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楚灭越,秦灭周,韩灭郑,赵灭中山都没有引起列国干涉,而齐湣王灭宋就遭围殴?

历史如明镜


原因很简单,因为宋国是一块肥肉,不管哪个国家要想独吞,都势必会引起其他诸侯的剧烈不满!

战国时期,除了秦楚齐燕赵魏韩七雄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对较小的诸侯国夹在七雄之间,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宋国了。宋国由于地处中原,疆域内又多是膏腴之地,经济发达,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到战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宋国都是比较悲剧的,成为大国争霸的牺牲品。

但是,宋国到了宋康王时期,却在其铁腕统治下,曾有过短暂的雄起时间。这段时期,宋国的战争潜力被全激发出来了。

《史记》记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

也就是说,宋康王一口气把宋国周边的齐、魏、楚三个大国都给揍了一遍,还顺带灭了个滕国。因此,宋国也有了“五千乘之劲宋”之威名。然而,由于宋康王对宋国内部的统治极为暴虐,但凡他看不顺眼的人,统统都得杀。于是,宋国很快就爆发了内乱,被齐国抓住了机会,一口气发兵把宋国给灭了。

列国之中,首富为宋!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的,宋国地处中原,又是膏腴之地,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这就注定了齐灭宋的性质,与楚灭越,秦灭周,韩灭郑,赵灭中山都不一样。

宋国虽然综合实力还比不上七雄,但宋国确实当时天下最富庶、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可谓是“列国之中,首富为宋”!宋国的商业文明,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是首屈一指的。

因此,在宋国并不广阔的疆域内,却诞生了不少著名的大商邑,比如商丘、陶邑(这座富甲天下的商业重镇,在《大秦帝国之崛起》中也曾被多次提起。)、彭城、丰邑、蒙邑等商贸发达的商业城市。而由于这些商贸城市都相距不远,之间又有密集的河网和陆路加以相连,因此便形成了“内则互补、外则通达”的货物流转格局。

在这种发达高效的商业运转方式下,宋国遂形成“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的繁荣局面。由此可见,宋国的商业文明之发达,可是其他诸侯国都不能比的。

正因如此,齐国独占宋国这块肥肉的这一举动,无疑也一口气得罪了其余的六国。于是,过去饱受齐国欺压的燕国抓住了这个机遇,让名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赵、魏、韩、燕、楚)讨伐齐国。



这些历史要读


朝史暮想:


为什么齐国灭了宋国各国反应如此之大?甚至导致了五国伐齐之战?


第一,宋国不是小国,弱国。客观地说,当时的宋国国力不在燕国之下。宋国要是晚几年被灭,战国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战国八雄”了。宋国人口多,国土面积大,粮产量高。且在诸侯国之中,有一定的政治外交影响力。如此之大国被齐国吞并,诸侯国的反应自然很大。


第二,宋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宋国的定陶是当时重要的商贸中心。在生产力还非常落后的当时,一个巨大的商贸中心就是一个完善的后勤保障中心。物资,军队可以在这里得到迅速的补充和配送,因为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第三,宋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处河南腹地,大平原地形,是卡在楚国,魏国,韩国,齐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一旦齐国占据了此地,北胁赵魏,东迫韩国,南压楚国,齐国在战略上将会得到主动权。


第四,齐国当时已经是一个实力一流的国家。吞并了宋国之后,很可能就会变成超一流的庞大帝国。其他国家将很难与其独立抗衡,甚至包括秦国。因此诸侯国们是不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五,齐国一直以“套路”闻名,坑过很多诸侯国,犯众怒。诸侯国们大大小小都吃过齐国的亏,之前甚至差点灭了燕国。这次齐国灭宋,诸侯国们顺势打起正义的名号,抢占道德制高点,对齐国进行反制。


为什么楚灭越,赵灭中山,韩灭政,秦灭周没有引起诸侯国的干涉?


