其它諸侯國來說是好事,是一座天然的屏障,戰略地位不可與中山國同日而語。另外,趙滅中山與齊滅宋時間上就差了幾年,趙齊二國算是各懷鬼胎,各自趨利而發動的戰爭。

此外,上面也說到,中山國立國到最終滅國,200餘年間一共被三次滅國,真可謂是積弱貧窮無以復加。滅國只是帶來疆土上的好處,發動完戰爭後並沒吃到肥肉。宋則不一樣,雖然弱小,但憑藉其戰略要地存在的意義,得當的外交手腕,一直遊離在各諸侯強國之間,竟存國700餘年,在財富上是很有家底的。宋國這麼一塊肥肉被齊一口吃下獨食,吃完肉強壯了還威脅到了這麼多鄰居,禍患也就不遠了。

3,人和

齊滅宋後,旋即遭到了諸侯國的聯合討伐,並差一點亡國,這裡不得不提到一人。那就是戰國第一間諜——蘇秦。

蘇秦(?—前284年),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蘇秦私通燕易王的母親,燕易王知道了,更加厚待蘇秦。蘇秦害怕被殺,就提議前去齊國以提高燕國地位,燕易王同意。於是,蘇秦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齊國,齊宣王任用他為客卿。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位,蘇秦就勸說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順,大興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則是搞垮齊國,從而使燕國獲利。 燕易王去世,燕噲繼位。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未死。齊王派人捉拿兇手,沒抓到。蘇秦將死時,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為名,將他車裂於市,並懸賞行刺之人以使賊人出現。齊王照計行事,誅殺了兇手。蘇秦死後,他為燕國破壞齊國的大量事實被洩露出來。

簡單來說,齊曾趁燕國內亂的時候,打著護送新王入燕國的幌子,一路燒殺擄掠把燕國搞的七零八落,與滅國也沒啥區別了,埋下了仇恨。蘇秦做了齷齪的事卻得燕王賞識,算是報國仇也算是報燕王恩。

當然,單憑蘇秦一人死間只是內因,另有強大的外因,那便是與蘇秦同門,在秦國做相國的張儀裡應外合,秦國便是幕後的推手。上面說了,齊滅宋已經引起其它諸侯國的強烈不滿,但如果沒有秦國的推波助瀾,承諾各諸侯國儘管放心功齊絕不背後搗亂,各諸侯國需要考慮後顧之憂沒那麼容易得逞。當時秦齊為戰國雙雄,互稱東西二帝。現在你齊國這麼作,滅宋引火燒身,諸侯國均想伐你齊國而後快,秦國坐享漁翁之利,別說搗亂了,各小弟諸侯國要承諾給承諾,要糧草給糧草,並且齊國得來的好處你們幾個伐齊諸侯國儘管自行瓜分,我秦國分文不要。

這時的齊國,便如一塊巨大的肥肉,擺在一群夾帶著各種恩怨嫉妒的諸侯面前,還沒有了後顧之憂。在樂毅指揮下的聯軍,一路勢如破竹高歌猛進,最終齊在群毆之下滅國,雖後來復國。但秦齊並雄的局面早已蕩然無存。

綜上所述,這大概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滅國戰不少,但為何齊會是唯一一個因滅國導致滅國的原因吧。



好口怕啊啊啊啊啊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為帝,但是又怕齊國反對,於是便尊齊湣王為東帝,自已自稱西帝,於是約定五國攻打趙國,瓜分趙國。燕昭王怕滅了趙國後齊國越發強大,於是便讓蘇秦阻止了這次軍事行動,還騙齊湣王去了帝號。並於287年聯合齊,楚,三晉合攻秦國,但是在三國攻打秦國時也在激烈的爭守宋國控制權。後秦昭襄五取消帝號,各國失去了共同敵人,三國之間矛盾激化,後齊,趙,魏為爭奪宋國展開大戰。

公元前286年,趙國不甘失敗又攻打齊國,結果又敗給了齊國,緊接著齊湣王又第三次攻打宋國,這一次宋國孤立無援被滅,從此,齊國也失去了楚,三晉的支持。

公元前285年秦國越過韓國,魏國攻齊,此時齊國已是弦駑之末,很快便被秦國攻佔了宋地北界的河東九城,此時趙國也攻佔了齊國黃河以西的靈丘作為軍事據點。

公元前284年,秦,燕,三晉五國聯合大舉攻齊,結果彼此五國聯軍在濟水以西被打敗,燕國大將樂毅攻入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逃走。後齊湣王分別逃亡於衛,鄒,魯等各國,後想借助楚國力量復國,被淖齒殺死,齊國的部分土地也被各國瓜分。

