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錫伯味與更多

儘管甘肅與新疆同為西北省份,在飲食的時間習慣上卻具有十分明顯的差異。在甘肅,想要吃到大部分特色食物,就需要起個大早迎著黎明的曙光而去;而在新疆,即便在天已大亮的九點鐘,也難尋覓到理想中的果腹之處。

  起了個大早,沿著伊犁河邊晃晃悠悠,頂著烈日捱到十點,才拖著受飢的胃開始覓食。儘管已酷熱當頭,閉門羹仍吃了不少,若不是這伊犁河的風景勉強化作精神食糧,怕是早已氣得以頭搶地了。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終於尋得一家售賣錫伯族早點的小店,那今天的食物也就得從這錫伯大餅說起了。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錫伯大餅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錫伯大餅

大餅是錫伯族最負盛名的主食,使用發麵製作,現烙現吃,在各錫伯族餐廳都能吃到。剛出鍋的餅還冒著熱氣,用手指輕輕一按柔軟蓬鬆。咬下一口香氣逼人,帶有微微的清甜,餅的質地綿軟柔韌,且口感不單調、具有不受控制的變化性。輕輕揭開餅的表層,能看到分佈得極不均勻的內裡,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氣孔分佈其間,像極了喀斯特地貌,這應該便是其豐富口感的原因。

  當地人吃大餅往往配上店家自制的涼拌小菜,或是配上一碗奶茶,一頓早餐就這麼愉快地解決。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爆炒羊雜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爆炒羊雜

爆炒羊雜或許是錫伯餐廳嘴為普遍的一道菜了,使用羊肚、羊腸、羊心、羊板筋、面肺子等羊雜與大蒜、鮮辣椒、辣椒醬等調料一同爆炒而成。

  錫伯口味的爆炒羊雜在新疆絕對算得上一道重口的菜了,炒製得入味的羊雜帶有非常明顯的香辣味,由於使用了辣椒醬,還帶有較為突出而特別的醬香味,與其他地區的爆炒羊雜有顯著區別。由於口味較重,已經無法分辨羊雜本身是否具有羶味,只留下那香、鮮、爽、脆。而不擅吃辣的朋友,在想要嘗試以前或許得三思。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面肺子

面肺子的出鏡率在伊寧要明顯高於南疆地區,我想,這應該是在伊犁州更被普遍食用的食物,而當地最常見的便要屬湯麵肺子了。吸收湯汁後的面肺子仍不失型,且保持有外脆裡韌綿密的口感,十分充實。若嫌湯水寡淡,大可加入一勺當地特有的辣子,給面肺子增加一些酸辣醬香的味道。

  不過,面肺子終究是將麵漿灌入羊肺中製成的,不喜內臟雜碎一類事物的朋友怕也是無福消受了。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雪花涼

雪花涼算是新疆較為傳統的一種夏季飲品,在未能嘗試之前我對其曾有過各種各樣的幻想,好奇這究竟是一種具有什麼味道的飲料。今日一見,也未能從視覺上獲得對其更進一步的味道線索,不過是接近透明的冰水裡飄著幾個冰坨子。直到喝上一口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過就是融化後的“老冰棍”。這樣一來就全明白了,不管當今時代各種口味的冷飲、雪糕或是冰淇淋如何層出不窮,仍舊有一大批人偏好那“老冰棍”簡單的清甜味道,就那一口冰涼的甘甜,最能消去積累一天的暑氣。

  也許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就是這麼一個執著的老冰棍呢。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果丹皮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馬琳醬

果丹皮和馬琳醬(馬琳即樹莓、覆盆子)是伊犁當地的特產,也是少數可以被帶走的食物,若是來到伊犁不妨帶上一些,我相信這來自邊疆的酸甜滋味定不會讓你失望。

  儘管這兩天呈現的食物基本是哈薩克族、錫伯族風味的飲食,但這並不代表伊犁州只有這些。其實走在伊寧街頭,能夠看到的維族餐廳數量是要遠遠多於這些風味的,它們大都與南疆無異。要是一不小心吃夠了奶製品,想要換換口味也是有充分的選擇的。如果你再仔細尋覓一番,說不定還能找到各種誘人垂涎的肉,就像這樣: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555天吃遍中國】第28天 甘肅 伊犁·伊寧(二)

當伊犁用它的絕世美景盛情歡迎你時,別忘了它的食物也毫不含糊。它的青草香、綠樹香、薰衣草香之外,還彌散著乳香、肉香和果香,小心別嫌太深,若是不願離去可就糟了。

  不過,伊犁才不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