赵灭中山,是赵国在那个时候很低调,然后趁着诸侯国忙别的事情进行的。并且中山国地处北境,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相对来说,政治影响没这么大。


楚灭越,楚国一直是南方大国,并且南方的事情,中原的诸侯国并不如何上心。楚国灭越国,越国在南,即使有心干涉也鞭长莫及。


韩灭郑,严格说来,这属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事情。并且韩国对付郑国,是一个长期逐步蚕食的过程。


秦灭周,当时秦国已经实力超群,没人敢轻易招惹。同时周天子徒有一个天下共主的虚名,在实力,地盘上都已经虚弱得没法看了,周天子被灭也是早晚的事情。秦灭周也引起过诸侯国的反应,不过是局部的,而且秦国实力放在那里,周的地盘又小,诸侯国犯不上出头。


以上是朝史暮想的个人见解,欢迎讨论补充。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如题所问,同样的灭国战,却有不同的结局。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里面去寻找答案。

首先需要把上述各灭国战简单的交代一下

1,楚灭越,约公元前306年,楚怀王趁越国内乱之机令昭滑率军伐越,攻克越国都城吴,越王无疆战死。越国自此分崩离析,残余力量逃往长江南部沿海的越国故地,各自为政,称君称王。直至公元前222年投降秦国。

2,秦灭周,秦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王很生气,派将军摎(jiū,纠)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献的人口、土地,让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后,周地的民众就向东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宝器物,又把西周公迁到狐。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东西周就全都归属于秦了。

3,韩灭郑,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克郑国的阳城。公元前377年韩哀侯继位后,灭亡郑国的时机已经成熟,韩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举兵攻克郑国都城新郑,并迁都到新郑。韩灭郑之战最终以郑国灭亡为结果结束。

4,赵灭中山,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200余年时间,却从曾次灭国,分别是前457年,晋灭中山;前407年,魏灭中山;前295年,赵灭中山。

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便发动了吞兼中山的战役。腐败无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吓破了胆,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残喘。两年后,赵军再次进逼。前296年,中山国都灵寿陷落。当然,国家有难,必有忠臣。在抵抗赵军过程中,中山人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吕氏春秋》)抵抗是十分顽强的。然而,大势去矣,中山国军民的鲜血再不能使中山国死而复生。赵国吞并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胜,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废掉并迁到肤施(今陕西省榆林之南),中山国最后灭亡。

5,齐灭宋,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湣王派遣将军韩聂举兵攻灭宋国,宋国人民长久苦於"桀宋"的虐政,民心离散,遂至城池不守。齐军得以迅速攻破宋国都城。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省温县)。

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其兄宋剔成君逃亡至齐国。齐国故城遗址博

灭宋时的时代背景:前318年,戴偃自立为王。 其後,宋王偃向东讨伐齐国,攻取五城。向南击败楚军,拓地三百馀里,向西战败魏军,攻取二城,自始与齐、魏、楚结怨。宋康王又攻灭滕国、讨伐薛国,国力达至顶峰,被称为「五千乘之劲宋」。但是,宋王偃为人暴虐骄纵,盛血囊而射天以示威服鬼神、为人嗜酒好色,射杀劝谏他的大臣,诸侯皆称他为「桀宋」。齐湣王欲灭宋国以利於向中原扩张,却遭到秦国的干涉。

交代完上述灭国战的过程,笔者觉得秦灭周这个不必加入讨论之列,原因很简单,秦庄襄王时秦国已经是可以以一国之力傲视其余六国。尽管灭周当时属非正义的战争,但从历史的车轮来看,这已是大势所趋,无可避免。其余诸国就算有心也是无力,只能打打嘴炮强烈谴责秦国的灭周行径罢了。

其余几个灭国战大概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观点:

1,天时

上述灭国战,除赵灭中山的时间节点与齐灭宋相近,其余灭国战基本都发生在战国中早期,时间节点上的不同,各诸侯国对大势的敏感度不一样。战国七雄,谁都清楚一家坐大对自己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同时,被灭国的政治地位也不一样,越国虽为诸侯,却跟早期的秦国一样,被天下诸侯不屑,与天下卑秦的态度是一样的。越国在战国群雄的眼里不过是南蛮夷族,尽管勾践复国强大了一段时期,但改变不了当时的阶级偏见。何况越国在楚国和齐国南面,灭与不灭,在地理位置上来看,与其它诸侯国的战略部署没有影响。

宋国则不同,宋国(约公元前1039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 宋氏。共传三十四君,历七百五十三年。人家宋国可是根正苗红的诸侯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所以,从天时上看,齐灭宋是在错误的时间节点灭了一个错误的对象。

2,地利

上面说了天时,主要阐述的是韩灭郑与齐灭宋在时间节点上的差异,以及楚灭越与齐灭宋在灭国对象上的政治地位差异,导致带来不一样的后果。

那么赵灭中山与齐灭宋按理在时间节点上相近,后果却完全不一样是为何?