公元前279年齊襄王繼位,齊國將領田單以即墨為據點打敗燕軍,收復了七十餘城,至此齊國土地被全部收復。




一生風漂流


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為戰國時期諸侯國為什麼厚此薄彼?其實可以分為兩個層次:(1)秦滅周,韓滅鄭,趙滅中山為什麼沒有引起列國干涉?(2)齊緡王滅宋為什麼遭圍毆。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1)楚滅越。楚國地處南方,在發展的過程中滅掉了南方很多小國,沒有觸及中原諸侯的核心利益。楚滅越國,即是此類,越國雖大,但在中原諸侯眼中,仍然是南方蠻夷,對中原格局影響不大。

(2)秦滅周。週考王15年,公元前426年,殘存的天下公主周王室一分為二,東邊的稱為東周,西邊的稱為西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逝世後,西周公轄地的民眾逃亡,其地被秦所佔。7年後,秦滅東周,收其人口三萬人。周,作為一個延續了800年的王朝,最終滅亡了。當時已經是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自保尚且不能,哪有力量來干涉秦滅掉一個小國的事情哪怕他是曾經的天下共主。

(3)韓滅鄭。三家分晉之後,鄭國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而滅亡鄭國是韓國的既定國策。韓立國之初,就不斷伐鄭,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阻礙韓滅鄭的兩個大國魏國和楚國發生了在榆關發生了一場大戰。韓國乘機發起對鄭國的戰爭,終於滅掉鄭國,還把國都遷到鄭國原來的都城新鄭。等到魏初停戰,韓滅魏的戰爭已經成功了。魏國不甘失去在鄭國,隨後發起了對韓的戰爭,奪取了一些土地作為補償。楚國因為剛剛榆關新敗,無力干預。


(4)趙滅中山。中山國領土三面被趙國圍,只有東面狹長地帶與燕國接壤。滅掉中山,是趙國富國強兵,稱霸諸侯的必經之路。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307年),趙滅中山。當時的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改革,國力正盛,加上中山國被圍在趙國境內。所以其他國家既不敢幹預,也沒有干預的動力,因為沒有利益可得。

(戰國初期地圖)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齊緡王滅宋為什麼會遭到圍毆?先看一張戰國中期的地圖。

戰國中期,魏國衰落。齊緡王即位後,齊國國力進一步大增,一時間可以與西邊秦國平分秋色。公元前288年,齊稱東帝,秦稱西帝,伺機進攻燕。蘇代從燕入齊,以伐宋之利說服齊緡王放棄帝號,以孤立秦國。公元前287年,齊緡王伐宋,成功滅掉宋國。滅宋之後,齊國乘勝南割楚國土地,西侵三晉。面對齊的強勢,秦國乘機聯合諸侯東伐。公元前284年,秦、燕、韓、趙、魏聯合攻齊。齊國大敗,燕將樂毅攻入齊國都城臨淄。齊緡王也被殺。後依賴齊將田單,齊國雖得以復國,但是國力一落千丈,不復往日雄風。

由此可見,齊國被圍毆的原因,不僅僅在於滅亡了宋國。主要是因為齊國在國力增強的情況下,沒有明確的國家戰略。滅亡宋國之後,應該採取措施,結好三晉和楚國,穩住燕國,孤立秦國,創造穩定的環境,有利於消化既得的成果。

齊國在滅宋之後,依勝而驕,見利亂謀,恃強凌弱,結果導致四面樹敵,不僅喪失了剛剛征服的宋國,還導致國都陷落,國君被殺的重大挫折。


金十七


戰國列國爭霸激烈,宋國的戰略地位或是經濟地位都是爭霸中原的一張王牌,任何一個人國家都想得到他!

楚滅越

越國在南方,在吞併了吳國之後勢力範圍向北擴大到了江蘇境內,我們看一下越國的地圖就會發現,這些地方在當時列國眼中還是蠻荒之地,並沒有放在心上,歷來諸侯爭霸的重心在中原,而且南方當時是楚國的地盤,別說列國不想爭這塊地,就是想爭也是鞭長莫及,得來一塊飛地,毫無意義!



秦滅周

在春秋時期諸侯打架還是舉著周天子的旗號,只有楚國例外我打你怎麼了,我是蠻夷!但是到了戰國就是赤裸裸的打了,想打你就打你!周天子已經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了,況且此時秦國一家獨大,因此秦滅周列國犯不上為了一個名存實亡的周跟秦翻臉!

韓滅鄭

鄭國處於晉國跟楚國兩大強國的夾縫中,一直艱難生存。到了三家分晉,由於韓趙魏都來源於山西,都急於向東發展爭霸中原,結果很默契的,魏國看中了大梁,而趙國則瞄準了邯鄲,都打的不亦樂乎,韓國只能找鄭國下手了。

趙滅中山

中山國是少數民族國家,在列國眼裡是蠻夷,在政治上毫無爭議,而且地理上也沒什麼優勢,所以滅了也就滅了,沒人說什麼!

而齊國滅宋則不同了

一,齊湣王的暴政

齊湣王是一個目中無人,囂張跋扈窮兵黷武的君王,自認為能力超群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而宋國則是齊國爭霸中原的絆腳石,只有佔領宋地,才能打開齊國中原爭霸的缺口!齊湣王在對外戰爭還是對內政治中,四處樹敵,導致眾叛親離!



二,宋國的地理優勢

宋國處於中原四戰之地,與楚國魏國韓國齊國交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各國都想得到這塊肥肉,對於重視爭霸中原的各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戰略要地,更是齊王夢想得到的戰略跳板!

三,宋國的形式

宋國的國力當時還是比較強的,東伐齊,南敗楚,西擊魏,宋王偃暴虐嬌縱,嗜酒好色,百姓離心,人稱桀宋,這為正好對宋垂涎又恨之入骨的各國提供了很好的滅國藉口,此時正是滅宋良機!

四,宋國經濟發達

宋國的陶是天下有名的商業中心,越國的范蠡後來就是在這做生意,而呂不韋也是宋國人,宋國工商業經濟發達,這樣的寶地誰不想得到呢,況且正是列國爭霸的戰國時期,得到這塊地,就會有強大的軍事後勤供應,對於資源缺乏的古代,這相當於一個巨大的糧草啊!



五,列國不願看到齊國強大

方面齊秦並稱東西帝,大有瓜分天下的勢頭,列國恐懼,一個秦國就不好對付了,再出一個強大的齊國,兩面受敵,各國必然不願看到,因此各國定然不會坐視不理,齊國怎麼吞的必須讓他怎麼吐出來!


古樓殘卷


戰國時期的滅國之戰主要跟時間節點、局勢相關。

楚滅越,因為秦武王剛死,秦國發生內亂。楚懷王乘秦國自顧不暇,同時也利用越國內部不穩定的機會,派大臣昭滑率軍攻越,殺越王無疆後滅越(還有小部分越地臣服楚國),越國處於吳越地帶,遠離中原核心區,對中原諸國沒有根本利益上的損害,並且楚攻越是越王無疆伐楚在先,楚王佔據道義,諸侯無話可說。

秦滅周,自周鄭交質起,周天子已經沒有天子地位了,並且周王室掌控的地區已經相當小,周王室的存在與否對戰國七雄的局勢並無影響。

韓滅鄭,韓滅鄭的時候是天下諸侯君主全在那一年死,就剩下魏武侯和楚肅王在大梁周邊對峙。諸侯王室內部鬥爭嚴重,也是無暇他顧。

趙滅中山,中山國屬於北方的狄族,不被中原諸侯承認,滅就滅了。好像隔壁的燕國還趁火打劫,拿去了一塊地,並且武靈王的時候,趙國軍事到達巔峰,諸侯也沒有理由干預。

齊湣王滅宋就遭圍毆,我覺得主要原因有:

1.當時各國勢力相當,尚未有一國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

2.燕、齊此前交惡,故而有一個強盛的燕國出面,來促成了五國合縱攻齊。

3.宋國乃是西周初年便已存在的諸侯,齊國趁亂攻宋,可謂師出無名,因而引發了各國的不滿。

4.齊國攜欺帶詐讓列國給他當盾牌擋住秦國兵鋒,背約獨吞宋國,把當初向列國許下的承諾拋的一乾二淨,還不斷的出不義之兵打擊列國,列國惱羞成怒,五兵聯合伐齊。

用現代目光來看,中原的利益牽一髮動全身,換句話說楚國就是打到新加坡,秦國就是打到羅馬、趙國就是打到俄羅斯也不會有人管,可是戰國打戰的最終目的就是分割利益,誰得了宋國,並且獨吞了中原地區的大利益,誰的實力就會打破平衡,五國伐齊就合情合理。