主要是因中山国与宋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以及被灭两国经济繁荣程度上的差异。从附图上我们看的出,中山国是夹在赵与齐中间,与战国其余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的战略意义是不一样的,赵与齐可以说是互为屏障,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没有屏障的作用,灭与不灭不会在战略上受到过多的影响。宋国则完全不一样了,宋国国境属战略要地,宋国的存亡,关系到韩、魏、楚、赵、齐,现在被齐一国所灭,尽收宋镜。以后你齐国想发动战争,直接就兵临其它国家的国境,行军路线也丰富了很多,一个弱小的宋国存在对其它诸侯国来说是好事,是一座天然的屏障,战略地位不可与中山国同日而语。另外,赵灭中山与齐灭宋时间上就差了几年,赵齐二国算是各怀鬼胎,各自趋利而发动的战争。

此外,上面也说到,中山国立国到最终灭国,200余年间一共被三次灭国,真可谓是积弱贫穷无以复加。灭国只是带来疆土上的好处,发动完战争后并没吃到肥肉。宋则不一样,虽然弱小,但凭借其战略要地存在的意义,得当的外交手腕,一直游离在各诸侯强国之间,竟存国700余年,在财富上是很有家底的。宋国这么一块肥肉被齐一口吃下独食,吃完肉强壮了还威胁到了这么多邻居,祸患也就不远了。

3,人和

齐灭宋后,旋即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讨伐,并差一点亡国,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人。那就是战国第一间谍——苏秦。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苏秦私通燕易王的母亲,燕易王知道了,更加厚待苏秦。苏秦害怕被杀,就提议前去齐国以提高燕国地位,燕易王同意。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用他为客卿。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顺,大兴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则是搞垮齐国,从而使燕国获利。 燕易王去世,燕哙继位。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被泄露出来。

简单来说,齐曾趁燕国内乱的时候,打着护送新王入燕国的幌子,一路烧杀掳掠把燕国搞的七零八落,与灭国也没啥区别了,埋下了仇恨。苏秦做了龌龊的事却得燕王赏识,算是报国仇也算是报燕王恩。

当然,单凭苏秦一人死间只是内因,另有强大的外因,那便是与苏秦同门,在秦国做相国的张仪里应外合,秦国便是幕后的推手。上面说了,齐灭宋已经引起其它诸侯国的强烈不满,但如果没有秦国的推波助澜,承诺各诸侯国尽管放心功齐绝不背后捣乱,各诸侯国需要考虑后顾之忧没那么容易得逞。当时秦齐为战国双雄,互称东西二帝。现在你齐国这么作,灭宋引火烧身,诸侯国均想伐你齐国而后快,秦国坐享渔翁之利,别说捣乱了,各小弟诸侯国要承诺给承诺,要粮草给粮草,并且齐国得来的好处你们几个伐齐诸侯国尽管自行瓜分,我秦国分文不要。

这时的齐国,便如一块巨大的肥肉,摆在一群夹带着各种恩怨嫉妒的诸侯面前,还没有了后顾之忧。在乐毅指挥下的联军,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最终齐在群殴之下灭国,虽后来复国。但秦齐并雄的局面早已荡然无存。

综上所述,这大概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灭国战不少,但为何齐会是唯一一个因灭国导致灭国的原因吧。



好口怕啊啊啊啊啊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但是又怕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自已自称西帝,于是约定五国攻打赵国,瓜分赵国。燕昭王怕灭了赵国后齐国越发强大,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军事行动,还骗齐湣王去了帝号。并于287年联合齐,楚,三晋合攻秦国,但是在三国攻打秦国时也在激烈的争守宋国控制权。后秦昭襄五取消帝号,各国失去了共同敌人,三国之间矛盾激化,后齐,赵,魏为争夺宋国展开大战。

公元前286年,赵国不甘失败又攻打齐国,结果又败给了齐国,紧接着齐湣王又第三次攻打宋国,这一次宋国孤立无援被灭,从此,齐国也失去了楚,三晋的支持。

公元前285年秦国越过韩国,魏国攻齐,此时齐国已是弦驽之末,很快便被秦国攻占了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此时赵国也攻占了齐国黄河以西的灵丘作为军事据点。

公元前284年,秦,燕,三晋五国联合大举攻齐,结果彼此五国联军在济水以西被打败,燕国大将乐毅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逃走。后齐湣王分别逃亡于卫,邹,鲁等各国,后想借助楚国力量复国,被淖齿杀死,齐国的部分土地也被各国瓜分。

公元前279年齐襄王继位,齐国将领田单以即墨为据点打败燕军,收复了七十余城,至此齐国土地被全部收复。




一生风漂流


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什么厚此薄彼?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秦灭周,韩灭郑,赵灭中山为什么没有引起列国干涉?(2)齐缗王灭宋为什么遭围殴。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1)楚灭越。楚国地处南方,在发展的过程中灭掉了南方很多小国,没有触及中原诸侯的核心利益。楚灭越国,即是此类,越国虽大,但在中原诸侯眼中,仍然是南方蛮夷,对中原格局影响不大。

(2)秦灭周。周考王15年,公元前426年,残存的天下公主周王室一分为二,东边的称为东周,西边的称为西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逝世后,西周公辖地的民众逃亡,其地被秦所占。7年后,秦灭东周,收其人口三万人。周,作为一个延续了800年的王朝,最终灭亡了。当时已经是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自保尚且不能,哪有力量来干涉秦灭掉一个小国的事情哪怕他是曾经的天下共主。

(3)韩灭郑。三家分晋之后,郑国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而灭亡郑国是韩国的既定国策。韩立国之初,就不断伐郑,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阻碍韩灭郑的两个大国魏国和楚国发生了在榆关发生了一场大战。韩国乘机发起对郑国的战争,终于灭掉郑国,还把国都迁到郑国原来的都城新郑。等到魏初停战,韩灭魏的战争已经成功了。魏国不甘失去在郑国,随后发起了对韩的战争,夺取了一些土地作为补偿。楚国因为刚刚榆关新败,无力干预。


(4)赵灭中山。中山国领土三面被赵国围,只有东面狭长地带与燕国接壤。灭掉中山,是赵国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必经之路。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307年),赵灭中山。当时的赵国,经过了赵武灵王的改革,国力正盛,加上中山国被围在赵国境内。所以其他国家既不敢干预,也没有干预的动力,因为没有利益可得。

(战国初期地图)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齐缗王灭宋为什么会遭到围殴?先看一张战国中期的地图。

战国中期,魏国衰落。齐缗王即位后,齐国国力进一步大增,一时间可以与西边秦国平分秋色。公元前288年,齐称东帝,秦称西帝,伺机进攻燕。苏代从燕入齐,以伐宋之利说服齐缗王放弃帝号,以孤立秦国。公元前287年,齐缗王伐宋,成功灭掉宋国。灭宋之后,齐国乘胜南割楚国土地,西侵三晋。面对齐的强势,秦国乘机联合诸侯东伐。公元前284年,秦、燕、韩、赵、魏联合攻齐。齐国大败,燕将乐毅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缗王也被杀。后依赖齐将田单,齐国虽得以复国,但是国力一落千丈,不复往日雄风。

由此可见,齐国被围殴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灭亡了宋国。主要是因为齐国在国力增强的情况下,没有明确的国家战略。灭亡宋国之后,应该采取措施,结好三晋和楚国,稳住燕国,孤立秦国,创造稳定的环境,有利于消化既得的成果。

齐国在灭宋之后,依胜而骄,见利乱谋,恃强凌弱,结果导致四面树敌,不仅丧失了刚刚征服的宋国,还导致国都陷落,国君被杀的重大挫折。


金十七


战国列国争霸激烈,宋国的战略地位或是经济地位都是争霸中原的一张王牌,任何一个人国家都想得到他!

楚灭越

越国在南方,在吞并了吴国之后势力范围向北扩大到了江苏境内,我们看一下越国的地图就会发现,这些地方在当时列国眼中还是蛮荒之地,并没有放在心上,历来诸侯争霸的重心在中原,而且南方当时是楚国的地盘,别说列国不想争这块地,就是想争也是鞭长莫及,得来一块飞地,毫无意义!