歷來都會意


原因在於趙國的背信棄義——齊國滅宋,齊國和趙國聯盟進行,但滅宋後趙國主導五國伐齊

宋國被滅、五國伐齊這兩件大事的關鍵都在於趙國。無論是趙滅中山,還是齊滅宋,都是趙國和齊國結盟進行的滅國動作,本質上是一場政治交易。只是最後趙國反悔了,組織了五國伐齊。

要了解這個事實,你必須掌握:

1、在中山國稱王之前,中山國是齊國的附屬,這才有公元前323年齊國堅決不承認中山國稱王的事情。

2、張登以中山國和趙國、燕國斷絕關係來換取齊國承認中山國稱王,但事後中山國又沒有和趙國、燕國斷絕關係,背棄了承諾。

3、公元前301年,在孟嘗君田文組建反秦合縱時,《戰國策》就記錄趙國的趙武靈王開會商議,是加入秦楚聯軍攻打齊國的合縱軍,還是加入齊國合縱軍攻打秦楚軍,哪個決策對趙國更有利的問題。

司馬淺建議趙武靈王以齊國同意趙國滅中山為條件加入齊國合縱軍。這才有趙國滅中山而齊國不反對的事實。

4、公元前296年趙國滅中山,齊國組織合縱攻打秦國;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趙國組織了一次攻打秦國的合縱。作為秦國的山東盟國宋國就這樣被滅了。

趙國組織五國伐齊目的在於怕秦國歸罪

趙國和齊國共同滅了宋國,而阻止秦國援救宋國的是趙國組織的攻秦聯盟。在滅宋之後,趙國覺得自己沒有得到什麼,卻揹負了滅宋的責任,很不合理,於是就:

“陰構於秦。又欲與秦攻魏”

邀請秦國和趙國攻打魏國,這就是趙國洗脫宋國被滅的第一個策略。但趙國的計劃,被魏國得知後,讓秦國取消了和趙國攻魏的念頭。

趙國於是祭出第二個洗脫宋國被滅責任的策略:組織合縱攻齊。

這才有樂毅的五國伐齊、差點讓齊國破國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齊國在趙國長平之戰時堅決不借糧食給趙國的原因。

其他

楚滅越,是因為齊國和越國聯盟,楚國不得不先滅越,然後北上和齊軍在徐州進行大戰;

秦滅周,是因為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基本都是自保,無力進行合縱保護他國;

韓滅鄭,是韓國東出爭霸爭權之時,當時除了魏國,其他五國難以擊敗韓國,也就不敢吭聲了。


綜述

五國伐齊是趙國為了脫罪秦國而進行的背棄齊國的行為。齊國同意趙國滅中山,趙國支持齊國滅宋。但趙國怕秦國追究宋國被滅的責任,先是拉攏秦國攻打魏國不成後,就背信棄義的組織五國伐齊合縱。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回答問題,就要開門見山,不說廢話。

秦滅周

秦滅周在公元前256年,離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只剩下35年。此前,秦國打贏了長平之戰,擊垮了趙國。因此,這時的秦國已經是戰國唯一的超級巨無霸,誰也沒實力干涉其滅周,此其一。其二,當時周王室領土只有一個縣這麼大,秦國佔領周,其實對秦國國力的增長並不大,對諸侯的威脅其實不大,大家實在沒必要為此去惹秦國。

楚滅越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絕臏而死,秦國因爭立君位發生內亂,無暇兼顧國外局勢的變化。這時,齊國與楚國是聯盟,自然支持楚國。趙國和燕國與楚國、越國都不接壤,楚滅越對他們影響不大,自然不會冒然得罪楚國。楚國就是趁這個難得的時機攻打越國的。另外,公元前306年,越國又發生內亂,楚國乘越內亂,輕鬆把越國滅掉。

韓滅鄭

韓滅鄭的時間在公元前375年。這一年,楚國正和魏國大戰,無暇兼顧韓鄭之間的戰爭。同年,趙敬侯去世,他的兒子公子種與公子勝爭位,也沒有時間顧及韓國滅鄭國。燕國遠在北方,與韓國、鄭國不接壤,且國力不強,沒必要干涉。秦國和齊國呢?這一年是秦獻公十年,對於秦國來說,堵住他東出的國家是魏國,主要的對手也是魏國,且秦國此前多年內亂,國力不強。另外,當時最強的也是魏國,齊國是第二強國,齊的主要對手也是魏國。因此,當時的齊秦都在拉攏韓國,一起對付魏國。韓國正是乘著這個機會,把鄭國滅掉的。

趙滅中山

趙滅中山發生在趙武靈王時期,滅中山並不是一兩年的的事情。從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國房子到公元前296年併吞中山國結束,共計12年的時間。採取的是蠶食的打法,開始並沒有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等反應過來,已經來不及了。另外,中山的位置鑲嵌在趙國裡面,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不是很大,所以趙國滅中山並沒有引起其他國家關注。

那麼,齊國滅宋國為什麼會引起各國圍毆呢?