秦灭周

在春秋时期诸侯打架还是举着周天子的旗号,只有楚国例外我打你怎么了,我是蛮夷!但是到了战国就是赤裸裸的打了,想打你就打你!周天子已经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了,况且此时秦国一家独大,因此秦灭周列国犯不上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周跟秦翻脸!

韩灭郑

郑国处于晋国跟楚国两大强国的夹缝中,一直艰难生存。到了三家分晋,由于韩赵魏都来源于山西,都急于向东发展争霸中原,结果很默契的,魏国看中了大梁,而赵国则瞄准了邯郸,都打的不亦乐乎,韩国只能找郑国下手了。

赵灭中山

中山国是少数民族国家,在列国眼里是蛮夷,在政治上毫无争议,而且地理上也没什么优势,所以灭了也就灭了,没人说什么!

而齐国灭宋则不同了

一,齐湣王的暴政

齐湣王是一个目中无人,嚣张跋扈穷兵黩武的君王,自认为能力超群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而宋国则是齐国争霸中原的绊脚石,只有占领宋地,才能打开齐国中原争霸的缺口!齐湣王在对外战争还是对内政治中,四处树敌,导致众叛亲离!



二,宋国的地理优势

宋国处于中原四战之地,与楚国魏国韩国齐国交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各国都想得到这块肥肉,对于重视争霸中原的各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战略要地,更是齐王梦想得到的战略跳板!

三,宋国的形式

宋国的国力当时还是比较强的,东伐齐,南败楚,西击魏,宋王偃暴虐娇纵,嗜酒好色,百姓离心,人称桀宋,这为正好对宋垂涎又恨之入骨的各国提供了很好的灭国借口,此时正是灭宋良机!

四,宋国经济发达

宋国的陶是天下有名的商业中心,越国的范蠡后来就是在这做生意,而吕不韦也是宋国人,宋国工商业经济发达,这样的宝地谁不想得到呢,况且正是列国争霸的战国时期,得到这块地,就会有强大的军事后勤供应,对于资源缺乏的古代,这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粮草啊!



五,列国不愿看到齐国强大

方面齐秦并称东西帝,大有瓜分天下的势头,列国恐惧,一个秦国就不好对付了,再出一个强大的齐国,两面受敌,各国必然不愿看到,因此各国定然不会坐视不理,齐国怎么吞的必须让他怎么吐出来!


古楼残卷


战国时期的灭国之战主要跟时间节点、局势相关。

楚灭越,因为秦武王刚死,秦国发生内乱。楚怀王乘秦国自顾不暇,同时也利用越国内部不稳定的机会,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杀越王无疆后灭越(还有小部分越地臣服楚国),越国处于吴越地带,远离中原核心区,对中原诸国没有根本利益上的损害,并且楚攻越是越王无疆伐楚在先,楚王占据道义,诸侯无话可说。

秦灭周,自周郑交质起,周天子已经没有天子地位了,并且周王室掌控的地区已经相当小,周王室的存在与否对战国七雄的局势并无影响。

韩灭郑,韩灭郑的时候是天下诸侯君主全在那一年死,就剩下魏武侯和楚肃王在大梁周边对峙。诸侯王室内部斗争严重,也是无暇他顾。

赵灭中山,中山国属于北方的狄族,不被中原诸侯承认,灭就灭了。好像隔壁的燕国还趁火打劫,拿去了一块地,并且武灵王的时候,赵国军事到达巅峰,诸侯也没有理由干预。

齐湣王灭宋就遭围殴,我觉得主要原因有:

1.当时各国势力相当,尚未有一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

2.燕、齐此前交恶,故而有一个强盛的燕国出面,来促成了五国合纵攻齐。

3.宋国乃是西周初年便已存在的诸侯,齐国趁乱攻宋,可谓师出无名,因而引发了各国的不满。

4.齐国携欺带诈让列国给他当盾牌挡住秦国兵锋,背约独吞宋国,把当初向列国许下的承诺抛的一干二净,还不断的出不义之兵打击列国,列国恼羞成怒,五兵联合伐齐。

用现代目光来看,中原的利益牵一发动全身,换句话说楚国就是打到新加坡,秦国就是打到罗马、赵国就是打到俄罗斯也不会有人管,可是战国打战的最终目的就是分割利益,谁得了宋国,并且独吞了中原地区的大利益,谁的实力就会打破平衡,五国伐齐就合情合理。


历来都会意


原因在于赵国的背信弃义——齐国灭宋,齐国和赵国联盟进行,但灭宋后赵国主导五国伐齐

宋国被灭、五国伐齐这两件大事的关键都在于赵国。无论是赵灭中山,还是齐灭宋,都是赵国和齐国结盟进行的灭国动作,本质上是一场政治交易。只是最后赵国反悔了,组织了五国伐齐。

要了解这个事实,你必须掌握:

1、在中山国称王之前,中山国是齐国的附属,这才有公元前323年齐国坚决不承认中山国称王的事情。

2、张登以中山国和赵国、燕国断绝关系来换取齐国承认中山国称王,但事后中山国又没有和赵国、燕国断绝关系,背弃了承诺。

3、公元前301年,在孟尝君田文组建反秦合纵时,《战国策》就记录赵国的赵武灵王开会商议,是加入秦楚联军攻打齐国的合纵军,还是加入齐国合纵军攻打秦楚军,哪个决策对赵国更有利的问题。

司马浅建议赵武灵王以齐国同意赵国灭中山为条件加入齐国合纵军。这才有赵国灭中山而齐国不反对的事实。

4、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中山,齐国组织合纵攻打秦国;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赵国组织了一次攻打秦国的合纵。作为秦国的山东盟国宋国就这样被灭了。

赵国组织五国伐齐目的在于怕秦国归罪

赵国和齐国共同灭了宋国,而阻止秦国援救宋国的是赵国组织的攻秦联盟。在灭宋之后,赵国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却背负了灭宋的责任,很不合理,于是就:

“阴构于秦。又欲与秦攻魏”

邀请秦国和赵国攻打魏国,这就是赵国洗脱宋国被灭的第一个策略。但赵国的计划,被魏国得知后,让秦国取消了和赵国攻魏的念头。

赵国于是祭出第二个洗脱宋国被灭责任的策略:组织合纵攻齐。

这才有乐毅的五国伐齐、差点让齐国破国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齐国在赵国长平之战时坚决不借粮食给赵国的原因。

其他

楚灭越,是因为齐国和越国联盟,楚国不得不先灭越,然后北上和齐军在徐州进行大战;

秦灭周,是因为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基本都是自保,无力进行合纵保护他国;

韩灭郑,是韩国东出争霸争权之时,当时除了魏国,其他五国难以击败韩国,也就不敢吭声了。


综述

五国伐齐是赵国为了脱罪秦国而进行的背弃齐国的行为。齐国同意赵国灭中山,赵国支持齐国灭宋。但赵国怕秦国追究宋国被灭的责任,先是拉拢秦国攻打魏国不成后,就背信弃义的组织五国伐齐合纵。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回答问题,就要开门见山,不说废话。

秦灭周

秦灭周在公元前256年,离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只剩下35年。此前,秦国打赢了长平之战,击垮了赵国。因此,这时的秦国已经是战国唯一的超级巨无霸,谁也没实力干涉其灭周,此其一。其二,当时周王室领土只有一个县这么大,秦国占领周,其实对秦国国力的增长并不大,对诸侯的威胁其实不大,大家实在没必要为此去惹秦国。

楚灭越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因争立君位发生内乱,无暇兼顾国外局势的变化。这时,齐国与楚国是联盟,自然支持楚国。赵国和燕国与楚国、越国都不接壤,楚灭越对他们影响不大,自然不会冒然得罪楚国。楚国就是趁这个难得的时机攻打越国的。另外,公元前306年,越国又发生内乱,楚国乘越内乱,轻松把越国灭掉。

韩灭郑

韩灭郑的时间在公元前375年。这一年,楚国正和魏国大战,无暇兼顾韩郑之间的战争。同年,赵敬侯去世,他的儿子公子种与公子胜争位,也没有时间顾及韩国灭郑国。燕国远在北方,与韩国、郑国不接壤,且国力不强,没必要干涉。秦国和齐国呢?这一年是秦献公十年,对于秦国来说,堵住他东出的国家是魏国,主要的对手也是魏国,且秦国此前多年内乱,国力不强。另外,当时最强的也是魏国,齐国是第二强国,齐的主要对手也是魏国。因此,当时的齐秦都在拉拢韩国,一起对付魏国。韩国正是乘着这个机会,把郑国灭掉的。

赵灭中山

赵灭中山发生在赵武灵王时期,灭中山并不是一两年的的事情。从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公元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采取的是蚕食的打法,开始并没有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等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了。另外,中山的位置镶嵌在赵国里面,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不是很大,所以赵国灭中山并没有引起其他国家关注。

那么,齐国灭宋国为什么会引起各国围殴呢?