首先,宋國雖然不是戰國七雄,但算是戰國第八大國,國力強盛,尤其是經濟十分發達,經濟重鎮陶邑是戰國最發達的城市。齊國滅宋國後,齊國實力大大增強,對周邊的燕國、趙國、魏國、楚國均造成很大威脅,且燕國與齊國有仇,他們不可能讓齊國坐大。

其二,齊國滅宋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燕策二》說“三覆宋,宋遂舉”,齊國是經過三番五次進攻,才滅掉宋國的,滅宋後,齊國損耗也非常大,此時攻打齊國,容易成功。

其三,齊國被秦國騙了。秦國本來是默許齊國滅宋的,作為交換條件,齊國允許秦國攻打安邑。但齊國攻宋時,秦王卻反悔了,不僅不支持齊國攻打宋國,還參加了列國攻齊的隊伍。秦國的反悔,是齊國沒有想到的。

總的來說,齊國滅宋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必將自食其果。


孤舟釣江雪


簡單來說,跟滅國者和被滅者都有關係。

越、周、鄭、中山和宋五國都屬於中小型諸侯國,類似的還有魯國、衛國等,這五國有的偏,有的弱,有的富,有的強,還有一個佔著道義高度的,如何吞併他們而不引發其他國家的干預,跟滅國者的政策和所選時機有很大關係。


楚國滅越,源於越國的主動招惹

越國曾經是霸主國啊,越王勾踐乃是春秋最後一位霸主,帶著他的三千越甲吞了吳,積極參與中原爭霸,還逼得齊國在南邊修長城防禦。

越國的基本盤是吳越之地,今天這裡是我國經濟最為繁盛的地區之一,但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遠離中原的蠻荒之地。接近百越聚集地,民風剽悍,個個都是打仗的好手,這也是吳越能夠躋身中原稱霸的原因,經濟比不過中原諸侯,但戰力卻很高。

可越國後來陷入長時間的內亂(越人三弒其君),越國的軍事經濟實力君在不斷消耗,國力持續衰退,由此導致越國無力經營中原,國都從琅鋣遷到吳地,再遷回故都會稽。

在會稽休養了十幾年後,越王無疆想重振霸業,發兵進攻齊國,被齊國一忽悠,抓而去攻打楚國,結果羊入虎口,越軍大敗,越王無疆陣亡。

越王無疆生前沒有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他的越國長子玉和次子蹄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卻沒能再次上演復國奇蹟,而是被楚國打到了更難的福建等地,淪為楚國附庸,越國大部被楚國吞併,其殘餘卻一直堅持到秦始皇統一。

楚國這種自衛滅國可謂名正言順,再加上越國偏遠,楚國滅越並不會對其他列國造成巨大影響,唯一受影響的就是齊國了,因為楚國順勢奪了齊國的徐州,可那幾年齊楚本來就鬧得很不好,爆發戰爭是正常的,齊國也不會為了越國去奔走於諸侯聯繫聯軍。

秦國滅周,屬於絕對碾壓

周朝是有一點點道義優勢的,怎麼說也是天子的地盤,只是這個天子在戰國時期實在是不被人尊重,連個地盤都沒有,還要寄居在手下的西周公那裡。

這種威望的天子,實在很難拉起聯軍反抗秦國,那時候各國都在忙自己的事,也沒誰出來吆喝聯軍為天子復仇,周朝就這麼滅亡。

韓國滅鄭,都是盟友的功勞

鄭國的滅亡比越國等的滅亡要早得多,戰國前期就被滅了,那會商鞅都還沒到秦國呢,聯軍更是無從談起,因為這時候的霸主是魏國,韓國則是魏國的小弟。

韓國雖然在戰國七雄中存在感很低,但在兵器製造業上面非常有造詣,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韓國對鄭國採取了蠶食吞併策略。