首先,宋国虽然不是战国七雄,但算是战国第八大国,国力强盛,尤其是经济十分发达,经济重镇陶邑是战国最发达的城市。齐国灭宋国后,齐国实力大大增强,对周边的燕国、赵国、魏国、楚国均造成很大威胁,且燕国与齐国有仇,他们不可能让齐国坐大。

其二,齐国灭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燕策二》说“三覆宋,宋遂举”,齐国是经过三番五次进攻,才灭掉宋国的,灭宋后,齐国损耗也非常大,此时攻打齐国,容易成功。

其三,齐国被秦国骗了。秦国本来是默许齐国灭宋的,作为交换条件,齐国允许秦国攻打安邑。但齐国攻宋时,秦王却反悔了,不仅不支持齐国攻打宋国,还参加了列国攻齐的队伍。秦国的反悔,是齐国没有想到的。

总的来说,齐国灭宋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必将自食其果。


孤舟钓江雪


简单来说,跟灭国者和被灭者都有关系。

越、周、郑、中山和宋五国都属于中小型诸侯国,类似的还有鲁国、卫国等,这五国有的偏,有的弱,有的富,有的强,还有一个占着道义高度的,如何吞并他们而不引发其他国家的干预,跟灭国者的政策和所选时机有很大关系。


楚国灭越,源于越国的主动招惹

越国曾经是霸主国啊,越王勾践乃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带着他的三千越甲吞了吴,积极参与中原争霸,还逼得齐国在南边修长城防御。

越国的基本盘是吴越之地,今天这里是我国经济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接近百越聚集地,民风剽悍,个个都是打仗的好手,这也是吴越能够跻身中原称霸的原因,经济比不过中原诸侯,但战力却很高。

可越国后来陷入长时间的内乱(越人三弑其君),越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君在不断消耗,国力持续衰退,由此导致越国无力经营中原,国都从琅铘迁到吴地,再迁回故都会稽。

在会稽休养了十几年后,越王无疆想重振霸业,发兵进攻齐国,被齐国一忽悠,抓而去攻打楚国,结果羊入虎口,越军大败,越王无疆阵亡。

越王无疆生前没有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他的越国长子玉和次子蹄各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却没能再次上演复国奇迹,而是被楚国打到了更难的福建等地,沦为楚国附庸,越国大部被楚国吞并,其残余却一直坚持到秦始皇统一。

楚国这种自卫灭国可谓名正言顺,再加上越国偏远,楚国灭越并不会对其他列国造成巨大影响,唯一受影响的就是齐国了,因为楚国顺势夺了齐国的徐州,可那几年齐楚本来就闹得很不好,爆发战争是正常的,齐国也不会为了越国去奔走于诸侯联系联军。

秦国灭周,属于绝对碾压

周朝是有一点点道义优势的,怎么说也是天子的地盘,只是这个天子在战国时期实在是不被人尊重,连个地盘都没有,还要寄居在手下的西周公那里。

这种威望的天子,实在很难拉起联军反抗秦国,那时候各国都在忙自己的事,也没谁出来吆喝联军为天子复仇,周朝就这么灭亡。

韩国灭郑,都是盟友的功劳

郑国的灭亡比越国等的灭亡要早得多,战国前期就被灭了,那会商鞅都还没到秦国呢,联军更是无从谈起,因为这时候的霸主是魏国,韩国则是魏国的小弟。

韩国虽然在战国七雄中存在感很低,但在兵器制造业上面非常有造诣,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对郑国采取了蚕食吞并策略。

郑国属于二流强国,比不上当时的魏楚等国,但比起下面那些小国也是强大得多,可惜他名不好,地处中原要冲,在春秋时期,这里一直是晋楚争霸的战场,严重制约了郑国的发展,不过也导致郑国军队颇具战斗力,晋国卿士内斗的时候,也有引入这个外援并且打赢的记录。

而且郑国在春秋晚期曾有过一段中兴,因为子产执政,对内团结“七穆”,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对外又利用弭兵的机遇,在大国的夹缝中赢得了发展空间,国力有了较大提升。

有了这个底子,郑国灭了楚国的小弟许国,又抢了周朝六个邑的地盘。

到战国时期,韩国打起了郑国的主意,可战绩非常尴尬,除了前423年一战破郑,杀了郑幽公外,接下来几十年韩国就没怎么赢过,连国都都差点被包围了。

眼看正面刚不行,韩国决定玩阴的,每次跟大哥魏国去砍人都请求借道郑国,路上乘机安插奸细。

到前375年,韩国号召三晋会盟,还叫上了郑康公,郑康公担心出事,带了2万精兵出门,可这正中韩国下怀。

趁着郑国精兵在外的机会,韩国集结15万大军,偷袭郑国首都新郑。在韩军猛攻新郑的时候,城内的韩人开始暴乱,里应外合之下,新郑失守。

正在会盟的郑康公听到老巢都没了,顿觉天塌地陷,连忙求助于魏、赵两国,可三晋本属同盟,怎么会听一个光杆司令的,魏、赵两国默许了韩国吞并郑国,并威逼郑康公投降。

韩国的扩张之旅是艰辛的,打了70多年,最后靠着盟友帮忙才成功,也正是因为盟友,才使得他此举没人干预,以韩国的国力,连联军都不需要,单一个国家就能让他把郑国吐出来。

赵灭中山,循序渐进

中山国是少数民族白狄建立的国家,实力也很强劲,有八千乘战车,严重威胁着赵国的安全,尤其是中山国还把赵国国土分割为两半,赵国想发展都难。

到赵敬侯时期,赵国请大哥魏文侯出兵灭掉中山,可能赵敬侯还想渔翁得利,可魏国太猛,一举灭掉了中山国,还派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魏武侯去治理中山。

这个时候魏国独霸天下,韩赵是小弟,齐国忙着田氏代齐,秦国被魏国压着,楚国太远,燕国有跟没有似的,魏国吞并中山毫无阻碍。

后来魏国忙于中原争霸,跟齐楚秦三国打得不亦乐乎,中山桓公向齐国称臣,获得了齐国的支持,成功复国。

复国后中山国大有起色,如果不是后来被灭,战国七雄绝对有它一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中山成公在公孙衍的劝说下,跟魏、赵、韩、燕五国相会称王,引发中山国的靠山齐国强烈不满,毕竟小弟感学老大称王,谁还能忍?

称王后的中山王不再励精图治,反而日渐奢靡,国力开始下滑。与此同时,赵国的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国力跃升了一大截。

中山发展一段时间后,国内渐渐变得奢侈成风,这时候赵国的赵武灵王觉得时机已到,发兵攻占中山国,先立了一个傀儡,看着国际上没动静,三年后就废除,彻底占领中山国。

从地缘上来说,中山国最能依靠的盟约的燕国和齐国,可这两国都被中山国得罪了,他们袖手旁观,中山国也就没了外援。

齐灭宋,政策的失误

宋国跟以上诸侯国都不同,他是被很多诸侯国看上的肥肉。宋国所在的汜上地区为齐、楚、魏三国所垂涎,再加上宋国人口、经济都有足够规模,谁能吞并之,实力必定大大增强,这也使得很少有诸侯国能够一口吞下这块肥肉。

跟之前相比,此时的国际形势也差了很多,齐秦楚赵四国都可称为强国,他们都不愿意让齐国吞并宋国更上层楼,而魏国因为丢了西部全部土地,谋求占领宋国恢复势力,对齐国灭宋是持坚定反对意见的。

这几个国家的反对齐国都看在眼里,所以齐闵王使出了一个“妙招”,把列国的注意力调开,先是去东帝称号联合韩赵魏燕四国进攻西帝秦国,接着趁他们都没空,发兵吞并了宋国。

这可是把人家当猴耍了,人家也早防着呢!很快,韩赵魏燕就跟秦国站在一起,转身五国攻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