鄭國屬於二流強國,比不上當時的魏楚等國,但比起下面那些小國也是強大得多,可惜他名不好,地處中原要衝,在春秋時期,這裡一直是晉楚爭霸的戰場,嚴重製約了鄭國的發展,不過也導致鄭國軍隊頗具戰鬥力,晉國卿士內鬥的時候,也有引入這個外援並且打贏的記錄。

而且鄭國在春秋晚期曾有過一段中興,因為子產執政,對內團結“七穆”,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對外又利用弭兵的機遇,在大國的夾縫中贏得了發展空間,國力有了較大提升。

有了這個底子,鄭國滅了楚國的小弟許國,又搶了周朝六個邑的地盤。

到戰國時期,韓國打起了鄭國的主意,可戰績非常尷尬,除了前423年一戰破鄭,殺了鄭幽公外,接下來幾十年韓國就沒怎麼贏過,連國都都差點被包圍了。

眼看正面剛不行,韓國決定玩陰的,每次跟大哥魏國去砍人都請求借道鄭國,路上乘機安插奸細。

到前375年,韓國號召三晉會盟,還叫上了鄭康公,鄭康公擔心出事,帶了2萬精兵出門,可這正中韓國下懷。

趁著鄭國精兵在外的機會,韓國集結15萬大軍,偷襲鄭國首都新鄭。在韓軍猛攻新鄭的時候,城內的韓人開始暴亂,裡應外合之下,新鄭失守。

正在會盟的鄭康公聽到老巢都沒了,頓覺天塌地陷,連忙求助於魏、趙兩國,可三晉本屬同盟,怎麼會聽一個光桿司令的,魏、趙兩國默許了韓國吞併鄭國,並威逼鄭康公投降。

韓國的擴張之旅是艱辛的,打了70多年,最後靠著盟友幫忙才成功,也正是因為盟友,才使得他此舉沒人干預,以韓國的國力,連聯軍都不需要,單一個國家就能讓他把鄭國吐出來。

趙滅中山,循序漸進

中山國是少數民族白狄建立的國家,實力也很強勁,有八千乘戰車,嚴重威脅著趙國的安全,尤其是中山國還把趙國國土分割為兩半,趙國想發展都難。

到趙敬侯時期,趙國請大哥魏文侯出兵滅掉中山,可能趙敬侯還想漁翁得利,可魏國太猛,一舉滅掉了中山國,還派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魏武侯去治理中山。

這個時候魏國獨霸天下,韓趙是小弟,齊國忙著田氏代齊,秦國被魏國壓著,楚國太遠,燕國有跟沒有似的,魏國吞併中山毫無阻礙。

後來魏國忙於中原爭霸,跟齊楚秦三國打得不亦樂乎,中山桓公向齊國稱臣,獲得了齊國的支持,成功復國。

復國後中山國大有起色,如果不是後來被滅,戰國七雄絕對有它一份,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中山成公在公孫衍的勸說下,跟魏、趙、韓、燕五國相會稱王,引發中山國的靠山齊國強烈不滿,畢竟小弟感學老大稱王,誰還能忍?

稱王后的中山王不再勵精圖治,反而日漸奢靡,國力開始下滑。與此同時,趙國的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國力躍升了一大截。

中山發展一段時間後,國內漸漸變得奢侈成風,這時候趙國的趙武靈王覺得時機已到,發兵攻佔中山國,先立了一個傀儡,看著國際上沒動靜,三年後就廢除,徹底佔領中山國。

從地緣上來說,中山國最能依靠的盟約的燕國和齊國,可這兩國都被中山國得罪了,他們袖手旁觀,中山國也就沒了外援。

齊滅宋,政策的失誤

宋國跟以上諸侯國都不同,他是被很多諸侯國看上的肥肉。宋國所在的汜上地區為齊、楚、魏三國所垂涎,再加上宋國人口、經濟都有足夠規模,誰能吞併之,實力必定大大增強,這也使得很少有諸侯國能夠一口吞下這塊肥肉。

跟之前相比,此時的國際形勢也差了很多,齊秦楚趙四國都可稱為強國,他們都不願意讓齊國吞併宋國更上層樓,而魏國因為丟了西部全部土地,謀求佔領宋國恢復勢力,對齊國滅宋是持堅定反對意見的。

這幾個國家的反對齊國都看在眼裡,所以齊閔王使出了一個“妙招”,把列國的注意力調開,先是去東帝稱號聯合韓趙魏燕四國進攻西帝秦國,接著趁他們都沒空,發兵吞併了宋國。

這可是把人家當猴耍了,人家也早防著呢!很快,韓趙魏燕就跟秦國站在一起,轉身五國攻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